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9-25 21:31
鄌郚史志总编

【中国先秦时期列朝列国志】齐国〈田齐〉

  (一)历史沿革
  田氏齐国(前386年—前221年),史称田齐,为田氏代齐后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都临淄。
  1.源起
  田齐,出于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陈完,妫姓,陈氏,后改田氏。其先帝舜之苗裔陈胡公封于陈,遂以国为氏。公子完避祸奔齐,齐桓公以之为工正,因上古汉语“陈”“田”同音,遂以田为氏。陈完,谥“敬仲”,史称“田敬仲完”或“田敬仲”。
  陈完,又作田完。其四世孙为田桓子,于公元前545年联合了鲍氏、栾氏、高氏共同灭掉齐国的另一个大家族庆氏。当时齐国有七大家族,分别是田、鲍、栾、国、庆、高、高,有两个高氏。
  此后又过了一些年,他又联合鲍氏灭掉了栾氏和其中的一个高氏。在这个时期,田桓子采取了讨好公族与国人的办法。对于王公贵族,他先看看国君没有给谁封地,谁的属下没有奴隶,他就白送给你一块地,地上还有老百姓和奴隶,然后你就吃喝都不愁了。
  对于老百姓穷的,看谁家没粮食,然后你就上我这儿来借粮食吃,你可以还,也可以不还。还的时候也是采取“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后来他死了,他的儿子田乞,也叫田僖子为相。继续采用这种办法,很快“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但那个时候的齐国是国、高两氏当权。
  在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后,田乞发动政变,驱逐了国、高二氏,立公子阳生为国君,这就是齐悼公,田乞自立为相,从此田氏家族就永远地掌握了齐国的相位。田乞死后,其子田恒(亦称田常,“恒”字因汉文帝刘恒被避讳后用“常”代替。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音恒、常不分)为相,这就是田成子,继续执行他父亲的政策。在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掉了齐简公另立齐平公,从此以后,姜姓齐国的国君就成为了田氏的傀儡。九十年以后,即公元前391年,国相田和将姜齐末代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边,只留下一城的土地作为齐康公的食邑,而国相田和就成了齐国的国君。自此,姜齐彻底结束。
  2.发展
  传至田桓子田无宇“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始大。桓子的儿子田乞事齐景公,以小斗收赋税而大斗供给粮食给百姓,于是“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连晏婴都私下里说“齐国之政卒归於田氏矣”。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与高氏立太子荼为君,“是为晏孺子”。田乞与鲍氏等大夫“以兵入公室”,最终杀了高昭子,逐走国惠子,弑晏孺子,立阳生为齐国君主,即齐悼公。由此,“田乞为相,专齐政”。田乞,谥“厘子”。田厘子的儿子田成子常与与监止(监,一作“阚)为齐简公左右相。于是田氏与阚氏相争,结果田常获胜,弑齐简公,立平公,益专齐政。
  3.封侯
  田常的曾孙田和,相齐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於海上”,不久,通过魏文侯,田和顺利让周天子承认自己是诸侯,“田和立为齐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齐,都临淄。
  4.称王
  齐威王选择了几个重要事例表现了他的不同寻常。一是严明赏罚。对即墨大夫的重赏,对阿大夫的烹杀,一举震慑了全国,官吏们不敢再文过饰非,使齐国大治。
  太公和称侯两年,薨。按记载的史籍不同,有传说太公和死后,田剡继承君位,当了十年的齐侯。结果“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而《史记》则直接写“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招聚天下贤士。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
  桓公薨,子因齐立。当年,齐康公薨,“田氏卒有齐国”。齐侯因齐治理国家颇有举措,结果“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齐二十馀年。”同时,他以驺忌子为相,齐国日益强大。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齐国打败当时的强国魏,“於是齐最强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是为齐威王。
  齐威王薨,子宣王辟强立。这个时候,齐国更加强盛,表现如下:
  军事:田忌、孙膑领导的马陵之战,杀魏将庞涓,虏魏太子申,震慑三晋(韩赵魏);
  文化:齐宣王喜爱“游说之士”,对他们赐予府第、立为大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5.称帝
  齐宣王之子齐湣王与秦昭王互相称帝,一东一西,即东帝与西帝。
  不久,齐湣王听苏代之言,去帝号,复称王。秦国也随之去帝号。
  尽管二王称帝的时间不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齐、秦两国强大的国力以及周王朝彻底的衰败。齐湣王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温”,接着“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这样南征西征,打败战国七雄中的楚、魏、赵、韩,威服近邻邹国、鲁国,齐国的气势一时无两,达到鼎盛。结果,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连同秦、楚、魏、赵、韩各出精锐,大败齐国,齐湣王出逃时被害。燕师攻入临淄,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的土地只剩下莒、即墨。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莒即位,是为齐襄王。之后,”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接齐襄王还都临淄,“齐故地尽复属齐”。尽管恢复失地,但是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
  齐湣王曾有过一番作为,放弃东帝的称号,征讨宋康王从而灭宋,都提高了齐国的威望。但他骄傲轻敌,燕相乐毅率五国军队来攻,齐国几乎灭亡。这次惨败使齐国一蹶不振,虽有襄王五年时的田单复齐,但齐国的衰亡已无法挽回了。
  6.灭亡
  齐襄王薨,王子建立。秦国攻赵,齐国不救,结果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齐王建甚至到秦国朝见秦王,这表明齐国的国势已经远不如秦。由于丞相后胜受秦国贿赂,不设攻战之备。秦国灭掉韩、赵、魏、楚、燕五国后,挥师攻入临淄。齐王建率众投降。“灭齐为郡”,齐国成为秦国的一部分,标志着秦灭六国的最终胜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4-09-25 21:36
鄌郚史志总编
  齐国〈田齐〉(二):田敬仲
  8.田敬仲
  陈完(前706年-?),妫姓,陈氏,名完,陈与田古音相近,入齐国后,又改为田完,为陈厉公之子,归附齐国,为大夫,谥敬仲,是田齐的始祖及田姓得姓始祖。
  (1)人物生平
  齐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05年),陈厉公陈跃生下儿子陈完。正值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让他用《周易》为儿子算卦,得到的卦象是观卦变否卦,周太史说:“这叫做能看到国家的荣光,利于做天子之宾。他大概会取代陈国而自己据有国家吧?不是在陈国,大概是在别的国家吧?这事不会发生在他本人之世,大概是发生在他子孙之时吧?如发生在别国,一定是在姜姓国家。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代。事物不能在两个方面都充分发展,大概要等到陈国衰亡,他的后代就要昌盛了吧?”
  齐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99年),陈厉公的侄子、其兄陈桓公鲍的少子妫林因不满于父(陈桓公鲍)兄(太子免)被杀而弑陈废公,自立,是为陈庄公。陈厉公之子公子完只为大夫。
  齐襄公五年(公元前693年),陈庄公在位七年后去世,其弟杵臼继位,史称陈宣公。
  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晚年的陈宣公立宠妃之子为太子。但宣公见太子御寇与公子完交好,以为他们密谋不轨,就杀死了太子御寇。事实上,御寇是因为敬重公子完是贤者才与之频频往来。御寇被杀后,公子完担心会祸及己身,于是携家带眷投奔到了齐国避祸。齐桓公想让陈完做卿,陈完说:“我作为寄居在外之臣,有幸能不做劳苦之役,就是您给我的恩惠了,我不敢担任高官。”桓公就让他做工正之官。齐懿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完,先算一卦,卦辞说:“夫妻好比雄雌凤凰双双飞翔,鸣叫应和响亮清脆。妫姓的后人,将在姜姓之国蕃育昌盛。五代以后就将发达,地位与正卿并驾齐驱。八代以后,无人能与之相比。”
  (2)田氏代齐
  陈厉公陈佗生下儿子不久,有一个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款待后就请周太史为儿子占一卦。周太史清心通神后用蓍草进行演算,占得了《观》卦,并演变为《否》卦。《周易》说这一变卦的乂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深通《易》理的太史进行了阐述:认为这个孩子具有光大一个国家的运气,就是“观国之光”;不过不在陈国本国,而有利于在异国他乡发展,就是“利用宾于王”。公子完成年时,陈国的大夫懿氏想把女儿嫁给他,也进行了占卜,说他将在姜姓之国发展壮大,到第五代开始昌盛,地位及于正卿,到第八代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了。
  陈公子完由于国内的动乱,真的投奔到姜姓的齐国,也真的在第五代时有实力来拉拢民心,控制齐国国政,结果在第八代时演出了一幕“田氏代齐”的历史剧。古代“田”与“陈”音义略同,公子完死后谥号为敬仲,他的后代改姓田。
  (3)陈田一家
  陈和田在古音里面都读dien,跟殿这个音类似。现代闽南语里面仍然保留了dien的古音,陈和田同音。陈完跑到齐国后改姓为同音的田,田氏收买人心,几代以后夺取了齐国的政权,田姓发扬光大。齐国被灭以后,很多田姓又改回了陈姓,现代陈姓许多也是齐国田氏的后裔。
  (4)田完祠
  田完祠在山东省枣庄市田家湾村。始祖田完祠依千山而傍津浦,襟淮海而带京福,松柏青青,绿水粼粼,诚龙吟凤鸣吉地,麟趾龟鉴灵光。田氏族人不辞辛劳,共用两万多土石方填平补齐地基,在此基础上建起了田完祠。
  2007年3月,田完祠于一期工程完工。田完祠院落为二进式,有正殿五间,神堂三间,珍藏馆三间,议事厅三间,碑亭十间,门庭三间,占地5.5亩。雕栏间镶嵌着和田氏后人相关的成语如“卜昼卜夜”、“一衣带水”、“滥竽充数”、“伯埙仲篪”等雕刻。院内盘龙主碑两块:一为《田完祠记》,一为《田氏考》(部分)。卧碑两块:一为“三立”和“八荣”族训,一为田纪云副委员长的题辞:千里之行,始于故土。族训卧碑背面为《华夏田氏新班辈(从田完祖101世孙启用)》。
  田完祠正殿内供奉始祖田完塑像,配享有田完祖子孙牌位。宗祠额曰田完祠,宗祠联曰:高山仰止,虞舜道德立乎此;景行行止,齐田文章始于斯。竖牌曰:田家湾文化大院。大殿额曰:紫荆堂。联曰:休戚与国将相第,兴衰同源君王家。又联曰:青山绿水仰天地正气,白云紫荆法古今完人。十间碑亭内数十块功德碑鳞次栉比,记载着田氏族人为建设田完祠捐资情况,无私奉献的田氏族人将永垂青史。田完祠是目前较为大型的祭祀田氏始祖的场所。就全国范围而言,田完祠是仅次于曲阜国家祭孔孔庙的规模,只是规格大小不同罢了。
  9.田孟夷
  田孟夷,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二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完(陈厉公次子妫完)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夷死后,其子田孟庄继位。
  10.田孟庄
  田孟庄(?-?),妫姓,田氏,名湣,一作‘田孟芷’,系本作“闽孟克”,又称孟庄。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三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夷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庄死后,儿子文子田须无继位。
  11.田文子
  田文子(?-?),妫姓,田氏,名须无,谥文,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四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庄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文子是齐庄公的大夫,晋国的大夫栾逞作乱,来投奔齐国,齐庄公厚礼相待。晏婴与田文子劝谏齐庄公不要这样,齐庄公不听。田须无死后,儿子桓子田无宇继位。
  12.田桓子
  田无宇(?-?),妫姓,田氏,名无宇,谥号桓,史称陈桓子、田桓子。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五任首领,承袭父亲田文子担任田氏家族首领。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妻子是齐灵公和穆孟姬(鲁国叔孙侨如之女)的女儿、景公的姐姐。
  前571年—前567年田无宇随晏弱攻灭莱国。前548年,崔杼杀害齐庄公,公子杵臼即位为景公。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国。田无宇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前532年,田无宇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强奔鲁。其后,晏婴执政,田无宇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田无宇死后,儿子田武子田开继位。
  13.田武子
  田武子(?-?),妫姓,田氏,名开,谥武,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六任首领,承袭父亲田桓子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武子无子,死后弟弟厘子田乞继位。
  14.田僖子
  田乞(?-前485年),妫姓,田氏,名乞,谥僖,史记作厘,又称为田僖子。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七任首领,承袭兄长田开担任田氏家族首领。
  (1)笼络民心
  田乞是齐国大臣田桓子田无宇之子,田武子田开的弟弟。齐景公在位时,田乞开始进入官场,担任大夫之职。田乞征收百姓的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贷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贷出,对百姓施行阴德,而齐景公却不制止他。因此田氏家族深得齐国民心,宗族势力日益强大,百姓思念田氏。晏婴屡次劝谏齐景公应该抑止田氏的行为,但齐景公没有听从。
  齐景公九年(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齐景公派遣晏婴出使晋国,晏婴私下对晋国大臣叔向说:“齐国政权终将归于田氏。田氏虽然没有大功德,但却用公家的小量器收私贷,对百姓有恩德,所以百姓爱戴他。”
  (2)救援二氏
  齐景公五十五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反叛晋国,晋国急攻范氏和中行氏,二氏前来向齐国借粮。田乞想要作乱,与诸侯国中的叛臣结党,于是劝齐景公说:“范氏、中行氏多次对齐国有恩德,齐国不能不援救他们。”齐景公便派田乞前往救援,并供应粮食给他们。
  (3)不满孺子
  齐景公五十八年(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夏天,齐景公与夫人燕姬所生的太子去世。后来,齐景公的宠妾芮姬(一作芮子)生有儿子公子荼,公子荼年少,而其母芮姬地位卑微,品行不端,诸位大夫担心公子荼成为继嗣,就说希望选择公子中年长贤能者立为太子。当时齐景公年老,厌烦议论继嗣之事,但宠爱公子荼的母亲,想立公子荼为太子,却难于启齿,便对诸大夫说:“及时行乐吧,国家何愁没有君主呢?”同年秋天,齐景公命令国相国惠子和高昭子立公子荼为太子,驱逐群公子,将他们迁居到莱地。同年,齐景公去世,高昭子和国惠子拥立太子荼继位,是为齐晏孺子。
  田乞对齐晏孺子继位之事很不高兴,他想拥立齐景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阳生为国君。公子阳生一向与田乞相交甚欢。同年冬天,齐景公还未下葬,而群公子怕遭诛杀,全部出国逃亡。齐晏孺子的异母兄公子寿、公子驹、公子黔投奔卫国,公子驵、公子阳生投奔鲁国。
  (4)拥立悼公
  齐晏孺子元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春天,田乞假装奉承高昭子、国惠子,每次上朝都随侍在他们的车上,进言说:“开始时诸位大夫都不想立齐晏孺子。齐晏孺子继位后,您们二人担任国相,得宠于君主,大夫们都人人自危,想策划动乱。”田乞还欺骗大夫们说:“高昭子太可怕,趁他还未发难前,要抢先动手。”大夫们听从田乞的话。同年六月,田乞、鲍牧与大夫们带兵进入齐晏孺子的宫中,攻打高昭子。高昭子闻讯后,与国惠子前往营救齐晏孺子。齐晏孺子的军队战败,田乞的部众追击他们,国惠子投奔莒国,田乞便返回来杀死高昭子。
  同年八月,田乞击败国、高二相的势力后,便派人到鲁国迎接公子阳生。公子阳生回到齐国后,私藏在田乞的家中。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请诸大夫说:“我儿子田常的母亲有祭祀后剩下的鱼菽等祭品,敬请光临聚饮。”诸大夫们于是到田家相聚饮酒。聚饮时,田乞将公子阳生装在一个大皮口袋中,放在座席中央。打开口袋,放出公子阳生,说:“这位就是齐国的君主。”大夫们都伏在地上拜见。田乞准备与大夫们盟誓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鲍牧已经喝醉,田乞哄骗大夫们说:“我是与鲍牧合谋共同拥立公子阳生。”鲍牧发怒说:“大夫们忘记齐景公的遗命了吗?”大夫们面面相觑想要反悔,公子阳生上前叩头说:“可以立则立,不可立则罢。”鲍牧担心自己招致灾祸,便说:“都是齐景公的儿子,有何不可呢?”于是在田乞家中一起盟誓,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齐悼公派人将齐晏孺子放迁到骀地,将他杀死在帐幕里,并驱逐齐晏孺子的母亲芮姬。齐悼公继位后,田乞担任国相,专擅齐国国政。
  齐悼公四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田乞去世,谥号厘子,其子田常取代他的职位,是为田成子。
  
  齐国〈田齐〉(三):田成子
  15.田成子
  田成子田恒(?-?),妫姓,田氏,名恒,原为陈恒,古音田、陈音近,也称为田恒。汉朝为汉文帝刘恒避讳,改称“田常”。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人物。是齐国田氏家族的第八任首领。
  (1)人物生平
  齐悼公四年(公元前485年),田常的父亲田乞去世,田常继任其父职位,史称田成子。
  同年,由于齐国大臣鲍牧与齐悼公不和,而弑杀齐悼公,齐国人共同拥立齐悼公之子吕壬继位,是为齐简公。田常与阚止(字子我,又名监止)分别担任左、右相国,共同辅佐齐简公。田常心中惧怕阚止,每次上朝时都频频回头看他。由于阚止受到齐简公的宠幸,因而他的权力不能除去。于是田常就重新使用他父亲田乞的措施,用大斗把粮食借给百姓,然后再用小斗收回,以此来笼络民心,因而受到齐国百姓的称颂。齐国大夫上朝时,御鞅向齐简公进谏说:“田常、监止(阚止)不可并列,您还是选择其中一个吧!”齐简公没有听从。
  子我是阚止的同族(一说子我便是阚止),平时与田氏不和。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阚止上晚朝时,正好碰见田逆(田子行)杀人,就将田逆拘捕进宫。当时田氏家族和睦,田氏族人就让遭囚禁的田逆装病而探监送酒给看守,将看守灌醉杀死,让田逆得以逃脱。阚止在田氏宗祠与田氏盟誓和解。当初,田氏的远房同族田豹想做阚止的家臣,让公孙推荐自己,恰逢田豹有丧事而作罢。后来田豹终于成为阚止的家臣,并受到阚止的宠幸。阚止对田豹说:“我想将田氏的直系子孙全部驱逐杀光,让你来做田氏宗主,可以吗?”田豹回答说:“我是田氏的远族。再说田氏中违拗您的不过数人,何必全都驱逐呢?”阚止不听。不久,田豹告知田氏说:“子我(阚止)将要诛灭田氏,如果田氏不先动手,灾祸就要来到。”(一说是田逆对田常说:“子我(阚止)得到国君宠幸,如不先动手,必然祸害于您田常。”)
  当时阚止住在齐简公的宫中。同年五月十三日,田常兄弟四人乘车前往齐简公住处,想杀死阚止。阚止在帷帐中,出门迎接,田氏进入后关闭宫门。宦官抵抗田氏,田逆杀死宦官。齐简公正与宠妃在檀台饮酒作乐,田常将他迁到寝宫。齐简公拿起戈想要攻击田常,太史子馀说:“田常不敢作乱,他是要为国除害。”齐简公这才停止。田常出宫住进武库,听说齐简公还在发怒,恐怕自己要遭诛杀,便想出外逃亡,说:“何处没有国君!”田逆拔剑说:“迟疑怯懦是坏事的祸根。谁不是田氏宗族?我如不杀死出逃者,田氏祖宗不饶。”田常这才留下,于是攻击阚止。阚止聚集徒众攻打宫墙的大门小门,均未成功,便外出逃亡,田氏部下追击并杀死阚止。
  当时齐简公出逃在外。五月二十一日,田常在徐州(一作袪州、舒州)抓获齐简公。齐简公说:“我若早听御鞅之言,便不会落到这种地步。”六月初五日,田常因害怕齐简公复位后会杀害他,便在徐州弑杀齐简公,并拥立齐简公之弟吕骜继位,是为齐平公。齐平公继位后,任用田常做相国。
  田常自此杀害齐简公后,害怕各国诸侯联合诛杀自己,就将侵占鲁国、卫国的土地全部归还。西边同晋国、韩氏、魏氏、赵氏订约,南方与吴国、越国互通使臣,建立功德,施行赏赐,亲近百姓,因此齐国得以重新安定。
  田常对齐平公说:“施行恩德是人们所希望的,由您来施行;惩罚是人们所厌恶的,请让臣去执行。”这样做了五年,齐国的政权都归田常把持。于是田常把鲍氏、晏氏、阚止和公族中较强盛的全部诛杀,并分割齐国从安平以东到琅邪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封地。他的封地甚至比齐平公享有的领地还要大。
  田常挑选身高七尺以上的齐国女子做后宫姬妾,姬妾达一百多人,并且让宾客侍从随便出入后宫,不加禁止。到田常去世时,姬妾生下七十多个儿子。
  田常死后,他的儿子田襄子田盘继任他的职位,担任齐国国相。田常的谥号是成子。
  (2)相关事件
  田常打算在齐国造反,忌惮高固、国佐、鲍叔牙、晏婴四大家族的势力,所以调动军队打算讨伐鲁国。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国家如此为难,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去,孔子没有答应。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准许了。
  子贡于是出发,到了齐国,对田常说:“你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很难讨伐的国家,它城墙又薄又矮,它的土地又小又洼,它的国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虚伪而且没有用处,它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因此不能和鲁国作战。您不如去讨伐吴国。吴国,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又广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大臣既有才能又衣食丰盛,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吴国,又派贤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讨伐。”田常勃然大怒说:“你说的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说的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告诉我这些话,为什么?”子贡说:“我听说,国内有忧患的就攻打强国,国外有忧患的就去攻打弱国。如今您的忧虑在国内。我又听说您有三次受封的机会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大臣不拥护你。如今您打败鲁国来扩大齐国的国土,通过战争取胜来凌驾国君,通过打败鲁国来赢得大臣们的尊重,但是您的战功起不了作用,而且会更加被国君疏远。因此你对上凌驾国君,对下胁迫群臣,再求成大事,太难了。君主骄横就会胁迫下臣,下臣骄纵就威胁君主,因此你是对上和国君有隔阂,对下和大臣有争斗。这样,您在齐国立足就很危险了。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取得不了胜利,士兵在国外战死,大臣在内部空虚,因此你在上就没有了强大的大臣作为政敌,在下就没有士兵百姓的反对,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很好。就算这样,我的军队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再调转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不要对鲁国开战,请让我去出使吴国,劝说吴王救援鲁国并讨伐齐国,您因此带兵和吴国交战。”田常答应了,让子贡出使南方的吴国,去见吴王。
  16.田襄子
  田盘(?-?),春秋时期齐国的相。谥襄,又称田襄子。田常之子,田白之父。
  田常死后,田盘代立,继续担任齐宣公国相。齐宣公三年,韩、赵、魏(三晋)共灭智伯,并瓜分其地。此时,田盘派其兄弟宗族担任齐国各重要城邑的大夫,并与三晋互通使节,使田氏几乎拥有整个齐国。田襄子为相时是田氏夺权的重要一步。他死后,其子田白代立,继续为齐宣公之相。
  17.田庄子
  田庄子(?-前411年),名田白,父为田襄子田盘,陈完之九世孙,子为田悼子。在他的努力下,田氏控制了齐国的实权。
  18.田悼子
  田悼子(?─前405年),父为田庄子田白、弟为田和。陈完之八世孙。立六年死。
  田悼子在位六年而卒。田悼子死后,齐国田氏家族分裂成两派,一派以田和为首,一派以公孙孙(田孙)为首;接着田布杀大夫公孙孙,此举造成公孙会(田会)反叛,以廪丘投靠赵国。
  19.齐太公
  齐太公田和(?—前384年):妫姓,田氏,名和。田庄子之子。田氏齐国的建立者。前404年,继田悼子担任齐国正卿。前391年,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建立田氏齐国。前386年,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
  田氏自田常时,开始任正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还,收揽人心,同时攻杀其他旧贵族,齐国政权基本上归田氏所有。田常卒,其子襄子为相,且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外与三晋通好。襄子卒,其子庄子又为相,田氏势力愈加强盛。公元前404年,田和即位,齐宣公犹如傀儡。次年,三晋伐齐,攻入齐长城。齐长城,西起防门(今山东肥城西北),东至琅邪入海,是利用堤防连结山脉逐步扩建而成。齐宣公死后,子康公立,荒淫嗜酒,不勤于政。
  前391年,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齐君。次年,齐师伐魏,取襄阳。不久,田和与魏武侯、楚人、卫人会于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求为诸侯,魏武侯为之请于周安王及诸侯。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史称“田氏代齐”。
  前384年,田和卒,子田剡继位。
  20.齐废公(齐侯剡)
  齐废公(?—前375年),又称齐侯剡、田侯剡,妫姓,田氏,名剡,齐太公田和的长子,田齐第二任君主,公元前383年—前374年在位。公元前375年为其弟田午所弑。
  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太公望至此绝祀。
  《史记》未载他的生平。《竹书纪年》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二当为衍字)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田剡之子田喜)而为公。”由此可知,田剡被其弟田午所弑。公元前375年田午即位,是为田齐桓公(也称齐桓公、齐后桓公)。
  21.齐桓公
  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战国时期田齐第三位君主,田齐太公和与孝太妃之子,谥号”孝武桓“。其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姜小白易混,故多称为“田齐桓公”或“田桓公”。
  (1)弑君自立
  公元前400年,田齐太公(当时并未列为诸侯)与孝太妃之子田午出生。公元前385年,田齐太公和去世,太子田剡继位。公子午不甘屈居田剡之下,公元前375年,田午发动政变,弑君夺权。然而,田午没有自立为君,而是立田剡公子喜为傀儡国君,是年又将其弑杀,自立为君,并于次年(公元前374年)改元。
  (2)诸侯并伐
  齐侯剡年间,齐国与诸侯战争不断,多次战败。公元前384年,田剡发动收复廪丘的战争,败于魏、赵军队。公元前380年,齐军攻占燕国桑丘,不料三晋在此地将齐军击败。公元前378年,齐再次攻燕,三晋再次攻齐,至灵丘而还。
  田午弑君后,敌国又多次入侵。公元前373年,鲁国攻入齐国阳关,魏国攻击博陵,燕国也在林壶击败齐军。公元前372年,卫军攻占齐国薛陵。公元前370年,赵军攻占甄城。齐孝武桓公前期,齐国屡战屡败,但尚有战胜之时,公元前376—375年,越国陷入内乱,滕、郯趁机复国,齐国南下攻取越建阳、巨陵之田以及鄫国故地。
  (3)图谋安邦
  为了使田齐摆脱战败危境。田午整顿吏治,并设立稷下学宫,广揽贤士,使其成为齐国日后的人才市场。着名的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大约就是在孝武桓公晚期来到齐国。
  公元前368年,魏国刚从战乱中暂时稳定下来。田午瞅准机会,令田寿攻打观城,将其包围并迫使其投降。是年,赵国攻齐至齐长城,但随后又将占领区归还。
  观之战,是田午在屡战屡败后对敌国第一次反攻战争。公元前366年,赵国再次与齐在阿下交战。公元前360年,赵、魏共攻齐。终田午一世,战火未曾熄灭,但桓公的努力使齐国转危为安,得以摆脱屡战屡败的颓势,为此后齐威公的强邦打好基础。
  (4)讳疾忌医
  公元前357年,一位”扁鹊“(战国时名医皆称”扁鹊“)来到齐国,面见孝武桓公,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桓公不信。十五天后,桓公重病发作,派人召请扁鹊,扁鹊已逃离齐国。桓公于是病亡,其子齐威公因齐继位,埋葬田午,并铸造”陈侯因齐敦“,对其父持肯定态度。
  
  齐国〈田齐〉(四):齐威王
  22.齐威王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1)继位初期
  齐桓公六年(公元前357年),齐桓公去世,田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同年,原吕氏齐国国君齐康公去世,绝子无后,俸邑都归于田氏齐国所有。
  齐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韩、赵、魏三国趁齐国国丧之机,出兵攻打齐国的灵丘。齐威王在平陆与赵、宋会晤。
  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国家才会昌盛的道理,还劝威王不要再沉溺于酒色歌舞,要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齐威王幡然悔悟,拜邹忌为相。
  (2)桂陵之战
  齐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邹忌被封为成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齐军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十月,齐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
  (3)励精图治
  齐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齐威王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同年,鲁国攻打齐国,进入阳关。同年,韩、赵、魏三国再次攻打齐国,直到博陵。齐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卫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的薛陵。齐筑长城。齐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赵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的甄城。
  齐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以及其他佞臣。齐威王率领各诸侯国去朝见周天子。当时的周王室又贫穷又衰弱,诸侯们都没去朝见,只有齐国朝见他。天下人都认为齐威王是贤君。齐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46年),大夫牟辛举荐人才不当,齐威王将其处死。
  齐威王十三年(公元前344年),齐威王拜访秦国。
  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最终败魏于马陵,杀魏将庞涓。
  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并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挟战胜之威,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
  (4)徐州相王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赵肃侯在平陆会晤。
  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史称”徐州相王”。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与齐威王比宝,齐威王却以人才比喻宝物。魏惠王惭愧,不欢而去。
  (5)政治成就
  ①积极纳谏
  除接受淳于髡一鸣惊人的劝谏外,他还接受了平民琴师邹忌的进谏。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国家才会昌盛的道理,还劝威王不要再沉溺于酒色歌舞,要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齐威王幡然悔悟,拜邹忌为相。
  ②整顿吏治
  齐威王经过调查,召集七十二名地方官到朝廷,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又奖励给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从此,齐国大臣都认真办事,诚实做人,再也不敢文过饰非。
  ③重用人才
  齐威王把人才提到国宝的高度来认识。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齐威王在与魏惠王“比宝”的谈话中,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作“国宝”。他一面选宗室中有作为的人为官,如田忌做将军;一面又选拔大批门第寒微的人士委以重任,比如出身赘婿、受过髡刑且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平民出身的邹忌、残疾人孙膑等。
  ④广开言路
  在邹忌劝谏下,齐威王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刚开始时,群臣前去进谏,朝廷门口、院子里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数日之后,进谏者一天天减少。一年之后,由于齐国政治得到彻底改善,人们想提意见却无意见可提了。
  (6)军事成就
  齐威王很重视军事理论的建设。他让稷下先生们将古《司马法》与司马穰苴兵法合二为一,编辑成《司马穰苴兵法》。
  (7)人物晚年
  齐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国想要入侵齐国,双方在桑丘交战,虽然齐威王的近臣多次称齐国主将匡章会背叛。但齐威王说匡章是个孝顺父亲的人,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忤逆,会背叛活着的君主吗?坚持让匡章出战,于是齐军最终击败秦军,获得桑丘之战的胜利。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享年59岁,其子田辟强继位,是为齐宣王。
  (8)轶事典故
  ①驺忌子弹琴谏齐王
  驺忌子凭弹琴的技艺谒见齐威王,齐威王喜欢他而让他住在王宫右室。不久,齐威王弹起琴,驺忌子推开门进来说:“琴弹得真好啊!”齐威王勃然不悦,放下琴按着剑说:“先生刚被留下,没有深察情况,怎么知道我琴弹得好呢?”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且像春天般和暖,象征着君王;那小弦明晰而且清亮,象征着国相;手指控弦很紧,而又很舒缓地放开,象征着政令;和谐的声音,高低相辅相成,回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扰,象征着四时:我因此知道您的琴弹得好。”齐威王说:“你很精通音律啊。”驺忌子说:“何止音律,大凡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寓含在音律之中。”齐威王又勃然不悦说:“要是谈到五音调配成律的道理,确实没有人赶得上先生。至于治理国家、安定人民,又跟丝竹管弦有什么关系呢?”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似春天般温暖,是国君;那小弦明晰而清亮,是相国;控弦紧而又舒缓地放开,是政令;和谐而鸣,高低相成,回旋曲折而不干扰,是四时。声音往复而不紊乱,是政治清明;上下前后连接沟通,是延续国祚不致灭亡:所以说琴声调和则国家治理。治理国家,安定人民,没有比五音的道理更加明白的。”齐威王说:“讲得好啊。”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曾问妻、妾、客自己和徐公谁比较美,诸人都说邹忌比较美。但邹忌在见过徐公后却自愧不如,回家深思后向齐威王上奏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表示敬意。就这样,齐国因内政修明,威服了别的国家。
  ③齐威王比宝
  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小的国家,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
  ④齐威王烹阿大夫
  齐威王自继位以来,不理国政,政事交付给卿相大夫,九年之中,诸侯都来攻打齐国,使齐国民不聊生。此时齐威王召来即墨(今山东平度)大夫而对他说:“自从您作即墨大夫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说您的坏话。但是我派人去巡视即墨,田地都已开垦,百姓衣食丰足,官府中没有堆积滞留的公务,东方因而得以安定。这是因为您不会讨好我左右身边的人以博求名誉的缘故啊。”封给他一万户的食邑。齐威王又召来阿城大夫而对他说:“自从您治理阿城以来,赞誉您的话每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去视察阿城,田野没被垦治,百姓生活贫苦。往日赵国进攻甄城,您不去救援。卫国攻取薛城,您不闻不问。这是因为您用钱重贿我左右身边的人以索取名誉的缘故啊!”当天,齐威王烹杀阿城大夫,齐威王身边曾经赞誉过阿城大夫的人都一并烹杀。于是,齐威王发兵向西攻打赵国、卫国,在浊泽打败魏军并包围魏惠王。魏惠王请求献上观城以求和解,赵国也归还齐国长城。于是齐国百姓大为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尽力表现出忠诚。齐国得到大治,诸侯闻讯,二十多年没有人敢于出兵侵犯齐国。
  
  齐国〈田齐〉(五):齐宣王
  23.齐宣王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强,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1)人物生平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田辟强即位,是为齐宣王。
  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攻燕,几乎灭亡燕国。
  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为齐湣王。
  (2)为政举措
  ①军事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但这也为齐国的衰落埋下伏笔。三十年后燕昭王为报此仇,在乐毅的指挥下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使齐国只剩下即墨、莒这两座孤城,尽管最后依靠田单以火牛阵破敌复国,但齐国却从此衰落下去。
  ②文化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开始发展文化事业。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士人,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来,闻声而来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给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齐国稷下学者逐渐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
  其中还有儿说、告子、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
  稷下学宫集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刑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各学派的学人,着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中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3)轶事典故
  ①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钟、夏都是齐宣王身边的女人,前者奇丑而有才,后者奇美而无能。于是,齐宣王有事,就跑去找钟无艳帮忙;事情一过,则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了一边。
  ②滥竽充数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听其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③宣王独少一爱
  一次,齐宣王对手下大臣淳于髡说:“先生谈一谈寡人喜欢的是什么?”淳于髡说:“古代王者所喜欢的有四,而大王喜欢的有三。”齐宣王十分奇怪,禁不住问道:“这话怎么说呢?”淳于髡说:“古代王者爱马,大王也爱马。古代王者爱美味,大王也爱美味。古代王者好美色,大王也好美色。古代的王者尊崇有才德的人,而大王却不尊崇才德之士。”
  齐宣王听后,摇摇头说:“国中根本就没有杰出的才德之士,否则我也会尊崇他们,喜欢他们。怎么能说我不尊崇有才德的人呢?”
  淳于髡说:“古时有骅骝等好马,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从不惜花费重金,从所有的马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喜欢马。古时有豹象等动物的肠肚或嫩脆可口的肉,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命令手下人不辞辛苦从众多美味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爱好美食。古时有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从当今天下的众多美女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喜欢美女。至于才德之士,大王就一定要等到有尧舜禹汤时代的贤德之士出现,然后才去尊崇他们、喜欢他们;那么如果禹汤时代的贤德之士知道,会觉得大王不是真心喜爱人才,也不会喜欢大王的。”齐宣王听了静默在那里,不知怎么答话。
  ④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有一次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对这种朋友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齐宣王看看自己的左右大臣,故意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⑤君子远庖厨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齐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齐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⑥明察秋毫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⑦缘木求鱼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⑧安步当车
  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齐国〈田齐〉(六):齐湣王
  24.齐湣王
  齐湣王田地(?~公元前284年),妫姓,田氏,名地,战国时期田齐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1年,正式即位,在位十八年。
  (1)继位初期
  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位,齐将匡章就率领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从此楚国不得不依附于齐国,可以说,齐湣王在位的十七年就是秦、齐争霸的时代。
  齐湣王即位之初,相邦孟尝君田文专权。田文对内培植势力,营私舞弊;对外则频繁组织合纵战争。
  (2)四处征战
  公元前300年,韩太子死,齐派兵驱逐公子几瑟,并伙同魏国一起强立公子咎为韩国太子。垂沙之役后,田文又一手策划了伐秦之战。
  公元前298-公元前296年,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燕国趁齐国空虚之机偷袭,齐军班师回国,大破燕国。齐湣王欲借此机会灭燕,燕国派出间谍苏秦欺骗齐湣王,劝齐国转而伐宋。
  公元前295年,燕派兵助齐攻宋,由于列强阻挠,齐国只能在割取数城之后停止攻宋。
  (3)田甲劫王
  公元前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的严重政治事件,齐国贵族田甲劫持了齐王,齐王因而猜忌孟尝君田文,致使长期把持齐国政权的田婴、田文一派受到打击,孟尝君田文被迫出走,这位齐国宗室的后半生就是在对付自己的祖国中度过的。孟尝君的下台给苏秦进一步施展外交欺骗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4)四面树敌
  由于骗取了齐湣王的信任,苏秦一度被任命为齐、赵、燕三国的相邦,但他却利用这一切有利条件极力挑拨齐、赵关系,而苏秦的筹码正是富裕强盛的宋国(此时宋国已经几乎统一了淮泗之间的全部版图)。齐湣王想用宋国的膏腴之地笼络新兴的赵国,而苏代则千方百计阻挠。不仅如此,苏秦为了使齐国彻底孤立,还鼓动齐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国。
  公元前289年,齐、赵合军攻韩,至鲁关下。对于苏代的活动,赵国曾一度非常抵触。但是赵国的日渐强大使秦国也不得不未雨绸缪。
  (5)东西二帝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军事行动。苏代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并于公元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后来,秦昭襄王取消帝号。之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于是矛盾公开化。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
  (6)吞并宋国
  公元前286年,不甘失败的赵国又一次向齐国挑战,挫败赵国之后,齐湣王紧接着第三次伐宋,这一次孤立无援的宋国终于被吞并了,而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国、三晋等的支持。
  (7)五国伐齐
  公元前285年,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打败了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黄河以西的据点灵丘,作为将来进军的基地。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湣王命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是急于求胜的齐湣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
  临阵时又心生犹豫,企图退兵,于是触子逃亡,触子从此不知下落。结果,被五国联军趁势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湣王又命达子率齐军余部迎战,但由于齐湣王赏罚不明,士气低落的齐军再次被痛击。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国大将乐毅于是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
  (8)悲惨下场
  临淄被攻破之后,齐湣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打开王宫让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湣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
  湣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齐湣王辗转逃亡到齐国五都之一的莒(jǔ)。
  此时楚顷襄王为分占齐地,便以救齐为名,派楚国将领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幻想借助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邦。
  不久,淖齿就杀掉了齐湣王,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侵占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9)田单复国
  淖齿离开莒城后,莒城百姓和齐国逃亡的大臣汇合在一起寻找齐湣王的儿子,拥立他为国君。
  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齐湣王之子齐襄王已经在莒城居住五年,齐国将领田单以即墨作为基地打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
  之后,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最终,齐襄王回到临淄处理政事。
  25.齐襄王
  齐襄王(?―公元前265年),妫姓,田氏,名法章,齐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5年在位。
  (1)继承王位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合兵攻打齐国,田法章的父亲齐湣王(一作齐闵王)兵败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田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觉得田法章状貌奇伟,认为绝非平常之人,因而很喜欢他,对他很好,经常偷来衣食给他。后来田法章就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她,她就和田法章私通。 [2]  淖齿离开莒城后,莒城百姓和齐国逃亡的大臣汇合在一起寻找齐湣王的儿子,想拥立他为君。田法章害怕他们诛杀自己,很久之后才敢申明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于是莒人共同拥立田法章为君,是为齐襄王。齐襄王据守莒城,并布告齐国各地说,齐王已经在莒城继位。
  (2)立君王后
  齐襄王继位后,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太史敫说:“女儿不因媒人介绍而自己嫁人,不配做我女儿,玷污了我祖宗名声。”因此终生不见君王后。君王后很贤德,没有因为父亲不见自己就失去作儿女的礼节。公元前280年(齐襄王四年),君王后为齐襄王生下儿子田建。
  (3)收复失地
  公元前279年(齐襄王五年),齐襄王已经在莒城居住五年,齐国将领田单以即墨作为基地攻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齐襄王于是封田单为安平君。
  (4)偏安一隅
  公元前274年(齐襄王十年),赵国将领燕周率军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昌城、高堂二地。
  公元前271年(齐襄王十三年),赵国大臣蔺相如率军攻打齐国,攻至齐国的平邑后撤军。
  公元前270年(齐襄王十四年),秦国攻打齐国的刚邑和寿邑二城。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十九年),齐襄王去世,其子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
  26.齐王建
  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称齐废王、齐共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
  (1)继承王位
  齐王建,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齐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齐王建继位后,由其母君王后摄政。
  齐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它。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齐王建不听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
  (2)为政举措
  齐王建继位后,由其母君王后摄政。君王后贤德,与秦国交往十分谨慎,和诸侯交往讲求诚信。齐国处在远离秦国的东海边上,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五国在秦国的进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齐王建继位四十多年未经受战争。
  (3)降秦亡国
  齐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年),齐王建的母亲君王后去世。
  齐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齐王建到秦国朝见秦王政,秦王政在咸阳(今陕西咸阳)设酒招待齐王建。
  齐王建自君王后死后,便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间谍大量的黄金、玉器,派遣许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予这些宾客许多金玉,宾客回来都反而替秦国充当间谍,说一些符合秦国利益的变诈之辞。后胜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朝奉秦国,不修治攻击作战的军备,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而得以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
  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当时秦国已经消灭五国,齐王建与后胜发兵守卫齐国西部边界,不和秦国通往来。秦王政派将领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秦军攻进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百姓都不敢进行反抗搏斗。秦王政派宾客陈驰诱骗齐王建,只要投降秦国,秦国便赐给他五百里的封地。此时,后胜也劝说齐王建不要抵抗,带着军队投降秦国。齐王建听从他们的计策,于是投降秦国,齐国灭亡。秦王政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居处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不给供给齐王建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4)趣闻轶事
  ①母亲遗言
  君王后病危快死时,告诫儿子齐王建说,群臣中某人可以任用。齐王建没有听清,请求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君王后同意,于是齐王建取笔和木简要她写下遗言。君王后却说她已忘记。
  ②臣子劝谏
  齐王建前往秦国朝见秦王政,齐都临淄西门的司马官横戟挡在齐王建的马前,说:“请问,我们是为国家立王呢?还是为大王您而立王呢?”齐王建说:“是为国家。”司马说:“既然是为国家立王,那您为何要抛弃国家而去秦国呢?”齐王建便调头回宫。
  即墨大夫因临淄西门的司马官劝谏齐王建,齐王建听从他的劝谏,以为可以与齐王建共谋,于是进宫拜见齐王建,说:“齐国土地方圆有数千里,大军数十万。赵、魏、韩三国的大夫们都不愿替秦国谋利,而在东阿、鄄城两地之间聚集数百人。大王如果与赵、魏、韩三国联合,就有十万之众,能收复三国被秦国占领的失地,还可以攻进秦国东边的临晋关;楚国大夫也不愿意替秦国谋利,在我国南部的城南之下聚集数百人,大王如果和楚国联合,又有十万大军去收复楚国被秦国占领的失地,还可以攻进秦国南边的武关。这样,齐国强大的威势就可以建立,还可以灭掉秦国。您舍弃称王于南方的机会,却甘愿向西方听命于秦,我认为大王这样做实在不足称道。”齐王建没有听从。
  ③百姓怨恨
  齐国灭亡后,齐国百姓怨恨齐王建不早点与诸侯合纵攻秦,听信奸臣宾客之言,致使国家灭亡,因而编出歌谣说:“是松树?还是柏树?使齐王建迁往共地,还不是宾客招来的祸?”这是痛恨齐王建不详察宾客的真正面目。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