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军马场—马驹岭
文/刘元同
相传,周朝初年,姜太公被周武王封于齐,建都昌乐营丘后,沿白浪河逆流而上40里来到马驹岭,见岭上沟壑纵横,泉水遍布,水肥草美,五谷丰登,草药茂盛,遂把这里定为齐国军马场。
此后,一批一批的军马,在这里孕育成长、训练成材,然后从这里奔赴疆场、奋勇杀敌,为齐国开疆拓土,崛起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傲然立世800多年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五国20万大军攻打齐国,在济水一带展开关乎齐国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危急关头,马驹岭军马场的几万匹战马,怀着对齐国的无比忠诚,争先恐后应召上阵,先是身强力壮的战马,接着是老弱病残的战马,继而是哺乳期的战马和未成年的马驹,凡是所有能跑动的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义无返顾、舍身忘死,一去不复还。最后只剩下了一匹正在生产的年轻的母马。
这匹年轻的母马,抬头看着同伴们疾驶而去的身影,竖耳听着前方传来的拼杀嘶鸣,又低头凝望刚刚落地,还站立不起来的幼小马驹,陷入了难以取舍的纠结之中。是冲向前线杀敌报国,还是留在军马场照料嗷嗷待哺的婴儿,经过几番思想斗争,这匹年轻的母马终于下定决心,毅然决然踏上一块青石,奋力一蹬,朝着战场腾空而去。
从此,马驹岭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焕发着无穷力量的马蹄印,和一匹一边呼唤着妈妈归来,一边自学苦练,随时准备着奔向战场的小马驹。
虽然济水大战以齐国失败而告终,齐国从此由盛而衰,走向没路,但忠诚勇敢、视死如归、舍身取义、保家卫国的军马精神,却在马驹岭上生根发芽,影响着世世代代的鄌郚人。
每到民族危急、国家有难,鄌郚人皆挺身而出、冲锋向前。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鄌郚籍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昌乐出去的三大红色警卫员,毛主席的警卫员路来谦、林彪的警卫员吕学文、许世友的警卫员孔凡明,都是鄌郚人,都生长在马驹岭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