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前天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县志卷之五古迹考

  昌乐县志卷之五古迹考
  清圣庙,在邑东十里孤山绝顶。旧称昭贤庙,有李昂碑记,见艺文考,盖营之人。因地称北海故采孟子伯夷避纣,居北海之说,立庙以实之所谓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风奋起,不以时地限也。历宋元,皆加封号,营人又以太公封于营邱,夷齐待清北海,迁就并享曰三老祠。
  孤山庙,在清圣庙之西,又曰龙王庙。大旱祷雨辄应,宋封广灵侯元加封孚泽广灵侯。俗传侯姓李氏,本寿光人,生而正直,贫窭佣工自给,岁凶,贷于富室,不与,愤曰:“是皆无求于人者,不食嗟来而死。”得为龙神,示梦于逆旅主人,奇验。土人乃为立祠于孤山之巅,与清圣为邻。他邑祷雨罔不应,人独否,其乡人约李氏来,乃雨。
  译文为:
  清圣庙,位于县城东边十里处的孤山山顶。过去叫做昭贤庙,有李昂撰写的碑记,在《艺文考》中可以看到,大概是营州地区的人。因为当地被称为北海,所以采用了《孟子》中伯夷躲避商纣王,居住在北海的说法,建立庙宇来坐实这一传说。(伯夷、叔齐的品德和事迹)让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让懦弱的人树立志向,人们听闻他们的风范而振奋向上,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历经宋朝、元朝,(清圣庙供奉的人物)都受到加封。营州人又因为姜太公被封在营丘,伯夷、叔齐在北海等待政治清明,便将他们合在一起供奉,称作三老祠。
  孤山庙,在清圣庙的西边,也叫龙王庙。遇到大旱天气,在这里祈雨往往很灵验。宋朝时(庙里的神)被封为广灵侯,元朝时又加封为孚泽广灵侯。民间传说这位侯爷姓李,原本是寿光人,生性正直,家境贫寒,靠给别人做工来维持生计。遇到荒年,他向富户借贷,富户不借给他,他气愤地说:“这些人都是不需要求助别人的,我绝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死后)成为了龙神,托梦给旅店老板,非常灵验。当地人于是在孤山山顶为他建立了祠庙,与清圣庙相邻。其他地方的人来这里祈雨,没有不灵验的,只有本邑的人祈雨不灵。本邑的人邀请李氏族人前来,才会降雨。
  综合昌乐各时期的《县志》我们可以看出:
  孤山爷不是伯夷叔齐,而是李坡,寿光人,宋朝时李坡被封为广灵侯,元朝时又加封为孚泽广灵侯。他和伯夷叔齐不是一个庙,他住的是龙王庙。寿光人到他的庙里求雨不应,其他地方的都行。寿光人要想求雨必须邀请姓李的族人才行。
  昌乐孤山名“凤山”,和长龙山相连,龙凤相携。
  孟子说,伯夷避纣逃到昌乐(北海)隐居。
  熊荣说,隐居这个阶段,时间是在推让君位之后,叩马进谏之前。
  因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后,昌乐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对道义、气节、原则的坚守,以及对高尚品德执着追求的精神,秦汉时期的昌乐人就在山上建造了曾在昌乐隐居过的伯夷庙,以此纪念他。
  到后来。各个时期政府为了树立他们的高尚品质,教化人民,特把凤山称为首阳山。
  首阳山为什么又叫“孤山”?“孤”是孤竹国的意思。是对孤竹国的伯夷叔齐的一种纪念。
  为什么伯夷在此隐居过,而叔齐在历史上没提到过,那么在山上建的却是伯夷叔齐庙?答案是,昌乐人供奉的是伯夷叔齐的这种精神,而不是叔齐隐居没隐居过。
  那么“三老祠”又是怎么回事?
  孤山山顶的夷齐庙,也叫昭贤庙、清圣庙,还叫过“三老祠”,为什么叫“三老祠”,原来昌乐人又因为姜太公被封在营丘(昌乐营邱镇),伯夷叔齐在北海(昌乐),都是一个地方的圣人,便迁在一起,让他们一同受祭,称作“三老祠”。
  伯夷叔齐庙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不管是啥时候,也不管是在哪个地方,只要有人讲起伯夷叔齐的事儿,大家就会被激励。让贪婪的人变得廉洁,懦弱的人树立志向,人们听闻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而奋发向上。
  总之,伯夷叔齐不是在昌乐的首阳山饿死的,而是伯夷在昌乐的首阳山一带隐居过。
  我们都不敢肯定的昌乐首阳山,在古人心中有多么高大。下面请看一首明代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临朐人傅国写的《送刘广文之营陵》。傅国字鼎卿,号丹水,着有《云黄集》《咸平草》等。
  送刘广文之营陵
  明代.傅国
  借马营陵去,营陵贼冲也。
  人逃马亦尽,向谁更借马?
  踏雪首阳下,风清日将夕。
  何处问生涯,满山柿叶积。
  营陵有首阳山,祀伯夷。
  译文为:
  刘广文你要借马前往营陵,可营陵那地方如今已是贼寇频繁出没的要冲之地。
  当地百姓早已逃散,连马匹也都被掳掠殆尽,如今你又能向谁去借马呢?
  你只能在雪地里踏上前往首阳山的路,寒风凄清,太阳渐渐西沉。
  到了那里又该去哪里寻求生机呢?恐怕只能看到满山堆积的柿叶了。
  营陵有座首阳山,山上祭祀着伯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