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5:49
昌乐 刘文安

城前名楼之历史沧桑

  城前名楼之历史沧桑
  滕祖刚
  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昌乐古营丘是齐文化之发祥地,3000年前,开国功勋姜太公就在这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座齐国首城,给齐鲁文明之邦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古营丘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也为昌乐大地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在这些景观古迹中,最有名的一处古式建筑,当属城前明楼了。
  那么,这座明楼始建于何年何代?为何人所建?在岁月的长河中,又经历过哪些历史沧桑呢?
  城前明楼坐落在营丘镇城前村南,原金钗河北岸,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从外表上看,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民宅,但迄今已历421年之久。
  据朱翰高氏家谱记载:高氏原藉江南濠泗(今安徽凤阳一带),有讳世谦者,于明永乐年间居昌乐之东南乡朱翰。六世祖高察,太学士,号西岗,被青州明衡王招赘为仪宾,配三女儿新淦(gan)县主为妻。
  这段家谱记载告诉我们,高氏家族是从安徽凤阳一带,于明永乐年间迁居昌乐朱翰乡的。太学士高察,被青州衡王招赘为仪宾,与其三女新淦县主婚配成亲。过去皇帝之女婿称驸马,王爷之女婿称仪宾,皇帝之女称公主,王爷之女称县主,已为古时通称。
  明初还规定,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子孙世世传(chuan)藩(fan)屏室。据《明史》载,青州衡王,名祐楎(you hui),为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的第七子。朱祐楎生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被册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到青州府就藩。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坐镇青州近150年。《明史》对其传袭世系均有简略记述。至今,在青州原衡王府午朝门前矗立的两座大牌坊,还有云门山镌刻的巨“寿”和开凿的“万春洞”,都是有据可考的明代衡王府的遗物,亦足以可见昔日王府的荣耀和辉煌。那么,地位显赫的衡王,为女儿选婿为何单选昌乐朱翰学士高察为仪宾呢?
  据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高察为高家五世祖高科之三子,自小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身体魁梧,尽管面目稍黑,仍不失一表人才。并有报国效力之志,17岁中秀才,20岁中廪(lin )生,选婿前已在国子监深造,功名在握,前途无量。二是衡王小女新淦自幼知书达理,才华出众,在选婿大事上她有自己的主张。因她大姐、二姐当初都选了文弱书生,结果年轻时就都守寡。于是她选婿的标准是健壮第一,相貌功名次之。正好高察这两个方面均都符合,所以他被选中成了仪宾。
  据民间相传,衡王招婿这天来的人很多,高察来到后一看,周围前来参选的全是些文质彬彬的书生,唯独自己是又粗又黑,自感形秽,觉得没有选中的希望。他想反正来一回,在王府吃顿好饭也是件快事。于是吃饭时,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嚼大咽,一桌好菜很快就吃光了。而那些文弱书生多是些纨绔子弟,吃起来也斯斯文文的像小猫吃食一样。这些都被帘子后面的衡王夫人和三姐妹看了个仔细。当高察吃足喝饱返回朱翰不几天后,突然接到衡王府发来的选他为仪宾的喜报,真是喜从天降。从此,高家名声大振,成了当地首富大户。至今,在当地还流传一句“朱翰仪宾是一顿饭吃出来”的歇后语,成为民间一种美谈。
  高察被衡王招赘为仪宾后,于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二日被皇室诰(gao)封为亚中大夫。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高察夫妇带朝封回昌乐朱翰街居住。据载,当时朝廷给县主的俸禄,为诸、安二县所缴纳的全部银两,可见当年高家之富有。高察随即大兴土木,先是在朱翰街修建了仪宾府第,东西大院占地三十余亩,亭台楼阁拔地而起,假山花园一应俱全,很快成为当地一邑之胜地。
  城前明楼是在高察携妻返乡后第三年,即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修建的。据说是他们夫妻在一次游览乡里时,来到营丘、古城、城前村一带,新淦县主见这里一片沃野,村北是古城垣遗址,村南是金钗河,那时的金钗河清水涟涟,一派秀色美景,一下子被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迷住了。于是就选了城前村这块风水之地,做为自己的寓所,盖了这座楼房。据当地人说,金钗河原叫金带河,是因县主在河里划船时,不慎将头上的一支金钗掉入河中,后来人们就把金带河叫成了金钗河。
  城前明楼初建时为三层,高11米,宽6米,长10米。青砖砌墙,墙厚0.95米,木制楼板楼梯,重梁重檀,木椽,顶面为双层小青瓦,楼脊镶有陶制类兽,楼内雕梁画栋,造型古朴雅致,全是明代宫廷建筑格式。室内正中央设水井一口,二、三层楼板上留有洞口,平时以木板密封。此井除供平日饮水外,并具有防盗防火用途。
  据说当时盖楼时,全是用小米汤加鸡蛋清和泥垒的墙,所以该楼非常结实,不仅防震,还能防贼防火。如被围困有人放火时,家人可封上一楼大门,可从二楼取水,从三楼窗口一石漏斗中浇下,将火熄灭,确保楼的安全。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北伐败退,路经此地,曾放火烧楼,至今焚迹尚存。
  明朝灭亡以后,因朱翰高氏属明室皇亲国戚,故四处逃难。高察长子建勋,率族去沂水山区避难。待荒乱过后,长子建勋、三子元勋,带家眷又回到朱翰原藉,八子高冲霄携子女返回城前明楼定居。此后,明楼为世代子孙袭传定居。明楼年久失修,多处破损,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九代孙庠生高培,特聘能工巧匠重修,将三层改为二层,其它仍保持原貌。
  城前明楼虽历经400余年的风雨沦桑,却仍保持着古朴典雅的明代宫廷建筑特征,是目前我县唯一保存下来的几处明代古建筑之一,为研究古建筑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用资料。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