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的纪念》序言
郭建华
刘天鹏先生出版回忆录,约我作序。我很是忐忑。天鹏的散文集《情愫》由浩然作序;长篇小说命运三部曲《风雨雪》由莫言作序。与两位文学大师为伍,我实在是没有那个胆儿。转念想来,天鹏这次约我,自有他的道理。恭敬不如从命,于是磕磕绊绊地写下几行文字,算是向文友天鹏交差。
天鹏的文学成就,在昌乐土著作家群中,起码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首开出版个人作品集之先河,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首阳山的后代》,反响巨大,载入县志。二是出版长篇小说十三部,共约三百万字,另外还出版散文集多部。作品数量之巨,至今无人企及。
取得如此骄人成就,原因何在,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有助于我们在文学上的成长。这个话题,见仁见智。以我拜读天鹏回忆录的心得,以及个人写作的体会,似乎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先天,二是后天。
先天的文学天赋,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无从改变,也无法追求。以我的浅见,天分对文学成就的制约,概率应该在六成或许更多。毋庸置疑,天鹏的文学天赋是高的。
后天有两个方面,即环境和勤奋。环境包括境遇、机遇以及贵人相助等,多半由命运决定。只有勤奋取决于个人。
境遇不是一成不变的。孩提时代的境遇,对一个做文学的人,影响往往是最大、最深刻的。在这部回忆录中,天鹏不惜笔墨,书写了他的孩提时代,足以证明这一点。孩提时代的天鹏,是幸运而又不幸的。雨落山、九曲河、木匠铺子、戏班子、大槐树,还有传奇将军刘善本……秀丽的风景,传奇的故事,蕴藏深厚的文化,滋养着天鹏幼小的心灵,为他日后文学种子的萌生,准备了良田沃土。回忆录中展现的孩提时代的苦难,同样令我唏嘘。三代人住过的两间半小草房,炕上伸不开腿,须将脚伸到窗台上。村子里有幼儿园却不能进,原因竟是没有衣服穿。八九岁的大小子,夏天还光着屁股出街入巷。想到我七周岁时已经背起书包出入校门,天鹏的囧困简直难以想象。苦难是谁都不愿意接受的,但它实在又是一份财富。它将人磨炼得坚强,足以应对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任何磨难,不屈前行。
上苍赐予天鹏许多机遇,许多贵人,让他走出封闭的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回忆录中,天鹏用了大量篇幅,记叙他从事新闻报道的人生历程。在这段经历中,有那么多编辑、记者、领导,给予他无私的关切、帮助、引导和提携。没有这些伯乐,这些贵人,尽管天资聪颖,天鹏大概也难以创造出今天的辉煌。
通讯报道与文学,是有一些区别的。譬如,前者以逻辑思维为主,后者以形象思维为主;写人叙事,前者要求真实,后者多为虚构;语言风格,后者的形象化、口语化文学语言,也与前者大不相同。二者也有共同之处,譬如,布局谋篇、开头结尾的技巧;语言的锤炼等等。天鹏多年从事通讯报道,渐而转向报告文学,广泛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了方方面面的人和事。这样的阅历,成为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财富。天鹏记叙这些贵人的文字中,充满了感恩之情。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十分赞赏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美德,也是道德底线。
天鹏在文学创作中的勤奋和付出,其丰硕的文学成果是最好的证明,无需赘言。这些成果同时告诉我们,天鹏对于文学,是执着的,挚爱的。在人生道路上,不管是平坦还是坎坷,与文学始终不弃不离。文学是他的精神支柱和无形的推动力,给他以鼓舞,引领他勇毅前行。
期待天鹏有更多佳作面世。
2024年冬,写于归来草堂
作者简介
郭建华,男,山东昌乐人。曾任潍坊电视台专题文艺部主任、昌乐县文化局副局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青岛文学》《春风》《山东文学》《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报刊。多件作品获奖。出版小说集、散文集多部,及《郭建华文集》(全四卷),长篇小说《商圣吕不韦》。所编33集电视连续剧《庄户人是天》由中央电视台首播,并上线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