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0-23 08:51
鄌郚史志总编

李庆锋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李庆锋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与几位作家一样,我也是从另一座城市,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临朐的境地。或许走高速的缘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我就远离了城市的五光十色,闯进了临朐五井隐士地域清一色的绿色里。那是中秋后成熟的绿,那是一片丰收的绿;那是阳光穿不透的绿,那是山路劈不开的绿。上山的车,在这密密匝匝的山林绿色里寻找着缝隙蜿蜒慢行。
  千晨,这个名字好!清晨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一千个美好聚集在一个地方,那该是多么的美好。青云台,一下子就把这个地方提到了一个高度,一下子就有了平步青云的感觉。千晨,青云台,让我体味到了到达一种高度的美好。
  一只蝴蝶,以一朵花的样子落在草尖上的时候,我顿时有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这里的绿草茂盛而又浓密,却看不出纷争的拥挤,这里的树木虽然没有别样的规则,却又错落有致,很有秩序地伸展着各自的分枝,透露出一种和谐的美。我倏然感觉这里特别的静谧,不仅仅源于群山的围绕,或许设计者在规划的时候,就已经依托地形结构和天然植被,把属于静的组词全部铺陈在这里了,随意去一个方位,都是令人惬意的静好。曲径通幽处是林荫的静,拾阶而上是小亭的静,就连几栋绿树掩映的楼榭,也保持着优雅的静默。
  这是经过山林过滤过的静,这是经过山泉清洗过的静;这里的静富含负氧离子,这里的静荡涤人的心灵。在这种没有喧嚣嘈杂的纯静里,人的听力会随着视线延伸到山谷深处,微弱的动静也能听得清晰可辨,层次分明。不用刻意的谛听,就听见了阳光被树叶子揉搓的声响,一只蜜蜂与一朵花的私语,甚至能听到一枝柳叶拂起涟漪的波音。
  宾宿的这栋楼,是依靠山体而建的,五楼的西端出门便是花园。我恰好住在五楼的第一个房间,这个房间东面和南面,设计了两个偌大的窗口,东面,一览无余的青山,南面,近在眼前的风景,就像两幅浮动的山水画挂在墙上,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窗外的秋虫叽叽啾啾,从傍晚到早晨,一支曲子单曲循环了一个夜晚,我却没有感到单调和厌烦,反而越听越入迷,越听越来了兴致。我走出去,四周飘逸的全是一样的音调,一样的鼓点,一样的节奏,一样的音符,层层叠叠,一直延续到青云台西面的草坡,漫上山崖,那阵容声势,连绵起伏,为这个景区搭配着美妙的画外音。适宜的生态环境,诞生了季节的歌者。
  或许我是做音乐工作的缘故,对自然界的声音特别的敏感。这次临朐的生态文学之行,我倾听的职业习惯,又一次得到了激发。
  花园,花园河,花园河村,多么美的名字!《日程安排》手册里的介绍和我亲眼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一个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村庄。未曾问先有花园的村名,还是先有花园的河名,其实无论谁在先,都说明这里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地方。花园河,一条被山花簇拥的河流,一路的花草树木以最高的礼仪列队相迎,迎接着来自八岐山的泉流。
  站在河边,我听到了一首歌谣,涓涓又潺潺,汩汩又淙淙,这是来自八岐山的音乐。八岐山,是八个山峰连绵组成的山脉,个个形体迥异,景象独具,宛若中国音乐当中的八类乐器,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每一类都有其别样的造型,独特的音质。从第一山峰,到第八山峰,也正是音乐旋律走势的八度跨越,恰好是一个纯八度的音程。八岐山下花园河,一年四季流淌着大山的歌谣。一缕晚霞,从主峰明光峰十米长的石缝中透射到河面上,色彩斑斓,那是花园河最华彩的乐章。
  这是一个适合创作音乐的地方,花园河村的红色史诗可泣可歌。
  山在高字的上面,称为嵩,解释为大而高的山。嵩山,之所以大,是因为这里有江北最大的水杉树林区;之所以高,是因为山顶上有山东海拔最高的村庄。
  能被森林全面覆盖的山,是肥沃的;能有三千五百余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树的山,是富有的。崔木林区的一百余亩水杉林,改变了嵩山的生态容貌,丰富了嵩山的环境资源,赋予了嵩山更深层次的内涵,也给嵩山增添了一个可以传说的故事。五十年前那批植树人战天斗地的精神风采,已经影印在这片山坡上,融入山泉,生为植被,化作土壤质地的一份子。每一棵粗壮高大、笔直挺拔的水杉树的年轮里,都贮存着他们的劳动号子,每一片树叶的脉络里,都记录着他们的心愿向往。如今,这里是鸟类的天堂,是山东省第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走进这片水杉林里,只听得百鸟争鸣,杉涛阵阵,汇成动听的山歌,在山谷飘荡。这里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歌颂,值得传扬。
  嵩山,担负着保护和延续稀有树种植物的重任。水杉树的每一次拔节和分枝,都是护林人的守望。
  称得上岭的,一般都是能种植庄稼的山坡。淹子岭,在嵩山的山顶,海拔这么高的岭,也可以种植农作物,不但能春种秋收,还可以常年居住。淹子岭是个村庄,还是个不小的村庄,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上山的路是陡峭而又险峻的,说是攀登上来的,不如说是像鸟儿一样踩着树梢飞跃上来的。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淹子岭的神秘。
  天公不作美,等我们爬上淹子岭的时候,正赶上云雾弥漫,分不清是雾羽化了云,还是云融化成了雾,缎缦缭绕,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朦胧缥缈,像是登上了仙山一般,淹子岭的风情也就融入这仙境了。不知是哪些草木的馥郁,还是山果的芬芳,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在云雾里飘溢着。
  对于我来说,天公又是作美的,俯瞰不清山下的风景,远眺不了远方的景象,却让我有机会以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处境,聆听大自然的乐音。或许鸟儿也看不清鸟儿,它们的叽喳,啼鸣,如交谈,似呼唤,又像是对歌互答,清脆的,悠长的,由近及远,给曼妙的云雾增添了几份灵动和柔美。我听到山下的鸡鸣狗吠了,若隐若现,时断时续,像极了仙人俯听人间的感觉,尤其是牛儿那一声长长的哞,以为牛郎又要上天来。不远处的房车、木屋和蒙古包,可以比拟成天宫了。淹子岭被誉为齐鲁最佳观星地,也就是说这里是最容易接触星空的地方。真想晚上在这里住下,泡一壶甘露,与星星对话,坐听银河天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刚进沂山腹地,就踏入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语境。一边阴雨一边晴,半山半水诗画生。东镇湖长长的堤坝上,铺开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钟鼓楼的钟鼓声并没有消失,在山之巅袅绕,在水之湄潋滟。
  上山的路,实际上就是沂山的一条文化长廊,自然生态,地域风情,名胜古迹,历史人文,民间艺术,镇山文化,沿着圣水河两岸,一路呈现。
  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但见青青黍与禾,老农起舞行人歌”,与清朝诗人马长春所作的“行行近水村,处处叱牛声。山田高于屋,牛在屋上耕”,就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沂山山脚下的农耕文明、劳作景象和风土民情。而今,诗里有图画,画里有歌声。
  走过圣水桥的时候,我的第一思维就是想到了东镇庙的晨钟暮鼓,想象那朝霞中清脆的钟声,夕晖里浑厚的鼓音,在山林的意境里飘荡,该有多么的美。晨钟起,万象更新,暮鼓落,岁月沉淀。这是最能代表时光的音乐了,也是最能表达山魂的乐音了。暮鼓晨钟,不会随朝代的更替改变声色,也不会因季节的转换而变化音质,恒定的音律,一如这青山依旧。
  几步之遥就穿越了历史,庄重肃穆的庙院里,碑碣林立,古树参天,方寸之地,聚集了镇山文化,浓缩了沂山春秋。礼乐的琴瑟和鸣,祭祀的经言梵音,朝拜的吟诵歌咏,同錾子的铿锵一起,已经深深刻进了碑碣铭文的字里行间,嵌入一撇一捺的笔画里,成为千古绝唱。历尽沧桑,古柏依然葱翠,清风里簌簌而歌。
  沂山的沂字,水字偏旁,是嘀嗒的天露,又是流泻的泉水,名称带水的山,注定峰峦叠翠,秀水潆洄。沂山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六,源于沂山多泉水,缘于沂山多雨水。沂山是弥河、汶河、沂河、沭河四条河流的发源地,另有多条河流环绕。被水浸透润泽的山,生机盎然,自然植被繁盛,生物丰富,万物共生。流泉飞瀑,溪溢潭泛,到处湿漉漉的,水莹莹的,就连岩石的纹理里,也融入了水分子,滋生出了浓密的苔藓。流水让磐石有了灵性,激起了浪花,溅起了乐音,碰撞出了旋律。圣水泉浅吟低唱,玉带溪浪漫抒情,百丈崖一瀑三叠,一唱三叹,圣水河宛转悠扬,直至汶河长歌。绿水让树木也有了灵气,每一次山花的烂漫,都会引起山谷的共鸣,每一颗山果蒂落的脆响,都是一个成熟的音符的诞生。
  我听到了鸟儿在倾情地歌唱,那嗓音绝对是纯净的露水滋润过的,格外的清亮明丽;那声线也定是清新的空气滋养的,娓娓动听,听得出那音色是富有情感的,穿梭在青山绿水间,鸟儿的每一次吟唱都是那么的心旷神怡。那是对沂山的讴歌。
  通向山顶的索道缆车,宛若一个个音乐符号,把沂山的风声、雨声、鸟声、流水声,串联成一首欢快流畅的曲子,在云雾里穿行,在山林间飘荡……
  在沂山,无论处在哪个位置,都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醉人的景,清爽的风,沁人心脾的香,还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给人身心最好的调养。
  沂山是东海西向内陆的第一座高山。这里的地理特征、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赋予了沂山深厚的地域文化。灵气所钟,钟灵毓秀,历代圣贤文人留下了不朽篇章。沂山的每一处自然景区,每一个特有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站在山顶,让我饱览盛景、领略生态之美的同时,也让我倾听到了沂山的天籁之音。高山流水,给了沂山有声有色的无限风光。
  沂山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除了自古以来吟唱的诗词歌赋外,还有许多自产的山歌小调,其中一首:神龙泉水饮三杯,一曲相思绕山飞,有女来生愿化石,嫁与幽谷做娘妃。深入民间。近代歌颂沂山的音乐作品也不少,歌曲《沂山谣》唱到:沂山是个好地方……圣贤留下满山好文章……;还有原创歌曲《凝望沂山》:大海东来第一山,天高地阔雄姿展……灵气所钟佑神州,泽被苍生美名传……,艺术地再现了这座文化名山。广为流传的《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为沂山山水的一部分,沂山文化的一分子。
  山歌,民谣,小调,确实优美动听,回头崮依恋不舍,歪头崮还在侧耳聆听……
  生态资源环境,是临朐的命脉。亲临山水临朐,我看到现代文明的建设发展,并没有触及到临朐的原生态,依然保持着百分之四十六之多的原始森林资源,且科学有效地守护着这一方山水田园。
  生态临朐,很难在短时间内统览全境,但在国际会展中心,却能全景式地观赏到临朐各地的风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从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展出的古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到,在远古时期,这里便是一个森林茂密、草木葱茏、河流密布、充满生机的地域。
  青山迤逦,绿水纵横,定是一个盛产音乐的好地方。临朐的山、水、林、岭、村,犹如音乐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谱写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那弯弯的桥,是乐句上的连音线;那山顶上一个个突兀的崮,是乐音上的高音符号。山水相依,形成了临朐独有的乐音体系和音乐风格。临朐的歌谣风味独特,是寺头镇红果的酸甜,也是秦池醇厚的酒香。临朐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都有歌,那是临朐最美的生态绿色之歌。
  山是歌词,水是曲调,临朐的新歌在唱:这里是临朐,我家住在山水间……
  -
  作者简介
  李庆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化之星。文学作品在《时代文学》《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散文选刊》《雨花》《黄河文学》《中国铁路文艺》《厦门文学》《小说月刊》《电影文学》等100多家报刊发表。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项。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琴弦上的歌》、散文集《一朵花的盛开》、电影剧本《一线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4-10-25 10:20
鄌郚史志总编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
  —— 评《李庆锋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文/刘文安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一文,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描绘,将临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为读者奏响了一曲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动人旋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力量。文章紧扣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这一主题,立意深远。作者通过对临朐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细致刻画,深入探讨了自然与人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景与文化的结合,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契合。作者深刻认识到自然是人文的根基,人文是自然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文章开篇,作者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进入临朐五井隐士地域的场景,那 “清一色的绿色” 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阳光穿不透的绿”“山路劈不开的绿” 生动地展现了山林的茂密与浓郁。在这里,绿草茂盛浓密却无纷争拥挤,树木错落有致尽显和谐之美,整个环境静谧宜人,“曲径通幽处是林荫的静,拾阶而上是小亭的静,就连几栋绿树掩映的楼榭,也保持着优雅的静默”,这种静是经过山林过滤和山泉清洗的,富含负氧离子,能荡涤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花园河村的美景同样令人陶醉,“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河流被山花簇拥,一路花草树木相迎,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热情。八岐山更是独特,其山峰形态各异,如中国音乐中的八类乐器,山下的花园河流淌着大山的歌谣,晚霞映照河面,构成了华彩乐章,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浪漫与神秘的色彩。嵩山的景色则别有一番风味,拥有江北最大的水杉树林区,森林覆盖,树木繁茂,是鸟类的天堂。水杉林里百鸟争鸣,杉涛阵阵,仿佛在讲述着过去植树人的故事,展现了自然生态的生机与活力。淹子岭虽地势险峻,但云雾缭绕时如仙境一般,鸟儿的啼鸣、山下的鸡鸣狗吠在云雾中交织,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沂山更是山水相依,森林覆盖率高,泉水众多,流泉飞瀑、溪溢潭泛,鸟儿欢歌,索道缆车如音乐符号串联起大自然的声音,构成了一首欢快流畅的曲子,让人流连忘返。在主题的广度上,文章涵盖了临朐的多个方面,从五井隐士地域的绿色山林,到花园河村的花团锦簇、八岐山的独特山峰、嵩山的水杉林、淹子岭的云雾缭绕,再到沂山的壮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全面展示了临朐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同时,文章还涉及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使主题更加丰富多元,让读者对临朐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自然画卷。对花园河村的描写则充满了诗意,“一条被山花簇拥的河流,一路的花草树木以最高的礼仪列队相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花的世界、水的天堂。而对沂山的描绘更是精彩绝伦,“沂山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六,源于沂山多泉水,缘于沂山多雨水。沂山是弥河、汶河、沂河、沭河四条河流的发源地,另有多条河流环绕。被水浸透润泽的山,生机盎然,自然植被繁盛,生物丰富,万物共生”,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沂山的生态之美,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除了自然景观,文章对临朐的人文景观也进行了深入挖掘。临朐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从花园河村的红色史诗,到嵩山植树人的精神风采,再到沂山的镇山文化,历史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沂山作为文化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宋代苏辙和清朝马长春的诗句描绘了沂山脚下的农耕文明和风土民情,如今诗画交融,更显韵味。东镇庙的晨钟暮鼓,代表着时光的流转和山魂的韵味,碑碣林立、古树参天的庙院,凝聚着镇山文化,礼乐、祭祀、朝拜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沂山的文化还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上,自古以来的诗词歌赋、山歌小调,如《沂山谣》《凝望沂山》《沂蒙山小调》等,都艺术地再现了这座文化名山的魅力,让沂山的文化在音乐中得以传承和发扬。花园河村的红色史诗、嵩山植树人的精神风采、沂山的镇山文化以及历代圣贤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等,都成为了文章的重要内容。这些人文景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临朐独特的魅力。例如,作者在描写沂山时,提到了东镇庙的晨钟暮鼓,“晨钟起,万象更新,暮鼓落,岁月沉淀。这是最能代表时光的音乐了,也是最能表达山魂的乐音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在作者的笔下,自然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例如,“八岐山下花园河,一年四季流淌着大山的歌谣。一缕晚霞,从主峰明光峰十米长的石缝中透射到河面上,色彩斑斓,那是花园河最华彩的乐章”,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歌谣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又如,“嵩山,担负着保护和延续稀有树种植物的重任。水杉树的每一次拔节和分枝,都是护林人的守望”,自然与人文在这里相互关联,共同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比喻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如 “宾宿的这栋楼,是依靠山体而建的,五楼的西端出门便是花园。我恰好住在五楼的第一个房间,这个房间东面和南面,设计了两个偌大的窗口,东面,一览无余的青山,南面,近在眼前的风景,就像两幅浮动的山水画挂在墙上,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将窗外的风景比作山水画,形象地描绘出了风景的美丽和诗意。拟人手法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如 “这里的绿草茂盛而又浓密,却看不出纷争的拥挤,这里的树木虽然没有别样的规则,却又错落有致,很有秩序地伸展着各自的分枝,透露出一种和谐的美”,赋予了绿草和树木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它们更加亲切可爱。作者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描写临朐的美景时,作者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如 “在这种没有喧嚣嘈杂的纯静里,人的听力会随着视线延伸到山谷深处,微弱的动静也能听得清晰可辨,层次分明。不用刻意的谛听,就听见了阳光被树叶子揉搓的声响,一只蜜蜂与一朵花的私语,甚至能听到一枝柳叶拂起涟漪的波音”,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和美妙,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愉悦。同时,作者在描写人文景观时,也能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 “暮鼓晨钟,不会随朝代的更替改变声色,也不会因季节的转换而变化音质,恒定的音律,一如这青山依旧。几步之遥就穿越了历史,庄重肃穆的庙院里,碑碣林立,古树参天,方寸之地,聚集了镇山文化,浓缩了沂山春秋。礼乐的琴瑟和鸣,祭祀的经言梵音,朝拜的吟诵歌咏,同錾子的铿锵一起,已经深深刻进了碑碣铭文的字里行间,嵌入一撇一捺的笔画里,成为千古绝唱。历尽沧桑,古柏依然葱翠,清风里簌簌而歌”,这段描写让读者在感受到沂山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珍视之情。
  为了突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作者还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手法。例如,作者将现代文明与临朐的原生态进行对比,“生态临朐,很难在短时间内统览全境,但在国际会展中心,却能全景式地观赏到临朐各地的风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从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展出的古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到,在远古时期,这里便是一个森林茂密、草木葱茏、河流密布、充满生机的地域”,通过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珍惜临朐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此外,作者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壮美描写来衬托人文景观的悠久和丰富,如 “沂山是东海西向内陆的第一座高山。这里的地理特征、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赋予了沂山深厚的地域文化。灵气所钟,钟灵毓秀,历代圣贤文人留下了不朽篇章。沂山的每一处自然景区,每一个特有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衬托手法使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在词汇的运用上,作者注重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如 “密密匝匝”“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钟鼓齐鸣”“碑碣林立” 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临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灵活运用了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多种句式,使文章的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例如,“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但见青青黍与禾,老农起舞行人歌’,与清朝诗人马长春所作的‘行行近水村,处处叱牛声。山田高于屋,牛在屋上耕’,就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沂山山脚下的农耕文明、劳作景象和风土民情。而今,诗里有图画,画里有歌声”,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句和排比句,不仅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也增强了文章的
  作者运用了大量丰富而优美的词汇来描绘临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 “密密匝匝”“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钟鼓齐鸣”“碑碣林立” 等,这些词汇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还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典雅的气质。文章的语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流畅,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对人文景观的刻画,作者都做到了细腻入微。如对阳光透过树叶的描写:“不用刻意的谛听,就听见了阳光被树叶子揉搓的声响”,一个 “揉搓” 字,将阳光与树叶的互动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细微的声音,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树叶的柔软。作者将蝴蝶比作花,将索道缆车比作音乐符号,将山峰比作乐器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形态和特点,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和情感。如 “绿草看不出纷争的拥挤”“树木有秩序地伸展着分枝”“阳光被树叶子揉搓” 等描写,让自然景观变得更加亲切可爱,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如 “那是中秋后成熟的绿,那是一片丰收的绿;那是阳光穿不透的绿,那是山路劈不开的绿” 等句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临朐绿色的丰富多样和浓郁深沉。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是别具匠心。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相互融合,如 “这里的静富含负氧离子,这里的静荡涤人的心灵”,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临朐的静谧之美,使描写更加细腻入微。
  文章在某些地方的描写过于细腻,可能会导致读者的阅读疲劳。例如,在描写一些自然景观的细节时,可以适当精简,突出重点,让文章更加简洁明了。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原因和影响,文章的分析还可以更加深入。虽然作者在文中提到了自然与人文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对于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和阐述。文章在结构上略显松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更加紧密。例如,可以在每个部分的开头或结尾设置一些过渡句或总结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在保持文章优美风格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对于一些过于繁琐的描写,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易于读者接受。加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可以借鉴相关的学科理论,如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深入分析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原因、机制和影响,为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可以结合临朐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具体建议和措施,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优化文章的结构,使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总体介绍临朐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然后分别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再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升华。在每个部分的内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如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等,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
  李庆锋的这篇文章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将临朐的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奏响了一曲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妙交响。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将临朐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临朐的赞美,更是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呼唤,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让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在岁月中永远奏响。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浪漫与神秘的色彩。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