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那些山(一)
原创 海天
青云山又名摩天岭,位于城东大约十里,属于许阁庄社。山上建有庙宇,在庙宇的西南方不远处,有一处泉眼,当地人称为海眼井。这口井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涸,泷水(墨溪河)从其西侧山脚向北流淌。
图片
圣水山位于城东十八里的石堆社内,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之外,有一汪石头水池,这池水既不会干涸也不会满溢,每当干旱时人们祈求降雨,往往都能得到应验。
鳌山坐落在城东三十里的担山社内,山上同样建有古寺。
秋公埠在城东三十里连池社内。每当连绵细雨之时,这里会发出如同鼓声般的声音,远播至各个村庄。养稼河的源头就出自它的南侧山脚。
盖公山,位于城东四十里的朱子社内,山势高峻风景秀丽。相传汉代的盖公曾在此隐居,因此得名。小浯河从山的东侧山脚流过,而潍水则位于其更东面的位置,两者相距大约三里。
黄公埠在城东四十里的朱子社内,它与盖公山南北相对。在黄公埠的东面三里处,是小浯河与潍水交汇的地方。
砺埠位于城东五十里的高阁庄社内,在《水经注》的潍水篇中记载:“潍水西侧有砺埠,山上是汉代司农郑康成的墓地,墓前石碑还存在。”现在石碑已不存在了,但砺埠其实位于潍水的东侧,从古至今,这一水道的位置并未改变,因此有人猜测可能是《水经注》的今本中将“西”误写为了“东”。
担山位于城东北二十五里,担山社就是因此得名。这里有两座山相对而立,形状如同人卸下担子一般。也有人称之为丹山,因为山脚下曾出产铅矿而得名。过去这里还有矿洞,康熙五十八年时,归安人陆师以吏部郎的身份奉命前来试采,但因得不偿失,随后上疏请求封禁。陆师还亲自撰写了碑记,刻于石洞之外。担山的北麓则是驶涧河流经之处。
峡山位于城东北四十五里的高阁庄社内,山上也有庙宇。潍水从东南方向流来,环绕着峡山的西麓和北麓流淌。
岞山位于城东北方向大约五十里的安泰社内,山上有庙宇供奉神祇,潍水(潍河)流经它的西麓,而山的北面则属于昌邑县的地界。根据《明史》的记载:“安丘有岞山,是潍水和汶水两河交汇的地方。”而《太平寰宇记》中引用了崔炎所作的《述初赋》中的描述:“崔炎听说有位名叫郑玄的儒学大家,擅长教诲,于是前往拜访。途中他经过了杞都的渡口,攀登铁山,眺望高密和益都两地。”杨峒在《齐乘考证》中解释道:“这里提到的杞都渡口,指的是安丘淳于城东北方向,正是潍水和汶水两条河流汇聚的地方。”依据这些记载,可以推断安丘应当有铁山这一地名。再者,《魏书·地形志》中也明确记载:“安丘有淳于城和铁山。”现在来看,岞山恰好位于潍水和汶水交汇的地方,又紧邻淳于古城遗址,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这座山过去曾经出产铁矿。那么,是否可以推断铁山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岞山呢?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记载和当地传说的。
三山又名三山埠,位于城南十五里的石泉社内。
嵩里山在城南偏西二十五里的白坟社内,山上建有庙宇。
杨埠位于城南偏西三十里处,北部属于白坟社,南部属于管公社,小浯河的源头出自其北麓。
受山在城南偏西四十里的雹泉社内,这里有一眼泉水,俗称“海眼”。
神山在城南偏西五十里的雹泉社内,因其靠近雹泉神祠而得名。
岐(原字左山右其)山位于城南偏西七十里处,岐山社因此得名,淇水从其东麓流出并向东流淌。
书院山在城南偏西七十里的寨庄社内,因山上有公冶长书院而得名。此山山势蜿蜒曲折,南面正对着一座孤峭的山峰,称为灯台。
摘药山又名高柘(原字上石下木,同柘),位于城南偏西九十里的岐山社内,南面与莒州接壤。在书院以南,此山最高,因此又名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