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0-03 16:50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清朝诗人陈汝庚《中秋独酌》赏析

  中秋独酌
  纤阿御月度长更,如盘如镜光精莹。
  吾生养成爱月癖,况复三五秋色平。
  千家华筵砌下设,杂陈瓜李兼肴羹。
  嫦娥定解玩赏意,高挂东南十分明。
  庾老子,及袁宏,
  或登南楼对月语,或游江渚吹银笙。
  我得良宵与美酒,何为踽踽不适情。
  一盏两盏豪兴起,三盏便发狂歌声。
  浇残傀儡还独卧,冰簟银床梦魂清。
  觉来哪知夜深浅,银河转侧星斗横。
  作者简介:陈汝庚(约1768-1823),字希白,又字西谷,号艾谿,昌乐房仕庄(今潍坊市坊子区坊城街道东房仕村)人,嘉庆三年举人,充国史馆分校、文渊阁检阅、稽查房行走,道光元年选安徽太平府江防同知。
  这首《中秋独酌》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在中秋佳节的独特心境。“纤阿御月度长更,如盘如镜光精莹。”“纤阿” 是神话中御月运行之神,此句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运行,如盘如镜,光芒晶莹。诗人以神话起笔,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氛围。“吾生养成爱月癖,况复三五秋色平。”诗人直言自己生来就有爱月的癖好,更何况在中秋佳节(三五即十五),秋色宜人,明月高悬,更引发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千家华筵砌下设,杂陈瓜李兼肴羹。”
  描绘了千家万户在庭院中摆下丰盛的筵席,瓜果菜肴琳琅满目。这一画面烘托出中秋佳节的热闹氛围,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嫦娥定解玩赏意,高挂东南十分明。”诗人认为嫦娥一定能理解人们玩赏月色的心意,所以月亮高挂东南,格外明亮。这里将嫦娥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庾老子,及袁宏,或登南楼对月语,或游江渚吹银笙。”诗人引用庾亮(庾老子)和袁宏的典故。庾亮曾登南楼赏月并与属下谈笑风生,袁宏曾在江渚游玩时吹笙赏月。诗人借此表达对古人赏月雅事的向往,也衬托出自己的孤独。“我得良宵与美酒,何为踽踽不适情。”诗人感慨自己在这美好的中秋之夜,有良宵和美酒相伴,却为何孤独寂寞,心情不畅。这一自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孤独之感。“一盏两盏豪兴起,三盏便发狂歌声。”随着饮酒的增多,诗人的豪情逐渐兴起,从一盏两盏到三盏,诗人开始狂歌,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一描写展现了诗人借酒消愁、释放情感的过程。“浇残傀儡还独卧,冰簟银床梦魂清。”诗人借酒浇愁,仿佛浇灭了心中的烦恼,如同摆脱了傀儡的束缚。然后独自卧在清凉的竹席和银床上,梦魂清爽。这里表达了诗人在酒后寻求内心宁静的状态。“觉来哪知夜深浅,银河转侧星斗横。”诗人醒来后,不知道夜已深到何种程度,只见银河转动,星斗横斜。这一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沉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意境。诗人通过对中秋月色、人间筵席、古人赏月雅事以及自己饮酒独卧的描写,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独特氛围。月亮的光辉、美酒的醇香、古人的雅事与诗人的孤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意境。诗人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如 “吾生养成爱月癖”“嫦娥定解玩赏意,高挂东南十分明” 等。月亮在诗人眼中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代表着宁静、纯洁和永恒。尽管中秋佳节热闹非凡,但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我得良宵与美酒,何为踽踽不适情”。诗人的孤独感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处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所引发的。诗人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孤独和烦恼,“一盏两盏豪兴起,三盏便发狂歌声”“浇残傀儡还独卧,冰簟银床梦魂清”。饮酒让诗人暂时忘却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解脱。诗的结尾 “觉来哪知夜深浅,银河转侧星斗横”,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中秋之夜转瞬即逝,诗人在醒来后,面对银河转侧、星斗横斜的景象,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庾亮和袁宏的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引用古人赏月的雅事,与自己的孤独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诗人将中秋月色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月亮的光辉、人间的筵席、诗人的饮酒独卧等场景,都与诗人的情感相互映衬,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诗人的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如 “纤阿御月度长更,如盘如镜光精莹”“嫦娥定解玩赏意,高挂东南十分明” 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中秋月色的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人的语言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刘文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