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于兴海
进了腊月,令我追忆起童年的时代。每当腊月初八,母亲总是早早起来,用小米、黍米及杂粮加大枣熬好一锅粥。早饭开始,母亲一碗一碗盛好端在饭桌上,并告诉我们:“今天是腊八日,要喝腊八粥。”于是全家人喝着香甜美味的腊八粥。这腊八粥使我想起了老人们说的一句话:“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腊八粥也勾起了我对过年的期盼,心中暗暗地数算着过年这天的倒计时,脑海里呈现出的一幕幕过年的景象,嗅觉也产生了过年的味道,带来了满心的喜悦与快乐。
我生长在农村,随着过年一天天的临近,我们生长在农家院子的这些孩子们也渐渐感觉热闹起来。大人们开始“忙年”,我们这些孩子也在大人们中间串来串去,似乎比大人还忙。特别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天是小年,年的味道浓重起来。这一天大多数人家都“扫屋”,就是把一年来屋里屋外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除去一年中累积的污浊尘垢。忙年的兴致,也促使我跟着大人忙里忙外搬一些力所能及的物件。这一晚是“辞灶”的时间,母亲把原来贴在灶边的灶神像揭下来,挂上准备过新的一年“请”来的灶神像,并摆上糖瓜、水果之类的供品,点上三柱香。母亲嘴里还振振有词:“灶王爷去上天,多多言好话,下界保平安,七天回来过大年。”父亲告诉我,灶神掌管着全家的兴衰祸福,腊月廿三这天是灶神到玉皇大帝去汇报这个家一年的情况。辞灶是送灶神到玉皇大帝那儿汇报这个家的情况,让灶神多说好话,让玉皇大帝保佑全家平安顺遂举行的仪式。随着这个仪式的举行,听到村里不断传来鞭炮声,使年的味道更加浓郁。
办年货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父母亲就开始备制“年货”。那时经济虽然拮据,但父母为了一年全家人的辛勤劳作,应该好好庆祝一番,尽量做得完美一些,让全家过一个快乐的年。母亲先是忙着推煎饼、摊煎饼。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和面蒸饽饽、蒸年糕,用面和枣做成枣山、做面鱼。母亲的手巧,一层面饼子搁一层枣,有五六层高,不大功夫就做一个,活像一座小宝塔。我印象最深的是做得面鱼,鱼头、鱼尾、鱼身子,胖乎乎的稍有些弯曲,鱼鳞在胖乎乎的脊背上,均匀清晰,特别是那鱼眼睛用红小豆粒按上的,当上锅蒸出来后活脱脱像一对一对的小鲤鱼,漂亮可爱,每当吃时都让人不忍心下口咬。
母亲除了准备吃得外,晚上还为全家人过年穿的衣服忙碌着。那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发布票买布做衣服,因而每个人的衣服也很少,人们穿的很朴素。尽管这样,母亲还是对大人和孩子们已经做好的衣服,每件都检查一遍,并让都试穿一下,是否合身舒适,是不是干净,那里不合身的,母亲就在煤油灯下直修到合身舒适为止。有的衣服虽然是旧的,但母亲早已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也许我是家里最大的男孩子,或许是我爱动穿衣服磨破得快,母亲每年总为我做一件新衣服,做一双新鞋子。这也是过年时我对其它小朋友炫耀的资本。
图片
父亲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那时是计划经济,不断去村里供销社去购买供用的年货,诸如烟酒糖茶、酱油醋、饼干点心等食品,火柴、火油等生活用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过年的必用品样样俱全,我时不时地跟父亲跑来跑去。每逢附近大集,父亲去赶集买一些供销社不供用的东西,如蔬菜及锅碗瓢盆之类的,我最喜欢的是父亲买的鞭炮和过门钱等。那鞭炮有各种各样的,有一百头的,五十头的,还有二十头的,还有单个放的大爆竹、小爆竹。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亲都是买几支五十头的鞭炮,十个单个放的大爆竹,这是在年五更、年初二和正月十五放的。再是买两支二十头的鞭炮给我,因为买单个放的大爆竹比较贵,舍不得买,父亲为满足我的要求,就专为我买了两支二十头的小鞭炮,以备让我过年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时拆着放,两支小鞭炮令我心花怒放。父亲的忙,不单是去采购年的忙,父亲还有一手厨师做菜的技艺,因此每到腊月二十七八,父亲就开始杀鸡拾掇鱼,洗净切好后,炸鸡,炸鱼,炸丸子,炸山药等。父亲告诉我,过年炸鸡意味着吉祥如意,炸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走出家门口的大街上,都能闻到家里炸鸡炸鱼的香味。当然在这些日子里,村里其它人家同样也在忙活着过年的各种面食和美味佳肴,使整个村庄笼罩在浓浓的忙年氛围中。我最期待的是父亲煮肉的时候。那个年代一年吃不到几次肉。但每到过年,生产队里都杀上几头猪,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我家人口多,每年都能分到四五斤肉。父亲都是把肉全部煮熟,以备过年或过了年来客时炒菜用。每当父亲煮肉时,我就守在锅的旁边,有时甚至主动帮助父亲拿劈好的木头棒子让父亲烧火。看到锅盖上呼呼冒出热气时,香味扑鼻,这时的猪肉也就煮熟了。肉熟后,父亲便用筷子插在猪肉上挑出来,放在案板上,割下一块肉来,切好后放在碗里让我吃。这是对我的犒劳,当吃完后,我也算是解了馋,方才离去。
父亲还有一项手艺就是做豆腐。每到年关,父亲总是泡上一小盆豆子,豆子泡好再上磨磨成糊状,放在锅里,加上一定比例的水,烧开锅后,到一定火候,再在包袱上边压上适重的东西,第二天早上便做成了豆腐,一作豆腐足有二三十斤。豆腐是过年必备的食菜,用豆腐的“腐”的谐音,意味着年年有福。
贴春联
过年写春联、贴春联是我最得意的时候。父亲上过私塾学校,也许他对文化看得很重,自小就对我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熏陶。每年写春联时都带我去。我们村里有几个会写春联的,父亲总是拿着早已买好的大红纸,领着我去找他上学时的一位同学的家里。他在外地当教师,每年春节回家,邻里乡亲都慕名而来请他写春联,他也热情大方,乐善好施,放下家中的事为父老乡亲服务。写春联的乡亲们都在耐心等待,相互拉着忙年的事情和春联的内容。只听父亲和人家谈论这个老师写得字是柳体,字写得俊秀灵气,潇洒飘逸,柔中带骨。当时我一窍不通,只跟着看热闹。只见写春联的老师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一副副春联应运而生,放在屋里地面上晾干,屋里放不开了,就放到院子里的地面上,屋子里、院子里发出一阵阵的墨香。
让我感到最忙碌最具有兴趣的是年除夕父亲和我贴春联、贴年画、贴过门钱的这天。早饭后,父亲开始熬好贴春联的浆糊,再把所有的春联、过门钱和年画找出来,先从屋门开始贴,我帮父亲拿着笤帚或是抹浆糊的刷子。聆听着父亲讲对春联的贴法:春联要分好上下联,左上右下,贴得要对称板整,上下一样齐,怎样贴横批,什么地方贴什么内容都是有讲究的。虽我还不太识字,听大人念春联时,我记忆最新刻的一副春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一副春联总贴在我们和二叔、三叔合住在一个院的大门上。还有许多春联,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等许许多多,读起来有新年的美好意境又朗朗上口。贴完正门上春联后,再贴其它门上的一些小春联,如盛粮食的仓囤门上贴“五谷丰登”、猪圈门上贴“六畜兴旺”等,屋里院子里适当的地方贴上诸如抬头见喜、吉星高照、出门见喜、满院春光等一些吉祥的成语。当然“福”字是不可缺少的,越多越好,如粮囤上,水翁上,咸菜缸上,饭橱上应有尽有。然后是贴过门钱,春联贴完后在门的上槛贴过门钱。过门钱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贴时要颜色间隔搭配开来。贴完春联后的大门口,屋门口五颜六色,特别那过门钱被微风一吹飘来飘去,如同翩翩起舞,光彩夺目。最后是贴年画,各种漂亮的木版年画,都富有新意,如两个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一脸胡须皆白的爷爷柱着寿杖迎接两个胖孩子送来鲜艳的大寿桃,再是一些历史人物,刘备、关公、曹操等,他们手中都持有各自擅长打仗用的武器,身穿战袍的京剧脸谱像栩栩如生。特别是诸葛亮手持白羽扇的那张画更加引人入胜。这些年画都象征着新年的吉庆和中国文化和艺术。在我们贴年画的过程中,母亲也把她早已剪好的窗花对称地贴在了窗户上,这也给过年带来了色彩浓重的点缀。
按照习俗我们过年,逝去的亲人老人们也过年。除夕下午要先去给逝去的人们上坟,选择在这个时间上坟,意思晚辈们要不忘祖宗,让先辈们也要过好年。于是,除夕下午父亲带上过年已蒸好的饽饽或煮好的水饺,三种菜肴以及烧纸香火,领着我去上坟。给先辈摆上供品后说一些过年吉利的话,烧完纸钱,叩完头,最后祝先辈们来年生活幸福,同时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安健康。
年夜饭
过年的盛典是吃年夜饭。年除夕晚上,全家团团圆圆都聚集在温馨的屋里。母亲活好了面,拌好了包饺子的馅子,家人们都围在一起包饺子,只有父亲做着准备喝年夜酒时的各种美味菜肴。父亲一边做着菜,一边告诉我们,除夕夜里要小声说话,并只说吉利话,还和我们说过年要守岁,即一夜不睡觉,女孩子除夕夜不出屋门等我们这里的一些风俗。我白天忙贴春联加心情兴奋了一天,晚上有点累,听着听着父亲说的话,上下眼皮就 “打仗” 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不知睡了多长时间,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醒了,忙一骨碌爬起来。母亲正在下水饺,父亲正在往竹竿上挂鞭炮,母亲见我醒来便说:“起来吧,一会和你父亲去‘发纸马’。”“发纸马” 是我们这一带的叫法,也叫发纸钱。“发纸马” 实际是年夜里敬天敬地敬鬼神的一个代名词。父亲把平日全家吃饭用的一张大桌子放在院子的正当中,用两个凳子把桌子垫得高一些,桌子上放上鸡、鱼、肉三样供品,三双筷子,斟满三杯酒,香炉子里插上点燃的三炷香,放上十个饽饽,三碗水饺。然后发纸钱,即把叠好的纸点燃,在烧纸的过程中,父亲让我挑着鞭炮,他去点燃,点燃后怕我人小劲少,立即帮我一块挑着。在屋里,母亲用同样的供品敬奉灶神及各路神仙。鞭炮放完后,纸钱也燃尽,父亲便领我在供桌前面向南跪下叩头,叩头的个数不是三个就是六个。叩完头,“发纸马” 的程序就结束了。这也表明新的一年开始了。后来,我认识到 “发纸马” 是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诗句的具体写照。
“发纸马” 的仪式结束后,便是吃年夜饭。我们姊妹兄弟都在炕上坐在桌的周围,吃着又香又脆的花生或瓜子,听着村里其他人家的放鞭炮声,根据声音的远近大小,议论判断着这是谁家放的,是一百头的鞭炮,还是五十头的鞭炮等。这时母亲把她做好的菜肴一盘盘端上桌,我们也一块去帮忙,筷子、白酒、黄酒、酒壶、水饺、饽饽、年糕、枣山等应有尽有,全家人开始喝酒吃饭,整个气氛其乐融融,一家人沉浸在过年的幸福之中。饭间,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们为父母端酒敬酒,跪下磕头,父母把早准备好的几个钢镚儿的钱分给我们,以示长岁钱。父亲还叮嘱着我们,吃完年夜饭后要去拜年,哪些长辈是必须去的,先去哪儿再去哪儿,该叫什么,说什么祝福的话等。我虽然听着,但心里老想着拜年磕头长辈们给的长岁钱。吃完年夜饭,我们小字辈穿上新衣服,特别是姐姐妹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格外靓丽,去给长辈们拜年。天也渐渐的亮了起来,街上串门拜年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见面一边互相打着招呼,一边问候着 “过年好” 的祝福语。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过年下雪。有一年我们正吃着年夜饭,天下起了大雪,父亲看见外边下雪便说:“今年又是好年景,瑞雪兆丰年,过年下雪好啊!” 的确,白白的雪,地上像下了一层面,我心想,过年下 “面” 不就是好年景吗!那一年我们去拜年踹着雪出门,走亲戚也把雪地里踩出一条路来。过年下雪给大自然带来了独有的魅力风景,也给年味添写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
元宵节
新年过后,便是出门走亲戚和家中招待客人的日子。大人们走亲访友,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过年的情形,过去一年的收入情况,孩子成长的状况以及新的一年的打算与希望等等。孩子们有自己的乐趣,就是盼望去亲戚家或来的客人中和自己相仿大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放爆竹,交流过年的事情,分享着过年的快乐。
随着年味的渐渐淡化,一个新的期盼又诞生,那就是元宵节。元宵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令。每到元宵节,首先想到的是吃汤圆,母亲用糕面子、芝麻、白糖等做成一个个汤圆,吃起来软软的,又甜又香。
到了晚上,孩子放一些父亲也早已为其买好的烟花,有的叫起花,有的叫二踢脚,有的叫窜天猴等。特别是那种滴滴金,小孩用手捏着上边没有花药的地方,点燃后放出灿烂光芒的花朵,男女小孩都喜欢。
农村条件差,除了买的两个灯笼外,母亲还因地制宜做一些灯,如萝卜切成一截一截的或白菜吃后剩下的根部疙瘩做成灯座灯碗,用棉线捻成灯芯子,加上油,点亮后放在需要照明的地方,如院子大门口两侧,猪圈门口,水井台上,有的路口上,还有的大树底下等。凡是在附近居住的地方的户主们都去放灯,如水井台上就放了许多灯。
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和地上的灯遥相呼应,使人眼花缭乱。最令我期盼的是 “抡铁花”。我们村元宵节有个传统节目叫 “抡铁花”。村里有几个热心人,每年春节前就烧木炭,买铁片,找柱子,编笼子,备绳索。一到元宵节晚上,组织一部分青年人,在村里的一个大空场地 “抡铁花”。村里许多人也来到大空场看 “抡铁花”。
“抡铁花” 开始,先由三个人把柱子找好支点,下边几个人同时点燃笼子里装好的木炭和铁片,然后三个人向一个方向把柱子摇晃起来,越摇越快,笼子也开始转起来。经风一吹,木炭里的火旺起来了,转的越快火越旺,一会儿笼子里边的铁片便烧成了铁汁,便从笼子的空隙里甩了出来,甩在地上便溅起一簇簇火花,这些花像在地上跳舞一样,十分美丽壮观。围观的人形成了一个大圈,孩子们的欢呼声响成一片。抡着抡着,下边的人看到摇柱子的人累了,便再跑上去三人把累的三人替下来,直至把笼子的木炭铁片烧透甩净为止,然后再一次装笼子继续抡,直至把准备的木炭铁片轮完为止。人们仍然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理想的愿望,年味里有着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娱乐狂欢的展示,年味是驱灾祈福的希冀和家庭和谐美满的渴望。年味里有讲不完的中国故事,有道不尽的风土人情,它蕴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于今的人们,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改善和提高,但过年的意识渐渐淡化,传统仪式被简化和弱化,禁放了烟花爆竹,在祭灶、守岁、拜年、走亲访友、元宵节等活动中失去了原有的仪式感和文化感,成了找不回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