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国都在昌乐
剧县(今昌乐县宝都街道戴家庄)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因孕育出北海国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一个诸侯国的兴衰荣辱,也培育出了灿烂的文化。
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 148 年),首次设置北海郡,治所在营陵,即今天的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一带。王莽时,营陵改称北海亭。西汉的北海郡,辖境主要包括今天的昌乐、寿光、安丘、昌邑等地。
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 年),北海郡华丽转身,成为北海国,其治所就定在了剧县,也就是现在的昌乐县宝都街道戴家庄。
北海王国第一个国王是刘兴,他身世不凡,本为汉光武帝刘秀大哥齐武王刘演的次子。东汉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刘兴因父荫被光武帝封为鲁王,以奉光武帝的二哥刘仲之嗣。建武二十八年(52 年),刘兴被改封为北海王,并在北海郡(今山东青州、潍坊、莱州一带)建立北海王国,定都于剧(今昌乐县宝都街道戴家庄)。
刘兴生于乱世,却自幼精明干练,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见识。他曾任缑氏令,后晋升为弘农太守,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和朝廷的认可。被封为北海王后,他曾陪侍光武帝东巡鲁地,望岱宗,禅梁父,尽显尊崇。光武帝去世后,汉明帝对他依旧十分器重,朝廷的重大决策都会征求他的意见。
北海国在刘兴的治理下,开启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而刘兴的继任者刘睦,同样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年轻时博览群书,通晓经传,深受光武帝喜爱。汉明帝做太子时,刘睦入宫陪伴侍读,出行为太子驾车,备受荣宠。在东汉初期禁令尚宽时,他性情谦恭,喜好交友,吸引了海内众多著名儒者及年高有德者不远千里前来拜访,声名远扬。后来,随着汉明帝时期法令制度日益严格,刘睦能屈能伸,主动谢绝宾客,专心研究音乐,以减少皇帝的疑心。他擅长诗文,著有《春秋旨义》《终始论》和赋颂数十篇,临终前,汉明帝还特意让他作十首草书尺牍留传后世。
刘兴与刘睦父子主政北海近半个世纪,他们的努力对东汉初期北海国的政治稳定及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治理下,北海国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为 “北海文化圈” 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海国的传承君主
靖王刘兴:52 - 65 年在位,刘秀之侄,他为人有明略,善听讼,甚得名称,曾任缑氏令、弘农太守,政绩突出。被封北海王后,曾陪侍光武帝东巡鲁地。
敬王刘睦:65 - 74 年在位,靖王长子。年轻时博览群书、通晓经传,光武帝喜欢他,汉明帝做太子时,他备受荣宠。他性情谦恭、喜好交友,声名远播。后期法令严格时,他谢绝宾客,专心音乐,还擅长诗文。
无王(刘基):74 - 88 年在位,敬王之子,去世后无子,汉肃宗没有废除其封国。
刘威:90 - 97 年在位,敬王庶子,因 “非睦嫡子,又坐诽谤”,被押往廷尉府途中自杀。
顷王刘普:108 - 114 年在位,敬王之孙,由邓太后封其为北海王。
恭王刘翼:114 - 155 年在位,顷王之子。
康王(刘某,名讳已不可考):155 - 206 年在位,恭王之子 ,建安十一年 (206 年),其去世且无子,北海王国被废除。
东汉时期的北海国在昌乐存续了154 年。
东汉时北海国辖境约以当今山东省昌乐县为中心,及淄博市临淄以东,安丘、诸城、高密等市以北,莱阳市以西和平度、昌邑二市以南地区。下辖 18 县,其中多个县在今潍坊市境内,如剧县(昌乐宝都街道戴家庄)、营陵(昌乐营邱镇古城村)、平寿、都昌(昌乐县朱刘街道都昌村)、安丘、朱虚(昌乐高崖村西北)、高密、淳于(昌乐乔官镇淳于村)、东安平、平昌、昌平、下密、夷安等 13 个县。
北海国的存在,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也影响深远。剧县作为北海国的治所,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众多文人墨客、贤吏名士汇聚于此,共同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例如,与北海国息息相关的孔融,曾任北海相。没错,他就是那个 “孔融让梨” 的孔融。他虽军事才能平平,但文学造诣极高,是 “建安七子” 之一。他在北海主政六年,191 年被黄巾军张饶部打败,退守朱虚城(昌乐高崖西北);192 年,在都昌城(昌乐县朱刘街道都昌村)被黄巾军管亥军队包围,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刘备发兵三千解围;196 年袁绍长子袁谭攻打北海,他的妻儿被掳;208 年被曹操杀害。
还有同为 “建安七子” 之一的徐干,北海郡剧县(昌乐)人,他年少成名,不随波逐流,长期闭门专心学术,著有 “建安七子” 今存唯一的政论性著作《中论》。
此外,汉宣帝时的朱邑曾任北海太守,因 “治行第一” 升任大司农;汉桓帝时出任北海相的杜密清正廉洁、执法严明,还发掘了郑玄这一人才。
北海各县也出了很多英才。建武四年,名儒伏恭出任剧县(昌乐宝都)县令,以公正廉洁闻名;孔融之父孔宙曾任都昌(昌乐朱刘)长,贤名远播;夏承任淳于(乔官淳于)长,移风易俗;应劭任营陵(昌乐营邱)令,注重文教。这些贤吏名士在北海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事迹和成就共同构成了 “北海文化圈” 的丰富内涵。
从剧县(昌乐戴家庄)走出的北海国,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点。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和灿烂的文化。如今,虽然北海国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价值,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延续,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前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魏太和六年(232 年),曹丕子、阳平县王曹蕤进封北海王时,北海王国国都已迁至平寿(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北海国治所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动态变化。
历史长河漫漫,岁月更迭间,诸多治所的记载存在争议。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史记》等典籍存在记载偏差;二是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治所的地理位置有所变迁。
以郚城为例,其最初的治所位于郚山(今大安山)山顶,随后几经更迭,曾短暂在红河镇东李家庄待过。此外,昌乐鄌郚也有关于郚城治所的相关记载。最终,在安丘红沙沟的李家西郚,郚城的治所稳定存在了数百年。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治所的变迁或许更为复杂,甚至还有一些未被记载的地方。
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如都昌的治所,在昌乐与昌邑均有说法;朱虚的治所,存在于昌乐和临朐;剧县的治所,涉及昌乐和寿光;营邱的治所,昌乐和临淄各执一词;淳于的治所,在昌乐和安丘都有相关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