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0-03 13:26
鄌郚史志总编

《梦溪笔谈》版本初解



  《梦溪笔谈》版本初解
  ----沈氏文化研究会 沈庆跃
  【摘要】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自问世以来,除其原版可惜未见外,至建国前存世约有二十余个版本。
  本文根据史料和收藏,对《笔谈》和《梦溪笔谈》的成书时间、书名成因和卷数、今存最古版和最古本以及最完整版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建国前存世二十余个版本,分别解析,阐述各版本特点和差异,供读者探讨和参考。
  【关键词】沈括 梦溪笔谈 版本
  九百三十年前的北宋科学家沈括,完成了他的历史性著作:《笔谈》(今名《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几大世界性发明,因为有了《梦溪笔谈》记载,才得到了确认。
  《笔谈》自问世以来,除其纸质原版可惜已佚未见外,尚有抄本存世。而《梦溪笔谈》则在元明清民,有二十多种版本和载体保存下来。
  二十多版本保存的载体和方式,有纸质刻印本、手抄本、石刻本。石刻本较少见,但在中国多地的石窟、石碑、石壁上,也有一些刻有《梦溪笔谈》的部分碑刻,这些石刻本虽然保存较为稳定,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这些碑刻今已罕见。
  纸质《梦溪笔谈》的版本主要有三大体系:
  (一)以原本《笔谈》为母本的抄本;
  (二)以宋朝乾道扬州州学汤修年本为母本的二十六卷《笔谈》的版本体系;(三)是明崇祯马元调版的三十卷版本体系(二十六卷《梦溪笔谈》附三卷《补笔谈》和一卷《续笔谈》)。
  对于《梦溪笔谈》诸多版本,在“梦学”界(或称《梦溪笔谈》研究群体),有如下诸多问题值得讨论:
  1.沈括《笔谈》的成书时间?;
  2.沈括原版的名称是《笔谈》还是《梦溪笔谈》?;3.沈括原版《笔谈》是多少卷?;
  4.至今留存最早的版本是哪些版本?;
  5.《梦溪笔谈》版本中,有沈氏后裔的版本吗?
  6.宋元明清的各版本,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7.各存世版本今在何处?
  本文试图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给出上述问题的单方答案,以抛砖引玉,引起共鸣,最终达成共识。
  一.原版本《笔谈》成书时间:
  沈括《笔谈》的撰写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梦学”资深学者胡道静先生提出①:“《梦溪笔谈》撰述于 1086 年至 1093 年的宋元祐年间,大部分于 1088 年(元祐三年)定居于润州以后写的”;李裕民认为②:“作于 1082 年(宋元丰五年)十月沈括在随州安置后,至迟在迁居润州梦溪园之初已完书。” 这二种说法都值得商榷。
  根据宋朝晁公武收录有二万四千五百卷书目的《郡斋读书志》记载(见图 1):“笔谈二十六卷右皇朝沈括存中撰,……,自序云: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以命其书,凡十七目。”
  该志著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元日,这是至今可查有沈括《笔谈》的最早记载,比现存最古版的宋朝乾道扬州州学汤修年刻本《笔谈》,还早了 15 年。记载中可见晁公武见过或拥有沈括原版《笔谈》,从记载中按沈括自序得知:《笔谈》是“退处林下深居”后开始写的。这里的深居处只有镇江“梦溪园”。
  (图 1:《郡斋读书志》中《笔谈》书目)
  据沈括文集《长兴集》(图 2)记载的《笔谈》中自序:“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惟笔砚而已,谓之笔谈。”
  今存《梦溪笔谈》中沈括存中自序、《长兴集》中自序和《郡斋读书志》记载的沈括自序一致。
  (图 2:沈括文集《长兴集》)
  沈括退处林下深居“梦溪园”是什么时间呢?
  据宋朝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十三载:“元祐三年(1088)八月丙子,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卷四百四十九载:“元祐五年(1090)冬十月......秀州团练副使沈括为左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任便居住。”又据沈括次子沈清直的大舅子宋朝朱彧撰《萍州可谈》
  中记载:“安置秀州时,张(沈括继妻)时步入府中诉其夫子。”
  从三则记载便知,元祐三年(1088)到元祐五年(1090)冬,沈括以居住秀州(今嘉兴)为主,还没有“退处林下深居”。退居“梦溪园”的最早时间,也是“光禄少卿分司南京任便居住”的 1090年冬。
  再看《笔谈》第三五四条称宋神宗为“先帝”,可知该书成于宋哲宗时期(1086-1098)。
  而沈括过世时间,据沈括文集《长兴集》“自志”: “老头我三十来岁时,曾在梦中到了一个地方,......,住了 4 年,而老头我却病了;过了一年,更加虚弱,接近朽木了。难道老头我要在这里死去?”,应该是 1095 年,也即 1090 年后 5 年。
  综上可知,沈括《笔谈》的成书于 1090-1095 年间。
  二.原版本《笔谈》书名和卷数
  沈括于 1090-1095 年间,在镇江“梦溪园”家里,深居简出埋头写作,“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因而诞生了其历史意义的科学名著:《笔谈》。
  在南宋目录学家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目录中,也记载了“笔谈二十六卷”。晁公武(1105年—1180 年),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其《志》中记载有二万四千五百卷书的目录名。另有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也为二十六卷,和《郡斋读书志》也著录一致。
  又据宋元本汤修年跋文中记载:“......刊沈公笔谈......”,和元本(6)中陈仁子序中:
  “......著笔谈二十六卷......”,可知宋元时期记载的都是“笔谈二十六卷”。以及明万历沈儆炌版的《梦溪笔谈全编》也还是二十六卷,可知增加《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一卷,都应该是万历后,具体是不是明崇祯马元调所为,需要考证。
  关于原始书名是《笔谈》还是《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在《笔谈序》中言:“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并未提及“梦溪”二字,只是将其书自称为《笔谈》。日本收藏的宋版手抄二十六卷写本也是《笔谈》(见图 3)。南宋乾道二年(1166 年),在扬州州学刊本中的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的题跋中,也称该书为《笔谈》。《通志·艺文略》《遂初堂书目》均称《笔谈》。
  元代大臣脱脱等编撰的《宋史·艺文志》中,也还是称作“沈括笔谈二十五卷”。
  最早出现《笔谈》前加“梦溪”的,是沈括过世 56 年后,南宋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 年)成书的《郡斋读书志》中,书目里出现《梦溪笔谈》,有“梦溪”二字。随后其他部分刻板的《梦溪笔谈》的书名开始有“梦溪”两字,一直延续至今。
  笔者推断“梦溪”可能是后来的《梦溪笔谈》的刊刻者加上的(具体待考),是刻书人为了区别其他《笔谈》,或为纪念沈括,而用沈括的自号“梦溪老人”前二字,来冠于沈括之《笔谈》,成为《梦溪笔谈》,而不是沈括本人因为该书的创作地点而取名。
  三.现存最早的抄本《笔谈》—“宋版手抄原本”:
  现存最早的抄本《笔谈》,是“日本政府收藏”的二十六卷“宋版手抄原本”(见图 3、图 4、图 5、图 6)。
  (图 4、图 3)
  。。。
  (图 6、图 5)
  此“宋版手抄原本”上的钤印有:[林氏藏书]、[昌平坂学问所]、[浅草文库]、[日本政府藏书]、[江雲渭树]、[道春子]。五个朱文印,一个墨文印。
  六个钤印里,除了当代的[日本政府藏书]藏印外,五个和中国明朝时期的日本江户时林信胜有关。林信胜(1583-1657),号罗山,法号道春,通称又三郎,著名汉学家。其本人和后裔都是日本的中国儒学大家,也是中国宋元古籍的收藏家。
  从收藏印可知传承有序:某人(待考)在明或明前(待考)依据宋原版,抄录了《笔谈》。
  日本汉学家林信胜在明朝得到此本后,又依据宋原版用朱或墨字进行了校注和修改(见图 7),最后盖上了他自己的[江雲渭树]、[道春子]和[林氏藏书]三印。到清朝嘉庆二年(1797 年日本宽政 9 年)林家后裔又盖上了[昌平坂学问所]印。到光绪元年(1875 年日本明治时代)合归为国有后,盖上了[浅草文库]。直至 1971 年(日本昭和 46 年)最后归[日本政府藏书]。
  (图 7)
  “宋版手抄原本”文本结构也很简单:只有 “笔谈序”加二十六卷正文。该抄本有几个特征:
  1. 抄本名是《笔谈》,没有“梦溪”二字;
  2. 本中“笔谈序”后,没有“沈括存中述”五字;3. 没有任何其他人的序和跋;
  4. 卷内单行内的小字双行行文经常出现;
  5. 卷内多处有朱笔批注;
  6. 收藏者林信胜(1583-1657)号道春,是日本收藏中国宋元古籍的大家四.现存最早印本的版—“汤修年宋本”
  《笔谈》的现存最早印本的版,国内大部分“梦学”学者一直认为,是香港收回后由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二十六卷元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简称陈仁子元本)版,比如陈梦石等学者文③。而笔者认为是台湾省图书馆收藏的,二十六卷乾道二年(1166)宋本(简称汤修年宋本)版。
  汤修年宋本的卷首仅有“沈括存中述序”(图 8),卷尾仅有“汤修年后跋”(图 9)。版本行款:背装、页十二行,行十八字、 註文小字雙行、 字數同、左右雙欄、版心黑口、 單魚尾、下方記刻工名。扬州王澄的《扬州刻书考》也载考其版本行款为“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
  卷首序页有钤印:
  [宜春堂]、[菦圃收藏]、 [南昌彭氏]、[知聖道齋藏書]、[遇讀者善]、[十竹主人圖史記]、[陳]、[民信]、[聚廎秘笈識者寶之]、[聚學書藏]。
  卷一首页有钤印:
  [宋本]、[獨山莫氏藏書]、[貴池劉世珩鑑藏經籍金石書畫記]、[莫氏秘笈]、[徐乃昌讀]、[王印煥業]、[子文一字小亭]、[王雪颿藏書印]、[蔥石讀書記]、[聚廎秘笈識者寶之]
  卷内钤印有:
  [容孚珍藏]、[王雪岑讀]、[滎陽更生山房珍藏]、[秉恩覯勘諷籀要籍朱記]、[雪岑藉觀]、[懷希經眼]、[强學宦校讀古籍朱記]、[世珩珍秘]、[王秉恩審定舊槧精鈔書籍記]、[泰州王氏雪颿藏書記]、[王雪澂經眼記]。
  卷九有海岳墨注多处、毛晋朱注多处卷尾有钤印:
  [王秉恩审定旧椠精鈔书籍记]、 [葱石读书]. 卷尾有批注:
  朱注:“此書的係宋本,避諱字皆合,上有成化(1465)以前人朱墨字蹟。芸楣記,乾 隆甲辰(1784)暮春。”
  墨注:“朱書乃近人校琴川毛氏(毛晋)刻本所注,墨書則自署化治年號,其別號曰海岳。
  考閩人郭造卿建初有此號,或其人也。嘉慶丙辰(1796),再記。”
  此“汤修年宋本”为明复宋版,从所有批注和收藏钤印看,其收藏传承有序。其中不乏明清收藏名家,比如:明中戚继光军师《燕史》编撰者郭造卿號海岳、明代书画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明末著名藏书出版家毛晋、清中藏书家莫友芝、清末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文学家、收藏鉴赏家刘世珩和王秉恩、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学者徐乃昌和张乃熊。
  卷一首页的钤印[宋本](见图 8),是藏馆认定的结论。依据是清《四库全书》副总裁彭元瑞朱字批注(见图 9):“此書的係宋本,避諱字皆合。”是认为此本为“汤修年宋本”。
  彭元瑞经眼此版为宋本,其可信度很高。至于此版是不是“扬州州学刻本”,虽有可能性,但须待后续考证。
  (图 8)
  (图 9)
  五.现存最早的印本—“东山书院陈仁子元本”
  二十六卷“陈仁子元本”(见图 10)的版不是目前所存《梦溪笔谈》最早版,但是现存中国大陆最早的印本,该本成于元大德刻本成于元大德九年,也称 1305 年东山书院刻本,其流传清晰,收藏有序,历经明清官藏,又数易藏主,至 1965 年,在周恩来指示下,从香港花巨资购回。
  (图 10)
  元大德刊本内钤印有:[元本]、[东宫书府]和[文渊阁]两方朱文大方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陈仁子章]、]同俌]、[平江汪振勋眉泉氏印记]、[汪士钟藏]、[汪振勋印]、[眉泉],以及[北京图书馆]。 目录后有双行牌记云“茶陵东山书院刊行”八字。现藏北京圖書館。
  在现存的历代刻本中,元代东山书院陈仁子元本,被后人称为善本,或因以前未知有汤修年宋本的存在。但汤修年跋中已经说明,《笔谈》从刊行之日起,就有许多舛误之处。二十六卷《笔谈》
  虽然刊行较早,但从内容校勘的角度看,后续出现有《补笔谈》《续笔谈》的本子内容才更充实,且有多家校注。
  “东山书院陈仁子元本”现在北京图书馆收藏。
  六.现存沈括后裔刻本的《梦溪笔谈》—“明沈儆炌延津本”
  明万历三十年(1602)沈括十七世裔孙沈儆炌,在河南延津官府中,以陈仁子元本为母版,刻版了二十六卷《梦溪笔谈全编》本,称为“沈儆炌延津本”(见图 11)。
  “沈儆炌延津本”卷首为沈氏跋文,跋文落款为“萬曆壬寅仲秋穀旦裔孫儆炌叔永甫書于延津公署之超然堂”,跋文后依次为:“沈括自序”、“大德乙巳春茶陵古迂陳仁子刊于東山書院并序”、“乾道二年湯脩年跋”。
  沈儆炌(1554 年—1631 年),明浙江归安竹墩人,字叔永,号泰垣,万历十七年进士,任河南左布政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升南京兵部侍郎,进工部尚书,卒谥襄敏,有《安攘疏草》。
  (图 11:明朝工部尚书沈儆炌版《梦溪笔谈》)此版的收藏印鉴包括:「哈佛大学汉和圖書館收藏」、「海寰臣印」、「镜宇」、「栎园」、「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吴兴郡]、[沈氏儆炌]、[八闽广文长]。
  收藏者吕海寰(1842-1927),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工部尚书、钦差商约大臣、兵部尚书、外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著有《奉使金鉴》60 卷,补辑 40 卷;《庚子海外记事》4 卷。
  版本行款:半页 10 行, 行 20 字, 註文小字雙行, 字數同, 雙欄,版心白口, 單魚尾, 上方記書名。刻工名“余荊”。
  原本现藏美国哈佛大学圖書館,笔者有沈儆炌落款红印再版收藏本。
  七.现存最完整的《梦溪笔谈》印本—“清番禺陶氏本”
  最完整者属番禺陶氏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版本,版主陶福祥在校记中写道:“是书自马元调于崇祯间用宋乾道与扬州本重刊……兹刻以马氏为底本,用汲古阁本校补。”此本以马元调本为底本,毛晋为校本,结合了多人校注,重新刊刻,是《梦溪笔谈》全书现行较完善的本子。
  也是“梦学”界用于研究《梦溪笔谈》的主要参考版本。
  番禺陶氏刻本(见图 12、图 13),录有《梦溪笔谈笔谈》二十六卷、《续笔谈》十一篇、《补笔谈》三卷,最一卷《梦溪笔谈校字记》。此版和其他版不同处是先《续笔谈》再《补笔谈》。
  版中序跋记顺序:《重刻夢溪筆談序》嘉定馬元調序、《梦溪笔谈自序》沈括存中述、《重编補筆談序》巽甫(馬元調)序、《揚州州學敘授湯脩年跋》、《沈括钱塘沈氏》虞山毛晉識、《重刻夢溪筆談後序》巽甫又序、《梦溪笔谈校字记》番禺陶福祥订、《右夢溪筆談校字記是書自馬調元於崇禎間用宋乾道揚州本重刊......番禺陶福祥校于爱庐幷誌》
  笔者收藏的刊本,全书仅有白文和朱文大方钤印各一,但因重叠字难辨,其中奥妙待考。
  (图 12)
  (图 13)
  版本行款:半页十一行、二十一字、四周单边、黑口、双鱼尾。笔者收藏。
  笔者也收藏有此版本。
  八.现存其他部分版本介绍
  1. 明汲古阁毛晋津逮版本
  明汲古阁毛晋《津逮秘书》辑录刊本里,收录了《梦溪笔谈》(见图 14、图 15),现藏于德国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该书刊刻源流以“东山书院元本”二十六卷《笔谈》为祖本。
  (图 14)
  (图 15)
  此本首有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牌记,本内朱注“王观堂先生批校本”,及过录王国维跋及校:“一旧本出但非乾道本身,后人补刻汤修年跋,于浚殊为赘族,必将商本字羲长在及,可两存者复校于此本上,凡乾道误者,此本也往往从,商本校改然亦有固而误者,如卷九第十页刘几改作幾是也,宋本异同并记眉上,上灯即校毕 国维记”,尾有毛晋题识。
  版本行款:半页九行十九字、单边、上下细黑口、无鱼尾。
  2. 明万历会稽商濬版本也称“稗海版”:
  在商濬的《稗海》(1602 年)目录里,第四套中有“夢溪筆談 宋 沈括撰”。在《续稗海》
  第九套目录里,有“補筆談 宋 沈括撰”,未见“续笔谈”目录。商濬的《夢溪筆談:二十六卷, 補筆談一卷》(见图 16),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收藏。
  (图 16)
  此版仅沈括存中述的“梦溪笔谈序”,无其他序或跋,是一大特点。
  商濬,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活动于明万历年间,为徐渭门生,于校刻图书情有独钟,是明晚期比较优秀的刻书大家。
  版本行款:半页九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
  3.明朝秀水沈德先《梦溪补笔谈》版本
  此版《梦溪补笔谈》仅有上下卷(见图 17),没有《笔谈》二十六卷。卷首题《陈眉公订正梦溪补笔谈》,无序无跋。为补第二卷至第三十卷。
  陈眉公即晚明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空青子、无名钓徒等。然而考察《宝颜堂秘笈》的成书过程,实际的编撰者却非陈继儒。
  而是沈德先、沈孚先兄弟。
  沈德先、沈孚先兄弟是晚明嘉兴的书商,是《宝颜堂秘笈》的实际主事者。
  沈德先,生卒年不详,嘉兴秀水人,字天生,沈思述子,沈孚先兄,东林党人沈思孝侄。
  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官上海教谕、国子监学录、桂番审理,升刑部河南司主事。明藏书家、刻书家,与弟孚先以刻书名著于时。沈德先与陈继儒、李日华、姚士粦等过从甚密。
  版本行款:半页八行、十八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
  (图 17:明万历陈继儒“汇秘笈刊本”实为沈德先刊本)4. 明崇祯马元调刻本
  崇祯四年(1631 年)三十卷马元调刻本(见图 18),其中《笔谈》26 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 卷。全书有十七目,凡 609 条。但《补笔谈》3 卷和续笔谈》1 卷,是何时何人所编撰,还是“梦学”的一个待考课题。
  现以清末兵部尚书彭玉麟收藏版(图 8)为例,予以解析。
  (图 18)
  此彭氏藏版的序跋顺序为:
  (1).“重刻夢溪筆談序” 崇禎四年夏六月既望嘉定馬元調序;(2).“夢溪筆談序” 沈括存中述;
  (3).“乾道二年湯脩年跋”: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跋(4).“重编補筆談序”:巽甫(馬元調)序
  (5).“重刻夢溪筆談後序” 崇禎四年馬元調巽甫卷首无钤印,卷内钤印:[万卷图书一草堂], 是为晚清书画藏书家彭玉麟斋号。版本行款:
  半页九行十八字、左右双边、上下细黑口、无鱼尾。
  明朝古籍刻书收藏大家马元调(?-1645),字巽甫,又字简堂。精通经史典章名物。他刊印《梦溪笔谈》等。也是“梦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马元调在《重刻夢溪筆談後序》中:“吾既序所以重刻筆談之,指客有問及夢溪者,因考得其說元豐五年,括以龍圖閣學士知延州,坐永樂城陷不能救,謫均州團練副使,徙秀州,後以光旅少卿分司居潤,自號夢溪翁著此書,秀州,巽甫又序”,此段以马元调的考证,也从旁佐证了沈括的《笔谈》,是离开秀州(今嘉兴)后定居润州(今镇江)开始著书。
  5.大关唐氏刊刻版本—实为“芜湖沈氏刻本”
  大关唐氏刊刻的《梦溪笔谈》(见图 19、20、21、22),是清光绪壬寅年(1902 年)刻本,牌记题“大关唐氏刊于成都”。有“光绪壬寅(1902)冬十月据马本重雕合商毛两本斟大关唐鸿昌记”字样,此本依明崇祯马元调本重雕,用明商浚稗海本、毛晋汲古阁本精校。卷首有明崇祯四年嘉定马元调序,后有明毛晋跋。
  (图 19) (图 20)
  (图 21:光绪壬寅年刊印) (图 22) “大关唐氏”中最有名气的是唐鸿学、唐鸿昌兄弟俩,祖籍云南大关, 唐鸿学(1879?—1944),字百川,后以字行。唐鸿昌,字少坡,一字少公,家族排行第九,印文常钤“唐少坡考藏印”(朱文)、“少坡鉴定”(白文)、“唐鸿昌印”(朱文)、“唐九”等。
  书上钤印三枚收藏章:[溧阳施教常孝长金石书画印]、[口口书画之章]、[口口],其中溧阳施教常就是四川有名清末书画家施孝长。
  《梦溪笔谈》的渭南严氏的刻本,按渭南严氏刻本牌记题:“芜湖沈氏镌版,后归大关唐氏,今归渭南严氏。戊辰十月复假华阳林山腴舍人用宋本补校者附刊印行”,依此牌记,本书确切地说应为芜湖沈氏刻本,严氏戊辰年重印时又加印了华阳林刻本的补校。
  版本行款:半叶 10 行,行 21 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竹纸,左右双边,上下黑口,单鱼尾。
  6. 芜湖沈氏转大关唐氏终渭南“严氏刻本”
  “严氏刻本”,指渭南藏书家严谷声民国十七年(1928 年)刻本(见图 23、图 24)。
  是从源头芜湖沈鹤农,后经大关唐氏得来的刻本。芜湖沈氏转大关唐氏终渭南严氏《梦溪笔谈》
  渭南严氏刻本,用宋本校刋,加补续三十卷全。(见图 23、图 24). 严谷声乃著名藏书家,有书坊镐乐堂,所刻图书不乏精品,其中《梦溪笔谈》著录为“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十一篇”,后附林思进补校一卷。该本以马元调本为底本,以《稗海》本和《津逮秘书》本为校本。成严氏刊本。
  1933 年,严氏本在成都重刊。该书板框高 14.1 公分,宽 9.8 公分,是现在学术界研究《梦溪笔谈》版本的重要刊本”
  (图 23)
  (图 24:)
  该版刊头署有清寂暑检,说明是清末内阁中书林思进署名校刻。
  林思进(1874-1953 年),男,汉族,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曾任内阁中书,成都府中学堂监督,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等职。1952 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中国文学概要》、《华阳县志》(编纂)、《清寂堂诗集》、《清寂堂文录》、《吴游录》等书。
  卷首有:《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宋史(沈括)本传》和马元调的《重刻梦溪笔谈序》、《重刻夢溪筆談後序》,以及沈括存中述《梦溪笔谈序》,钤印有:[傅毓刚]、[ 校书送日]、[毛月之印]、[养暗室长物]、[毓刚]、[何必曰楚],养暗室是印主傅毓刚的斋号。
  此版书中,有二处较以前各版有所不同的是:
  (1).在《续笔谈十一篇》下(见图 25)注有:《稗海》本有“张设安正本有之安正云传于梦溪之子博毅”夹注,笔者理解为:“有名叫张设字安正的人,刻印过《笔谈》或《梦溪笔谈》,其中说到传给沈括的长子沈博毅”,此注信息量丰富,有诸多疑问待考。
  (2)华阳林思进在《梦溪笔谈补校》下(见图 26),定义了:“用元复宋乾道二年本校以后但称旧本”.
  (图 25) (图 26)
  此版版本行款:半页十行、二十一字、四单边、黑口、单黑鱼尾。
  7. 光绪日本烏絲欄元版鈔本
  此版是光绪年间日本烏絲欄钞本,封页为“元本”(见图 27),目录二十六卷(见图 28、图 29、图 30、图 31)。但卷内没有序和跋,且无任何钤印(见图 22)。
  版本行款:半页十行、二十字、双边、白口、单鱼尾。
  (图 28) (图 29) (图 27)
  (图 30) (图 31)
  8.清嘉庆十年张海鹏--“学津讨原刊本”
  清嘉庆十年张海鹏《学津讨原》辑录识云“右笔谈二十六卷, 汲古原书。其补、续二种, 则从《稗海》增入者。”为三十卷全本。
  9. 1916 年民国五年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刻本”
  “玉海堂覆刻本”的《梦溪笔谈二十六卷》为四册,后附王秉恩校字记一卷。
  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影宋(宋乾道本)丛书之十五,乙卯(一九一五年)一月付黄冈陶子麟刊,丙辰(一九一六年)冬竣。
  陈梦石等“梦学”学者认为③:“玉海堂覆刻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涵芬楼影印明覆宋本。这两个版本均从明覆宋乾道二年扬州州学刻本而来。”
  10. 1934 年民国涵芬楼影印明覆宋本—“四部丛刊续编本”
  “涵芬楼”是民国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涵芬楼影印明覆宋本” (图 31)卷首印沈括《梦溪笔谈序》,卷末印南宋乾道二年(1166)汤修年跋。书内有补抄。尾有墨笔题跋,又有墨笔浮签二纸。
  此书收入《四部丛刊》续编中,题名作“梦溪笔谈二十六卷附校勘记一卷”,校勘记乃张元济所撰。《四部丛刊》本跋云:“此为明代覆宋乾道二年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刊本。”
  值得注意的是,明覆刻宋本《梦溪笔谈》,在清代各家书目中往往被误著录为宋本。如傅增湘所见二十六卷本《梦溪笔谈》中,有“明翻宋本,十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按:此书世称宋刊,董绶经以为明刊翻宋者。余观其刀法字体,亦窃有疑焉。”傅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又见一《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本,十二行十八字,细黑口,左右双栏,“此书陆心源题为宋本。
  以字体刀法审之,决为明刊。余在厂市文友堂曾见一帙,吴县潘氏滂喜斋亦有之。” ④版本行款:半页十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
  (图 32)
  11.日本白河文库版本
  此版为清嘉道年间(日本江户时期)大儒松平定信的版本,卷首为沈括存中述的《梦溪笔谈自序》(见图 32、图 33),卷尾有汤修年跋。为二十六卷本。
  钤有多方印鉴:[桑名文库]、[蕉鹿窝]、[立教馆图书印]、[近藤氏藏]、[白河文库]. 从钤印“白河文库”、“立教馆图书印”、“桑名文库”看,是清嘉道年间原日本白河藩(现福岛县)主松平定信的藏书。刊源从文本结构看类似明复宋刊本。
  版本行款:半页九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单鱼尾,(图 33)
  (图 34)
  12.清初旧写本三十卷版
  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古文家傅增湘的《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著录有“梦溪笔谈三十卷补笔谈三卷续谈附”,“旧写本,九行十八字,题低四格,次行低二格。宋讳阙末笔。鈐有:[五硯樓藏]、[徐氏壽蘅]、[崑瓊]、[受恬]各印。”(见图 35、图 36)钤印中的“五硯樓”为清乾嘉间大藏书家袁廷梼的藏书楼,蓄书先后达 7 万余卷,皆宋椠元刻及传抄秘本、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之属。“徐氏壽蘅”是清末学者、藏书家徐树铭(字伯澄、号寿蘅)。“昆琼”是林昆琼(字长实,号醇叔,又号心醰,清朝官员)。“受恬”为曾兴仁(曾兴仁字受恬,清朝官员,曾国藩同宗)。
  又依“宋讳阙末笔”知,傅增湘认为此写本的源版可能是宋版。
  (图 35)
  (图 36)
  13.日本採珍堂本活字本③
  日本江户幕府末叶(19 世纪中期),日本採珍堂以毛晋《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并按照其版式用木活字排印了《梦溪笔谈》。该本在关西大学图书馆、宫内厅书陵部(即日本皇室图书馆)有藏,这两处书目均将其著录为“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宋沈括撰,明毛晋订”,行款仍为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卷端题“宋吴门沈括存中述明虞山毛晋子晋订”,而这一题款也成为津逮本系统的一项标志。最早的日文版《梦溪笔谈》由东京平凡社于 1978 年出版,由梅原郁等二十多位学者译注,分为三册,编入《东洋文库》系列。
  中国刊印的多个版本的《梦溪笔谈》在日本也有收藏。如静嘉堂文库藏有“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将其著录为宋乾道年间初印本。该本首题“梦溪笔谈卷第一”,次行题“沈括存中”,三行低四字题“故事一”;卷中有“许元方印”白文方印,“季诵氏”朱文方印,“曾在李鹿山处”“楚卿”“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篷江珍藏”等朱文长印。而陆心源在《仪顾堂书跋》中写道:“盖明初为沈民则所藏,后归许季诵,道光中为胡邃江所得””,证明此“宋刊本”与静嘉堂文库本乃是同一藏本,是原沈民则、许季诵、胡邃江、陆心源皕宋楼等递藏本。
  前文已叙述过,该本实为明覆宋本。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志》中提到了宋乾道本《笔谈》,《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云:“然杨氏所见之乾道本,非静嘉堂文库藏本,今不知散落于何处。”另据《商舶载来书目》记载,桃园天皇宝历九年(1759),中国商船“浦字号”载《梦溪笔谈》一部一帙抵日本;又据《外船书籍元账》记载,仁孝天皇天保十二年(1841)中国商船“子三番”(船主郑行)载《梦溪笔谈》一部抵日本。
  14.南海冯氏藏本
  海南冯氏即馮焌光(1830~1878 年),字竹儒,廣東南海人,咸豐二年(1852)舉人。從曾國藩軍,積功歷任江南製造局總辦、上海道臺。
  南海冯氏藏本(见图 37)版本行款:半页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源于番禺陶福祥爱庐版本。
  为三十卷本。
  (图 37)
  15.明朝朱丝栏《苍雪庵日抄》中的《梦溪笔谈》钞本(见图 38)(图 38)
  16.三槐堂藏板(板同版)本
  三槐堂藏板二十六卷《梦溪笔谈》(见图 39),为明天启间常熟王氏(王文璧)书楼三槐堂所刻藏。版源为明毛晋汲古阁版。
  版本行款:半页九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
  (图 39)
  17.会稽杨氏藏本
  版本行款(见图 40):半页十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
  (图 40)
  18.马元调版多种收藏本
  此版为《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一卷的完整版。
  版本行款:半页九行、十八字、左右双边、黑口、无鱼尾。
  (马元调版多种收藏本 1)
  (马元调版多种收藏本 2)
  (马元调版多种收藏本 3)
  19.毛晋版多种收藏本
  (毛晋版多种收藏本 1)
  (毛晋版多种收藏本 2:清嘉道藏书家陆僎字树兰藏本)20.其他版本
  明朝马元调在他的《重编補筆談序》谈到:“世所傳補筆談,每篇首必題所補之卷,......,無疑原書二十六卷,......,今所行者是宋史則二十五卷,郑櫵通志藝文略則二十卷,......,宋史通志之所載卷第各别,今皆不傅,......,巽甫題”。可知宋史中有《梦溪笔谈》二十五卷,郑櫵的《通志藝文略》有《梦溪笔谈》二十卷,但此二版至今未见存世。
  九.结束语
  综上所述,沈括《笔谈》成书时间为 1090-1095 年、原版二十六卷名称是《笔谈》、现存最古版是日本藏二十六卷宋版写本(手抄本)版、现存次古版是二十六卷乾道二年(1166)扬州州学刊汤修年宋本版、现存最古本是大德乙已年(1305 年)东山书院元本、最有纪念意义的是沈括裔孙明朝万历工部尚书沈儆炌刻本、最完整版是光绪番禺陶氏爱庐版本、最有参考价值和最需要研究的是芜湖沈氏转大关唐氏终渭南“严氏刻本”。
  参考文献:
  ①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引言》(2011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②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③李明杰、陈梦石:《梦溪笔谈版本源流考》(网络文章)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