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5:54
昌乐 刘文安

黎柱与阎郎中的故事(民间传说)

  黎柱与阎郎中的故事(民间传说)
  单之礼整理 
  在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白浪河西岸,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那就是黎家村。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村里有一个叫黎柱的铁匠,与在京城吏部文选司担任掌印郎中(后任工部尚书)的阎循琦是邻居。虽说两家距离很近,但是两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文化水平也距不相当。黎柱这个人上学少,文化底子薄,头脑简单,思想幼稚、单纯。但他和他的弟兄们会打铁,开了个铁匠铺,生意还挺红火的。在四周几个村庄里,他的生意也算是数得着的。而阎循琦呢,学识广,水平高,头脑灵活,待人接物考虑周到,心地也十分善良。因此,他赴城考试成绩优秀,一举成名,被选入吏部文选司任郎中(最后又升为工部沿书)。可说是闻名全国。在梨家村里,他是最高级别是官员也是最闪亮的明星。虽然地位高了环境变了但是他功高不忘恩。尤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父老乡亲的抚育之情、不忘左邻右舍的无私帮助。在外任职他兢兢业业,在村里他真诚待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的帮助解决。因此深得全村人的好评。
  年年春天普天庆,家家户户贴春联。
  这一年,除夕就要到了,好多人家都在大门口挂上了灯笼,贴上了春联。掌印郎中阎循琦从京城赶回家,也写好对联,贴到了自家大门上,对联为:“门内三进士,父子九登科”。此时,黎柱也把写春联的红纸裁好了,可对联的内容还没想出来。写老词吧,怕人家看了觉得不新鲜,可写新词吧,自己一时半会儿编不出来。琢磨来琢磨去,他忽然心头一亮,有了主意:“阎循琦的对联不是已经贴上了吗,我看看他是怎么写的,然后仿照他的编一下,不就行了?”想到这里,他悄悄来到阎家大门前,一遍一遍地默读阎循琦写的对联,直到背熟。回到家里,他仿照阎家的对联,根据自家的情况,写好后贴了上去,对联曰:  “一门三支炉,父子九柄锤”。
  大年初一早上,乡亲们互相拜年。看到阎家的春联,大家都伸出了大拇指,交口称赞;看到黎柱写的对联,大伙儿却是扑哧一笑,扭头便走。
  黎柱这个人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做事好自以为是,不顾后果。一次他垒墙,竟然多占出近一尺宽的土地,把墙建到了阎循琦的地界上,事前没跟阎家打招呼,过后也没吱声。不但这样,他还说出了有损阎家声誉的话:“大家伙儿都说阎郎中多么厉害,多有能耐,我看,他们家半点本事也没有。这回我垒墙多占了他们家近一尺宽的地,他们全家人没一个敢出来找我茬的。我才瞧不上阎家哩!” 他的这番话被后邻张奉荣老汉听到了,张奉荣老汉气愤地驳斥道:“柱子啊,你这话说得可就大错特错了!你以为你很聪明?你以为阎家人怕你?人家不吭声,那是讲风格,让着你,不是怕你,更不是无能!要是无能,咋出了个阎郎中在朝里做大官?你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你咋就连个秀才也不是呢?”张老汉的一席话,说得他满脸通红,心服口服。不过,黎柱虽然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却不好意思去认错,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
  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缘由,黎柱与妻子在家中闹僵了。两人你指责我—句,我谩骂你一句,越吵越厉害,最后气得老婆一跺脚,离家出走了。这一走就是十几天;连个人影也找不到。别看黎柱与老婆吵嘴时火气挺大,寸步不让,可老婆一出走,他就后悔了,直埋怨自己不该太自私,太无理,不该对老婆发火。一连几天,黎柱饭吃不香,觉睡不稳,活也干不下。就在他心神不定、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后邻张老汉给他出了个主意:  “看来你老伴一定是返回山西她娘家去了,这事咱村里只有一个人能帮你,就是郎中阎循琦。”黎柱羞愧地说:“以前垒墙的事情我很对不起阎郎中,现在没脸去见他。”张老汉给他打气:“不要紧,你去给阎郎中认个错就是了,他不会与你计较的。”
  按照张老汉的指点,黎柱见到了阎郎中,检讨垒墙之错后,便开门见山的向郎中提出帮助寻找家眷的请求,阎郎中一听黎柱妻子出走去了山西,感到事情特别重大,于是便给任山西太原知府的刘墉的父亲写了一封亲笔信,信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刘墉之父帮助查寻黎柱的妻子,并使黎柱与妻子言归与好,破镜重圆。
  黎柱带着阎循琦郎中的亲笔信,马不停蹄地赶住山西,奔赴太原,走进了太原府……
  按照闫循琦郎中在信中的要求,太原知府刘墉之父很快就把黎柱的妻子找到,并穿针引线,使黎柱与妻子和好如初……
  一年又一年,白浪河滔滔不息的奔流,奔向浩瀚的大海;一代又一代,黎家人辈辈讲述着黎柱与阎循琦的故事,谱写着与时俱进的和谐篇章。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