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30 08:41
鄌郚史志总编

肖广德:《孤山》

  孤山(首阳山)
  肖广德
  2014年12月23日

  目    录
  孤山简述·····················1
  修建孤山庙的构想·················3
  伯夷叔齐的传说及历史文化遗迹···········5
  孤山爷李坡····················12
  孤山“人参”下关东················15
  人参和狼毒····················17
  孤山茶······················19
  吴家池子·····················22
  桂河的传说····················26
  人文胜地首阳山··················27
  孤山上的昌乐八景·················35
  孤山庙的记忆···················38
  昭贤庙······················41

  孤山简述
  孤山,又名首阳山,横亘于昌乐城东五公里处,主峰高266.2米,方圆数十公里,青峦环翠,风貌秀丽。主峰平顶处约2余亩,目前残碑碎瓦遍地,仅存有孤山庙遗址基部,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石拱无梁结构之一。孤山庙是孤山庙和夷齐祠的通俗称谓,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孤山庙是供奉唐末仁义孝子寿光人李坡的,夷齐祠是供奉周初谦逊让国、忠孝节烈伯夷、叔齐的。这里是国内罕见的一处二庙三贤人的圣地。
  孤山的地理位置非常显要。它是渤海湾以南,从胶东平原坐车来看到的第一座高山,挺拔俊美,颇有蓦然临立之感;宝通街贯通后,孤山离潍坊仅半小时车程,曾被潍坊市政府列为半小时经济圈;据《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城东南十里外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
  孤山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山顶有孤山庙、夷齐祠;主峰的东北角有东圈汉墓,又称“齐王坟”,是西汉淄川国某王及其后、妃之墓葬,经考古发掘,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主峰北的不远处有东萧汉画像石墓,总面积19.2平方米,墓内刻有大小不一的画像近百幅,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异常珍稀;主峰西南有插旗台、状若蒙古包,相传为淄川王刘志的墓葬;山前脚下郭齐水库边发现200余平方米的首阳山岩书,据古文字专家鉴定,为数千年前之古文字;主峰南麓有近年新建的师法自然、建筑典雅别致的潍坊市委党校。
  孤山的自然遗产非常优美。古代昌乐的八景中,有“孤峰夕照”、“龙洞云开”两处是描写孤山自然风光的。现在这里山脉绵延数十公里,林木丰茂,仅孤山林场有林面积即达3600余亩,30年以上的侧柏有36万余株,另有刺槐8万余株。山南边有郭齐水库,碧波荡漾,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山东边有大小数个溶洞,溶石雄奇壮观,姿态万千,颇具观赏价值。
  孤山的神话传说非常动人。自古至今,在孤山周围的百姓中,一直流传着“孤山爷李坡”、“伯夷叔齐的传说”、“孤山人参下关东”、“人参与狼毒”、“孤山茶”、“桂河的传说”、“吴家池子”等,还有包括孔子、郁达夫等古今文人墨客对首阳山及伯夷、叔齐的赞扬。每年三月三孤山庙会,山顶香客齐聚,游人如织,或缅怀先贤,或祈求平安,历经千载而香火不绝。

  修建孤山庙的构想
  孤山庙,实际是孤山爷庙(孤山庙)和伯夷叔齐庙(夷齐祠)的通俗称谓。为真正反映孤山庙和夷齐祠这一文物古迹的文化内涵,突出其所寓含的谦逊让国、仁义气节这一主题,以便更好地教化民众,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经综合调查和论证,具体构想如下:
  遵照修旧如旧、规制不变的文物修复原则,基本遵循古制。中间二层三间大殿,两侧各三间一层小殿,两侧各三间厢房,共处一院。院中石坊、钟楼、鼓楼、水池等位置不变,山门亦遵古修,围墙按原先最大外围用青砖灰瓦修建。可将孤山爷庙安置于夷齐祠东殿,夷齐祠仍居正中位置,夷齐祠西三间为仰止堂,仰止堂既可突出人们对伯夷叔齐高风亮节的景仰,而名称也典雅富有诗意。
  各殿的展示布局是:
  夷齐祠,下层置放夷齐祠坐像(布衣),及伯夷叔齐生平事迹(图画、雕塑皆可,配以文字说明);上层展示祠庙基址出土文物,以反映祠庙历史。
  孤山庙,中置着官袍持笏坐像一尊,在四壁合适处图绘孤山爷主要事迹和有关传说,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
  仰止堂,选择自孔子以来名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文章或词赋,以石刻或书法方式布于堂壁,以供游人学习瞻仰。
  另外,东厢房可考虑称为功德堂(或殿),展示历代重修碑碣。以使游人了解庙之源流、重修情况,学习先贤、爱护古迹。
  西厢房可考虑,拿出两间作接待室,一间作看护人员住所。
  伯夷叔齐的传说及历史文化遗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首阳山最具魅力之处,当属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此山的着名传说和与此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
  《史记·伯夷列传》载: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风骨,历来备受尊崇。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孟子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曾作《吊夷文》:
  岁旻秋之仲月,从王师以南征。
  济河津而长驱,逾芒阜之峥嵘。
  览首阳于东隅,见孤竹之遗灵。
  心旌摇而感怀,意惆怅而不平。
  望坛宇而遥吊,抑悲古之幽情。
  知养老之可归,忘除暴之为世。
  洁已躬以骋志,衍圣哲之大伦。
  忘旧恶而希古,退采薇以穷居。
  守圣人之清概,要既死而不渝。
  厉清风于贪士,立果志于懦夫。
  到于今而见称,为作者之表符。
  虽不同于大道,令尼父之所誉。
  东晋诗人陶潜有《赞夷齐》诗:
  二子让国,相随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概想唐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唐大文学家韩愈作《伯夷颂》:
  若伯夷者,独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大诗人李白则另有所见:
  《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笑歌行》:巢由洗耳有何用,夷齐饿死终无成。
  近、现代诗文中,引用夷齐典故者也不罕见。康有为在《强学会序》中写道:
  哭秦庭而无路,餐周粟而匪甘。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中说:
  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柳亚子《题曼殊说部》诗:
  北海抚怀苏武节,首阳欲步伯夷风。
  为纪念伯夷、叔齐,颂扬其高风亮节,首阳山顶建有夷齐祠,又称昭贤祠、清圣庙。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仅隋唐至明清,有案可查的重要修葺就有五次之多。据史料载,夷齐祠“中为祠,前为门,左右为厢,各三楹。登有基,围有墙,规制颇衬之。”现左右两厢已废,主祠尚存。祠长约10米,宽约5米,高6米,全部为首阳山石料筑就,无一砖一木,前门为宫阙形制的券门,为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
  山脚下十里堡村大街上,曾立有高大石碑,上刻颂扬伯夷、叔齐之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此碑惜已失存,但对联仍广为流传。
  关于夷齐祠,史书方志多有记载。
  明嘉靖版《昌乐县志》载元代王登撰《重修北海孤山庙碑记》云:“伯夷、叔齐,姓墨氏,长允字公信,季智字公达,夷齐谥也。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墓在河东蒲坂雷首之阳,潍古北海孤山去州西几半百,邦人思之立祠,其上秦汉而下不知几兴废矣。观亡宋崇宁石文有进爵之赐,立祠之始无自考焉。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即位以来,百废具举,名山大川古圣前贤咸颂谥典,至元辛巳冬十月,宣命赠伯夷昭义清惠公,叔齐崇让仁惠公。”
  此处不但述及夷齐祠,且记录了元代皇帝追赠伯夷、叔齐的封号。至民国时,昌乐行政建置尚有“清惠乡”,当为纪念“昭义清惠公”伯夷所设。
  该志载明代熊荣撰《重修昭贤祠记》云:“昌乐东十里许孤山上有夷齐祠,载在祀典。自汉而唐而宋及国朝未之有改也。”
  该文特别指出:“孟子所谓北海之滨者,即其地焉,又按图志,孤山旧属潍州之北海郡,今降而为县,以孤山属昌乐祀有由然矣。”
  该志载明代李昂撰《重修昭贤庙记》云:“青州故北海郡东七十里治县曰昌乐,县之东十里有山曰孤山,庙曰昭贤,说者谓夷齐尝居于此,故历宋元皆为庙记…… ”                                          民国版《昌乐县续志》载:曾发现唐延载元年(694年)所刻“王义和等造桥残碑”,碑体只剩下截,原在首阳山下之朱刘店村西阁,后存于朱刘店小学。碑文中有“右乃孤竹伟长之陵庙”、“夷齐祠宇”等字句。由此可见,夷齐祠早在唐延载元年之前即已存在。
  该志所载《重修孤山庙碑记》云:“孤山旧有夷齐庙,元至正二十九年碑云,自秦汉魏晋而下六朝唐隋之间,不知几凌迟几增修矣。”据此说,夷齐祠的存在则更为久远。
  关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史书也多有记载,证明夷、齐采薇之首阳山,确为今昌乐县境内之首阳山。
  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已故着名考古学家王献唐遗作《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有这样一段:
  《史记索隐》:“孤竹国,商汤所封,姓墨胎氏,后有伯夷、叔齐着称于世。”《路史·国名纪》谓古孤竹在河北卢龙、热河一带,为秦之离支,汉之零支,而《炎帝纪》注则云在北海,《九域志》引孟子隐北海即此。当时北海幅员甚阔,齐桓公尝伐孤竹,证以孟子隐居及同族之黔陬、介葛所 在,当为山东之北海。
  而山东北海即汉代孔融曾主政之北海郡,郡治故址即在今昌乐县营丘镇。
  历代文人墨客、地方官吏所作诗文,多有颂伯夷、叔齐之风者,字里行间,也佐证了昌乐境内之首阳山,确为夷、齐采薇之处。
  据民国版《昌乐县续志》载,元代浙江浦江人戴良,其着作三十余卷入《四库全书》。元末,戴良曾寓昌乐,并有《过营丘》等诗作传世。诗云:“营丘古齐国,绵历几千春……圣贤相际会,文武共经纶。太公扶大业,伯夷守其仁。首阳遗节义,东海爵功勋……”
  明洪武年间昌乐知县于子仁所作《昌乐八景》诗,有两首写首阳山:
  龙洞云开
  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
  孤峰夕照
  孤峰倒影大桥边,翠抹岚光望不迷。
  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题诗。
  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含烟待鸟栖。
  二贤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萋。
  据传,《龙洞云开》之“龙洞”,即伯夷、叔齐避纣栖身之洞。《孤峰夕照》之“二贤祠”,即昭贤祠。
  明嘉靖昌乐知县朱木有《清圣祠落成二首》:
  (一)
  北海何年隐,芳声天与长。
  篁丛千岁节,棠芷万年香。
  碣石藓苔点,祠荒风雨伤。
  我来敬饰理,聊以慰穹苍。
  (二)
  扣马心何壮,纲常气自雄。
  清风与世远,劲节有谁同。
  明山东按察司赵鹤龄则亲书《昭齐庙诗》,以弘扬夷齐谦让仁义之品格:
  只为身言世道关,至今血食在孤山。
  谏周扣马终甘饿,逊国潜踪永不还。
  盛德全仁兼尽义,清风立懦更廉顽。
  贤祠岂独春秋祀,千古芳名宇宙间。
  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在其散文《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这样述及首阳山:
  由青岛去济南的道上,最使我感到兴奋的,是过潍县之后,到青州之先,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的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于诗意。……所以车过首阳山之后,走得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
  郁达夫此次出游时间为1934年。文中“朱刘店驿”即现在的昌乐县朱刘店街道朱刘社区,“野庙”当为昭贤祠。

  孤山爷李坡
  李坡是唐末时人,家是寿光,自幼丧父,只有他娘俩过日子,很穷。这年遇上歉年,生活没了着落,娘俩只好投奔洛城他姥姥家避荒年。谁知第二年寿光又下涝雨,平地能撑船,庄稼颗粒不收。本来姥姥家是穷门小户的,荒年乱世的又添了两张嘴吃饭,姥姥不说,可他妗子整天嚼瓜骂枣偏话撩话地不住声,娘俩只好受委屈。
  小李坡整天给舅舅家放羊,交九了连件棉袄也没有,从坡里回来冻得直打哆嗦,进门就吆喝冻得慌。妗子一听,说:“冻得慌,那不是点着灯啊,烤烤就是!”别看李坡人小,可很有点志气,说:“哼,我冻死也不烤灯头火!”李坡他娘一看李坡冻得黄鼻子黄脸的,心想:吃上口热乎饭暖和暖和也好,就说:“天这么晚啦,坡子没吃饭也饥困了。”他妗子没好气地说:“荒年荒月里谁是个饱肚子?!饥困,锅台上有猫剩的食,吃去吧!”李坡一听气得说:“我饿死不吃猫剩食!”紧了紧腰带,擦擦眼泪和娘上屋里去了。
  不几年他姥娘姥爷都都去世了,妗子成了一家之主,时常撵他娘俩走。李坡说:“不用撵,俺就走,人没有辈辈穷的,也没有代代富的,还有用着俺的时候。”他妗子倚着门框嘲笑他说:“嘿!也不想想,有放鞭的埝没有放爆仗的埝,外路鳖子逞啥能!用你干啥?用你给俺下雨浇地?”俗话说:穷人门前三条道:逃荒、要饭、梁上吊。向哪里走啊?只好扶着他娘要饭来到昌乐十里堡。
  李坡他娘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病在敞棚里,又得了眼病。李坡心想,要是有口锅把这残汤剩饭的热乎热乎,叫娘吃上多好,可是天下有要饭的,哪有要锅的?趁他娘睡熟,李坡就上外庄偷了人家口锅来。他娘听见锅响,问是怎么回事?李坡照实说了,他娘说:“咱穷要饭不丢人,可偷人家怎么行?坡子啊,将人心比自心,我吃上热乎饭,可人家妻儿老小怎么过呀?”几句话把李坡说得低下了头,李坡说,“那怎么着?”他娘说:“给人家送回去!”李坡说:“鸡叫三遍天都放亮了,怎么送?”他娘长叹了一声,跪在地上祷告起来:“老天爷啊,你再黑一阵子,叫俺坡子把锅给人家送去。”老天爷也真听话,果然又黑了下来。李坡趁着黑一阵,急忙把锅还了人家。他娘那眼,因没有钱医治,渐渐失明了。
  李坡在十里堡一住好几年。他孝顺、诚实、又勤快又能干,看见不愤的事爱打个抱不平,闲着爱耍枪、棒、棍子的,和这里的穷哥们搿伙的越来越近乎。天长地久,瓜扯瓜蔓扯蔓,越连人越多。在唐末荒年乱世道,穷兄弟们就撮弄他当头,在孤山顶大殿西边的小挂屋里当个窝,占山为王了。
  一年六月初六,赵匡胤和他的一个部下路过孤山脚下,又饥又渴,碰上一伙送饭的,赵匡胤拦住要吃。送饭的不让,被赵匡胤三拳两脚地打倒了好几个。李坡得信后,以为官兵来抄,先把他娘背到山西坡的一个小洞里藏着,和穷哥们抄起家伙下了山,二话没说就和赵匡胤打了起来。他哪里知道赵匡胤的厉害,没出三招两式就被赵匡胤一剑杀死。众弟兄一看李坡死了,就朝山上跑。赵匡胤也撵上了山,撵到西坡听见有老婆婆的叫声,顺声找到洞里,见有一个瞎眼老人,赵匡胤问:“老人家,为啥你一个人在这山洞里?”李母把怎么逃荒要饭,又怎么占山抱打不平的事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赵匡胤一听知道错杀了好人,说:“大娘,你儿是位仁义之士,又是个孝子,怪我不好,我有朝得帝,定封你儿为神。”说完给了李母几两银子,下山去了。
  后来,赵匡胤一举称帝,下旨封李坡为广灵侯,又叫龙社,掌三潭四雨,遇旱有求必应,普救苍生,以应生前夙愿,并在大殿西边建庙塑像,后来还在十里堡竖了一面李坡碑。皇帝是真龙天子,又叫李母声大娘,所以人们把李母藏身的洞叫“老龙洞”,李坡呢,四方的百姓尊称他“孤山爷”。

  孤山“人参”下关东
  相传很早以前,孤山苍松翠柏,草木茂盛。
  山上有个老道,姓柴,名顺,从小出家,已在山上修行30余载,他手下有三个徒弟。有一年六月十五的晚上,他们师徒正在讲道,念经。走进两个四、五岁的胖娃娃来。头系绿丝绸,上结红花结,上身穿石榴红褂,下穿绿紫绸裤,活象仙童下凡一般,微笑着坐在石凳上,听起经来。天天晚上来,一听听了三个多月。柴道士生了疑心。他想:“这绝非民间孩童,非仙即妖,我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晚上,那两个胖娃娃,还是和往常一样,进来坐在原来的石凳上,听起经来。也就在他们听经入神的时候,老道的大徒弟偷偷把针线缝到大娃的衣角上。他们听完经,走出大门,顺山坡向西走去。柴道士和徒弟们,就在庙内放线。直放到三个半线穗子,线不动了。
  第二天早晨,柴道士率领他的徒弟,顺线往西找来,在管山北面一个背阴潮湿的洼地方,发现他的线,正系在一棵青枝绿叶,顶端开着三朵红花的大人参上。露水珠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滴,好象参孩在哭泣。老道师徒四人,精心细致地用两顿饭的功夫,挖出一棵有鼻子、有眼、有胳膊、有腿的,重一斤半的大参娃娃。师徒四人回庙后,煮煮吃了。
  第二天,那个参弟弟,漫山遍野,大声哭叫着:“哥哥呀!哥哥……,”到处找阿哥。他找到庙上,问柴道士“老师傅,你见我哥哥来么?”老道说:“你哥哥下关东去了。那棵参娃到关东找哥哥去了。从此孤山人参绝迹。
  柴道士师徒成仙,一块到崂山去了。现在电视、电影上说的道士,就是当年的柴道士。
  人参和狼毒
  很早以前,孤山高得顶着云彩。有一回忽然天塌地陷,孤山也落矮了,山上的狼虫虎豹全都没啦。就剩下人参娃娃和狼毒娃娃两个人了。俗话说:“万事好挡,一饥难忍,”俩人在山上没吃的没喝的,肚子里咕噜咕噜地直叫唤,实在饿草鸡了。
  人参娃娃说:“狼毒哥哥,咱得下山找点吃的,不能在这里等死!”
  狼毒娃娃说:“好吧,下山就下山。”
  人参娃娃说:“可有一件,咱找不着吃的不散。”
  狼毒娃娃说:“就是张。”(乜样)
  人参娃娃说:“谁要是半路上回来,就叫它生在二、三月,死在夏风凉。”
  狼毒娃娃说:“对!咱拉钩!”
  两人赌了咒,拉了钩,就朝山下去。没走上几里路,狼毒娃娃脚下就起了泡,一个劲地吆喝:“痛啊,痛啊!我走不动啦!”人参娃娃死拖硬拽地拉着狼毒娃娃走。狼毒娃娃说:“我就是饿煞也不去啦!”人参娃娃没法子,只好一个人朝前走。也不知爬过多少山,越过多少岭,一直走到秋后才找着吃的,算是活下来了。狼毒娃娃呢?早就饿煞了。
  所以一直到现在,人参是秋后才落叶干枯。狼毒二、三月里生,夏风一吹就掉叶子死了。

  孤 山 茶
  如今的孤山成了个大石矿,从前可不是这样,还产过茶呢!那时孤山上石头并不裸露,地面上土层丰厚,绿草茂密,灌木丛生,只不过因为地势高耸,所以山上未种庄稼,没植农桑。
  当时的昌乐知县,手勤脚勤,经常到县内各处察看,了解民情,督导生产。一年麦前,他登上孤山四下了望,观周围庄稼长势,看麦田成熟程度,攀登大半上午,累了,就到孤山庙里去歇脚。知县出访,从不着官服,不带随从,也不表露身份。庙里方丈不认识他,自然也不知他是知县,只是一如既往像对待所有的来访者一样,热情礼貌地献坐敬茶,但并没过分的特殊的殷勤和钦敬。知县确实渴了,所以不像平常一样杯在唇边,轻吮细品,而是大口一喝。可茶一进口,他顿感惊讶,好清香的茶!这山庙之内,能有这如此好茶?细想之后,知县不悦,难饰慢怒地问方丈:
  “你庙上有固定收入吗?”
  “庙产微薄。”方丈坦荡端正地回答,“多靠慈善者施舍相助。”
  “你平常一直喝这种茶?”言外之意是:你依靠社会施舍相助还喝这么珍贵的好茶?
  “贫道只喝清白泉水,并不沾茶。这茶只供待客!”
  “从哪儿买的?”
  “贫道经济拮据,从不买茶。这茶是一位青年在这山上种茶,几年来常来庙里喝水、歇息,前些日子送给贫道一包茶,我便用它招待来客,自己并不曾沾唇品尝。想必是这茶土生土长,先生喝着生涩了,还请多多包涵。”
  “不是,不是。”知县心里话:我是喝着这茶太好,觉得你靠施舍竟能经常喝如此高贵茗茶,太奢侈了,看来是误解你了。但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改口为:“我是说你这茶清香异常,入口直渗心田,沁肺透腹,很想知道这茶之来处,好再采购一些。既是青年在这孤山辟种,你能引我见见这位青年吗?”
  “这个不难,你清早来我领你去,他定在那峰顶侍弄茶树。”
  知县急不可待,第二天放亮他就起身,爬上孤山。真是急性人碰到了急性人,那方丈已早站在庙门前等候他了。两人一起沿丛间小路直到峰顶,果然有一英俊少年正在专心侍弄茶树,连有人到来也未发觉。虽是清晨,十分凉爽,可他已干得额渗汗珠了。知县慢慢走上去搭话:
  “这茶树都是你种的?”
  小伙子如梦方醒,这才发现了来人,憨厚地笑笑:“嗯,不会种,现摸索着干。”
  “一共种了多少?”
  “36棵”
  知县看看这些茶树,一棵棵形同纺锤,老叶深绿,嫩叶微黄,长势十分喜人,再看地上,一根草刺也没有,平整如砥,土像面簸,如老圃理整的菜园一般。这该花费多少心血?忍不住问他:“种了几年了?”
  “两年。”
  “开始你是怎么想到在这孤山顶上种茶的呢?”
  “我看到平常喝的茶都是从南方来的,就想,南方能种,咱们北方就不能种种试试吗?就试着种开了……”小伙子详细地介绍了他种茶的经过,有困难、挫折、失败的苦恼,也有进展、收获和成功的喜悦,小伙子姿态端庄,不亢不卑,口齿清晰,表达明白,知县连连说:“好,好。”几天后,他把这小伙子召进了县衙,让他用试种茶的精神带领百姓种庄稼。
  吴家池子
  大凡名山秀水,必然有人文色彩浓厚的传说。一处山水便是一处文明的摇篮。曾有“营陵第一泉”之称的吴家池子,现在虽已几近干涸,可由它而生的文化底蕴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这事须从孤山和方山的两位山神说起。提到方山爷,昌乐人大都熟知。曾任昌乐县令的湖广武冈人氏于子仁在任期间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弹压奸邪,降妖捉怪,仙逝后被封为方山之神。而孤山山神也有一个亦真亦幻的传说。
  相传后周大将赵匡胤路过昌乐,斩杀了仁义孝子李坡,事后很懊悔,便留赠银两,抚恤李母,并许诺有朝一日御宇为帝,将封李坡为神。后赵匡胤称帝,传旨追封李坡为广灵侯,专司三潭四雨,大旱之年,百姓祈雨,有求必应。所以乡人在孤山夷齐庙西侧立庙,为李坡塑像,尊为孤山山神,四时祭祀。
  孤山爷又求玉帝恩准,在庙前立潭设泉,潭中碧水如镜,并种植荷花。从此,孤山香火日盛,和方山共成犄角之势。各路神仙经常在孤山聚会,而孤山爷的座上常客,就是方山山神。
  每逢相聚,二位山神除了谈论民间疾苦,便是赏荷下棋。
  这一年方山一带大旱,庄稼枯死,方山爷又到孤山跟孤山爷谈起此事,很是揪心。孤山爷棋兴大发,要与方山爷下棋。方山爷说:“陪你下棋不要紧,你掌管三潭四雨为何不把你这山泉借我一用,也好解救方山四周百姓!”
  孤山爷想了想说:“此泉天赠,不能白送,你我打赌,三炷香功夫,下棋三盘,三局两胜。如果你赢,尽管拿去;如若不赢,泉仍归我!”
  于是击掌为誓,重新落座,举棋搏杀。方山爷救民心切,下得认真,孤山爷连输两盘,只得认输。
  方山爷得了山泉好不高兴,用头巾包了山泉,用手提着,往回就走。走到县城东南王家大山前,驻足一看,便被这儿的风光吸引,不由仔细观察眺望。
  只见王家大山北接李家山,南临萧家山,三山相连,各自成峰。王家大山位居中央,山势高而顶平,李、萧两山略低而有尖,整体正好呈文房四宝中的笔架状。而吴家山形体浑圆,坐落于三山之西,俨然一块宝砚摆放在笔架之前。吴家山前一片梯田,步步登高拾级而上,真是一方胜地,只可惜山前无水,所以称不上是风水宝地。
  方山爷正在惋惜,突然脚下“咕噜噜”一片水声,急忙低头一看,原来自己包裹不严,头巾中的泉水在脚下汪成一片,于是急忙往回赶。此后,方山爷驻足之处便生出一泉,水脉极旺,旱天不枯,终年清澈,水域足有一亩。池中东南角有数个泉眼,雨多水汪之际,则溢池而出顺势流下,流经东山王村,曾在村里形成小潭。流量最大时,能至东村以南,积水成塘,遍生芦苇,鱼翔浅底,鹅鸭嬉戏,常年不枯。
  方山爷路经之处,头巾中泉水滴了一路。凡滴水之处,皆成小泉,如老鹰圈、黑虎池、槽子沟、王家河源、秦家河源等,只不过水量不如吴家池子罢了。
  那么,此池为什么叫吴家池子呢?据说明洪武年间,山东大旱,又加战乱蝗灾,瘟疫所至,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于是朝廷从山西、河北等地往山东迁民。
  吴氏家庭随移民大潮,从河北枣强迁至吴家山下。在未凿井之前,饮水浇地,皆靠此池,并在这里立村久居,生息繁衍,并以池为村名,为“吴家池子”。直到今天,该村仍为原来村名。
  吴家池子村民对山泉爱护有加,每逢旱天,便集合人力,清理泉池。池中多有鱼虾,捕获后按户用黑碗量分。据说池中有甲鱼一只,其大如盘。村人敬之如神,不加伤害,泉池淘清后再将其放置水中。多年之后,甲鱼不知所终,或说得道成仙,或说被人捉去。
  1945年,民国昌乐县长张天佐来本县兴办教育,在乡乡有中心小学,保保有国民学校,儿童入学率达到43.1%的基础上,着手筹建昌乐中学。他首先走访了毕业于海河工程学校的赵光汉、赵光燮、赵舒泰等人,由当时的建设科科长杜某某和赵光燮负责设计图纸,刘斐清等人勘察地形,考证吴家池子日出水量可供5000人生活用水之后,敲定以吴家池子为依托建立昌乐中学。
  学校建成后,有校舍400余间。随即将滕家辛牟、寺后、庞家河沟等处散在学校迁入该校。学生来源于昌乐、寿光、临朐、安丘等地,共有教职工100多名,学生2300余人。虽然官称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但周围各地皆俗称“吴家池子中学”。
  桂河的传说
  昌乐县朱刘街办朱刘店西村,有一位老石匠,他的名字叫刘金洋。上世纪70年代在生产队干活时,他听老人讲,村前的桂河原先的名字是“跪河”,并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3000多年前,孤竹国有两位王子,老大叫伯夷,老三叫叔齐,兄弟二人遇事谦让,十分和睦。老国王临终前,担心两个儿子因相互谦让而无人继承王位,便想了一计。
  他先把大儿子伯夷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以后,让你弟弟叔齐继承王位吧,你辅佐他。”伯夷应允而退。紧接着,他又把叔齐叫到床前说:“你还小,让哥哥伯夷继承王位吧。”
  伯夷退下来后想,如果我让弟弟继承王位,他一定会谦让给我,我不如出走算了。没想到,叔齐也是这样想的,就这样,兄弟二人分别出走了。
  几年后,两位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王子在首阳山相遇,当他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都被对方的谦让精神感动了,跪在一块石头上抱头大哭。跪的时间长了,大石头印上了四个深深的石窝窝,二人的泪水不断地流淌下来,变成了“跪河”。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个谦逊的兄弟,又念其故事太悲情,就把“跪河”改成了“桂河”。

  人文胜地首阳山
  在我县昌乐境内,大小高低共有63座山岭中,要说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以及旖旎的自然风光,当属首阳山莫属了。它既是我县珍贵的自然遗产,本土景观的精华,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营丘文明的历史见证。首阳山曾以它博大的胸襟养育过昌乐儿女,虽然它称不上高大雄伟,但在昌乐人心中,对它的热爱和景仰,并不亚于其他任何大山和名川。
  首阳山,又名孤山,横亘于昌乐县城东五公里处,主峰海拔266.2米,方圆数十公里,青峦环翠,风貌秀丽。仅孤山林场有林面积达3615亩,40年以上树龄的侧柏38万余株,另有刺槐10万余株。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已成遮天蔽日之势,可谓林海万顷,荡如碧波。昌乐人民为创建美好的生态家园,历年来对它的绿化从未间断。山下正在开发建设的桂河水系,宛如一颗颗璀璨的蓝宝明珠,闪烁着波光山影,镶嵌在万绿丛中。可谓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首阳山的生态自然之美,也造就和孕育了首阳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它周围值得称道的人文景观,可谓比比皆是。
  在主峰东麓,上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发现西汉王侯陵墓,又称齐王坟。该墓以山崖开凿而建,别具一格。东西封土长达百米,南北宽80米,高8米,先后发掘出3座墓葬和一个车马坑。陵墓虽数遭盗劫,仍出土有金缕玉衣残件二千余片、镶棺玉板、周身镶满宝石的铜人形饰件、“菑川后府”封泥和刻有“菑川官谒铜灯”等铭文的大批珍贵文物。据考古专家认定为西汉时菑川国王及后妃之墓葬。
  据清嘉庆版《昌乐县志》载: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春,立其子刘肥为齐王。十六年夏(公元前191年)汉文帝刘恒立刘肥子刘贤为菑川王,食三县(剧、剧魁、柳泉),都剧城。可见当时的菑川国辖域包括现在的宝城街道、宝都街道及与我县近邻的寿光市纪台镇一带。虽然统辖的国土地域不大,但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地,又有大小丹河水系纵贯全境,当属“天府之国”。也可见高祖刘邦将其子刘肥其孙刘贤封于此地,为使其衣食无忧,乃属厚封。
  在主峰北不远处,有东萧汉画像石墓。墓葬为石室,条石砌壁,石板覆顶铺地,由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在不足20平方米的墓室内,四壁竟刻有大小不一的画像近百幅。其规模藏量之大,内容题材之广,雕刻工艺之高,实属罕见。据考为西汉中晚期作品,充分体现了昌乐远古先民的智慧,显示出这里曾经的辉煌。
  在首阳山北麓,还有一座王侯陵墓,状若蒙古包。因东汉名将太史慈曾在此屯过兵,唐代大将史大奈也曾在此举旗聚义,故当地又称为“插旗台”。据考这座大墓的墓主为菑川王刘志的陵墓。
  刘志为齐王刘肥的第九子。因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在当时西汉历史上,曾发生了一次震惊朝野的“七国之乱”。因刘志没有参与谋反,他坚守不发兵,使其大乱得以平息,故属有功之侯。同年被汉景帝刘启封为菑川王,都剧县,在位35年。
  可见在首阳山周围,积聚着如此之多的历史遗存和陵墓古迹。那么,古代帝王为何死后皆选首阳山作为他们终老归天的丧葬之地呢?
  按照我国传统的风水之说,我想古人可能将这里视为龙脉之地有关。在我国龙是一种图腾,更是一种精神。他们用形象思维,将奔腾起伏、万姿千态的山脉比喻称之为龙脉。实际上是含有“择脉寻龙”的寓意。而首阳山脉绵延数十公里,并有马山、牛山、羊山、卸甲山等连脉不断,又是潍坊本地临北海最近最高的山脉。所以古时帝王将此山视为龙脉风水之地,作为自己的归宿,死后的洞天福地,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究其实,使首阳山真正名闻遐迩,广为传颂的最具魅力之处,皆因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崇仁让国,拒食周粟,而隐居于此的着名传说和历史文化遗迹。迄今,为纪念他们而建的夷齐祠,也称昭贤祠、清圣庙的遗址真迹,虽经数千年的风雕雨凿,却依然端坐屹立于首阳山之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把他们奉为操节守志的仁义之士,崇德忠君的楷模典范。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种如此近乎愚顽的隐逸之举,实在是不可取。然而,他们的事迹却得到了千古传颂。上至历代帝王之加封,孔孟圣贤之推崇,司马迁史记作传之追忆,下至历代官员之尊崇,及大批历代学士之颂扬,留下了载入昌乐史册的诸多佳作和华美诗章。甚至把首阳山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风物,都做了高品位的诗化铺垫,形成了我县其它山所不能比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魅力。那么,首阳山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魅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中,对伯夷叔齐崇仁让国,抱志守节,拒食周粟,采薇充饥,隐居首阳山的事迹,均有详尽记载。他们的气节和品格,首先得到孔孟圣贤的肯定和赞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不何怨乎?”孟子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可见,伯夷叔齐的事迹,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圣人的赞美是有重要关系的。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一向崇尚礼教,推行仁义之道,使伯夷叔齐自然成为了仁义行为和品格的典范代表。为此,为纪念他们而建的夷齐祠,也得到历代的修复而从未间断。
  关于夷齐祠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只知明嘉靖版《昌乐县志》载元代王登撰写《重修北海孤山庙碑记》中云:“其上秦汉而下不知几兴废矣。”就是说自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间,就有多次修复。说明它的始建年代应在秦朝或者更早。仅隋唐到明清,有案可查的重要修葺就有五次之多。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伯夷叔齐为清惠侯和仁惠侯,赐夷齐庙额为“昭贤祠”。时隔179年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8年(公元1281年)又封伯夷叔齐为昭义清惠公和崇让仁惠公,赐夷齐庙额为“清圣祠”。又隔163年,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李昂、袁麟等人士重修庙宇,并撰有《重修昭贤庙碑记》。16年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时任山东按察司副使赵鹤龄,路经首阳山,遂登山拜谒,手书七律一首《昭贤庙诗》刻于石碑,立于庙前。今残碑尚存。
  又隔40年,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熊荣过此,拜谒祠下,见庙貌失修,遂命知府张君世及知县黄君辄修复庙宇,额曰“昭贤”。“中为祠,前为门,左右为厢,各三楹。登有级,围有墙,规制颇衬之。”可以想象,当年新建的夷齐祠庙为四合院式建筑,院内仪形俨然,布局紧凑完整,现左右两厢已废,中间主祠尚在,顶部两边虽有倾圮,但其它保存尚好。
  上述史料,让我们足可见证,历朝历代,上至帝王的加封宣赐,下至官员的修葺不辍,对伯夷叔齐的尊崇程度可见一斑。更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竟有诸多文人学士、名宦良吏,以满腔热情为颂扬他们的品格和风骨,以及首阳山的山水名胜,抒写了大量的佳作与诗篇,可谓不胜枚举。仅从我县编撰的《昌乐历史文化丛书》《营陵诗略》中,可以查到的就达三十余篇。他们或诗或词,或歌或赋,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这在昌乐文化史上均属罕见。
  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中的王粲作《吊夷齐文》:
  览首阳于东隅,见孤主之遗灵。心旌摇而感怀,意惆怅而不平。望坛宇而遥吊,抑悲古之幽情。知养老之可归,忘除暴之为世。洁己躬以骋志,衍圣哲之大伦。忘旧恶而希古,退采薇以穷居。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亦作诗颂之:
  余以王事适彼洛师,瞻望首阳敬吊伯夷。
  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景潜晖。
  求仁得仁报之仲尼,没而不朽身沉名飞。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极为精炼的艺术特色,《赞夷齐》曰:
  二人让国,相随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唐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伯夷颂》,虽非诗词,但他以大气凝重的艺术风格,用散文诗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他们扣马而谏,退隐北海,耻食周粟,不移其志的气节和精神,以满腔情怀发出“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巍乎天地不足为容”的感慨和绝唱。
  还有曾寓昌乐的元末浙江籍诗人戴良,明朝礼部侍郎薛瑄,明嘉靖昌乐知县朱木,清乾隆进士阎循观,直至民国时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他们或诗或文,皆对夷齐谦让仁义之品格,进行了尽情讴歌和表达了深深地敬意。明洪武昌乐知县于子仁所作《昌乐八景诗》中,其中两首还对首阳山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尽情地描述:
  龙洞云开
  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
  据传,《龙洞云开》之“龙洞”,即伯夷叔齐避纣栖身之洞。洞里春光,蛟龙风雨,雷电鬼神,泰岱锦障,蓬莱枫宸,首阳山这么壮美的景色,连吃皇粮的官吏,也打算辞官归里做它的近邻了。
  那么,历代的文人学士在首阳山留下了如此之多的不朽名篇佳作,形成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什么历史背景和含义呢?
  使首阳山一起变得文采斐然的,我觉得除了伯夷叔齐这种崇仁让国、不移其志的品格和气节,与我们中华民族历代崇尚的仁义之道和传统美德相一致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和历代文人崇尚的隐逸文化有关。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有隐士这个阶层,他们隐居山林或寓朝市,不求闻达,不入仕途,安贫守素,超然物外。而隐居首阳山伯夷叔齐就是这个阶层的典型代表。这种文化和思想,曾感动了中国文人数千年,甚至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所以,首阳山在历代文人学士心目中,也就自然成了隐逸文化的一个源头,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可见,首阳山不愧是我县一座最有历史感的文化胜山之一,它有着文化和自然的双重遗产,也是构成它独特魅力的核心所在。近年来,为保护和开发利用首阳山的文化资源,我县正在建设以首阳山为主体的国家森林公园,它以浓密的漫山松柏,清澈的桂河水系,浑厚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区位,绘就着一幅幅绚丽画卷,正以山水园林生态新城的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孤山上的昌乐八景
  ——“龙洞云开”与“孤峰夕照”
  昌乐八景,即旧昌乐境内的八处风景名胜。分别为“剧县春晴”、“营邱夜雨”、“白石花飞”、“黄村黍熟”、“龙洞云开”、“马上雪霁”、“孤峰夕照”、“方水朝烟”。虽不及名山大川那样气势磅礴,但也有引人入胜之奇。这八景中有两景是描写孤山自然风景的。
  龙洞云开
  “龙洞”,位于孤山西南。《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孤山西南有穴曰‘龙洞’,祷焉辄雨,为邑八景之一。”“云开”,意即云发。龙洞云开,是地下水汽从龙洞向外喷发的景象。试想,久旱不雨,旱愁漫漫,人们多么盼望天降甘霖,在虔诚祷求之后,忽见龙洞云发,沸沸扬扬,如情似梦,衬以巍巍孤峰,苍翠青山,可以想象出是何等壮观。这是下雨的前兆,是迎合了人们心情的美景,自然更得人们的青睐。关于于氏《龙洞云开》诗,是由“龙洞云开”之景引发的想象化的境界。
  洞里云开洞里春,
  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
  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
  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
  拟结茅庵作近邻。
  前两句是想象,洞里温暖如春,曾隐护过避难的人;第二两句是写“龙洞”灵验,暗示祷雨辄应的传说;第三两句是说“龙洞”周围环境,如泰山一样雄伟,象蓬莱仙境一般美好;第四两句是抒发胸臆,皇帝若恩准我不再做官,我打算在附近搭一茅屋常住下去。可见“龙洞云开”之景是多么迷人,连堂堂县令也打算做它的邻居了。
  孤峰夕照
  孤峰,指孤山。位于昌乐城东十里。《嘉靖青州府志·山川志》说它“峰峦峭拔,高插云宵。”上曾建有夷齐祠,龙神庙,亦有“龙洞”等名胜。“孤峰夕照”是指太阳落山时孤山的景色。对于此景,于氏《孤峰夕照》诗已描绘得相当清楚:
  孤峰倒映大桥西,
  翠抹岚光望不迷。
  几片落霞真画屏,
  半天残照好诗题。
  斜坡童唱驱牛下,
  树远烟含待鸟栖。
  二圣祠前云渐合,
  晚风犹动草凄凄。
  在夕阳的余辉里,孤峰的影子伸到了大桥以西(大桥,即大石桥,在朱刘镇),薄薄雾气笼罩着山林,望起来并不迷离;几片渐落的晚霞,多象真正的画屏,余辉照耀的半边天空,是写诗的好题材。牧童唱着歌儿从山坡上下来了,远处的树木笼罩着暮霭,等待着鸟儿栖息。二圣祠前的云朵渐渐合在了一起,晚风依然吹动着茂盛的青草。浩渺博大,朴实自然,是诗景也是实景,具有通俗的诗意美。
  孤山庙的记忆
  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和查阅的文献资料及现有的文化遗址推究,昭贤祠在历代修缮中不断完善,但基本上保持了最初以石材为主的建筑形式。原貌大约是:大殿三间,硬山两层,前出檐四柱,东西两厢房,各三楹,青砖灰瓦花围墙,大门为灰瓦顶白花墙朱门多台级,殿前西侧有历代碑碣,院中间一方池,建筑行列式总体为唐宋风格。较典型的四合院建筑。
  一、传说中的孤山庙及其位置
  孤山庙,实际是孤山爷庙和伯夷叔齐庙的通俗称谓。二庙位于同一院内正东向排列。孤山庙,又称龙神庙,始建年代无考。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为祭日,乡间称其为庙会,至时无论官方民间皆集于孤山,举行祭典。
  孤山爷庙有以下几说,一说在“孤山夷齐庙之西”。明《嘉靖昌乐县志·祀典》、清《康熙昌乐县志·庙貌》、《嘉庆昌乐县志·古迹考》等持此说;一说在夷齐庙之东,“兹者临丹郡东十里曰孤山,耸高百有七仞,於土共有二神祠,其东曰孚泽广陵侯,西曰昭义清惠公、崇义仁惠公”(民国《昌乐县续志·金石志》元至正二十九年《重修孤山行宫记》);三说即1983年新编《昌乐县志·石建筑·昭贤庙》所述,夷、齐居主殿上层,孤山爷居主殿下层。
  二、史载中的孤山庙
  据明《青州府志》云:“夷齐祠,自秦汉时昌乐孤山已建有夷齐祠。”《昌乐县续志》载:“元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碑云:‘夷齐祠,秦汉而下不知几兴废矣。’”从以上所言看,秦朝时首阳山即建庙。至汉,据《后汉书·五行志》中载:“嘉平五年(公元176年)天下大旱,朝廷下诏向天下各地名山求雨。有平原苏腾者,梦有首阳山神马之使载道,将此事上书朝廷。汉灵帝刘宏下诏开三府派使者,连同当地郡县一切大小官史,登首阳山向夷齐二贤求雨。也巧,天降甘霖,旱情得解。为此灵帝命郎中蔡邕撰文颂扬,并刻碑纪念。这是最早记载首阳山夷齐祠的史料。此事胶县士子柯劭忞在重修孤山庙碑记亦有载录。”
  《昌乐续志·金石志》王义和造桥记碑云:唐朝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69年)上柱国(官名,最高武职官吏)王义和连同其他富户在孤山东北、朱刘以西,捐款修建桂河石桥。竣工之日,立碑为记。其碑文中提出孤竹伟长……之陵庙,夷齐祠宇之句可以证实,在唐代早期首阳山就有夷齐祠。到宋朝徽宗赵佶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朝廷敕牒封伯夷为“清惠侯”,叔齐为“仁惠侯”,赐额“昭贤祠”,并封寿光人李坡为“广灵侯”“孤山神”,在昭贤祠东建神龙庙,予以祭祀。从此孤山便有“昭贤祠”、“神龙庙”二座神庙并存。
  元朝定鼎,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又加封孤山神为“浮泽广灵侯”,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赐额曰“清圣祠”,并将朱刘一带划为 “清惠乡”,乔官边下一带划为“仁惠乡”,以示纪念。明清二代一直承袭其封号,并多次修葺完善。
  从历代史料看,据案可查的重要修缮,有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一次;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一次;明清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一次。这次大修是巡按山东监察御史熊荣,诣命同知张世选,昌乐县令黄軏拆毁东朱店一佛殿,用其砖瓦木料等为建材修葺。可谓剔旧鼎新,未烦百姓。及竣工,昭贤祠大致面貌为:“中为祠,前为门,左右为厢,各三楹,登有级,围有墙,形成规制合理,小巧玲珑之院落式祠庙建筑。为了纪念这次大修,熊荣还精心撰文,刻碑立于祠前,并在碑文中考证阐述夷齐行迹之事。其中曰:“昌乐孤山夷齐其所寓也。时在逊国之后,叩马之前。孟子所谓北海者,即其地焉。文按图志,孤山旧属潍州之北海郡,今降而为县,以孤山属昌乐,祀有由然矣。”至清代,大约在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和清中叶二次大修。到清末民国,军阀混战,国无宁日。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晋军军阀阎锡山入侵山东,从济南沿胶济铁路东掠,为了清除沿线占为寇土匪的骚扰,迫令百姓将铁路西侧诸山之庙拆毁。昭贤祠亦遭破坏。后在文革中,祠前仅有的几块碑也被捣毁。现只有半截石殿尚存。总之,昭贤祠在历代修缮中不断完善,但基本上保持了最初以石材为主的建筑形式。

  昭贤庙
  位于昌乐城东5公里,昌 (乐)潍 (坊)公路南侧孤山北峰上,俗称孤山庙。始建年月失考。北大殿阁3间,北侧石基高盈丈,殿高绰二丈,为二层砖、石、木结构。上层为文昌阁,有伯夷、叔齐(据《史记·列传》载,为商朝孤竹君之二子,互让王位,为世人所敬重)塑像,阁内东北方有木梯与下层相通。下层有孤山爷手持笏塑像端坐其中。北大殿西,因此连三间偏殿,内供泥塑、木刻神像数尊。四周青砖院墙,正南山门,院中有四方水池,十几棵劲松。解放后,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庙拆圮,尚余北侧基石和《赖封广陵侯碑记》残片及《昭贤庙诗》碑一座。诗碑系明弘治庚戌(1490年)立春后二日山东按察司副使赵鹤龄书,诗文如下:只为身言世道关,到今血还。盛德全仁兼尽义,清风立懦更廉顽。贤祠岂独春秋祀,千古名芳宇宙间。诗文内容赞颂了商朝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谦虚让国、不图名利的品格和气节。该庙清代逢农历六月初一香火盛大,民国初期四县来祭祀者达几千余众。
  ——摘自《昌乐县志·文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