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0-04 21:19
鄌郚史志总编

谈柳宗元的《田家》诗

  谈柳宗元的《田家》诗
  〔日本〕小野四平
  《用家》是柳宗元的代表诗作之一,因其细致描绘农民的严峻生活而尤为着名,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很多人把它与同一时候所写的《捕蛇者说》并提。
  《田家》诗由三首组成,但是在中国不知为什么论者却常常不谈第三首,我对此产生过疑问,在此略中没见,希望它能成为深入理解柳宗元作品的一个提示。
  刘大杰先生曾对柳宗元的散文作过评论,谈及《国家》诗时写道:
  “散文以外,柳宗元也是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正如他的散文一样,反对庸俗与华靡,保持他的清俊明秀的特色。前人都说他的诗近陶潜、近王维,那都是只看一个表面。他的诗虽善于描写白然景色,但主要的是充溢着陶、王所没有的那种愤激慷慨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诗句,“和杜市、白居易、张籍的新乐府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陶、王、孟,韦都写过山家,但态度和精神就不同了。”①
  对柳宗元的《田家》诗的这种看法,在中国流传很广。然而在这方面,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删去第三首来谈《四家》诗②。这在某个时期表现很突出,而刚除的理由则不清楚。
  第二种态度是总观全诗采谈《田家》诗。但是这种态度实际上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吴文治先生(《柳宗元评传》1962年)和章1:钙先生(《柳文指要》1971年)的见解,另一程是顾易生先生(《柳宗元》1979年)和孙出武先生(《柳宗元传论》1982年)的观点。
  吴、章两位先生的见解的特点在吴先生的着作中一日了然。吴先生写道:“这二首诗,诗人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悲惨生活,而且揭示了迫使农民生活悲惨的原因,狠狠地鞭挞了当时残酷地压榨人民的封建统治者。”
  这-一见解与《H家》诗中的前二首是相符的,却似与第三首无关,实际上吴先生几乎不注重第二首,后米吴先生发表了《柳宗元简论》(1979年5月),在书中就把《H家》诗的第三首删去了。
  章士钊先生表面上好象也是通观《田家》诗全诗,亿实际上仍不看重第三首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吴、章两位先生的态度基本上与第一种态度是相同的。
  与此相比,顾、孙两位先生的见解则有所不同。孙先生认为:“《田家》三首写的都是常见事,眼前景:农民的劳动,招待胥吏,接待客人。其中没有夸张的、戏剧化的情节,没有形容、修饰的言词,但却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米自描写的极其真实和质朴,而这种真实和质朴又由丁作者对现实有较深入的体察。”②
  顾先生对《田家》诗也持着这种见解③。两位先生都认为:要全面理解《田家》诗三首,只有这样,柳宗元的《田家》诗才得以向读者展示它的本来价值。然而,两位先生没有充分注意《田家》诗在结构上的特色,本文想犹此作进一步探讨。
  我认为,《田家》诗三首是完整的统一体。可是,三首句数不一。不过留意一下每首诗的韵脚,就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断。试按《广韵》来检索:
  第一首所有韵脚都属于下平声,即是所(先韵),田(先韵),莺(仙韵),年(先韵),眠(先的),然(仙韵)。据此看米,全诗显然各以六句分为前后两段,每六句又可以分为四句加二句。第一首的结构是很整齐的。
  第二首的的脚都属于入声。各个字的韵如下:夕(背韵),历(锡韵),壁(锡韵),席(昔韵),责(麦韵),泽(陌韵),籍(背韵),惜(昔韵),迹(昔韵)。根据《广南》的注解,麦韵和陌韵与昔韵是可以通用的。就是说,可以认为这八句是分为三组,每组六句,每六句又是二句加四句。
  第三前也属于入声南。这首诗的押韵明快通畅。出和绿是烛韵,牧、熟、宿、陆、粥是牧韵。全诗可分为六句和八句。前六们是四句加二句,后八句是四句加四句。
  把上述探讨的结果按句数加以排列,情况如下:
  第一首:4-2/4·2
  第二首:2·4/2·4/2·4
  第三首:4·2/4·4
  很明显,结构形式极为严整。三首诗各白形成一个小天地,相万呼应,到第三首就浑然一体。恐怕不能把这种结构看成是偶然产生的。据上所论,我们来重读一下全诗。
  ①《柳文指要》下“通要之部”卷一。
  ②《柳宗元传论》第六章。
  ③见顾易生着《柳宗元》。
  第一首
  (1)蓐食狗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札札来耜声,飞飞来乌鸢。
  (2)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第二首
  (1)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2)里胥夜经过,鸡泰事筵席。各言官长崚,文宇多督贵。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
  (3)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第三首
  (1)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是时收获竞,落日多樵牧。
  (2)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今年幸少丰,无厌罐与粥。
  第一首描绘的是一个农民的生活,从他一天的劳动(1)和一年的劳动(2)两个侧面来加以刻画。开始(1)展现从清晨到日落不停息的劳动。未耜的声音融入周围飞翔的鸟儿之中,带来微微的慰藉。接若(2)说,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被赋税夺走,子孙后代也逃脱不掉这种境遇。这就
  是没有休息、没有希望的农民生活的严酷现实。
  第二首描绘农民的生活同官吏和官府欺压农民的现实。这是从二个角度来呈现的。先是(1)展示寂静的农村的傍晚:一年的势动果实尽被剥夺的农家庭院,庭院中秋虫的鸣声,虫声造成令人不安的暂时寂静。接若(2)显现农民忙于接待益役的情景:农民即使款待差役,赋税交迟也得不到宽容。这里刻画了随着令人不安的寂静而来的冷酷无情的现实。最后(3)述说官府的可忙。这样就表达了一种阴郁的预感:农民的处境决不会改变。
  第三首先是(1)展示了农村的荒先景象:杂草覆盖古道,道旁的河流清冷秀丽,现在收获已毕。接着(2)描绘在疾风寒箱中颤抖的农村情景:游子和鸟儿在寻见栖身之所,一位老翁(田翁)亲切地接待迷路的游子。
  上述探讨说明,应当把《四家》诗三首看做一个整体。它通过立体的勾画表现出农村和农民的现实图景。
  而正如前所引孙先生已经指出的那样。这篇诗作里的用语既没有毫无意义的修饰,也绝对没有诗人毫无根据的主观反映。这篇诗作可以被看做是柳宗元对永州农村和农民的体恤的最优秀的艺术表达,其原因就在于此。
  永州的生活无疑使柳宗元日益接近这块上地的大白然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对大白然的深刻观察思索而等成的《永州游记》等正是柳宗元这种生活的产物①。但是这种生活前后有十年之久,映入柳宗元眼帘中的永州的大自然和人们的情景当然是多种多样的。
  江雨初睛思远步 日西独向思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 撩乱浮椹在高树
  这是一首题为《丽请至江渡》的诗。在一个雨停天还亮的夏口傍晚,柳宗元在散步之中忽然看到意想不到的最色,使他感到惊奇。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发现了从未见过的这个村庄的景致,表达了他那悠然自得的心情。
  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泄水空待灌园人
  这是一首题为《春怀故园》的诗,这首诗可能是柳宗元谪居永州初期之作。诗人眼中的“农事春”毫不具体。它只是引动了诗人在异乡的巷季突发的乡思。
  久居永州使诗人眼中的大自然和忙立其中的诗人的心情发尘了种种变化。读《溪居》诗,使可以觉察到诗人的思想己经超出了乡愁。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爽谪
  闲依农圆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在这首诗里,诗人认为永州的生活较之在京都长安做官活闲自在。诗人用“农厢邻”“山林客”这样的用语来形容此时的自己,颇有情趣。“长歌楚天碧”所表述的鲜明强烈的情怀中不是毫无乡愁,却与《春怀故园》所表达的乡愁迥然不同。对农村以至很民的接近更加显着了。
  同样的倾向在《首春逢耕者》一诗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南楚春候早上膏释原野级景来及郊园林幽鸟转余寒已滋荣百蛰竞所营穑人先耦耕渚泽新泉清
  前八句脉赞农材的温照明媚的春光。值得沱意的是诗人并不是从旁欣赏,面是融入其中。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对放乡的思念并没有消失。但是,这里显然已不是单纯的怀念家乡的感情,丽是经过山折之后对跟渝的农村以及四周劳动农民的生活的显着接近的印迹。这首诗随若柳宗元思绪的流动,用下面四句收结了吟咏;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这四句诗可以说倾诉了柳宗元谪居永州一年之阅在内心中产生的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切同情。
  《瓜家》诗可以说是诗人在对农村和农民的同情中构筑起来的最优秀的诗作。如果说《首春逢耕者》是诗人在翅越乡思时比较清楚地洞察了劳动农民的世界,那么《团家》诗则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严酷的现实浮雕出淳朴的农民形象。
  柳宗元居留永州达十年之久,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言表的痛苦。他在永州的诗作可以说多是用痛苦凝聚的泪水写成的①。
  考察了《国家》诗写作背景的一个方而。这首诗大概作于诗人居留永州的末期,即元和八年以后②。这篇诗作艺术价值之高,也可以证明这个推断。
  ①宽文生《柳宗元诗考》(日本京都《中国文学报》)论及与谢灭运的诗风密切相关的柳诗所具有的性格,引人注日。
  ②请参照拙文《<瑛路千里曲》考》
  本文特别取出《田家》诗三首,眷服于它的结构,试图对这篇诗作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小天地这一点逃行探讨。向时也研究几首吟咏农村和农民
  (日本仙台《宫城教育大学因语国文》)。
  〔作者后记〕;此文由中国《人民画报》社李佩云先生译成
  的诗,从诗人在永州的内心活动分析,中文,谨此致谢。

  ①刘大杰《柳宗元及其散文》(《文学遗产》选集第三辑,1956年)。
  ②仅列举我看到的儿本书:《柳宗元诗文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柳宗元诗文选读》(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柳宗元诗文选》(人民文学(版杜,1976年9月)。除上述外,也有的虽说介绍《田家三首》,
  实际只介绍第一、二首,没有涉及到第三首。如《唐代杰出法家柳宗元》(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柳宗元》(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