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诗人赵玉丰根系考
赵守诚
赵玉丰,字蓝士,号庾伯,一号琢堂。清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二月初八日(公元1820年3月21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四道杖房村(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新杖房村)。十六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统称童子试)考中秀才。之后应举屡试不第。直到咸丰九年(岁次己未,即1859年)考中举人,在考中的243名举人中,名列第72位。是年君已40岁,但他还想再考中进士,接连七次参加会试(亦称“春闱”,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在京师礼部举行),结果一直未能再中。
按照清廷规定,会试三次未中者,可以参加大挑,候选知县,一般每六年一次。所谓“大挑”并非经过考试,而主要是看相貌,多取体貌丰伟、年富力强者。其次是看口才,多取言语清楚应对敏捷熟悉吏治者。挑上的人,常常发往急需用人的地方,例如治河工程之类,以候选知县试用。同治七年(1868)赵玉丰赴京参加大挑,“以在籍练团有功,钦赐知州衔,签分福建。”但他嫌路途遥远,又有感于仕途坎坷,兼之禀性骨鲠,耻于阿谀权贵,遂请长假,隐居山林,久不赴任,以教书为业,设馆授徒。课徒之余,笃情于文业,经常与文友们高谈阔论,讲经对章,作诗词歌赋,付梓行世《泥莲书屋文集》,凡八卷,合订为四册,总计46362字。成为赤峰地区秀才、举人、进士中唯一留下诗词文集的人。
这位赤峰文人,远在塞北,祖籍却是我们昌乐。何以见得?
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卷二十一“选举表”载“咸丰九年已未,恩科举人赵玉丰,字庾伯,号琢堂,寄居赤峰县,顺天举人。以在籍练团有功,钦赐知州衔,签分福建。”《昌乐县续志》所记为邑民“寄居赤峰县”。具体是怎么去寄居的呢?
赵玉丰高祖赵以爵因赌博输钱,无力偿还,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居赤峰县,给蒙古人种二八地(种地收入一般按蒙古人得“二”,汉农得“八”,称二八地)。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廷设乌兰哈达厅,乾隆四十年(1775)朝廷允许开垦乌兰哈达厅的荒地。赵以爵见四道杖房这一带土地肥沃,且能灌溉,遂回山东老家变卖家产,领租了五十多顷平川荒地。其子赵景原(族谱为境原,即赵玉丰曾祖父)在昌乐老家居住,后迁居赤峰。对此迁居,民国版《昌乐县续志》“笃行传”内记曰:“赵景原,字介繁,太学生。性慨爽,才略过人。年三十余,以岁祲,偕兄弟(据《营陵赵氏族谱》载:景原兄弟三人,行二,兄起源,弟根源)奉母及甥桑辉就食塞外,中途相失,独寻年余,夜半抵一瓜田,遇桑甥,导与父母见,遂同归赤峰。数年,置田数顷,曰:‘吾兄守之’。又数年,置宅田一所,曰‘畀吾弟’。最后所置乃自有焉。弟不善家计,十余年宅田俱尽,遗子之齐谋食维艰,又分所置者与之。在赤峰买宅一区,贮粟其中,凡吾乡之贫出塞者,皆就食焉,又量其才,授以生理。”
赵景原在赤峰定居,一生有三子,长子赵敬立,字慎斋,附监生。次子赵振纲,字慎义,贡生,系赵玉丰祖父。三子赵振邦,字慎忠,庠生。
赵振纲一生四子,长子滋樟,次子滋楷,三子滋棠,四子滋棣。滋楷系赵玉丰之父。
赵玉丰祖籍山东昌乐,后迁居赤峰的来龙去脉已十分清楚。其根系支脉列祖列宗,查族谱本可分明,惜各村族谱,在“文革”动乱初期“破四旧”时均被销毁殆尽,幸好前几年县内赵氏续谱时,主修赵玉洪公邀我为续谱写序,曾向我提供一整套共九编《营陵赵氏族谱》,用完后遵意送至北关赵长修老先生处。今为考查玉丰先生根系,我又沿原径去北关赵长修老先生处寻。赵老告知,族谱早已不在他处,原来族谱是县境南部某村一位老先生顶着巨大压力,历经风险存下来的,为续谱而提供使用,续完谱后物归原主,要再用只有再找赵玉洪。几经周折,我辗转找到客居安丘县城的玉洪公,终于见到深隐珍藏的族谱。
《营陵赵氏族谱》前为世系,卷四十一“世表”曰:“世系记名之后应有世表,所以注字号、志生卒、明配偶也。今欲表彰近代,已苦于考究之难详,而况世远人湮者更无论矣。兹姑择其成名者,稍为表彰,庶考祖者,犹得十一于千百也。若夫生卒,配偶,字号,葬处,知者载之。犹多阙略,乃时势所限,非征也。苟且敢有不竭之心思也。”我据此自玉丰起步,沿根系上溯查寻。
玉丰 滋楷长子,字庾伯,号琢堂,直隶赤峰县廪生。道光己亥科挑取誊录,分发国史馆议叙主簿,旋中式。咸丰已未举人,转补实录馆誊录,议叙知县。因在籍办团出力,钦赐知州衔,签分福建。嗣因老亲在堂,告假归养。
滋楷 振纲长子,字梅溪,国学生。配王氏,生三子,次出继。
振纲 景原次子,字慎义,贡生。嫡配孙氏,侧室杨氏。生子四:滋樟、滋楷孙氏出。滋棠、滋棣杨氏出。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六日生,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八日卒。葬赤峰东沙坨。
景原 以爵次子,字介繁,太学生,原配李氏,继配韩氏。生子三,韩氏出。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生,嘉庆九年六月初三日卒,葬赤峰东沙坨。
以爵 生子三,分别为起原、境原、根原。因无功名学位,卷内未详载。其父运昌。
运昌 昐(fen,日光。有资料讹为“盼”)之长子,字祯符,庠生,配刘氏,生子一。
昐 钺长子,字旸宾,庠生。享年六十五岁。配刘氏,生子二,运昌、连昌。葬三里庄前。
钺 善次子,字公远,顺治辛卯科武举。万历丁巳十二月二十二日生,康熙甲寅五月十四日卒。原配王氏,继配张氏、张氏、任氏、傅氏,侧室王氏,生子三:昐,王氏出,暄,次张氏出,晼,任氏出。葬北三里庄前。
善 士先长子,号西溪,寿官,乡饮大宾,享年六十二岁,配刘氏,生子五,超、钺、鉽、赴、镇。
士先 黄长子,寿官,乡饮大宾。元配刘氏,继配刘氏,杨氏,生子二,善,刘氏出。良,杨氏出。
黄 守爱长子,其弟绿。生二子,士先,士宗。
守爱 儒次子,兄守惠,弟守忿。生二子,黄、绿。
儒 喨三子,拔贡,任河南舞阳县主簿,享年九十有二,崇祀乡贤,配韩氏,生子三,守惠、守爱、守忿,葬城西北一里。
喨 文长子,邑庠生,生子三,渊、深、儒。
文 戬长子,邑庠生,生子三,喨、咏、咤。
戬 刚次子,兄宽,弟郎。生子二,文、章。
刚 子荣次子,兄友臣,弟庄。生子三,宽、戬、郎。
子荣 成次子,兄子让。生子三,友臣、刚、庄。
成 营陵赵氏一世租,明洪武四年(1371)自直隶顺天府三河县迁来昌乐。生子二,子让、子荣。
整世系已清,顺世梳理起便是:
一世祖 成 ,生子让,子荣二子。
二世祖 子荣,生友臣、刚、庄三子。
三世祖 刚,生宽、戬、郎三子。
四世祖 戬,生文、章二子。
五世祖 文,生喨、咏、咤三子。
六世祖 喨,生渊、深、儒三子。
七世祖 儒, 生守惠、守爱,守忿三子。
八世祖 守爱,生黄、绿二子。
九世祖 黄,生士先、士宗二子。
十世祖 士先,生善、良二子。
十一世祖 善,生超、钺、鉽、赴、镇五子。
十二世祖 钺,生昐、暄、晼三子。
十三世祖 昐,生运昌、连昌二子。
十四世祖 运昌 生子一,以爵。
十五世祖 以爵 生子三,起原、境原、根原。
十六世祖 境原 生子三,敬立、振纲、振邦。
十七世祖 振纲,生子四,滋樟、滋楷、滋棠、滋棣。
十八世祖 滋楷,生子三,玉丰、沛丰(出继)、芑丰。
十九世 玉丰,生子一,光辅(两祧,同祧沛丰)生子一,继琨。
其二十世,玉丰之子光辅,两祧,同祧沛丰。族谱云岩滋峰所撰。“庾伯先生传”中写道:“庾伯止一子,其二弟早逝,弟妇寡居,特带产继之。”
其时玉丰早已定居赤峰,族谱克载,全为滋峰先生往返采访奔波之功。滋峰之功,族谱鸿泰先生所撰“族伯云岩先生传略”中详记。
细梳以上所述,不但理清玉丰根系,同时还可看出:至十九世玉丰,其直系祖宗有十二世有功名,得以在“择其成名者稍为表彰”之“世表”中表彰,数世还兄弟几人同载。
再看居地。族谱明记:一世祖成,于明洪武四年自直隶三河县迁来昌乐,定居北关,后繁衍分居遍全县,因而县内泛称赵姓为“北关赵”。“世表”中记曰:成:“自直隶三河县徙昌乐,今县治西北,其故宅也。元配何氏,继配何氏、陈氏,生子二,葬城东北三里。”其后之二世子让、子荣,三世之友臣、刚、庄皆葬城东北三里。至四世戬,始葬城北一里,其后之五世文、六世亮、七世儒、八世守爱、守贞、守贵,九世黄皆葬于此。(见四世戬祖茔图)其间还出现“葬孤山庙庄西”等多位远葬者,显然是由于徙居外村而就地安葬。至十世士先,葬县城北三里庄西南角。茔图明标十一世善、十二世鉽亦葬于此。(见十世士先祖茔图)“世表”中明记十二世钺,十三世昐、暄、晼,十四世运昌、连昌皆葬北三里庄前。对该祖茔,族谱中不仅绘有茔图,明标着十世士先、十一世善、十二世鉽的墓位,还附有对茔地的详细说明,全文如下:
右图十世祖茔,在县城北三里庄西南角,十世祖讳士先葬。午山子向。坟东玖拾贰尺,偏北贰拾叁尺,亦午山子向,为十一世祖西溪祖讳善坟。西溪祖坟东拾捌尺偏南五尺,为十二世胞伯祖翼如讳鉽坟。据谱“世表”云,十二世胞伯祖讳钺,十三世堂伯祖讳昐、讳暄者,均葬此,但无碑可据,只就附近吾十世祖、十一世祖坟者图之。
这就足可看出:自十世祖士先即迁来城北三里庄居住,去世后始葬于此。以后之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均居于此,葬于此。直至十五世以爵从北三里庄迁居赤峰,后之十六世景原偕全家徙居赤峰,陆续葬于赤峰(谱记十五世以爵、十六世景原、十七世振纲、十八世滋楷均葬于赤峰东沙坨。)。足见昌乐县城北三里庄是赵玉丰的故乡。
十五世以爵迁居赤峰时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时昌乐全县分二十厂,北三里庄属北关厂,因而准确说法应为:
“十五世赵以爵,十六世赵景原偕全家自山东省昌乐县北关厂三里庄迁居赤峰。”
我是北三里庄人,对庄前祖茔至今记忆犹深。茔地正西一座大坟,高有四五米,周长有七八十步,周围地块整片也称“南大坟”。大坟独处,往东几十步还有一大群坟墓,大小不一。大坟南旁有棵大白杨树,很大,主干高有十几米,粗三人合抱不过来,我记事时还是枝繁叶茂,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已中间枯空。树冠干枝多于鲜枝。根部烂出一大洞,孩童常钻进树洞玩耍。不幸一年深秋,有两个小孩发现了一只小猫头鹰,追着追着猫头鹰钻进了大白杨的洞里。两小孩钻进洞里没找到,竟独出心裁,拔了些干草放洞里点上了火,想把猫头鹰呛出来,结果没呛出来,两个小孩就作罢离去了。没想到那火却点着了白杨树內腹,并越着越大,第二天从树顶高高冒出熊熊火苗,整棵白杨树像根大烟囱一样顶天立地燃烧着,人们想救也无能为力了。大白杨树燃烧了三天,化为灰烬。
当年只觉大坟大,听说是祖先之墓,却不知埋葬的是哪代哪位祖先,因为我们北三里早已分为四支系,我是“庄西头”支,支系茔地是在庄西北二里半地,分支的最早祖先是十一世祖讳四知。每逢有大型祭祀活动到墓地(例如族有男丁新娶了媳妇,第二天就全族去上“喜坟”)家族长赵有温就指着墓碑对晚辈们说:“这位四知老人,就是咱庄西头支的祖爷爷。”“文革”前还兴“供家堂”,就是除夕傍晚到村头请列祖列宗来家过年,腾出专屋,设上供桌,供奉一天,于 年初一傍晚送回。所供奉的就是家堂轴和族谱,谱首就是四知老祖。这次为考玉丰根系,细查族谱,我才知道“南大坟”之大坟,原是十世祖士先,与我庄西头支四知之父士鹏是亲叔兄弟,同一祖父。士先之父黄为兄,士鹏之父绿为弟,亲兄弟俩。士先之坟由于特大,本十分显眼,可惜建新二中时占了此地,盖成了楼房。挖地基时挖出的墓砖都特别大,长约半米,宽约30厘米,厚约15厘米,平常很少见到。
族谱中还载有数篇玉丰公为先祖撰写的传略:
一、为伯祖敬立写的传略
赵敬立,玉丰祖父振纲的长兄,玉丰称伯祖,昌乐方言为“叔伯爷爷”。该传确实简略,只短短四行,不足百字,概述其“急人所急,千金不吝”的品德和身任修葺赤峰县书院、故郡修志被聘作采访使两事例,用一句“其素行概可知矣”给予了准确的概括和高度的评价。最后综述:“公之卒数十年而戚族思慕,犹啧啧称叹于弗哀。”使其品德高尚,热心公益的人生跃然纸上。
传文如下:
先伯祖慎斋公传略
公讳敬立,字慎斋,附监生。家素封,急人之急,千金不吝。赤峰县书院倾圮,公一身任之,立见鼎新。以故郡中修志,聘作采访使,其素行概可知矣。公之卒数十年,而戚族思慕,犹啧啧称叹于弗衰。故谨志以无忘旧德云。
丙子仲秋侄孙玉丰谨识
(原文无标点,标点系笔者所加,下诸传同。)
二、为曾祖父赵景原写的传略
该传先详述景公偕兄弟奉父母暨一甥就食塞外的经过,又细说其置田产奉兄畀弟,最后置之自守。之后弟不善家计,田产宅舍荡尽,景公又扶助其侄,并予田不予契,恐其荡之。景公还买宅贮粟,赈助家乡贫而出塞者。后写其处粮市、资桑甥、助刘老等几件具体事宜,使景公的业绩德行永得垂青,读罢可明显看出:民国版《昌乐县续志》“笃行传”所云赵景原文,即源稿于此。
传文如下:
先曾祖太学生介繁公传略
先曾祖讳景原,字介繁,太学生。于雁行为仲。性慨爽而才略过人。年三十余,以岁祲,偕兄弟奉父母暨甥桑辉就食塞外,中途相失,独寻年余,夜半抵一瓜田,乃遇桑甥,导与父母见。遂奉归赤邑。数年,在邑西北兴隆庄置沃田数顷,曰:“吾兄守之。”又数年,在桑彩村置宅田一所,曰:“畀吾弟。”最后得四道杖房,乃自有焉。其头二三道窝铺则后所置也。公弟不善家计,十余年宅田具无,遗子之齐谋食维艰,又以二道窝铺畀之。然予田而不予契,恐其荡之也。在赤邑买宅一区,贮粟其中,凡青属之贫而出塞者,皆就食焉。不取其值,而又量其才授以生理。邑有东西粮市,为回民鸠伯轇轕扰害大为商民患,公控于上宪力争之,俾前之,就食者或负米,或唱筹,至于今称便。桑甥丧偶,公为谋婚娶,费千余緍,桑乃抵券以偿,公曰:“汝犹思偿耶?抑亦思吾犹用汝偿也?”促使焚之。邻有刘某,一子度为僧,后刘老而无嗣,欲呼之还俗归养,僧众弗许,公曰:僧之招徒也易,刘之得子也难,且使刘有子而绝嗣,释家之所谓慈悲者当如是乎?僧然之,乃改刘子名复正,复为助财完婚,全家得聚,今则孙曾林立。刘氏之得以血食者,莫不曰此之公赐也。玉生也晚,未能悉先人行谊,因就祖父素所称述,以及传闻于乡邑父老者,略陈其概云。
己酉正月曾孙玉丰薰沐谨志
三、为祖父赵振纲写的传略
该传先写其祖之孝,筑室于村外母宅旁,终身奉养老母。又写其义:“有煤窑公产,岁万金,推让兄弟,一毫不取。”岁祲舍粥赈饥,“至于敦宗陆族,敬老恤贫诸善行,尤难更仆数矣”。又书依膝授学朱子治家格言之况,最后抒撰传胸臆:“深恐祖德之湮没弗彰也,故追忆音容,敬述梗概以昭兹来许云。”其浓浓亲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传文如下:
先祖慎义公传略
祖讳振纲,字慎义,贡生。孝友。出于天性,析箸时田宅悉在外村,以母老,惧缺奉养,乃筑室于旁,相依以终身焉。有煤窑公产,岁万金,推让兄弟,一毫不取,闻者以为难。道光壬辰岁大祲,舍粥赈饥,多所全活。至于敦宗陆族,敬老恤贫诸善行,尤难更仆数矣。犹忆少时依膝下,口授朱子治家格言,令熟读,并以浅语解释,虽霜晨雨夜无少间。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旋食饩黉宫,祖顾而乐曰:“吾书香有托矣!小子其勉之。”指馆时寿七十有二。玉不才,深惧祖德之湮没弗彰也,故追忆音容,敬述梗概以昭兹来许云。
丙子仲秋孙玉丰薰沐谨识
四、为其父赵滋楷写的传略
该传重写其父之聪颖及善养生。少年因遘疾而未能完成学业,但仍博学爱读,且热心百工技艺,以至篆籀图章、书画古玩无不洞晓。又潜心钻研岐黄之术,使“问疾者接踵于门,必亲为诊视,虽严寒盛暑不辞劳。以故弃养之日,闻讣者咸咨嗟叹息,而躬往哭临云居。”最后写其以塾师告诫之语教育子女善起居,重养生,全面表述了其父性聪颖,嗜读书,多才艺,精医道,诚待人,善养生,重视教育子女等多项令人仰慕的品格。
传文如下:
先君梅溪公传略
先君讳滋楷,字梅溪,国学生。少业儒,以遘疾弗竟其业。然虽屏当家计,内外井井,而暇时犹手不释卷,凡古今书籍,皆博观而约取之。至于篆籀图章、书画古玩、以及百工技艺,罔弗洞晓。而尤殚心于医学,问疾者接踵于门,必亲为诊视,虽严寒盛暑不辞劳。以故弃养之日,闻讣者咸咨嗟叹息,而躬往哭临云居。恒尝教玉兄弟曰:“予少时就学,塾师诫曰:‘汝聪颖过人,而身太羸,倘不善养生,是给父母戚也,’予闻命悚惕 ,恐弗克得中寿,后乃反观自摄,勿戕天和,兼以岐黄术佐之,今幸臻古稀矣。可知修知之数在天,亦在人也,汝曹其慎之。”噫!人能服膺此言,即起居饮食间可以得养生术,惜玉之弗克负荷耳。
丙子仲秋男玉丰薰沐谨识
五、为堂叔滋枋写的传略
滋枋,玉丰之堂叔,传略只书其与人交好让不争,言语拙讷之特点,简之不足百字。
传文如下:
堂叔讳滋枋公传略
公讳滋枋,叔祖慎忠公三子也。小孤事,嫡母生。母以孝闻兄弟闲怡,怡如也。与人交,好让不争,言语拙讷如不出,诸其口奈不永其年,亲族惜之。
丙子仲秋堂侄玉丰谨志
六、翼丰小传
翼丰,玉丰之堂兄。翼丰有兄锡丰、亨丰、屡丰三人,弟祥丰,瑞丰二人。兄弟六人,玉丰独为翼丰写传,只为其“处以廉让,且天性和易,与世无忤。”颂之为“亦吾族之端人也。”
传文如下:
翼丰小传
翼丰习儒未就,家无余赀,生一子而殇。昆仲六人,处以廉让,且天性和易,与世无忤。晚以岐黄术自给,不闻门外事,亦吾族之端人也。
丙子仲秋玉丰志
以上诸传,只为其曾祖父景原公所撰为清道光二十九年已酉(1849年)所为,时年玉丰公30岁。其余诸传均为公57岁时,即光绪二年岁次丙子(1876年)所撰。玉丰事亲至孝,又大笔如檩,文采横溢,为列祖撰文立传,亦乃顺理成章。所幸谱中还载有云岩滋峰先生为玉丰写的“庾伯先生传”。
对这位云岩先生,谱中也有传介绍:“字云岩,讳滋峰……生平好诗文,有奇气。壮岁以贫故出塞,授徒为生。随卜居口外赤峰之上大庙河南头分地,迨年近七旬,尚不远数千里归修亲墓,适值族谱八编之修,乃遄返赤峰采访族人之散处塞外者,凡阅年余之久,经跋涉之劳,共得丁名四百余人。呜呼!可谓老益壮,而穷益坚矣!”就是这么一位热心文人,为玉丰写了一篇详传。开传即给予玉丰以高度评价:“孝廉庾伯玉丰者,赤峰吾族之伟儒也。长于材并优于德,予在故乡即闻之。”后叙自身出塞,设馆于玉丰家,课其孙与诸邻童。其时“庾伯已六旬矣,而清澈之气照人眉宇,言辞洒落,终日不倦。”并常于餐余“曳杖至馆”视察交谈。继而细述玉丰言辞之精妙:“宴词之际,或以数语抛引之,而庾伯则随机应辩,妙议循生,咳唾所成,无非珠玉。及其叙一事,评一人也,凡稍有曲折当辩论者,则莫不援证古今,开阖抑扬,反复譬喻,而矜平噪释又绝无嚣张之气。设使有能文之士执笔记之,则不待复作,自成一篇绝妙文字。子瞻风骨、永叔丰神兼而有之。”紧接引深一步:“呜呼,杰矣!以庾伯暮年,而言论风采犹复如此,其少壮可知。”传腹回叙玉丰少时之“天才精妙而敏于学。”长胜于文之佳话,与成年后艰难试闱闭门著书,潜心诗词的执著。
传末,云岩公称“予与庾伯交最晚,知亦最深”,综述玉丰之处社会广受崇敬,才高德厚。并叙其助弟媳,恤友人两件具体事例。最后给予传主以综合的高度评价,以“词泄锦江春万派,人于明月皎三分,当时谓得其神髓,既而思之不足尽。”诗句作结,表明自己“耿耿于心者十余年,今于吾族之立家传也,故特详著之。”整传叙事具体,归纳全面,评论确切,虽叔为侄传,却全文充满崇敬仰慕之情 。
传文如下:
庾伯先生传
孝廉庾伯玉丰者,赤峰吾族之伟儒也,长于材并优于德,予在故乡即闻之。已卯出塞,馆于其家,课其孙与诸邻童。其时,庾伯已六旬矣,而清澈之气照人眉宇,言词洒落,终日不倦。尝于每日三餐之余,曳杖至馆,随绪清谈一周时余,夜间则必下三鼓,如此者,几二年焉。宴词之际,或以数语抛引之,而庾伯则随机应辩,妙议丛生,咳唾所成,无非珠玉。及其叙一事,评一人也,凡稍有曲折当辩论者,则莫不援证古今,开阖抑扬,反复譬喻,而矜平噪释又绝无嚣张之气。假使有能文之士执笔记之,则不待复作,自成一篇绝妙文字。子瞻风骨,永叔丰神兼而有之。呜呼,杰矣!以庾伯暮年,而言论风采犹复如此,其少壮可知。已闻庾伯少时,天才超妙而敏于学,十七游庠,十八食饩,继以文字游戏走马场屋,代人鏖战,百战百胜,同辈谓之长胜将军。夫古有长胜长胜于武,今有长胜长胜于文,而皆出于吾宗焉。亦佳话也。中年后始举于乡,三试春闱不得志,遂绝意进取,闭户著书,境虽淡泊而意洒如也,优游林泉,啸歌自适。所著有《泥莲书室诗词文集》已镂板行世。板藏京师。惟暮年词集两卷与韵字卜岐,字学楷梯,二书虽弥可传而尚未附雕,皆授予藏之。予与庾伯交最晚,知亦最深,其诗词之纵横逸异,卓卓可传,如口画省姜海峰、王柏古,崔子玉,诸名宿辈,无不心折首肯,予亦何庸赘言。故予所以重庾伯者,不徒重其才学也。庾伯签掣闽省,得分州,为路远,母老,辞不就。庾伯止一子,为二弟早逝,弟媳寡居,特带产继之。庾伯鬻文所得金不下千万,为恤友故耗其半,此其于孝友任恤之实行何如?夫岂徒以才学重哉!夫世之异才,饱学亦不乏矣,乃往往虚誉虽隆而实德多匮,文足以惊海内而行或抱愧庭帏;集欲以问千秋,而事或怀惭故旧,闻庾伯之风,能无汗颜也乎?予向作怀友,诸什于庾伯,有云“词泄锦江春万派,人于明月皎三分,当时谓得其神髓,继而思之不足尽。”“其大节也,耿耿于心者十余年,今于吾族之立家传也,特详著之。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荷月
十八世族叔云岩滋峰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