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赵秉忠与《龙塘独酌》
高传广
明季状元赵秉忠的老家在青州府东四十里的郑母村。
郑母村是益安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龙塘村东距郑母村8里地,以湾塘泉林著称,是益安古道上一个亮丽景点。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赵秉忠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官舍。父亲赵禧时任文水县丞。赵秉忠是赵禧的第四个儿子,其他是长子赵秉正、次子赵秉公、三子赵秉直。
赵秉忠5岁时,习文诵诗,聪颖渐显,随父教习于膝下。8岁时稍长大,就读于私学家教。已出落成皎皎少年,人称:“眉目皎皎,动止轩轩,如松风徐行,玉雪静秀,望之飘飘仙也。”
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山西省文水县发生水灾,赵禧与知县吴腾龙设药局为民治病,忙于救灾。9岁的赵秉忠随母回到山东老家郑母村,师从本村的冀錬老先生(时年68岁)在郑母村文庙里读乡塾。
文庙耸立在在郑母村西端康浪河东岸,建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文昌阁建筑群巍峨壮观,是周边村庄学子读书研习之所。当时的兵部侍郎冀錬致仕归还郑母故乡,受地方乡约之聘,在村中文庙执教村塾。这里地形开阔,风景秀丽,康浪河水缓缓北流,杨柳夹岸成荫。放眼南望,青山叠翠,绿树含烟,太平山寺庙清脆的钟声阵阵传来。益安古道自西逶迤而来,过康浪桥入郑母村,经四里繁华闹市,再东去安丘、诸城。
赵秉忠在文庙读乡塾,每考名列优等。
赵秉忠15岁时,风华正茂,与诸位学子一起,沿益安古道西去青州府参加府学童子试。一路谈笑风生,意气畅发,行至龙塘村,见泉清水碧,岩花繁茂,小桥流水,林木葱茏,被美景深深吸引,驻足小憩,掬饮泉水,洗涤风尘,观赏美景。顿感神清气爽,精神陡增,此番府学应试,如愿榜上题名。
这年冬,府学年终考试,正值大雪,一考生鞋内夹小抄,被主考官查出,给予严惩,并令所有考生赤足进入考场。赵秉忠挺身质问主考官,不能因一人不端而让所有考生赤足入场。主考官闻过而改容,让学生穿鞋入场考试。
赵秉忠自15岁进入府学读书直至25岁参加乡试中式。十多年间,每逢府学放假或重大节日,赵秉忠回家探母或由家返回府学,皆走益安古道龙塘村,每行至此,定然驻足流连,濯目洗尘,观翠鸟捉鱼,听黄鹂婉鸣,度步小桥,采摘岩花。悠然赏阅泉林风光,每每不肯离去。龙塘景色,谙熟心中。
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天,赵秉忠由青州府赴京参加礼部贡院会试。
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礼部贡院3场会试下来,296人入选,赵秉忠榜上有名。三月十五日殿试,考时务策一道,以一日为限,日落前交卷。据说,在殿试上,26岁的赵秉忠跪在万历皇帝面前,当廷抽签,抽到题目《问帝王之政和
帝王之心》对策。赵秉忠临场不怯,沉稳应对,用典自然,论证严谨。交出了一份2460字的答卷。第二天,评阅试卷。读卷官9人,一天之中要阅完296份卷子,确定前3名人选,呈万历皇帝圣裁。万历皇帝在他最欣赏的赵秉忠卷子的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赵秉忠考中状元,入翰林院任编撰(从六品)。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掌诰册文翰之事。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青州府益都县在青州城内东南隅青龙巷建状元府第,立状元坊,树状元旗。
赵秉忠28岁时,其父岁高辞世。秉忠按旧制回乡丁忧里居三年。30岁,丁忧期满(明代丁忧期为27个月),回京复官,仍在翰林院任职。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赵秉忠31岁。任会试副主考官。协助主考官大施为政之道、之德,发现并保荐了高阳孙承宗、青州房可壮等一大批少年才俊。
是年,赵秉忠任翰林院修撰已六年,按明代典章,吏部予以考核,认为赵“粹质清标,通材邃学,大廷擢冠多士,秘馆引领群英”,“能益懋修持,潜探典要,衡文聿,精藻监,直笔式,秉丹忱,所贵良史,庶其克承己”。遂上报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对赵秉忠大为赏识,便下封诏,授赵秉忠为儒林郎。并追赠赵秉忠之父为翰林院编撰。封赵秉忠嫡母为安人,生母为太安人。封赵秉忠之妻为安人。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赵秉忠官场
受诬。被御史李养志、兵使黄君炜诬陷“与沂水盗贼杨朝野”有染,而被罢官归里,在家闲居四、五年。
解脱公务累身,远离案牍劳神,赵秉忠一身轻松,毫无羁绊。居家期间,遍游青州名胜。初秋一日,闲暇无事,心情怡然,念及求学之时休憩龙塘泉林,小桥流水,烟雨迷蒙,不逊南国水乡,算来已阔别十年了!追忆之情益迫,遂独自策骞驴挂酒壶墨宝,踏上久别的熟途古道来龙塘避暑消闲,寻找彼时的影子。得得蹄声击拍,翩翩蜂蝶引路,来到绿树环抱,林泉掩映的龙塘村。时隔十载,人事变易,景色依然。湾塘碧水澄澈,蓝天白云悠悠,林木青翠,岩花丛丛。茅舍参差错落,清溪流水淙淙。小桥婉约,蒲草葱茏。野鸟啁啾鸣唱,林涛飒飒凉风。好一派久违的龙塘风光!面此旧时相谙美景,喜不胜收,就石而坐,把酒临风,边吟边饮,情不自已。满怀情愫,畅然而书,龙飞凤舞,慨然而收。脍炙人口的《龙塘独酌》一挥而就。
诗曰:
辟草盘青径,披云漱碧流。
岩花撩醉眼,野鸟续歌喉。
泉气能消暑,林声解度秋。
白衣莫遣问,吾意自优游。
此诗编入《琪山集》,收入四库全书,留下了百年史话,传为美谈。
参考书目:《青州文史资料》《赵秉忠文集》《状元赵秉忠》《临朐县旧志续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