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辛村当地也叫夏辛庄、辛庄,辖夏辛村、姜家庄两个自然村。位于青州市区正东三十公里,原郑母镇最东北角,东与昌乐县水长流村隔尧河相望,北与原谭坊镇夹河村接壤,行政区域1.94平方公里,聚落呈正方形,四边各长450米,现有居民296户,1160人,耕地面积1750亩,村北有一大土台,名“斗鸡台”。清代姜姓自姜家庄与范姓同来立村,村名小姜家庄,据《夏氏族谱》称,夏永祥与其子夏光斗创茹素道,扩村建寨,遂徙迁来聚居,范围达安丘沂水等十一个县。设村名为夏瓣庄,又号神仙府。夏光斗曾获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与南京国民政府赠送的匾额,解放后,茹素道被取蒂,村名演变化为今名-夏辛村。
茹素斋团,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传入,咸丰八年,夏于青州夏辛庄立“茹素团”教,总寨设夏辛庄。道首夏永祥。夏永祥,字方田,号乐真,大清道光间邑之曲家庄人。《昌乐县续志·笃行传》:幼失怙,恃依伯母阎成立家,贫以佣为生。性孝友,每以不逮事父母为憾。岁时祭扫及父母忌辰,展拜墓前辄涕泪不止。故其奉伯母生事死葬,备极孺慕。与人交以善相诱掖,无礼相犯亦不较。久之,被其化者莫不服膺德泽而从之游。晚年家渐裕,好善之心愈切。笃信因果,持斋茹素,备历艰险,而志弥坚定。同治间,为清廷所捕,充军浙江。光绪十六年以六十八岁卒。其子夏光斗(字星元)继承其衣钵,大力发展道徒。夏光斗,诞生时,其十指指纹皆为“斗”。时人皆曰:十指全斗者必得大富贵也。其父遂为之取名曰光斗。幼聪敏,及长工书法,有墨迹传于世,尝目其 “风声渡竹有琴韵,月影写梅无墨痕” 楹联作品,可谓结构奇巧,笔力千钧。光斗亦为大慈善家,鼓吹行善积德、遵行孔学,门悬善人匾额。灾荒之年,每设粥施饭接济饥民,又尝出巨款修桥补路于青州。
夏宅有大门、二门、东西厢房及大殿。另于村南村西各建青州、沂水、安丘等馆,以迎不同籍贯之信徒。“七七”事变后,夏氏如青岛、济南、江浙、平津布道,有教丁一千二百五十人。于沂水、莒县、历城、广饶、临朐、寿光等九地设分寨。时昌乐有安和、义和、永安、仁和、安全五寨。日军初至,竟于夏辛庄村北之斗鸡台鸣迫击炮二十八响,以威慑之。光斗大惧,遽携随从一步一叩头出迎倭寇。无何,染惊吓之疾卒。
夏氏武装“茹素团”,又名曰“斋公子团”,团兵三百余,以王晋藩为团长,后此人主沂水县政。“茹素团”先后归附日伪、蒋军,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为解放军消灭。建国初,“茹素团”作为反动会道门,剪灭之如田间杂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茹素团”骨干潘洪堂,既出狱,复欲复道,为人民政府取缔。百年“茹素团”自此绝迹。
夏辛庄村北,昔有光斗父母之大墓。相传光斗乃孝子,三年守墓,尝一日一斗土堆其上。墓前有碑三通。时临朐孝廉、益都县令王荫远撰碑文千余字,记其父夏永祥生平,书法锐利。墓碑文革后作建桥之用,至今四五十年矣。慈善有德犹孟尝君者,夏氏也。故邑之周边多有归之者。富二代光斗生逢乱世,磨难亦良多。设若其父子生于当世,则须是黑社会老大。又焉知其不捐巨款于汶川、玉树哉!当年扫荡“反动会道门”,必欲彻底抹灭封建残留,方能重建一新世界。天下大势,锐不可当,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夏家非非是是,二世而衰,成非常时期之牺牲品,亦为历史发展之必然。呜呼夏氏!
该村为远近闻名多姓氏村落,现有姓氏三十三姓,分别为——夏、范、王、姜、陈、秦、张、李、赵、许、冯、杨、闵、孔、宋、郭、梁、谷、吴、付、魏、尹、刘、唐、侯、于、率、鞠、曹、陶、高、胡、殷。该村1948年建立村政权,1956年至1960年党政领导同程官村。1961年从程官村析出自建党支部,解放后行政隶属郑母镇,1984年划为赵坡乡,1992年合并到郑母镇,2007年郑母镇与谭坊镇合并至今,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五设立农贸市场(大集)逢五排十为集贸日,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范洪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