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2 20:08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丁家路口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4:2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丁家路口村
  丁家路口村位于临朐县城南3公里、城关街道办事处驻地4公里处,县城南环路南侧。东临弥河,西接井家田村,南靠东朱封村。聚落西高东低,南北427米,东西400米,面积约1.7平方公里。
  元末,丁姓立村于弥河河口,得名丁家河口。后王奎乙自河北省枣强县迁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吕姓、袁姓、张姓先后从枣强县迁入。明中叶,丁、王两姓徙,以村中有丁字形沟壑更名丁家沟口。村西原为通往县城官道,出村路口行人习称丁家路口,后演为村名。
  全村有吕、袁、张、毕、刘、杜、梁等姓,342户,1292人,均为汉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礼让乡田村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城区田村社;1930年属第一区田村乡;1948年临朐解放后属冶源区田村乡;1952年属第二区(冶源)田村乡;1956年属冶源区田村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城关镇,9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82年属城关镇;1984年属临朐镇;2004年,属城关街道办事处。
  村原有耕地720亩,均为平原沃野。土壤为褐壤,其中粮田600亩,菜地120亩,另有河滩地300余亩。主要地块有南坡、西坡、杏花沟、老牛槽等。随着公路建设和县城南扩,大部耕地已被征用,2010年仅存耕地350亩。
  粮食作物原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黄烟、蚕桑、蔬菜为主。因地临弥河,水资源丰富,自古家家种植小菜园,“一架辘轳一口井,半亩菜地种一生”是村人生产生活写照。20世纪60年代,县副食品公司在村内成立第一个蔬菜基地,主要供应县直机关食堂、县招待所及厂矿企业,剩余部分上市出售。70年代,蔬菜基地建成玻璃暖棚1个,春节期间黄瓜上市,开创冬暖式大棚先河。
  黄烟种植原为春季大田直栽模式,土地复种指数小,平原地区种植较少。20世纪60年代初,村民吕世良与第四生产队长吕传远试验在麦田套栽黄烟,成功后大面积推广,并建成黄烟示范基地。村内一批黄烟土专家受聘于东北、河南、河北及省内各地,传授黄烟种植烘烤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1996年,村委成员带头,18户农民建起蔬菜大棚20个,共55亩。2000年,吕学军率先建起西瓜大棚,次年,全村共发展20户,西瓜大棚44个,面积75亩。第一茬西瓜4月中旬上市,每亩纯收入2万元左右。同时发展果树,有樱桃、梨树200亩。
  传统养殖以猪、鸡、牛、羊为主。因世代种菜,需肥量大,养殖以积肥为主。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模养殖兴起,在村东沿河一带建起养殖区,有养鸭大棚25个,面积37亩,养鸭户20家;狐、貂养殖场21个,面积35亩,饲养户20家;奶牛养殖户9户,存养奶牛125头;养蛋鸡6户,存栏蛋鸡9000只左右。其中吕学利、袁聿昌狐、貂养殖场年存栏均为5000只,总收入可达180万元。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有铝合金加工销售、水泥予件、草编、胶业等企业9家,从业人员100多人。杜连波创办的金归源胶业有限公司,生产各种密封胶,产品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1964年,村集体人工打机井4眼。1978年,全村通电后,村投资30万元,配套水电设施,提升灌溉条件。2004年,村民用上自来水。
  1983年,吕传周购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2003年,有线电视开通,入户率达98%。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农户,达300台(套)。1996年,程控电话开通,入户率达90%,村民现有手机900余部。
  1954年,村集体购买村内第一辆自行车。1955年,村民杜少信、刘奎贞购买自行车。1972年,村集体购进第一台12马力拖拉机。其后交通、运输工具逐年增多,至2009年,村民有货车28辆,三轮车18辆,小轿车40辆,面包车26辆,摩托车150辆,电动车300余辆。
  1983年,实施新村规划,户均面积252平方米,房屋砖瓦结构,按统一标准布局,南北大街5条,东西大街2条。2006年,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硬化,全长3000米,安装路灯20盏。
  明、清时期,村断续办有私塾。清末至1943年,袁香桂、刘瑞云、袁继美曾任私塾先生。1945年至1946年,刘子原创办新式学堂。1948年,村成立初级小学,学生16人。1960年后发展到两个班,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复式教学。1970年后建成完全小学,5个班,6名教师。20世纪80年代小学恢复6年制,6个班,7名教师,1997年撤并于井家田村小学。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升入专、本科以上院校者87人,其中硕士15人、博士后3人。吕海婷(女),博士后,曾留学美国,现在河南省信阳市师范学院任教。吕学爱(女),博士后,1963年生,现在泰安市中心医院泌尿科主任,《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曾任泰安市政协委员。刘建菊(女),博士后,1979年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袁顺全,现在曲阜师范学院任教。吕廷玺,曾任济南原东方红水泥厂厂长,高级建筑设计工程师。
  解放前,村内有一中药铺,郎中吕同奇,生于清光绪年间,读过几年私塾。据传:一年,其子生麻疹,危在旦夕,吕抱子去窦家洼求治,正巧先生在打牌。他恳求说:“大爷,孩子生疹子,请给孩子看看?”先生头也没抬说:“你知道我比你爹大?”过了一时,吕再恳求说:“大叔,救救孩子,给他看看吧?”那先生又说:“你知道我比你爹小?”说着继续打牌。吕一气之下抱着孩子回家,其子当夜夭亡。从此,吕发愤学医,四处访医拜师,终成杏林高手,一生悬壶济世,挂牌行医曰“济世堂”。为人乐善好施,不论穷富,不论寒暑、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求医者,马上出诊。
  1967年,成立村卫生室,次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室,有赤脚医生吕秀慧等2人。1982年,合作医疗解体。1992年,有医疗室1处,医务人员有毕玉珍等4人。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村民已全部加入。
  村文化生活丰富。建国初有踩高跷、扭秧歌、跑花灯等文艺活动。每逢春节、开业盛典、欢送新兵等都进行演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自发成立老年妇女腰鼓队,有扇子舞表演及京剧、吕剧选唱等节目。临朐县电视台曾采访演播。
  村文化底蕴丰厚。刘瑞云、袁香桂,均为清咸丰年间邑庠生,执教为业。
  袁俊升,字灼三,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北伐军营长,后解甲归田,在村办起学堂。
  袁继美,1930年,任国民政府江西汉口卫生部部长,后归故里,终老其家。
  张奎罡、张乐义父子,均为清光绪年间木匠,雕刻的龙、凤、花、草、人物生动逼真,巧夺天工。据传原七贤乡北朱村戏楼,城里文庙之精美木工品均出其手。
  毕云朋,清光绪年间人,职业讼师,状词文笔犀利。
  张兆禄,建国后应征入伍,1959年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先进个人,并参加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邓小平、叶剑英等接见并合影留念。
  吕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部部长。袁聿堂,山东财政学院教授、党委书记,省政协委员。毕玉清,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参谋长,转业后任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主任。袁崇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师级干部。吕秀彩(女),1951年生,曾任潍坊市档案局局长、政协潍坊市委员会常委、文史委主任。吕传远,1938年生,曾任临朐县烟草公司高级农艺师,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吕世明,1937年生,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吕学良,1962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临朐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曾获潍坊市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潍坊市政府第七届教学成果三等奖,获教育部国家级骨干教师称号。2010年主编的《政治大视野》,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2010年被潍坊市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吕伟,1961年生,淄博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淄博市服务业办公室主任。刘志勇,1962年生,济南市公安局法医主任。吕学强,1969年生,新疆建设兵团总工会办公室副主任。吕传田,1964年生,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学智,1958年生,潍坊市检察院高级检察官。吕传平,1954年生,曾任七贤镇镇长、县水利局副局长。吕学川,1968年生,中石化胜利油田天然气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党委常委。吕军,1963年生,曾任柳山镇党委书记,现任潍坊市地铁局副局长。吕学彦(1927—2007),曾任青州市杨集林场场长、书记。袁聿温,1963年生,解放军某部航空机械工程师,副团级。
  吕世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州服劳役,战事结束回国。
  1942年前后临朐“无人区”时期,村内267户,卖儿女者21户,饿死36人。
  1947年,村农救会长毕衍中被还乡团抓去,在张家亭子村北杀害。
  革命烈士刘炳山,1928年生,1948年11月入伍,卫生员。1950年1月在朝鲜龙头洞牺牲,安葬于此。
  1958年秋,城关公社田村管理区在村内办起幼儿园、敬老院,全村百姓被安置外村,全片幼儿、老人、残疾人全部集中到村内,附设食堂、医院,吃饭不要钱。菜园归食堂管理,供食堂之余,卖钱作办公、办院经费。1959年春,幼儿园、敬老院解散,村民回居家中。
  1977年,村600亩小麦发现金针虫,被害株率10%以上。
  村西古道旁原有1株槐树,粗可2人合抱,树冠如巨伞,荫蔽300余平方米。树旁有大石臼1个,1983年新村规划时树被伐掉。
  吕家大门也叫吕家门楼,建于清朝后期,砖瓦结构,颇显高大,巷内居户全为吕姓,新村建设时拆除。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村西有贞节碑,上书:“颜姜遗范”四字,后无存。
  村西北杏花沟西侧,原有尼姑庵曰桃花庵。明弘治年间建,毁于何年不详。传说县太爷有一子,乃纨绔子弟,终日寻花问柳,夜宿桃花庵月余,后被抛尸荒野。县太爷一怒之下问罪于众尼姑,将桃花庵毁掉。
  据传,古时村西有一小河曰“一迈河”,明朝隆庆二年(1568)特大暴雨,弥河改道移至村东,小河干涸消失。
  村西南北向大沟两侧,原有水湾3个,其中西侧一个面积2亩多。沟边参天柳树数株,水深2米有余,常年不干。因过去防火措施落后,村内屡次火灾,全靠大湾提供水源。
  摘自临朐县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