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8-14 15:21
鄌郚史志总编

刘文安丨鄌郚金山西瓜

  鄌郚金山西瓜
  刘文安

  金山西瓜历史悠久,鄌郚是坐落在交通要道,通过鄌郚、马店达到江苏赣榆一带,可以把渤海湾所产的鱼盐运到江苏。早在宋元时期,诸城,临沂一带的学子进京赶考,以至于贩夫走卒都通过鄌郚这条要道进京或返乡,鄌郚金山盛产西瓜,尤其到了酷夏六七月,他们就买来解渴,这里的西瓜又大又甜,有的就捎着在路上食用,或带回家让家人品尝,金山西瓜有着比较好的口碑。鄌郚西瓜又大又甜主要是以原根西瓜为主,用的是豆粕麻扇和土家肥之类的的有机肥料,达到了绿色无公害的标准,口感特别甘甜,让人赞不绝口。光腚子孩子啃西瓜,由于瓜甜汁浓,吃的是忘乎所以,乐开了花,满嘴西瓜瓤,以至于西瓜汁顺着小孩的肚子往下淌。

  金山西瓜
  在鄌郚金山周围,分布着泉头、金山、漳河等十几个村庄,地势缓荡,平岗错落,独特的岩土层结构和多层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瓜类生长。有赖于良好的自然条件,金山一带传承着西瓜种植的生产习俗。自1949年以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面积迅速扩大,而且质量也逐年提高,品种也多次更新,种植面积由3~40亩,增加到1000多亩。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化的历史进程中。西瓜生产由供销合作社全面纳入供求计划。为了指导当地的西瓜生产,张立恩被鄌郚供销社聘为农民西瓜技术员,专门负责西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销售工作,并负责当时向香港出口西瓜的任务。

  鄌郚西瓜进入中南海与特需瓜种植
  鄌郚西瓜走进中南海,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达20年,成为昌乐西瓜的金字招牌。第二年,山东省外事办公室每年在鄌郚安排20亩专用西瓜田,主要生产无籽西瓜,由张立恩负责。所产西瓜由专车专人分批送往北京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鄌郚西瓜特供持续到1989年,其中荣山从1982年至1984年共种了3年特供西瓜。张立恩多年来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多次得到中央办公厅及领导的好评,曾两次被中央办公厅邀请去北京游览。

  鄌郚无籽西瓜
  金山西瓜在外贸出口和特需供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籽西瓜。鄌郚无籽西瓜的发展渊源来自于鄌郚镇区南面的金山一带。那里,种植有籽西瓜的历史已久。与当地的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有关,种出来的西瓜甜而脆;这一带紧靠大沂路,商旅繁多,上市的西瓜年年抢购一空,口碑传遍四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是金山西瓜上市时。两个西装革履的人一路打听着找到了金山那片西瓜地(大约是现在的泉头村和李家山后村一带)。来到地里,两人说是路过,口渴了,买个西瓜解解渴。看瓜的说:“不行!渴了给你们水喝。要想吃西瓜要等几天。”
  来人问:“为啥?怕不给钱?两倍的价格怎么样?”
  看瓜的说:“不是钱的事,现在地里的瓜还没熟好不能卖!”
  来人哀求道:“都听说金山的西瓜甜又脆,堪比阆苑仙果,我们正好路过,还要急着赶路,要不您就摘个差不多的,让我们解解馋。”
  看瓜的绕到对面的看瓜棚,和另一看瓜的商量了一下,找寻了一会,就摘了一个抱回来,上称称了重,又拿水桶里的水简单洗了一下,递给来人说:“可别说不够甜哈,今早晨刚浇了水,日子也还缺三两天。”
  来人连忙说:“不要紧,解渴不讲究。”说着,一个人从夹着的包里拿出一把小刀,现在西瓜上身割了一个三角形的洞,又把鼻子凑近了西瓜洞,使劲闻了闻,迷瞪着眼,像是很陶醉的样子。
  两人吃完瓜连连称赞说:“确实甜,确实脆,沙瓤,难得,难得。”一个人补充说:“实不相瞒,我们在鄌郚集市上吃过一个,所以找过来看看到底是哪里产出了这么好的瓜!”
  来人付了要付两倍的瓜钱,看瓜的坚决不同意,说:“这瓜没熟透,你们非要吃,我跟伙计商量了,收你一半的钱,要不就分文不取。”
  来人见拗不过,就笑着说:“那好吧,以后补上。”
  几天后,鄌郚公社接到县革委会的通知,要在金山一带搞西瓜种植试验,主要是搞“无籽西瓜”培育试验。还说,这是上级的重要指示,还要挑选本土种植西瓜“土专家”4名,与生产队的其他工作脱钩,种瓜时吃住都在瓜地,不种瓜的时候集中学习。
  公社根据上级要求,经过认真挑选,从泉头、东庄等村海选了既有学识,又有种植技术,还有研究能力的4个中年男人,组成无籽西瓜培育小组,直接听从上级专家的指挥和调遣。刚开始的一个月,小组没有什么事可做,在等上级指示。没事做,说闲话的就多。当时,他们4人听得最多的是关于“无籽西瓜培育结果”的疑问。老百姓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儿”,咋种呢?!培育小组成员在跟老百姓解释“相信科学”的同时,心里也犯嘀咕。
  这年初秋,西瓜刚下市。那两个西装革履的人又来了,这次不是来吃西瓜的,而是来给培育小组讲解新的培育基础知识的。两人是北京农科院的专家。二人在鄌郚住了半月左右,给培育小组讲解了关于有籽西瓜的生理常识,也简要讲了无籽西瓜培育的设想。
  之后,培育小组的4名成员全部跟随两专家进京学习一年。
  第二年,按照专家的要求种西瓜。一方面,种的西瓜种儿都是经过专家一颗颗多次筛选的。另一方面,是种植管理,比如用什么肥,用多少?啥时候浇水,怎么浇,大灌还是漫灌?等等。一切都按计划来,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一年,试验田里的西瓜长势喜人,好多人拭目以待,期待着“无籽西瓜”的出现。
  待到西瓜十成熟时,专家把几个又大又圆的西瓜通过飞机运到北京之后,就组织人免费吃西瓜,但是西瓜籽要留下来,交给专家。大家看着割开的每一个西瓜的鲜红的瓤上嵌满了黝黑的西瓜籽,心里的期待犹如千米瀑布落下来的一滴水珠,碎碎的,凉凉的。不过,嘴刁的吃瓜群众明显感觉今年金山西瓜口感与以往不大一样,更脆,更甜,沙质感更强。
  专家看着大家疑惑的表情,说:“等明年吧。”
  培育小组的成员悄悄地问专家:“咱们不是抹了药水吗,咋还这么多籽儿?”
  专家说:“这是四倍体,还要等明年再与普通西瓜(二倍体)杂交一次,可能就成功了。”
  又一年,金山一带试验田里的西瓜长势依旧喜人。几个专家轮流,与当地“土专家”一道天天趴在田里,捉虫,浇水,施肥,人工授粉。一个专家还专门定做了几个“透光的木盒子”,把刚坐果的小西瓜放到木盒子里。这一年的西瓜个头并不比去年均匀,大的大,小的小。等到西瓜成熟时,木盒子的西瓜长成了“立方体”。专家把方形的西瓜仍然运往北京。之后,又对地里的西瓜进行精挑细选。割开几个,奇迹出现了,瓜瓤上的西瓜籽儿只是稀疏地几个。这一年的西瓜,瓜皮韧性更强,熟透了的,保存期延长了不少,甜度也有所增加,水性有所提升。专家说,无籽西瓜培育试验基本成功。接下来的几年,金山一带,每年几亩地的瓜田都是无籽西瓜,静悄悄的种,静悄悄地长。所产西瓜都运往北京,老百姓称这些无籽西瓜为“贡瓜”。几年后,无籽西瓜种植技术在全国开始推广,金山无籽西瓜试验田也完成了她浑厚的使命。金山无籽西瓜培育试验,留下了金山一带群众追求发展的种子,也给鄌郚人留下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鄌郚镇依托金山片区开始成规模地发展无籽西瓜。自1993年后,当地瓜农已经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掌握了一整套育苗、栽培、管理等成熟技术。在前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兆田等人的带动下,经过多次试验,掌握了“嫁接”技术,解决了“犯重茬”问题,这就使得无籽西瓜迅猛发展。199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鄌郚镇把无籽西瓜种植作为支柱产业催动发展,规划实施了“一路兴一业”的发展战略,就是沿大沂路两侧从北到南包括杨庄村、南展村、鄌郚村、东山村、李家沟村、青上村、孔家庄村、泉头村,以及金山一带部分村开始了大规模冬暖式大棚种植,实现了“四季有鲜瓜”的反季节栽培目标,年种植面积3.8万亩,所产西瓜被上海、东北,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所青睐。鄌郚无籽西瓜成为了昌乐县的一张金字名片,短时间内,带动了以尧沟等乡镇为重点的西瓜产业蓬勃发展。无籽西瓜”,不仅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无籽西瓜新品种,而且品质比日本、台湾培育的无籽西瓜还好。1984年7月17日《北京晚报》、1984年7月31日《中国农民报》、1984年7月29日《光明日报》、1984年7月29日《大众日报》等国家大报刊,都登载了昌乐无籽西瓜的专题消息。这属于国家级的科研成果。“乐蜜一号”西瓜,以优良的品质打开市场,普遍推广,是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优良品种,获得全国区域实验一等奖。也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当年鄌郚公社金山脚下各大队所产西瓜,仍以“金山西瓜”为名,向香港出口332吨,是出口量最大的年份。

  鄌郚西瓜技术指导全县西瓜种植
  随着国家出口贸易和和国内市场的需要,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要有计划地扩大西瓜生产。昌乐果品公司从鄌郚选调了刘志兰、刘祝堂、吴廷兰、庞学胜在南流泉建立了无籽西瓜繁育基地。为扩大西瓜的种植面积,从鄌郚培育基地开始选派技术员派往全县各地指导当地西瓜的种植和生产。1973年李宪堂去了城关西店,1976年又去了西尖庄生产大队,当时陈会忠去了薛家村,王维成去了耿王,冯志祥去了常庄,崔继光去了北郭大队……,由鄌郚公社推广到14处公社,由50多个大队扩大到360多个大队,由600多亩发展到7200多亩,全县的西瓜产量也由600多万斤增长到3000多万斤。昌乐西瓜生产逐年扩大,引起了省内外巨大的轰动,1974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区西瓜会议在昌乐县召开的。大批的技术员被派往全国各地,值得一提的是“瓜师傅”李亚修在山东茌平县入党挂职副镇长,为当地的西瓜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鄌郚西瓜嫁接技术
  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张立恩任队长的西瓜培育小组。在西瓜生产过程中,由于大田西瓜犯重茬不适合连作,当时种过大瓜的土地20年内不能种,小子瓜10年内不能种,制约了西瓜的生产。在昌乐西瓜研究所的指导下,鄌郚在全国率先开展利用嫁接技术克服轮作难题的试验和研究。1971年,鄌郚公社前泉村以葫芦为砧木、“蜜宝”为接穗,首次嫁接试验成功。嫁接技术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是西瓜轮作需要8—10年时间,当时西瓜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农民有足够的土地倒茬,采用嫁接技术的意愿不强。嫁接技术适用于轮植的冬季大棚,由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极大推广。由于金山西瓜早、大、甜的特点,从1964年开始出口到香港,带动了当地西瓜种植的快速发展。到了1969年,金山西瓜被列为山东省名特产瓜果。
  1982年鄌郚首先引进了塑料薄膜覆盖技术。不仅促进了西瓜的早熟优质,能提前半个月左右,而且增产增收2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着。1986年,开始试验推广西瓜嫁接栽培技术,现已发展为阳畦嫁接育苗,以高温棚、大拱棚为主的双膜或多膜栽培。鄌郚西瓜极具营养价值,金山西瓜一度畅销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以北等二十多个省以及厦门、上海、南京、武汉、东北三省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

  鄌郚西瓜种到西双版纳
  昌乐县鄌郚镇卞家庄农民卞奎增到云南省景洪市景德乡承包100亩土地种西瓜,目前已与外商签订购销合同,主要销往越南缅甸、香港等地。
  “昌乐西瓜”是西瓜中的名牌,以上市早、个头大、甜度高闻名全国,是中央特供瓜,五十年代就销往香港等地。近年来,随着西瓜嫁接种植、保护地栽培等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昌乐西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然而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发挥名牌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县里鼓励农民到外地包地种瓜,于是昌乐瓜农纷纷到县外甚至省外施展身手。1994年夏天,作为种瓜能手的卞奎增被聘到云南种西瓜5个月,合同期满,他婉言谢绝农场主给他月工资1000元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自己组织家乡种瓜能手到云南承包土地种西瓜。经考察,在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澜沧景洪市景德乡签定了承包100亩土地的合同,鉴于昌乐西瓜的名声及嫁接种植、保护地栽培等新技术在当地是首次应用,为便利当地农民学习,景德乡政府给予照顾,每亩仅收承包费60元。今年10月22日卞奎增带领19名种瓜能手,带着30万元资金及良种、灌溉机械登上了开往云南的列车。
  昌乐西瓜在云南扎根的消息传开后,周围许多客商找上门来签订收购合同,卞奎增与国内外10余家客商签定了合同,春节前后上市,价格每公斤卖到4元左右,主要销往越南、缅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预计单产可达3000公斤,纯收入50万元。
  到云南种西瓜的消息在昌乐传开后,昌乐瓜农都感到这是一次开辟昌乐西瓜市场的好机会。除北唐吾外,唐吾、青龙、尧沟、红河等镇政府都巳派人外出考察,准备在合适的时候派人到外地承包土地种植1994年卞家庄村的卞奎增应聘到云南省景洪市种西瓜,5个月合同期满后,他谢绝了农场主的高薪挽留,组织家乡19名种瓜能手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边承包100亩土地种西瓜,所产西瓜主要销往越南、缅甸、香港,年总收入100万元。在当地引起了巨大轰动。

  中国无籽西瓜之乡
  1997年鄌郚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推荐为“中国无籽西瓜之乡”,1998年鄌郚西瓜荣获北京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被国际风筝联合会指定为唯一精品,多次获潍坊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为将鄌郚无籽西瓜的传统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鄌郚镇政府委托镇种子站于2001年注册了“鄌郚”牌商标。2007年,鄌郚无籽西瓜被山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山东省农业厅和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无籽西瓜栽培技艺”被列入昌乐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山西瓜发展掠影
  在金山西瓜的发展历程中,张兆田组织和领导了金山西瓜的培育和生产进程。鲁青种苗、香港种苗、台湾种苗都是在他的安排下进行的,张兆田肩负起了金山西瓜传承的历史重任。他多次跑潍坊、上济南,到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求教,先后推广应用了巩固遮阳网防虫害、叶面喷施气肥、四膜一帘、起垄栽培、“望、测、比、记”四字观察管理法等种植新技术,实行了“工厂化育苗”“插式嫁接法”,提高了西瓜的产量和质量。几年来,他们先后研发、试种了暑宝、花密、糖蜜、特小凤、黑美人、火焰山等40多个西瓜品牌,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名牌农产品。2007年试种的墨童、仙甜童两个品种,投放市场以来反响良好,西瓜销售价格达到了普通无籽西瓜的3-4倍,瓜农每亩增收4000多元。为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优质西瓜品牌,在原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建泉头优质西瓜产业示范园,并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利用沼气、太阳能、微灌、臭氧杀菌等先进技术,实现四季有瓜不断档。
  2007年,张兆田联合16位农民成立了兆田西瓜产销合作社,拥有社员200多人,分布在全镇26个西瓜种植村,涵盖了全镇大部分无籽西瓜生产区域,大大促进了鄌郚镇的西瓜生产。2010年,注册“田合”牌无籽西瓜商标,建成300亩市级绿色示范园区一处。目前,基地种植面积达1800亩,主要有大型瓜、小型瓜两种,年总产量5400吨。2010年,合作社生产的无籽西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绿色食品认证。2011年,建成1500平方米的高标准育苗工厂一处,年繁育高品质瓜苗120万株,除满足基地种植需求外,销往内蒙古、江苏、临朐和安丘等地。2010年以来,合作社生产的无籽西瓜连续荣获“昌乐县小型无籽西瓜二等奖”“昌乐县大型无籽西瓜一等奖”“昌乐县中型无籽西瓜一等奖”。

  鄌郚原根西瓜与南瓜
  在鄌郚发展西瓜种植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根西瓜的种植,原根西瓜就是没有嫁接的原生品类,保留了西瓜原有的品质原根西瓜生长缓慢,产量低,对土壤要求极高,种植技术要求高,目前在鄌郚省级示范园明强马驹岭生态园有种植。同时利用大棚技术和西瓜种植技术开发了诸多南瓜品种的种植尤其贝贝南瓜一枝独秀,果皮呈墨绿色,有着小巧玲珑的果形,清水简单一蒸就很好吃,香甜粉糯,沙沙甜甜的口感,就像抱着一个不用剥壳的大栗子啃。鄌郚伟圣农业公司以订单销售为主,除了在市内建有3000亩自有园区外,在广西、内蒙古各有1000亩订单农田,收购后直接销售至杭州、深圳等地渠道商。在经纪人销售方面,年销售量超过1000吨的南瓜经纪人约20人,联络各地客商100多家,年销售南瓜10万吨以上。如刘明常年为国内知名农产品公司永辉超市供货,年供货量超过500万斤。

  鄌郚西瓜发展现状
  鄌郚镇是昌乐西瓜最早的发源地,也是中央特需瓜无籽西瓜的培育基地,又是绿色食品西瓜的生产基地。全镇西瓜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优质西瓜1.5亿多斤。鄌郚农民能够做到一年“两种三收”,鄌郚又瞄准秋季“双节”前后的市场空档期,通过在拱棚内全程标准化栽培管理,成功种出“秋延迟无籽西瓜”,进而形成了一年“两种三收”栽培模式。发展高标准设施化栽培,配套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产品溯源系统等,示范推广物联网管控、微生物菌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进一步示范带动鄌郚无籽西瓜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全面提高西瓜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
  依托已培育壮大的5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设立工作站、实验基地、孵化基地招才引智等政策,与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在西瓜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等方面联合攻关。加工流通体系。贴近农户需求,兼顾种植布局,完善田头市场的分级、包装、运输等综合功能;发展建设伟圣物流产业园,建成集电商、贮存、冷藏、运输为一体,占地1.5万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以“鄌郚无籽西瓜”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在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鼓励农业合作社及小微农企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通过专供直销、网络营销等渠道,加快提高品牌溢价能力。
  鄌郚西瓜作为区域公用品牌,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入龙海资本,通过工商资本入乡、工业反哺农业,建设占地300余亩的金山原著西瓜产业园;新洽谈郭牌无籽西瓜产业园规模化种植项目,专门种植原根西瓜,推动做优鄌郚无籽。目前4k西瓜多有种植,果肉粉红,脆嫩多汁,甜度适宜,口感极佳,单果重量4公斤左右,故名4k西瓜。4K西瓜甜度达到16%,即使受到外部挤压也丝毫不影响瓜的质量和口感,因此吸引了众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4K西瓜的主要特点就是:大红、皮薄、糖度17%,4k西瓜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新鲜的西瓜汁和鲜嫩的瓜皮增加皮肤弹性,使人变得更年轻,减少皱纹,增添光泽。
  金山西瓜作为大田西瓜核心种植区,是闻名全国的昌乐大西瓜的发源地。在上一个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里,为全县西瓜生产担当起了培育新品种,普及生产技术的重任。历史不会忘记那些科技工作者和瓜农们,他们辛勤劳作,精心培育,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为昌乐西瓜树立起了一座壮丽的丰碑。由于鄌郚西瓜的知名度提高了,国内一些新瓜区,纷纷到鄌郚聘请种西植瓜的技术员,鄌郚西瓜和鄌郚的瓜农为西瓜种植在全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