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47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郑燮丨新修城隍庙碑记

  新修城隍庙碑记
  乾隆十七年,岁在横艾涒滩、月在蕤宾,知潍县事板桥郑燮撰并书
  一角四足而毛者为麟,两翼两足而文采者为凤,无足而以龃龉行者为蛇,上下震电、风霆云雷,有足而无所可用者为龙。各一其名,各一其物,不相袭也。故仰而视之,苍然者,天也;俯而临之,块然者,地也。其中之耳目口鼻手足而能言、衣冠揖让而能礼者,人也。岂有苍然之天而又耳目口鼻而人者哉?
  自周公以来,称为上帝,而俗世人呼为与玉皇。于是耳目口鼻手足冕旒执玉而人之。而又写之以金,范之以土,刻之以木,琢之以玉;而又从之以妙龄之官、陪之以武毅之将,天下后世,遂裒裒然而人之,俨在其上,俨在其左右矣。至于府州县邑皆有城,如环无端,齿齿啮啮者是也。城之外有隍,抱城而流,汤汤汩汩者是也。又何必乌纱袍笏而人之乎?
  而四海之大,九州之众,莫不以人祀之;而又予之以祸福之权,授之以死生之柄;而又两廊森肃,陪以十殿之;而又有刀花剑树,铜蛇、铁狗、黑风、蒸鬲以惧之。而人亦裒裒然从而惧之矣。人惟人惧之,吾亦惧之。每至殿庭之后,寝宫之前,其窗阴阴,其风吸吸,吾亦毛发竖栗慓,状如有鬼者。乃知古帝王神道设教不虚也。子产曰:“凡此所以为媚也。愚民不媚不信。”然乎?然乎?
  潍邑城隍庙在县治西,颇整翼。十四年大雨,两廊坏,东廊更甚,见而伤之。谋葺新于诸绅士,咸曰:“俞”。爰是重新两廊,高于旧者三尺。其殿厦、寝室、神像、鼓钟、笋虡,以坚以焕。而于大门之外,新立演剧楼居一所,费及千金,不且多事乎哉?岂有神而好戏者乎?是又不然,《曹娥碑》云:“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则歌舞迎神,古人已累有之矣。诗云:“琴瑟击鼓,以迓田祖。”夫田果有祖,田祖果爱琴瑟,谁则闻知?不过因人心之报称,以致其重叠爱媚于尔大神尔。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娱之哉!况金元院本,演古劝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其有功于世不少。至于鄙俚之私,情欲之昵,直可置弗复论耳。则演剧之楼,亦不为多事也。
  总之,虑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人而神者也,当以人道祀之;天地、日月、风雷、山川、河岳、社稷、城隍、中溜、井灶,神而不人者也,不当以人道祀之。然自古圣人亦皆以人道祀之矣。夫茧栗握尺之牛,太羹玄酒之味,大路越席之素,瑚琏簠簋之华,天地神祗岂尝食之、饮之、驱之、御之哉?盖在天之声色臭味不可仿佛,姑就人心之慕愿,以致其崇极云尔。若是,则城隍庙碑记之作,非为一乡一邑而言,直可探千古礼意矣。
  董其事者,州同知陈尚志、田廷琳、谭信、郭耀章,诸生陈翠,监生王尔杰、谭宏。其余蠲赀助费者甚夥,俟他人摹勒碑阴,寿诸永久,余亦未敢惜笔墨焉。
  上元司徒文膏镌
  注释
  1.乾隆十七年,岁在横艾涒滩、月在蕤宾:乾隆十七年,即公元 1752 年。“横艾涒滩” 是岁星纪年法中的说法,对应乾隆十七年;“蕤宾” 是古乐十二律之一,这里代指农历五月。
  2.一角四足而毛者为麟:长着一只角、四条腿且身上有毛的是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
  3.两翼两足而文采者为凤:长着两只翅膀、两条腿且羽毛有文采的是凤凰。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祥瑞。
  4.龃龉行:这里指蛇爬行时身体扭曲、一屈一伸的样子。
  5.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是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这里形容神像被塑造成如同帝王般穿戴的样子。
  6.范之以土:用泥土塑造(神像)。范,这里是铸造、塑造的意思。
  7.裒裒然:聚集众多的样子。这里指人们纷纷把神想象成人的样子并加以供奉。
  8.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中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乌纱袍笏” 指代官员的服饰,这里指把城隍神塑造成官员的形象。
  9.十殿:指佛教中所说的十殿阎王,分别掌管地狱的不同事务。这里指城隍庙中常塑有十殿阎王的神像,以陪衬城隍神。
  10.蒸鬲:一种古代的炊具,这里指地狱中用来惩罚恶人的刑具。
  11.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他的这句话意思是,(设置这些神像等)都是为了取悦民众,因为愚笨的百姓不取悦他们就不会相信(神灵)。
  12.整翼:整齐而端庄。形容城隍庙的建筑规整。
  13.俞:表示同意、应允。
  14.爰是:于是。
  15.笋虡:古代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架子,横杆叫笋,直柱叫虡。
  16.《曹娥碑》:记载东汉上虞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事迹的石碑。文中提到的 “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是说曹盱能打着节拍,安详地唱歌,以婆娑的舞姿使神灵快乐。
  17.“琴瑟击鼓,以迓田祖”:出自《诗经?小雅?甫田》,意思是弹奏琴瑟,敲起鼓来,迎接田祖。田祖,指神农氏,传说他是最先教民耕种的神。
  18.金元院本:金元时期的戏曲剧本。院本是宋金杂剧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中溜:亦作 “中霤”,古代五祀之一。指宅神,也有认为是土神或灶神。
  20.茧栗握尺之牛:指祭祀用的小牛,牛角如茧如栗般大小,形容牛还很小。古代祭祀用的牛要求毛色纯正、肢体完整,且根据祭祀的等级和对象不同,牛的大小也有规定。
  21.太羹玄酒:太羹,是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不加调料,以其原始的味道表示对祖先的敬意;玄酒,即水,古代祭祀时当酒用,也是取其质朴之意。
  22.大路越席:大路,亦作 “大辂”,是古代天子所乘的车,用蒲草编织的席子铺在车内,表示俭朴;越席,即蒲草编的席子。
  23.瑚琏簠簋:都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瑚琏,在宗庙中用来盛黍稷;簠簋,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这些礼器制作精美,有华丽的装饰,代表着祭祀的庄重和对神灵的尊敬。
  24.董其事者:主持这件事的人。董,监督、管理。
  25.州同知:官名,为知州的副职,协助知州处理政务。
  26.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俗称秀才。
  27.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也可以通过捐纳等方式获得监生资格。
  28.蠲赀:捐出钱财。蠲,除去、免除,这里是拿出、捐献的意思;赀,同 “资”,钱财。
  29.摹勒碑阴:把捐资者的姓名等信息刻在石碑的背面。摹勒,临摹勾勒,这里指刻写。
  译文
  乾隆十七年,岁星在壬(横艾)、太岁在申(涒滩),月份在五月(蕤宾),潍县知县板桥郑燮撰写并书写此文。
  长着一只角、四只脚并且身上有毛的是麒麟,长着两只翅膀、两只脚并且身上有绚丽花纹的是凤凰,没有脚而靠身体的屈伸爬行的是蛇,能够兴云作雨,带来雷电、风霆、云雷,长着脚却没什么实际用处的是龙。它们各有自己的名称,各有自己的形态,彼此之间不会混淆。所以抬头仰望,那苍茫辽阔的是天;低头俯视,那厚实广大的是地。在天地之间,长着耳目口鼻、手足,能够说话,穿着衣冠,懂得作揖谦让等礼仪的,是人。难道会有苍茫的天却又长着耳目口鼻像人一样的吗?
  自从周公以来,天被称为上帝,而世俗的人把它叫做玉皇。于是就给天赋予了耳目口鼻、手足,让它戴着冕旒、手持玉圭,把它描绘成人的样子。而且还用金子来铸造它的形象,用泥土来塑造它,用木头来雕刻它,用玉石来雕琢它;又让年轻美貌的神官跟随在它身边,让威武刚毅的武将陪伴着它,天下后世的人,就都把它当作人来供奉,好像它威严地在上方,好像它威严地在左右。至于府州县邑,都有城墙,像圆环一样没有尽头,犬牙交错的就是城墙。城墙外面有城壕,环绕着城墙流淌,水流浩荡、汩汩作响的就是城壕。又何必把城隍也塑造成戴着乌纱帽、穿着官袍、手持笏板的人的样子呢?
  然而四海如此广阔,九州的百姓如此众多,没有不把城隍当作人来祭祀的;而且还赋予它降祸赐福的权力,授予它主宰生死的权柄;又让城隍庙的两廊森严肃穆,用十殿阎王来陪衬它;而且还有刀山剑树,铜蛇、铁狗、黑风、蒸笼等用来使人恐惧的东西。而人们也都心怀敬畏地跟着害怕它。人们害怕它,我也害怕它。每次走到殿庭后面,寝宫前面,那里窗户透出阴森的气息,风声呼呼作响,我也会毛发竖起,全身颤抖,好像真的有鬼一样。这才知道古代帝王利用鬼神之道来施行教化不是没有根据的。子产说:“大凡这样做都是为了讨好民众。如果不讨好民众,他们就不会相信。” 是这样吗?是这样吗?
  潍县的城隍庙在县衙的西边,颇为整齐端正。乾隆十四年下大雨,两廊损坏了,东廊损坏得更严重,我看到后感到很惋惜。于是和各位绅士商议重新修缮,他们都说:“好。” 于是重新修建了两廊,比原来的高出三尺。那殿宇、寝室、神像、鼓钟、钟磬架,都坚固而又焕然一新。并且在大门之外,新建了一座演剧楼,花费达到千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难道有神喜欢看戏的吗?其实也不是这样,《曹娥碑》上说:“曹盱能够打着节拍、安详地唱歌,婆娑起舞来使神灵快乐。” 那么用歌舞来迎接神灵,古人早就有这样的做法了。《诗经》上说:“弹奏琴瑟,敲击鼓,来迎接田神。” 田地真的有田神,田神真的喜欢琴瑟之音,谁听说过呢?不过是因为人们内心想要报答神灵,才对这些伟大的神灵表达出深切的爱戴和讨好之情罢了。现在既然用对待人的方式来祭祀城隍,为什么不用歌舞之类的事情来使它愉悦呢!何况金元时期的院本戏曲,表演古代的故事来劝诫今人,神情刻画得非常逼真,让人情绪激昂慷慨,或欢喜或悲号,它对社会的益处不少。至于那些低俗的私情,男女之间亲昵的情欲之类的内容,简直可以置之不理了。那么这座演剧楼,也就不算是多此一举了。
  总之,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他们是人而被尊奉为神的,应当用对待人的方式来祭祀他们;天地、日月、风雷、山川、河岳、社稷、城隍、宅神、井神、灶神,是神而不是人的,不应当用对待人的方式来祭祀他们。然而自古以来的圣人也都是用对待人的方式来祭祀他们的。那不过拳头大小的小牛,祭祀时用的太羹(不加调料的肉汤)、玄酒(古代祭祀时所用的水)的味道,祭祀用的大车、蒲草编的席子的质朴,祭祀用的各种精美的礼器,天地神灵难道真的会吃这些、喝这些、乘坐这些、使用这些吗?大概是因为天地神灵的声色、气味无法想象,姑且按照人们内心的仰慕和愿望,来表达对他们的极度崇敬罢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写这篇城隍庙碑记,就不是为了一乡一邑而写的,简直可以探究千古以来祭祀的深意了。
  监督这件事的人,有州同知陈尚志、田廷琳、谭信、郭耀章,生员陈翠,监生王尔杰、谭宏。其余捐献钱财资助费用的人很多,等到其他人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碑的背面,让这份功德流传永久,我也不敢吝惜笔墨写下这篇碑记。
  上元人司徒文膏镌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