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锋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与几位作家一样,我也是从另一座城市,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临朐的境地。或许走高速的缘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我就远离了城市的五光十色,闯进了临朐五井隐士地域清一色的绿色里。那是中秋后成熟的绿,那是一片丰收的绿;那是阳光穿不透的绿,那是山路劈不开的绿。上山的车,在这密密匝匝的山林绿色里寻找着缝隙蜿蜒慢行。
千晨,这个名字好!清晨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一千个美好聚集在一个地方,那该是多么的美好。青云台,一下子就把这个地方提到了一个高度,一下子就有了平步青云的感觉。千晨,青云台,让我体味到了到达一种高度的美好。
一只蝴蝶,以一朵花的样子落在草尖上的时候,我顿时有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这里的绿草茂盛而又浓密,却看不出纷争的拥挤,这里的树木虽然没有别样的规则,却又错落有致,很有秩序地伸展着各自的分枝,透露出一种和谐的美。我倏然感觉这里特别的静谧,不仅仅源于群山的围绕,或许设计者在规划的时候,就已经依托地形结构和天然植被,把属于静的组词全部铺陈在这里了,随意去一个方位,都是令人惬意的静好。曲径通幽处是林荫的静,拾阶而上是小亭的静,就连几栋绿树掩映的楼榭,也保持着优雅的静默。
这是经过山林过滤过的静,这是经过山泉清洗过的静;这里的静富含负氧离子,这里的静荡涤人的心灵。在这种没有喧嚣嘈杂的纯静里,人的听力会随着视线延伸到山谷深处,微弱的动静也能听得清晰可辨,层次分明。不用刻意的谛听,就听见了阳光被树叶子揉搓的声响,一只蜜蜂与一朵花的私语,甚至能听到一枝柳叶拂起涟漪的波音。
宾宿的这栋楼,是依靠山体而建的,五楼的西端出门便是花园。我恰好住在五楼的第一个房间,这个房间东面和南面,设计了两个偌大的窗口,东面,一览无余的青山,南面,近在眼前的风景,就像两幅浮动的山水画挂在墙上,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窗外的秋虫叽叽啾啾,从傍晚到早晨,一支曲子单曲循环了一个夜晚,我却没有感到单调和厌烦,反而越听越入迷,越听越来了兴致。我走出去,四周飘逸的全是一样的音调,一样的鼓点,一样的节奏,一样的音符,层层叠叠,一直延续到青云台西面的草坡,漫上山崖,那阵容声势,连绵起伏,为这个景区搭配着美妙的画外音。适宜的生态环境,诞生了季节的歌者。
或许我是做音乐工作的缘故,对自然界的声音特别的敏感。这次临朐的生态文学之行,我倾听的职业习惯,又一次得到了激发。
花园,花园河,花园河村,多么美的名字!《日程安排》手册里的介绍和我亲眼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一个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村庄。未曾问先有花园的村名,还是先有花园的河名,其实无论谁在先,都说明这里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地方。花园河,一条被山花簇拥的河流,一路的花草树木以最高的礼仪列队相迎,迎接着来自八岐山的泉流。
站在河边,我听到了一首歌谣,涓涓又潺潺,汩汩又淙淙,这是来自八岐山的音乐。八岐山,是八个山峰连绵组成的山脉,个个形体迥异,景象独具,宛若中国音乐当中的八类乐器,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每一类都有其别样的造型,独特的音质。从第一山峰,到第八山峰,也正是音乐旋律走势的八度跨越,恰好是一个纯八度的音程。八岐山下花园河,一年四季流淌着大山的歌谣。一缕晚霞,从主峰明光峰十米长的石缝中透射到河面上,色彩斑斓,那是花园河最华彩的乐章。
这是一个适合创作音乐的地方,花园河村的红色史诗可泣可歌。
山在高字的上面,称为嵩,解释为大而高的山。嵩山,之所以大,是因为这里有江北最大的水杉树林区;之所以高,是因为山顶上有山东海拔最高的村庄。
能被森林全面覆盖的山,是肥沃的;能有三千五百余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树的山,是富有的。崔木林区的一百余亩水杉林,改变了嵩山的生态容貌,丰富了嵩山的环境资源,赋予了嵩山更深层次的内涵,也给嵩山增添了一个可以传说的故事。五十年前那批植树人战天斗地的精神风采,已经影印在这片山坡上,融入山泉,生为植被,化作土壤质地的一份子。每一棵粗壮高大、笔直挺拔的水杉树的年轮里,都贮存着他们的劳动号子,每一片树叶的脉络里,都记录着他们的心愿向往。如今,这里是鸟类的天堂,是山东省第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走进这片水杉林里,只听得百鸟争鸣,杉涛阵阵,汇成动听的山歌,在山谷飘荡。这里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歌颂,值得传扬。
嵩山,担负着保护和延续稀有树种植物的重任。水杉树的每一次拔节和分枝,都是护林人的守望。
称得上岭的,一般都是能种植庄稼的山坡。淹子岭,在嵩山的山顶,海拔这么高的岭,也可以种植农作物,不但能春种秋收,还可以常年居住。淹子岭是个村庄,还是个不小的村庄,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上山的路是陡峭而又险峻的,说是攀登上来的,不如说是像鸟儿一样踩着树梢飞跃上来的。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淹子岭的神秘。
天公不作美,等我们爬上淹子岭的时候,正赶上云雾弥漫,分不清是雾羽化了云,还是云融化成了雾,缎缦缭绕,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朦胧缥缈,像是登上了仙山一般,淹子岭的风情也就融入这仙境了。不知是哪些草木的馥郁,还是山果的芬芳,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在云雾里飘溢着。
对于我来说,天公又是作美的,俯瞰不清山下的风景,远眺不了远方的景象,却让我有机会以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处境,聆听大自然的乐音。或许鸟儿也看不清鸟儿,它们的叽喳,啼鸣,如交谈,似呼唤,又像是对歌互答,清脆的,悠长的,由近及远,给曼妙的云雾增添了几份灵动和柔美。我听到山下的鸡鸣狗吠了,若隐若现,时断时续,像极了仙人俯听人间的感觉,尤其是牛儿那一声长长的哞,以为牛郎又要上天来。不远处的房车、木屋和蒙古包,可以比拟成天宫了。淹子岭被誉为齐鲁最佳观星地,也就是说这里是最容易接触星空的地方。真想晚上在这里住下,泡一壶甘露,与星星对话,坐听银河天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刚进沂山腹地,就踏入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语境。一边阴雨一边晴,半山半水诗画生。东镇湖长长的堤坝上,铺开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钟鼓楼的钟鼓声并没有消失,在山之巅袅绕,在水之湄潋滟。
上山的路,实际上就是沂山的一条文化长廊,自然生态,地域风情,名胜古迹,历史人文,民间艺术,镇山文化,沿着圣水河两岸,一路呈现。
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但见青青黍与禾,老农起舞行人歌”,与清朝诗人马长春所作的“行行近水村,处处叱牛声。山田高于屋,牛在屋上耕”,就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沂山山脚下的农耕文明、劳作景象和风土民情。而今,诗里有图画,画里有歌声。
走过圣水桥的时候,我的第一思维就是想到了东镇庙的晨钟暮鼓,想象那朝霞中清脆的钟声,夕晖里浑厚的鼓音,在山林的意境里飘荡,该有多么的美。晨钟起,万象更新,暮鼓落,岁月沉淀。这是最能代表时光的音乐了,也是最能表达山魂的乐音了。暮鼓晨钟,不会随朝代的更替改变声色,也不会因季节的转换而变化音质,恒定的音律,一如这青山依旧。
几步之遥就穿越了历史,庄重肃穆的庙院里,碑碣林立,古树参天,方寸之地,聚集了镇山文化,浓缩了沂山春秋。礼乐的琴瑟和鸣,祭祀的经言梵音,朝拜的吟诵歌咏,同錾子的铿锵一起,已经深深刻进了碑碣铭文的字里行间,嵌入一撇一捺的笔画里,成为千古绝唱。历尽沧桑,古柏依然葱翠,清风里簌簌而歌。
沂山的沂字,水字偏旁,是嘀嗒的天露,又是流泻的泉水,名称带水的山,注定峰峦叠翠,秀水潆洄。沂山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六,源于沂山多泉水,缘于沂山多雨水。沂山是弥河、汶河、沂河、沭河四条河流的发源地,另有多条河流环绕。被水浸透润泽的山,生机盎然,自然植被繁盛,生物丰富,万物共生。流泉飞瀑,溪溢潭泛,到处湿漉漉的,水莹莹的,就连岩石的纹理里,也融入了水分子,滋生出了浓密的苔藓。流水让磐石有了灵性,激起了浪花,溅起了乐音,碰撞出了旋律。圣水泉浅吟低唱,玉带溪浪漫抒情,百丈崖一瀑三叠,一唱三叹,圣水河宛转悠扬,直至汶河长歌。绿水让树木也有了灵气,每一次山花的烂漫,都会引起山谷的共鸣,每一颗山果蒂落的脆响,都是一个成熟的音符的诞生。
我听到了鸟儿在倾情地歌唱,那嗓音绝对是纯净的露水滋润过的,格外的清亮明丽;那声线也定是清新的空气滋养的,娓娓动听,听得出那音色是富有情感的,穿梭在青山绿水间,鸟儿的每一次吟唱都是那么的心旷神怡。那是对沂山的讴歌。
通向山顶的索道缆车,宛若一个个音乐符号,把沂山的风声、雨声、鸟声、流水声,串联成一首欢快流畅的曲子,在云雾里穿行,在山林间飘荡……
在沂山,无论处在哪个位置,都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醉人的景,清爽的风,沁人心脾的香,还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给人身心最好的调养。
沂山是东海西向内陆的第一座高山。这里的地理特征、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赋予了沂山深厚的地域文化。灵气所钟,钟灵毓秀,历代圣贤文人留下了不朽篇章。沂山的每一处自然景区,每一个特有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站在山顶,让我饱览盛景、领略生态之美的同时,也让我倾听到了沂山的天籁之音。高山流水,给了沂山有声有色的无限风光。
沂山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除了自古以来吟唱的诗词歌赋外,还有许多自产的山歌小调,其中一首:神龙泉水饮三杯,一曲相思绕山飞,有女来生愿化石,嫁与幽谷做娘妃。深入民间。近代歌颂沂山的音乐作品也不少,歌曲《沂山谣》唱到:沂山是个好地方……圣贤留下满山好文章……;还有原创歌曲《凝望沂山》:大海东来第一山,天高地阔雄姿展……灵气所钟佑神州,泽被苍生美名传……,艺术地再现了这座文化名山。广为流传的《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为沂山山水的一部分,沂山文化的一分子。
山歌,民谣,小调,确实优美动听,回头崮依恋不舍,歪头崮还在侧耳聆听……
生态资源环境,是临朐的命脉。亲临山水临朐,我看到现代文明的建设发展,并没有触及到临朐的原生态,依然保持着百分之四十六之多的原始森林资源,且科学有效地守护着这一方山水田园。
生态临朐,很难在短时间内统览全境,但在国际会展中心,却能全景式地观赏到临朐各地的风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从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展出的古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到,在远古时期,这里便是一个森林茂密、草木葱茏、河流密布、充满生机的地域。
青山迤逦,绿水纵横,定是一个盛产音乐的好地方。临朐的山、水、林、岭、村,犹如音乐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谱写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那弯弯的桥,是乐句上的连音线;那山顶上一个个突兀的崮,是乐音上的高音符号。山水相依,形成了临朐独有的乐音体系和音乐风格。临朐的歌谣风味独特,是寺头镇红果的酸甜,也是秦池醇厚的酒香。临朐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都有歌,那是临朐最美的生态绿色之歌。
山是歌词,水是曲调,临朐的新歌在唱:这里是临朐,我家住在山水间……
-
作者简介
李庆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化之星。文学作品在《时代文学》《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散文选刊》《雨花》《黄河文学》《中国铁路文艺》《厦门文学》《小说月刊》《电影文学》等100多家报刊发表。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项。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琴弦上的歌》、散文集《一朵花的盛开》、电影剧本《一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