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风灾
刘明亮
近日,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极端大风,以“历史罕见”的姿态闯入人们的视野,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当我们紧盯气象预警、严阵以待防范灾害时,不禁有人心生疑问:往昔的风灾是否稀少?是否也如这般猛烈?答案是否定的。回溯历史长河,大风频繁肆虐,引发的灾害更是不计其数,在这其中,清代乾隆年间的风灾,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印记。
乾隆一朝虽被誉为“盛世”,但繁华表象之下,自然灾害如影随形。据《清实录经济史资料》严谨统计,在乾隆在位的60年间,各省上报的灾害次数高达近1400次。其中,水灾以514次居首,旱灾340次紧随其后,雹灾105次、霜灾53次也不容小觑。而风灾发生50次,另外还有“大风拔木”的记载47次,风灾的危害程度仅次于水、旱、雹、霜灾,成为威胁民生的又一“心腹大患”。除此之外,蝗灾、瘟疫、大火、霪雨及大风雨、昼晦、地震、山崩、饥饿等灾害近300次,共同构成了乾隆年间自然灾害频发的复杂图景。
这是全国层面的宏观数据,若将视角聚焦到地方,更能感受到风灾的残酷。以安丘为例,据《安丘新志》记载,乾隆年间,安丘境内灾害年份多达20个,其中5年遭受风灾侵袭。那些被文字凝固的灾难瞬间,至今读来仍触目惊心:乾隆二十年(1755)春,大风如狂魔过境,无数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二月初二,狂风裹挟着漫天沙尘,如暴雨倾盆而下,遮蔽了整个天空,天地陷入一片昏黄,人们甚至无法正常生火做饭。这场风灾过后,原本高低起伏的地貌几近变形,田地里的麦苗更是被席卷一空;乾隆四十一年(1776)春二月,大风遮天蔽日,狂风呼啸间,树木竟似燃起了熊熊火光,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更令人咋舌的风灾还在后面。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夏天,一场“异风”降临。四月十七日,东乡百姓高世臣将载满布匹的马车停在大树下稍作休息,刹那间,狂风骤起,大树被连根拔起,高世臣连同马车一起被卷出三四丈远。而潍水东岸的一座寺庙,在狂风的肆虐下,屋顶被整个掀飞,墙壁轰然倒塌,只留下一片狼藉,见证着这场风灾的破坏力,这样的风力,恐怕已达到十二三级。
在古代,志书的修纂不仅承载着资治通鉴的重任,更肩负着教化民心的使命。乾隆九年(1744)夏四月,一则记载引人深思:“龙见。东村民刘思文强占寡婶麦四亩,二十日率众刈之。忽有龙攫入,空际夥时,穰粒纷飞,思文一粒不获,更惊。”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上天对恶行的惩戒。刘思文仗势欺人,强行收割寡婶的麦子,即便完成收割打场,也难逃上天的“审判”。乌云蔽日,劲风呼啸,麦粒在狂风中四散纷飞,刘思文最终一无所获,只能在惊恐中体会到天理昭昭。
受科学知识匮乏、观测手段落后的局限,在二三百年前的乾隆年间,人们往往将自然灾害与神秘的神龙怪异联系在一起,视其为上天发威。除了乾隆九年惩罚恶民的“龙现”大风,乾隆四十三年(1778)春三月,“龙见于潍”的记载同样详细。初六日,潍河之上,“水面有二龙作交合状”,这般奇异景象被郑重记录。事实上,在旧时的史书中,此类记载屡见不鲜。单是清朝从顺治六年(1649)到嘉庆元年(1796)的一百多年间,《清史稿》中“龙见”的记载就多达67次。而在更早的《元史五行志》中,也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秋,七月,有龙现于(益都临朐县)龙山,巨石重千斤者,浮空而起……”的记载,这些都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局限与敬畏之心。
面对频繁的风灾,乾隆朝廷也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风灾发生后,朝廷会迅速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勘察灾情,根据受灾程度减免赋税。例如乾隆二十五年的一次风灾,朝廷就下令免除受灾州县当年三分之一的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官府还会调拨粮食进行赈济,在灾区设立粥厂,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一些地方官员也会组织民众修缮被风损毁的房屋、桥梁等基础设施,帮助恢复生产生活。
民间的应对方式也颇为多样。在风灾多发地区,百姓们会自发组织起来,修建防风林抵御风沙。一些宗族势力强大的村落,会在灾前储备粮食,灾时互相救济。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应对风灾的经验和方法,比如在房屋建造时加固墙体、采用防风结构,这些智慧都是在长期与风灾的斗争中积累而来。
乾隆年间的风灾,对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农业方面,风灾导致大量农田被毁、庄稼绝收,使得粮食产量锐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饥荒。为了应对粮食短缺,朝廷鼓励开垦荒地,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在这一时期得到扩大。在文化领域,风灾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素材,许多诗歌、文章描述了风灾的惨状以及百姓的苦难,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后世研究那段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乾隆年间的风灾,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呈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它提醒着我们,在与自然的博弈中,人类始终需要保持敬畏与谦逊,不断探索和学习,方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加从容地面对极端天气,守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