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生涯三十年
省人大代表吕秀兰
我原籍是利津县城北关。解放前,因生活所迫,随父亲迁到寿光县留吕公社(现留吕乡)丁家楼落户。
我记事时,家有父母、哥哥、姐姐及两个妹妹,共七口人。解放后,我家分到一亩九分地。但因过去家底穷,常年只能吃粗吃稀,仅仅糊口。一九五一年,有位叫黄永乐的来我家,约请我父亲到昌乐去组建京剧团,父亲为了谋生,欣然同意。就在这年刚过春节,带我一同来到昌乐城,那年我刚满十一岁。当时有韩又礼、赵涵萍两人负责,成员有李观型、毕奎、周庆明等人,组成了“新昌剧团”。剧团虽成立了,但条件很差。演出场地设在城东关,用木柱草顶建起了简易剧院,可容纳千人,用木板撑住两头当凳子。即是这样简陋,也还是借钱办的。演戏困难更大,剧团成员不齐,道具短缺,技艺又差,服装破旧,只能凑合着演几出小戏,还得靠接角出演。记得当时聘请了老艺人滕步云小组来演出。演员有了,乐队又不齐,于是又到寿光暂借了两个乐队,凑合着演出了十天。"新昌剧团”首次演出,收入还不错,除支付滕步云小组的收入外,还剩余百万元(旧币)。剧团有了钱,逐步添置了部分急需的戏装、灯光、乐器等,为以后工作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扩大了剧团在群众中的影响。在这时期,由于不断接外地较有名气的演员来昌乐演出,本团的基本演员也开阔了眼界。在与名角同台演出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剧团的演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当时,演员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不论技艺水平高低,每人每天只发三千元(旧币)的生活费,但大家都心情舒畅,毫无怨言。
我到剧团后,整天与演员生活在一起。他(她)们早晨喊嗓子,上午练功,我也跟着喊嗓子,看他们的动作学着练功。时间长了,我产生了学戏的念头,但父亲不同意。我不理解他的心意,便问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学戏?”父亲才把真情告诉我。他说:“你祖父去世很早,
你祖母一人很难维持孤儿寡妇的生活,常年吃糠咽菜,还不得温饱。为了活下去,你祖母带着八岁的我流浪在寿光、昌邑一带,走东村、串西庄,跑肿两腿还是吃不饱肚子,为了找条活路,你祖母只好忍着悲痛,将我送进‘四喜班’学戏。打科班要订八年生死合同,内容是:八年中为徒弟,打死勿论;不准逃跑;不准家人探望;除只管个人生活费外,不给其它任何待遇。”父亲谈到订合同时,两眼含泪,嘴唇颤抖,说不下去了。停了一会,接着说:“练功时不准吃饱,穿的是破衣单裤。老板为了挣钱自肥,徒弟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八年合同期满,我满怀喜悦心情回家探望老人家,哪知你祖母早已去世,我跑到她的坟上痛哭一场。从那以后,过年过节,我从不喝一杯酒,不吃一个水饺,以作纪念。”
父亲每逢回忆起当年在外学艺所受的苦楚,总是对我们兄妹说:“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在家翻土块。”尽管父亲这样念叨,我还是立志要学戏。不管刮风下雨,寒天酷暑,我坚持每天早起喊嗓子。为了起得早,我穿着衣服睡。那时条件差,没有钟表,有时起得过早,喊完嗓子,天还不亮,只好再去睡一会。白天练功,我不怕脏、不怕累。父亲见我有恒心,能吃苦,也就同意我学戏了。
我在学戏阶段,父亲从不教我,都是请别人为师。当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自己的父亲教子女不更直接吗?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封建传统的影响,老人家教自己的子女学戏,有些地方可能不便。
我的启蒙教师姓胡,他的功底很好,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不论唱腔,还是练功都一丝不苟。如练随棍翻身,一次要求走三十个,踢腿一次要踢五十腿,完不成任务,就严加训斥。至今使我难忘的一次练随棍翻身,第一次走了二十九个,我满以为可以了,胡老师却毫不迟疑地说:“重来!”第二次只走了二十八个,我却精疲力竭,满身大汗。老师厉声喊道:“再来!”我随声使出全身气力,一气走了三十一个,老师这才算满意了。
我有个犟脾气,争胜心很强,干事情不千则已,干就干好,难学的东西,偏要学会。正在我下苦功学戏的时候,有的人背后向我泼冷水,说我长相不好,身板太笨……。当听到这些刺耳的话,真有些按捺不住,但又无可奈何。我只内心发奋,你瞧不起我,我偏要学好戏,拿出个样来给你看看。学戏的决心更大了,劲头更足了。在学戏过程中,我感到最困难的还是文化水平低。我只上过二年小学,对学戏词,领会剧情,体会人物性格,都受到限制。但我没有灰心,虚心请教前辈,让老师手把手的教,一句一句地学。我边学戏、边学文化,尽快使自己补上这一课。我记得有一个演员,由于没有文化,把人人熟悉的《玉堂春》中的“先买金杯和玉盏”一句唱词,把“玉盏”领会成为“玉簪”,在舞台演唱时竟把“玉盏”当成“玉簪”向头上指,闹了笑话。这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也激发了我的学习积极性。我通过刻苦学习,不但能学习政治书籍,阅读报刊,而且还使我明确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
一九五六年,我又主动申请参加了青年自己的组织—一共青团。从此以后,我在团组织的帮助下,专业化思想更加牢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就更加坚定了。
一九五六年五月,人民政府对剧团进行注册登记,同时派来了领导干部。剧团名称由“新昌剧团”改为“昌乐县人民京剧团”;原“新昌剧场”改为“昌乐人民剧场”;剧团的性质,由民间职业剧团,改为“公私合营”剧团;演员收入由记分分配改为工资制。从此,剧团基本结束了接角的局面,发展成为能独立演出的艺术表演团体。
一九五八年昌潍戏剧学校成立,剧团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材,领导推荐我和杨子芳、秦华贞(女)、李晓贤四人到戏校学习。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当时,我决心学好本领,以优异成绩来报答党和同志们对我的关怀。
在戏校学习阶段,由于信心足,决心大,目的明确,抓紧良好时机苦练基本功,教师发现我武功身架较好,决定叫我演小生兼刀马旦。以后重点对我传授《望江亭》剧中的小生百时仲的表演技艺。除此之外,还学习《杨妙真》《杨排风》《杨八姐盗刀》等剧目。
从昌潍戏校回来以后,刘岩朋老师到北京学了当时本地区尚未演过的京剧《佘赛花》,他毫无保留地传授于我。剧团领导根据我的情况,安排我主演武戏。此后,演过《杨排风》《佘赛花》、《穆桂英挂帅》《打焦赞》《盘丝洞》《秦香莲》《戡玉川》《凤还巢》《白蛇传》《状元打更》《玉堂春》《王宝钏》《望江亭》《秦香莲挂帅》等戏。一九六一年到烟台市演出,恰遇山东省京剧团也在此市出演,我们两个京剧团同时在一条街的南北对台演。第一天的打炮戏是《佘赛花》,我的主演。海报贴出,我的心情忐忑不安。我知道烟台市的观众对京剧艺术表演鉴赏水平很高,稍有出入,就会丢场。为了剧团的声誉,满足观众的要求,决心把戏演好。由于我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演出中不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根据形势的发展,从一九六四年以后,停止上演老戏,普遍提倡演现代戏。我觉得很顺劲。因为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只演古代的才子佳人,确有厚古薄今的偏向,近代的英雄模范人物,那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对当代人民感受更直接,更能起到教育鼓舞的作用,我觉得确有改进的必要。由老戏转新戏,这是京剧史上的一大改革。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同志们的积极帮助,我很快学会了儿出新戏,并担任戏中的主角。如演《智取威虎山》我扮演常宝,演《沙家浜》扮演阿庆嫂,演《海港》扮演方海珍,演《龙江颂》扮演江水英,演《杜鹃山》扮演柯湘,演《红云岗》扮演红嫂等。我所扮演的以上角色,都得到观众的好评。一九七八年,根据上级指示,恢复部分优秀传统剧目。如《十五贯》《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娘》《打龙袍》等。这些传统剧目的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和古为今用的正确方向。这一阶段的演出,我的年令大了,身体不如以前灵活了。但在不少戏中,我还是
担任主角。经常一天之内连续演出三场重头戏,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捞不着休息。说实在的,按我的年令来说真有点力不从心。但我一想到党的培养,领导的关怀,青年演员对我的期望,我总是愉快地承担起组织上分配的任务。有时生病,叫医生打上针,服上药,照常化妆上场,坚持演出,从来没有因病或个人私事而耽误工作。
近几年来,剧团旦角演员很少,为了防止后继无人,招收了部分年轻学员。我除辅导青年旦角演员外,主动热情地辅导年轻学员练功,耐心地给他们说戏。在表演中发现问题,及时做示范动作给予指正,我总感到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剧团的领导看到我对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多次进行表扬。我把领导的鼓励看作是对自己的鞭策,把取得的成绩当作前进道路上的起点,经常告戒自己谦虚谨慎,不断前进。
一九八三年初春,剧团到朱刘公社(现朱刘镇)西魏演出。这天下着鹅毛大雪,我主演《盘丝洞》,身着轻装,在舞台上载唱载舞。天冷的真叫人吃不消。但我不顾天冷雪大,认真演唱。台下的观众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被我的表演所吸引。散戏后,不少群众说:“好戏,大家都让蜘蛛精缠住了!”房东大娘对她的孩子说:“这个坏天气,可把你大姨冻坏了,快扞面条吃暖和暖和!”我听到老人家这感人肺腑的话,使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父亲在旧社会学艺的那个时代。把艺人看成是下九流,不当人看待。走在大街上遇到牌坊,不能走正门,只准走两旁。死后也不准葬入祖茔,只能埋在荒郊野外。今天房东的言行,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说明了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当时,我想了许多、许多——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有文艺工作者幸福的今天。
三十多年来,我是在党的领导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直没有离开“昌乐京剧团”。我从思想深处要求自己多为党和人民做点工作。由于自己的能力所限,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尽管我的贡献微不足道,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自一九七九年以来,我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一九八○年十二月。我出席县第一届政协会议,并被选为政协常委。同年,参加县第五次妇代会,一九八二年出席县群英会和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一九八三年,出席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并光荣地出席了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我每次参加会议之后,总是惴惴不安。感到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而自己的贡献实在太微小了。
现在我年令大了,舞台表演深有力不从心之感。但我有信心,有勇气,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好接班人,同心协力,为四化建设贡献出毕生力量,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