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07 16:51
鄌郚总编

马保三传奇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15:30
鄌郚总编
  八支队指挥——马保三
  马保三(1888-1964),原名马鉴堂.曾化名张炳炎,现寿光市牛头镇村人。192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2月在济南病逝,享年77岁。
  马保三在4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任中共寿光县委宣传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司令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青岛市市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省委统战部部长等职。他“一贯忠于党的事业,勇于坚持原则,在对敌斗争中顽强不屈,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这是中共山东省委对他所作的评价,也是马保三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马保三在本村上了七年私挚,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此后,他种过地,开过布店,挑过锢漏子扁担。曲折的生活道路和广泛的社会阅历,使他了解群众的疾苦。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认的腐败,国家的悲惨情景,人民的贫穷潦倒,都深深地铭记在他的心中。
  马保三勤于自学,善于健谈,主持正义,勇于斗争。当时牛头镇的村正,是封建阶级的代理人,倚仗本村封建势力,在村里称王称霸。马保三看不过眼,主动找他说理,把村正说得理屈词穷。马保三写得一手好字,村里常找他写春联、喜贴之类东西。有一次,村里有人找他写婚柬,他一听男9岁,女17岁,就哈哈大笑说:“这太不合适,年龄相差太大,不是给他造福,而是给他们造罪,我不干这伤天害理的事情。”经他反复说明,那人被说服了,改变了原来的主张。由于他敢说、善斗,所以青年时代的马保三,在群众中就有较高的声望。
  1922年夏,邻村张家庄的进步青年、寿光党组织创始人张玉山从济南师范辍学回乡,他对马保三的正义之举十分钦佩,俩人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志同道合,谈话投机,结交深厚。1924年张玉山入党之后,就教育培养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中共寿光地执委成立,马保三就担任了执委委员,负责寿光的农运、宣传等工作。他为了党组织更好的开展隐蔽斗争,在自家的芦苇地内,盖起了两间房子,名义上说是为了看苇草,实际是党组织的活动场所。他凭借自己能言善辩和善于接近农民群众的有利条件,在各村发动组织农会,积极开展反对封建军阀和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保三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出走东北,后辗转到朝鲜仁川。在那里与中国同志组织了“中华劳动组合会”,开展抗日活动,数年后返回家乡。
  1933年秋天,马保三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国民党县党部头子辛景章,因在国共合作时曾与马保三在一起开过会,他就打着老相识的牌子前来劝降,要马保三识时务顺潮流,不必为共产主义冒风险。马保三听后十分气愤地说:“干革命就顺应历史潮流,干革命就不怕风险……”驳得辛景章哑口无言。不久,马保三被解往济南,送进国民党省府监狱,在那里敌人先对他软化利诱,劝他坦白自首,他严词拒绝。敌人又对他严刑拷打,他则坚贞不屈。1934年春,通过党组织营救,加之敌人无可靠证据,终于保释出狱。
  马保三出狱后回到家乡,听群众反应,时任湖东乡长的原牛头镇村正马秉修,横行乡里,贪污自肥,民愤极大。于是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掌握初步材料的基础上,于1934年底,他带领群众干余人,突然包围了乡公所。通过查帐,搞清了马秉修的贪污行为,在铁证面前群众要求撤销马秉修的乡长职务,国民党寿光县长宋宪章怕众怒难犯,被迫撤掉了马秉修的乡长职务,并令其交出赃款。在群众强烈的要求下,让马保三担任了湖东乡乡长。经过这场斗争,马保三的声望更高了。
  1936年秋,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寿光县委正式恢复建立。经县委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到七七事变爆发时,全县已恢复和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100余名党员。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此时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以支部为基础,筹集武器,建立武装随时迎击日寇的进犯。这时年过半百的马保三便以湖东乡乡长的合法身份,以举办抗日民众训练班的名义,搜集民间大刀、长矛及各种枪支,组织了几十人的“抗日后援队”,积极投入了组织抗日武装的准备工作。他利用集市等群众集体场合,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寇的烧杀抢掠暴行。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抗击日寇,拯民族于危亡,群情激奋,斗志昂扬。
  为了组织抗日武装,马保三把自己家庭当成接待站、会议室、印刷所;贡献自己家中多年积蓄的粮食以作公用给养;动员自己一家的男女老少,当了后勤兵。一个多月的时间,跑了八个乡,串了几十个村庄,组织了七八十人的队伍,为武装起义打下了基础,培训了骨干。
  1937年11月,马保三参加了在他家召开的中共寿光县委扩大会。会上,张文通传达了省委关于分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的指示。会议鉴于牛头镇是寿光县有名的大村镇,这里地广人稀,濒临千顷芦荡的巨淀湖,进可以打击敌人,退便于保存自己,又有马保三任乡长的声望和号召力,决定以牛头镇为起义中心,会议决定起义后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马保三被推为总指挥和八支队军政委员会成员。
  12月29日,八支队正式举行起义,马保三以总指挥名义发表了《告同胞书》,号召全县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枪出枪”,积极支援抗日斗争;同时向国民党寿光县长宋宪章发出通告,要他“以抗战大局为重,共赴国难。”在他的号召带动下,许多抗日群众纷纷献粮、捐款,踊跃参军参战。
  1938年1月,长征干部韩明柱和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来到八支队,分别担任了副指挥和政治部主任,加强了八支队的领导力量,协助马保三整训部队,并在城南三里庄的公路上伏击了日寇汽车,打响了鲁东抗日的第一枪。八支队声威大振,“马司令”之名随之也声震鲁东大地,大大增强了寿光全县人民的抗日信心。
  三里庄大捷之后,马保三与韩明柱等率部又在三合庄传奇般地迫使过路的伪军“韩营”68人缴械投降。2月中旬,朱家庄子朱子芹的地方武装阻挠抗日,与八支队为敌。马保三只身冒险进入敌营,以探亲为名,向他们宣传抗日政策,不费一枪一弹,收缴枪支50余支,使部队很快发展到2000多人。
  1938年3月,八支队奉命东进昌潍,与七支队会合,开往胶东进行抗日斗争。这对于这支年轻的抗日武装,是一次严峻考验,因为战士多系农民出身,乡土观念较强,不愿远离家乡。马保三与部队领导成员,一面深入部队进行思想教育,一面带头动员家人参军东征。马保三让其四子马秀山和年仅12岁的孙子马家祥随军东征。祖孙三代一同抗日的事迹,深深教育了部队和群众。
  1938年4月,八支队到达潍北与七支队合编,组成“鲁东游击队指挥部”,马保三仍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鹿省三任政委。合编后,马保三率部继续东进,又与胶东抗日游击队会师于黄县。在黄县,他率部帮助胶东特委所属武装,分别消灭、击溃了一些地方反动武装,巩固、扩大了那里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同时改善了部队的装备和供给。在龙口,他通过李梅生争取了龙口水上警察局长纪永芳率部起义,占领了胶东重要港口——龙口。
  1938年7月,马保三又奉命率部回师邹长地区,与三支队共同创建铁路以北抗日根据地。在长山蒙家庄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战斗中韩明柱冲锋在前,为夺取敌人的重机枪,韩明住不幸壮烈牺牲。马保三强忍极大悲痛,率领部队按照省委指示,越过胶济铁路到达鲁南山区。之后,部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八支队,后改称第一支队,马保三任支队司令员。他率部历经临朐五井战役,粉碎了日寇多次扫荡,度过了天旱灾荒,弛聘在鲁中南的抗日战场上。
  1940年7月26日到8月26日,中共山东分局在临沂县青驼寺召开联合大会,选举成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马保三当选为临参会副参议长和战工会委员以及山东省出席“国大”代表。1941年4月,马保三继任了山东省政府工作委员会委员。从此,他便离开部队从事政府行政工作。
  1949年,青岛解放后,60岁的马保三出任青岛市市长,在欢庆青岛解放的大会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1950年春,马保三奉命到济南筹备成立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他被选为山东省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之后,他又连任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5月起任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
  马保三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是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对不符合实际、违反政策的情况勇于批评,不计个人得失。特别是在对大跃进、反右倾等左的错误斗争日寸,他直言不讳、旗帜鲜明。曾承受着以右倾和“地方主义”批判的压力,顽强斗争,坚持原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无私无艮、光明磊落的革命品德。
  1964年2月15日,马保三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济南,安葬于英雄山烈士公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