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8-18 09:45
鄌郚史志总编

鹿萍丨吉林支边

  吉林支边
  鹿萍
  讲述人:青上村  赵玉风  1945年生  75岁
  1960年,村里说政府呼吁去吉林支边,愿意去的报名,路费、食宿费全保销。当时,每人每天分四两地瓜干的口粮,吃不饱,我正上小学四年级,八册书也发下来了。我家报名了,还有赵有俊家、王廷奎家、郝修丰家、大山家(赵子武的哥哥)、路西二麻子家(名字忘记了),去了有二、三十户。
  走的那天是1960年3月15日(农历),按生活水平分了被褥:一套半(生活水平好的)、两套(生活水平一般的)、两套半(生活水平最差的)。一套半是一床被子、一床褥子、一个大衣;两套是两床被子、一床褥子、一个大衣;两套半是两床被子、两床褥子、一个大衣。村里用马车送到昌乐,在一个好像大粮仓的地方,全县去支边的都集中在这里,大人看电影,小孩子们在一旁疯玩,在院里就有食堂,到点就吃饭。等了四五天,就坐上瓦罐车拉着到了烟台,下车以后,是部队上的人把饭都做好了,汤也盛好了,傍黑天的时候,开始坐船去大连。
  到了大连,一下船,还是先吃饭,有年纪的吃大米饭;青壮年吃秫秫米饭;小孩子吃面条。吃完饭,又坐上瓦罐车,一票到了吉林通化县,站台上,大头娃娃扭着秧歌,锣鼓喧天,人们夹道欢迎来支边的山东客人,接着,按照谁去谁家,哪个村去哪个村早已安排好的,我们青上去了雅园(音)的李家屯,到了李家屯,先安排吃饭,吃的大米饭和蛋汤,吃完饭,就安排到接收的对口人家,李家屯的乡亲早已把炕头烧的热乎乎的,屋里电灯铮明,我们还没见过电灯。
  接下来,政府在雅园(音)火车站边,给山东支边的盖屋,每家两间。在村里吃食堂,吃了不到一个月,政府把粮本给办下来了,发麦子,一人每月42斤麦子。每家屋里都有石磨,自己磨面。
  孩子们到了吉林后,把“学业”都扔了,方言口音不同,老师学生相互沟通不了,除了赵有俊家的儿子坚持上学,其他人都不去上学了,在外面疯跑,或是挎着筐子去沟里捡煤,当地黒煤遍地是,轻轻一扒拉就捡一筐。
  当地的石头适合烧石灰,大人们在雅园火车站边上,国家出钱,建了烧窑厂,烧石灰,挨着火车站,接着往外运。
  我当时十六岁,自己不愿意上学,就去窑厂抬石头,我妹妹比我小四岁,也不上学了,整天玩。我抬了几个月的石头,干够了,加上适应不了天气太冷,到了十月,赵有俊媳妇回山东伺候生病的老爹,我就跟着回青上了,我爷爷奶奶一直在村里。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赵有俊媳妇回东北,我又跟着去了。在雅园过了年,跟着老母鸡(外号,名字忘记了)的父亲回了青上。到了秋天,我父母亲也回来不去了,一是故土难离,二是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此时,我村东山上的青上铜矿已开始打矿。
  赵有俊家、大山家(赵子武的哥哥)、路西二麻子家(名字忘记了),他们全家都在东北住下了,成了工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