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宝都文联三周年
郝际文
不知不觉中,宝都街道文联成立三周年了。
数字“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和象征。上古“三皇”,朝堂“三公”,道家“三清”,儒家“三纲”,佛教“三世”,无不与“三”有关。
在宝都文联三年的路口,我本没资格写什么的,毕竟离开宝都街道已近两年。但应宝都文联之邀,认为宝都文联是在我极力促使下成立的。而我又觉得,在成立的几个社会组织中,宝都文联是最有感情的一个。于是就壮起胆子,班门弄斧,写下几段话吧。
说实话,我是不懂文学艺术的,成立宝都文联也是“无心插柳”。当时我接手分管文化,有感于文化站只有站长一人“单枪匹马”,为打开这方面的局面,就想着何不运用自己成立社区商会、物业协会以及志愿服务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的经验,再成立个“文联”,凝聚社会各界文化力量繁荣本地文化呢?这一想法得到领导肯定之后,就开始了紧锣密鼓地筹备。
文联组织能不能办好,文联主席是关键。在发布面向社会公开选任文联主席的公告之后,应者不少。我的用人原则是不看资历、不看人际,谁能干支持谁。筹备期间,也颇多波折,但认准的事我会干到底。得益于社会各界文化人士的鼎力支持,2020年12月12日,宝都街道文联正式成立了。
宝都文联成立以来的三年,赶上了疫情时期,但他们见缝插针,干成了不少实事。最主要的成果,无疑是2021年12月出版了集文化性、宣传性于一体的《宝都故事》一书。这本书二十六万余字,图文并茂,讲述了宝都的文化故事、干部的奋斗故事、群众的幸福故事等。再一个成果,是编印了《宝都》期刊,100个页码,请知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了刊名。还编发了宝都文联公众号近百期,举办了文学沙龙、书写春联、二十大征文、走进多家企业采风、山东作家团老爷车主题公园采风、书法公益班等等,不胜枚举。
干成实事的背后,离不开不少的艰辛。鲁迅先生曾说,在中国“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他说的是“旧中国”,但也道出来干事的不易。宝都文联干事遇到的困难,往往不是所干事情的本身,而是来自所干事情之外,来自人情世故。三年走来,着实不易。他们无编制,但有情怀;他们无工资,但有激情!
一起同过窗的叫同学,一起扛过枪的叫战友。宝都文联成立三年来的收获,除了“看得见”的《宝都故事》书籍等,还有“看不见”的同志情谊。这份情谊,经过了大浪淘沙,它不涉及金钱,不涉及官位,不涉及名利,在当下弥足珍贵。
三年前,不曾想“无心插柳柳成荫”;三年后,但愿“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哪写哪,姑且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