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里的豆腐坊
赵军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八几年,包产到户了,粮食可以自给自足了,但是老百姓手里还是没有钱。那个年代工业刚刚起步,工厂少的可怜,而且都是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私企。农村人想赚点钱可以说都是求财无门。好在俺庄里有做豆腐的传统技艺,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一直延续到今,从没有断代。
我们村的豆腐坊在八十年代鼎盛时期,全村不下三四十家。做豆腐烧的是五图碳,基本上每天都有毛驴车来北三里卖碳的。北乡里寿光,广饶等产豆区来送豆子,也是成马车的来送。还有羊口来送卤水的,也是隔三差五的就来一拖拉机,几户就给分完了。北三里豆腐那是远近闻名的。红旗饭店煎包是离不了北三里豆腐。远到潍坊都喜欢吃北三里豆腐,那时潍坊本地都是石膏点的,口感不好,因为北三里豆腐是卤水点的,好吃。那时候每天有几十包豆腐都是用自行车驼到五十里外潍坊去卖的。遇上节假日都是双作,我们这里出一锅豆腐是叫一作豆腐的。北三里豆腐豆香味特别浓,关键是下锅炒不碎,生吃入口即化,满口的豆香还有淡淡的甜味。豆浆泡煎饼就着辣疙瘩咸菜条,那种感觉真是奇妙无比。
北三里豆腐好吃是与工艺和技术有关的。首先说一下做豆腐的锅灶,北三里豆腐锅是最大的十八印锅和八印锅双锅。灶是双锅灶,前锅是十八印大锅加三十厘米高的白铁锅圈,在前锅上面正中心有一个吊盘子,是吊到房梁上的。距离锅圈的高度大约五十公分高。吊盘子就是一个十字型的木质十字架,两根粗木中间相交处有一个铁的鼻环,用铁链子吊到房梁上,十字型的木方四个头上也都有四个鼻环,是用来系豆腐包的四个角的。后锅是八印的铁锅。做豆腐时前锅烧豆浆,后锅烧开水一般一作豆腐是用二十五到三十斤黄豆,每斤黄豆出2.8到3.2斤豆腐。首先黄豆晒干,用旱磨吧黄豆磨成两半,用簸箕簸出豆皮来,根据季节不同泡六到十二个钟头。泡好的豆子捞出控了水分,再伴着清水用石磨磨成豆沫糊子,放到大缸里面。然后豆腐锅前锅后锅添满水烧杀沫水。前锅水烧开后,用超大号葫芦瓢把开水倒到大缸里的豆沫糊子里,一边倒开水一边用搅棍顺一个方向搅动,然后盖了盖静止个十几分钟,最后把浮在上面的沫捞出来,这个工序是必须的把沫捞干净的,否则是是影响出豆腐分量的。打过沫的豆糊子用大瓢舀到豆腐包里过包,豆腐包是就是那种大集体时候三毛三一尺的那种白洋布。四个角固定到吊盘子上形成一个兜。豆糊子放到包里后,用夹棍夹了包的上半部挤压出豆浆来落到锅里。豆浆烧开后凉到停止沸腾了开始用卤水点豆腐,直到锅里的豆腐脑成了大朵大朵的棉花状后,浆水成了清浆,这时候是出豆腐口感最好分量最大的。然后倒膜成型。
那时候每到天黑,村里几十只烟筒都开始冒黑烟了,犹如进入了工业区。一作豆腐除了灯油炭火能赚个3到5块钱,主要的是赚下豆腐渣喂猪,一年能踹出来两头大肥猪,那是五六百块钱呢,差不多赶上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了。北三里豆腐渣为我们村盖起了不少大瓦房。北三里豆腐渣为我们村娶来了一批新媳妇。那时候的电视,自行车,录音机等差不多都是豆腐渣换来的。都是豆腐渣养的肥猪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