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10-01 12:58
昌乐 刘文安

《水浒》“二龙山”原是临朐“九杰寨”(王新生)

  《水浒》“二龙山”原是临朐“九杰寨”
  王新生
  著名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三山聚义打青州”的二龙山生活原型就是临朐县的九杰寨。经实地考察,人们认为九杰寨应该是二龙山的生活原型,主要理由是:
  地理位置相符。北宋时期,临朐县隶属青州府,符合小说中“青州地面”所述。按常理,官府不会允许农民起义军聚集在县城、府城附近的山头上,对城池随时构成威胁。九杰寨在临朐县城以西20多公里处的偏僻山区,北距青州城40多公里,踞城池较远,符合小说第17回所述二龙山的地理位置。
  山势相符。九杰寨海拔530米,占地20平方公里,巍峨高大,气势雄伟,古代山上松萝密布,故又名松萝顶,只有一条山路弯弯曲曲可达山顶,与小说中“山峰生得雄壮,中间只有一条路上关来”相符。九杰寨的山南山北均由三座山岭形成三级台地,与小说中“山有三关,端的险峻”相符。九杰寨的山顶平坦,面积约3000平方米,连同三级台地,可供上千人驻守于此。
  历史相符。小说交代,二龙山上原有邓龙一伙盘踞于此,后被鲁智深等人攻占,在此占山为王。据《临朐县地名志》记载:“唐朝有巴氏九兄妹武艺高强,抵匪卫乡,为人称颂,在此聚义。”以后历代都有绿林好汉啸聚其上,打家劫舍,杀富济贫。
  有古迹为证。小说叙述,二龙山上有宝珠寺,起义军首领把大殿作为议事厅。三关之内有义军几百人层层把守,防守森严。九杰寨顶上至今古寨宛然,虽经后世强人出没于此,民众避乱于此,对山寨屡加修葺,仍可窥见当年山寨雄姿。四周石头围墙,虽然垛口已残缺不全,但围墙仍然内高一米多,外高四米以上。南北各有一寨门(其中北门似为近代所开)。山顶散布着三十多座石屋,可能为“众喽??”居室,中间一座高大建筑,已坍塌大半,似为当年众好汉住处,即“宝珠寺”大殿。山顶有水井一眼,第一关之上有山泉一眼,两者水脉相通,至今水势旺盛,可供数百人饮用。当地居民经常在草丛中捡到古代兵器,证明此处当年为强人出没的山寨无疑。
  “九杰”与小说英雄人物相符。小说为虚构,所取名称不能与生活原型雷同,但可以暗指。小说第57回中说,二龙山起义首领有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加上李忠、周通,共是九人,有男有女,暗合“九杰”之数。“二龙山”喻指“九杰寨”。九杰寨不远处有东青龙山、西青龙山二座山峰,“二龙”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宝珠寺”一名有来由。北宋时期,道教上清派在九杰寨上修建道观一所,名曰“上清天枢院”。“天枢”指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山寨故又名天枢寨。小说中的佛寺暗指道观,“宝珠”隐指“天枢星”。
  家谱佐证农民起义于此。据《临朐井氏族谱》及民间传说,北宋末年,原籍山东东平县的井通担任“威勇军第二指挥第三都”五品校尉,奉命由驻地德州调往临朐西部山区剿灭农民起义军,战败后全军覆没。井通在慌乱中把军印等埋入地下,潜入当地民间,成为临朐井氏的始迁祖。其军印于2007年春被农民从九杰寨以东的地里挖出。
  由此,人们推测,当年井通可能是在征剿九杰寨义军时全军覆没的。井通老家是东平,《水浒全传》作者之一的罗贯中也是东平人,不排除罗贯中以老辈们的传说为素材杜撰了二龙山的故事。九杰寨,寂静、神秘的古山寨,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寻觅、凭吊、评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1楼] 发表于:2013-04-24 21:45
昌乐 刘文安
《水浒》“二龙山”原是临朐“九杰寨”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