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六条屏与“颜姜遗范”的故事
作者 | 曹立会
一、先说点题外话——学电脑的故事
许多文友建议我,用电脑将有关文章整理出来,既省劲又好看。殊不知,这里面还有段小插曲呢。2001年时,儿子给我买了台电脑,以方便我学习与写作。但我只学会了在电脑上下象棋。俗话说:“人间三大迷,听书、钓鱼、下象棋”。没想到两个月下来,胳膊酸痛不说,头脑还昏昏沉沉。我知道,这是得了电脑病了!从此,再也未用电脑。两年后才发现,尽管不再用电脑了,但每月还得缴上网费。于是,这才办了正式停机手续。
二、马家六条屏的故事
前几天晚上,在“听曹立会老师啦呱讲汉史”群里,看到兆亮发的关于我与众人观看马尔森书法的视频,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
约在1983年后的某日,我去朱位村看状元祠。该村有我老伴的两位姨母,其中四姨夫名叫马明湘(已去世多年),其堂兄叫马明德——他藏有六条屏,是清代李廷枢撰文,状元马愉后人马尔森书写,内容为《马母倪太孺人暨其子妇魏孺人节孝序》。倪太孺人是马明德、马明湘二位先生的五世祖母(?),魏孺人是二位的曾祖母。倪、魏是婆媳关系,皆青年守寡。那一年倪太孺人80岁,魏孺人50多岁。忘记是县里还是亲邻自己动议,给这二人挂匾。当时写文章是县里最出名的监生李廷枢写的序文,县内最有名的书法家马尔森写成了六条屏。其内容无非是歌颂二孺人冰清玉洁之意。其时,全县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有二三十人(具体数字忘了),凑份子以示祝贺。
这个六条屏,后来在一位年轻族人手里,躲过了“文革”(红卫兵抄家时,曾藏在鸡屋子里)。约在八十年代初,青州一位书画商下乡收古董,收藏者以160元卖掉。后族人得知,说这是族人(倪、魏二位的直系后人)公物,不能卖!这位年轻人连忙按买者地址,去青州赎回。正巧赶上买者与老婆打架:老婆骂买者花了160元买了些破纸,买者正后悔呢。见朱位卖者来赎,大喜过望!就这样,两人成交,原价赎回。回来后,这位年轻人说什么也不收藏了!于是转入其堂叔马明德先生手中保存。此六条屏,我看过三次,第一次还未缺字,大约后来不断有人观看,待我第三次看时,已缺失了一字。好在第一次观看时,我曾用小楷抄过一份,并复印后赠给几位朋友。六条屏之文,李廷枢《巨平文集》收录。
原先都传说李廷枢一辈子未考秀才,原因是他12岁时曾参加府试,其文章写得特别好,应中秀才(入学当庠生)。但主考见其年幼,不相信是他自己作的!又另出题复试。因李廷枢极内向,在复试时大脑一片空白,主考便认定原试卷为别人代作。从此,李再也未参加考秀才。传说李当了一辈子的老童生。虽当了大半辈子的私塾先生,连个秀才也不是,而他的学生却有很多人成了秀才、贡生。但从这个六条屏后面署名者来看,李是位监生,是否花钱买的?无考。
三、“颜姜遗范”的故事
六条屏的书写者为马尔森,贡生,书法造诣为县内第一人。原先石沟河南大路边,曾有一节孝碑,为清嘉庆、道光年间,石沟河村(过去属临朐县)王化田为其母亲立的碑,名为“颜姜遗范”。此四个字为两人所写:“颜姜”二字为寿光人刘崇照所写(后来在走访时才得知),“遗范”二字为临朐人马尔森所写。据说,当时王化田及族人请马尔森来写,请的轿子还未到,便有一位寿光的年轻读书人从此路过,见纸墨都已摆好,就自告奋勇地说:“我给你们写!”因碑名已起好,他毫不犹豫的提笔一挥而就,扬长而去。王化田及族人不识货,遂将这四个字一卷,放在了一边。待马尔森到后,众人当笑话说给他听。马尔森急忙将这四个字摊开一看,大吃一惊!说此人比我写的好!可惜“遗范”二字粘到了一起!马尔森决定仍用“颜姜”二字,只补写了“遗范”二字。就这样,也就成就了一碑两人书的佳话。都说文人相轻,但马尔森的做法令人称赞!
当时,这一寿光年轻人是谁?临朐人一直不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临朐制丝厂任工会副主席。每逢春节前,负责走访退休的老职工。那时退休的职工人数少。一进腊月,这些退休职工就盼着厂里人去探望——不为那点礼品,主要是图个面子。有位刘光远先生,是我厂的退休职工,一进腊月,就让人们打听什么时候去他村?我厂工会主席吴宝玉先生,长我六七岁,也是位军转干部,为人憨厚诚实。记得他曾对我说:“看望老同志,我不去不要紧,你必须去,好跟老同志拉拉呱,在这方面,我不如你。”当我们去寿光台头村看望刘光远先生时,他都是请上村里有文化且知古的几位先生作陪,每次都是有位退休教师和一位老中医先生到场。在拉到石沟河“颜姜遗范”碑时,那位老中医(好像叫刘光秋)说:“写这四个字的就是我村刘崇照!”我大吃一惊,亦大喜过望!刘先生还保存着刘崇照抄的古诗残本,非得赠我不可。刘崇照的字漂亮极了!典型的欧体。这个残本,我肯定没丢,不知放在哪捆旧书里了。我虽然写了几张字及几本书作回礼,但一直想找出来物归原主。后来,因我提前退休,再加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刘光远先生已作古多年,不知那二位先生安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