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不是更替关系,而是平行发展
夏商周三代通常被描绘为依次更替的前后相继关系,夏桀暴虐,商汤革命;纣王无道,武王伐纣。但随着现代考古和研究的深入,这一传统认识显然过于简单。夏商周三代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零和博弈,而是以黄河中游为舞台,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并行发展、相互交织的区域性政治实体,是逐鹿、融合的冰与火之歌。
夏-商-周——中-东-西的平行发展
在夏禹于晋南-豫西开拓王朝伟业之时,在夏朝470余年的漫长王朝演进中,先商(商朝建立之前的商族)亦由辽西至河北易水南下进入山东,与山东的东夷部族时战时和,并在商朝建立前在今天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交汇处形成强大政治势力(商丘,周灭商后,商朝后裔封国宋国所在地)。最终汤革夏命。在今天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洛阳偃师)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证明了商族自东向西对夏的“革命”。
商周同样存在平行(部分)关系。殷墟晚期的甲骨卜辞中,周人仍是商朝的“西土诸侯”,而周原遗址的先周文化层已显示出成熟的聚落形态,暗示周政权在商朝统治下悄然崛起。《诗经·商颂》中,商人对周人的描述仅为“肇域彼四方”,暗示周在商汤灭夏时仅是西部边缘小邦;甲骨文中“周方”的反复出现,更证明商周曾长期共存,甚至爆发战争。三代如同三条并行的河流,在黄河中游的广袤土地上各自奔涌。
三代平行发展中的互鉴
夏商周三族的考古揭示了其文化的多元性与互动关系。夏人以豫西-晋南为核心,依托二里头文化构建了中国最早的王权国家,其宫城遗址与绿松石龙的发现,展现了王权礼制的萌芽,以“龙图腾”象征着王权与天命的神圣结合。商人则崛起于豫北-冀南,以七垣文化为根基,逐渐扩展至中原,形成了以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为中心的神权军事帝国。
郑州商城图示
甲骨文、司母戊鼎以及人殉祭祀制度的存在,显示了商人的祖先崇拜,以及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周人则扎根于关中-陇东,以先周文化为基础,在关中平原发展出农耕文明。周原甲骨中“文王受命”,预示着周人开始从“神授王权”向“德治”理念的转型。
郑州商城遗址
在地域互动方面,豫东杞县鹿台岗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夏商两族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有力证据。该遗址中二里头式陶器与下七垣文化因素的共存,表明夏商两族在交界地带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殷墟西北岗祭祀坑出土的高加索人种头骨,以及甲骨文中“妇白”的记载,则进一步揭示了商王朝与欧亚草原族群的广泛联系。
在有夏一代,以“后”(毓)为最高尊号,为生育之意,隐有母系社会的女性崇拜遗风;商人以“钺”为权杖,强调军事征服,青铜鼎纹饰的饕餮狰狞厉怖之风,既是鬼神崇拜也是以“鬼”慑服统治的反映。周人则“德配天命”,提出完整礼制。
这种差异背后,是三代对“合法性来源”的不同诠释:夏人依托治水权威,商人仰仗神权军事,周人则构建起宗法伦理。然而,三族并非完全孤立,周人在灭商后吸收商代青铜技术,改造其神权体系,最终“以礼代巫”,造就郁郁乎文哉的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