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6:02
昌乐 刘文安

王家大山(王庆荣)

  王家大山
  王庆荣
  在昌乐县城东山隅,有座山叫王家大山,俗称东山,是距离昌乐县城最近的山。这座山属玄武岩变质岩地质,海拔高度182米,在我县境内的山峦中排42位。它虽然高度上无优势可言,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状如笔架的气势,使它成为这一带人文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载体。
  五百多年前,东山西麓便有两个以王姓和李姓为主的族群依山建村,史称东山王家庄和东山李家庄,即今天的东山王社区和东山李社区。东山王村人依山而居,而成村,山亦因人而得名。《昌乐县志》和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绘制出版发行的《昌乐地图》中均正式称它为王家大山。
  王家大山虽然与孤山山脉相邻相接,但是孤山山脉的基岩是石灰岩,而大家大山的基岩却是玄武岩,玄武岩不宜做建材,所以侥幸避开了前些年被开采的厄运,至今保存了自然地貌,所以现在这座山轮廓完整,植被丰茂,具有平和柔美的天然风韵,同时也为喧嚣的城市提供了一份近在肘腋的闲适和宁静。
  人类的悠久历史在王家大山看来只不过是转瞬之间。然而,它却始终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虔诚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沉静的面对着时空变幻和风雨沧桑。
  史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黄巾军管亥部攻陷都昌,郡守孔融曾到此山避难。这大概是王家大山最早的人文记录。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一次不得已的造访,使王家大山获得了进入人文视野的最初荣光。这应该是发生在近两千年的事情。那时候,这座山的周围,或许还是一片原始的空旷。
  昌乐筑城建县之后,王家大山成为县城东部的第一道屏障。尤其是胶济铁路贯通后,更容易与文明契合相接的优越地理位置得到了凸显。
  民国之初,上世纪20年代,军阀张宗昌坐镇东山,横征暴敛民怨沸腾,世间俗称“张宗昌坐济南一两银子八块钱”。为沽名钧誉骗取民心,军阀地方政府筹建“中山纪念林”。在王家大山及以东地域植树造林数百亩,“植琴树侧柏万余株”。使王家大山“树木茂美,葱茏悦人”这桩极偶然的政府行为却给王家大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正面影响,成为军阀政府留给本地的唯一亮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昌乐国民政府在原有基础上也栽植大量侧柏,使王家大山森林覆盖率大大增加。今天所见直径20公分以上柏树多为民国之初栽植,而略小者则为抗战胜利后移栽。
  解放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林业的发展,并设立了专门机构来保护发展山区林木。除侧柏外,大量栽植刺槐,柞树等适应本地气候的树种,覆盖了所有沟壑和裸露的山体。使遍布老红草的王家大山披上了一袭苍翠浓郁的外衣。这座远古以来光秃颓唐老叟一般的山丘,完成了脱胎嬗变,披洒着荡漾着青春的气息。
  在山的顶部,有一条战壕贯通南北,那么,这条战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又为何而建呢?
  1938年1月9日,日本人沿着胶济铁路入侵昌乐。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县长王金岳丢下民众仓皇南逃。王家大山上的国民党守军经过短暂的抵抗后也都逃跑了。这条战壕,就是当时国民党守军在抵抗日本军队侵略时修建的。
  1948年清明节前,国民党地方部队对这条战壕又进行了加挖重修,然而,这次他们的对手却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这次战斗打得很是激烈,经过两轮进攻,国民党守军丢下阵地,沿昌乐一中北墙仓皇逃回县城。当天夜里,县城的国民党守军抵挡不住解放军的进攻撤退了,于是昌乐解放。
  当时,在这条近一华里的战壕里,留下了大量的弹壳弹头,多年以后还经常被人们捡到。今天的这条战壕虽然被雨水冲刷风尘掩埋,已经看不出曾经的全貌,可他还是把当年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隐隐约约留在了郁郁葱葱的绿树山草之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王家大山的植被也变的更加丰茂,被称为天然的氧吧。2009年,东起王家大山的寿阳山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和丰富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王家大山在人们的心中也变的更加雄伟、高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1楼] 发表于:2012-11-17 20:26
昌乐 刘文安
王家大山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