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9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探寻唐诗中的茶文化

  探寻唐诗中的茶文化
  刘文安

  在华夏大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茶,作为 “国饮”,源远流长,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而中华,又以 “诗国” 之美誉闻名于世,诗歌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千百年来,茶与诗相互交融,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同勾勒出一幅韵味悠长的文化画卷。谈及茶诗的精妙之作,盛唐时期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诗人们用灵动的笔触,或咏茶叶之鲜嫩,或品茶香之清幽,或颂茗之高洁品质,或记茶会之盛大场景,同时也借茶赞美那 “淡如水” 的君子之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李白,这位浪漫主义的诗仙,其《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充满了奇幻的想象与浪漫的情怀。“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 读此诗,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玉泉山,目睹那乳窟中仙气四溢,月光倒映在清溪之中,仙人掌茶生于石间,汲取着天地之精华。整首诗浪漫飘逸,字里行间弥漫着氤氲仙气,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神韵。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著称,在《重过何氏五首》的第三首中,描写品茗题诗之乐,同样出手不凡。“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据悉,此诗创作于汴梁(开封)禹王台,在那鸟语花香的春日夕阳之下,诗人悠然地坐在平台上,一边品味着茶香,一边凭栏挥笔写诗。茶,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兴与茶趣完美地融为一体,尽显高雅之态。
  或许是因为对茶的喜爱,以至于 “茶具” 一词在唐诗中也屡见不鲜。陆龟蒙在《零陵总记》中云:“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描绘出客人来访时,人们整日手持茶器,热情招待的场景;白居易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中有 “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展现了诗人睡醒后,在放置绳床的地方,清洗茶器,准备品茶的闲适生活;皮日休在《褚家林亭诗》中写下 “萧疏桂影移茶具” 之句,将茶具与桂影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
  从新版的《全唐诗》中可以发现,白居易的咏茶诗数量居首,多达七十余首。其中,《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将文人们在茶山境会亭品茶斗胜的热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在这个夜晚,茶山之上,珠光宝气,歌舞升平,人们一边品尝着新茶,一边欣赏着美妙的歌舞,共同享受着这场茶文化的盛宴。
  在白氏的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幅之中。如 “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描绘了诗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或饮酒,或品茶,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饮酒之后,又想品茶的情景。据说,白居易好茶,与当时朝廷颁布禁酒令,长安酒价昂贵有关。然而,我认为诗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源于一种高远的精神寄托。他的茶诗,或与闲适相伴,或与伤感为伍,常常以茶宣泄内心的沉郁,以茶水浇开胸中的块垒。他自己也曾总结为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白居易毕竟是一位胸怀天下的人民诗人,即便身处困境,也不失中国文人能屈能伸的清醒。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试图从忧愤中探寻出一条新的道路。
  与白居易交好的卢仝,也是中唐时期一位以善吟 “茶诗” 而闻名的诗人。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被誉为 “七碗茶诗”,千古流芳。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读此诗,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品茗者在一碗碗茶的滋润下,从喉吻滋润到破孤闷,再到激发灵感,最后达到神清气爽、飘飘欲仙的境界。卢仝也因此被人称为 “茶痴”,赢得了茶界 “亚圣” 的美誉。
  从唐诗中,我们还能领略到当时茶商云集、市场繁荣的景象。王建在《寄汴州令孤相公》中写道:“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描绘出傍晚时分,水门处茶商们热闹繁忙的交易场景,以及桥市上通宵达旦的酒客往来,展现出当时商业的繁荣;刘禹锡在《寄杨八寿州》中云 “八公山下清淮水,茗园晴望似龙鳞”,将八公山下的茗园比作龙鳞,形象地描绘出茶园在阳光下的壮观景象;李嘉佑在《送陆士伦宰义兴》中写道:“浅疏通野寺,绿茗盖春山”,展现了春日里,青山被翠绿的茶叶所覆盖,野寺旁溪水潺潺的优美景色;项斯在《山中》中描绘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间”,从听觉和嗅觉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山中人们的生活气息,以及茶叶生产的兴盛。这些诗句,都让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中国茶庄、茶园的兴盛以及饮茶之风的盛行,反映出当时经济生活的活跃。
  浙江湖州著名的三癸亭,建于公元七七三年,由陆羽与当时的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共同建造。三癸亭位于顾杼山妙喜寺外,此处景致绝佳,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当时,颜真卿、陆羽、皎然、袁高等名士高僧常常聚会于此,堪称中国最早的 “茶亭” 和 “茶艺馆”。陆羽,被誉为 “茶圣”,其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阐述茶及与茶相关的专门著作,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著名诗僧皎然与陆羽交情深厚,曾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一诗以记,成为诗坛佳话。皎然还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此诗是皎然与友人崔刺史共品龙井后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龙井甘露般清新郁香的品质,细致地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不同感受,生动地彰显了以茶代酒、品茗寄情的高格雅境。
  在唐诗的世界里,茶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诗人们用诗歌记录下了他们对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透过这些诗句,品味到那浓浓的茶香,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