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2 20:13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西安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9 21:2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西安村
  西安村位于临朐县城西4.5公里处,距城关街道办事处驻地5公里。辖西安、吉家庄两个自然村。东与篦子庄毗连,南与郑家庄、董家楼、北高家庄接壤,西隔平顶山、轿顶山与青州市腰庄为邻,北隔北石河与青州市大、小章庄相望。聚落西高东低,西安村东西宽550米,南北长650米,面积0.36平方公里。
  西安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李姓立村。因处南北朝时西安县城旧址得名西安村。曾名西安店。据《柳山李氏宗谱西安联谱序》载:“始祖系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 徙居山左临朐西安庄。”明中期,孙姓自城西西郡迁入,后刘、张、王等姓陆续迁入。村有李、孙、刘、张、王、武、马、宗、贾、潘、曹、高、史、徐、吉等姓。
  吉家庄,位于西安村东。大元六年,吉乐天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此立村。村有吉、王、刘、徐、高等姓。
  全村有650户,2317人,4户回族,余皆汉族。
  明清时期属临朐县礼让乡平安社;1930年属第一区西安乡;1945年划归益都县方山区;1952年划回临朐县属第十一区(纸坊)西安乡;1956年属纸坊区纸坊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属纸坊乡;1998年属纸坊镇,2007年属城关街道。
  全村有耕地2300亩,山林700亩,土质主要为褐土。村西两公里左右即为南北走向的石灰岩(俗称青石)山脉。山脉以东顺势而下有三条大沟,自北向南分别是北沟(也叫槐树沟)、桂子沟、跌波崖沟。三沟间的田地有沟北、沟西、杨家前、杨家后、硼窝等地块。村北土地有王家林、白家林、松林、东西地等地块。
  传统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等粮食作物,少量种植大豆等油料作物。因地块坡度大,1966年前无水浇条件,雨水流失快,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66年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平土地1880亩,搬运土石3274方,用工13.8万个,使地块成方连片,改变了土地高低不平、地块小不利浇灌和使用机械的状况。
  村桑蚕业发展较早,建国前家家为之,兴盛时期在村内形成桑叶交易市场,以后逐渐发展成贸易集市,称“西安集”。20世纪70年代初,老桑树仍有近万株,新植堰边桑2万余株。1978年,由县蚕茧公司指导扶持,建养蚕室30间,集中饲养,优化管理。80年代是养蚕的鼎盛期,1980年养蚕达156.5张,产量达6348公斤。80年代末,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桑蚕生产逐渐停止。
  村有种植黄烟传统。建国前后户均种植1亩左右,根据亩数和烤房容量,采取3户至5户联合烘烤的方式,延续到人民公社成立。1972年,全村种植面积400余亩,亩产150余公斤,为黄烟种植先进单位。1982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积极性再度提高,高峰期面积达到500多亩,亩产200公斤至250公斤。1989年后,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亩数逐步减少,1992年停种。
  2006年始,发展大樱桃200亩,建樱桃大棚40亩。2008年,村与河北省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合建贺安清香核桃基地300亩。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养殖业由原来的一家一户零星养殖猪、羊、鸡等,向规模化养殖转变。2008年,有肉鸭养殖户40家,养猪户30家,蛋鸡养殖户3家,养牛户10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收入达百万元。
  村域山石资源丰富,从事采石业者较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民组织规模不等的建筑队、装修队,加之零星进城务工人员,共有100余人。
  西安皮鞋厂是由村办副业——鞋业组发展而来的。1982年扩大规模,新建厂房36间,从业人员80余人,生产的“真王”皮鞋,畅销省内外。1999年改制为民营企业,厂长孙兆增。企业发展带动制鞋户发展,从业人员达百人。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1988年,恢复集贸市场,农历三、八为集市日。集市面积1.2万平方米,两侧商铺门市30余家。
  1975年,村内引入电源。灯具为白炽灯泡,后增加日光灯、节能灯。2008年,全村有变压器6台,总容量530千伏安。
  20世纪70年代初,村委安装第一部手摇电话机,1980年,拨号电话增加到15部,1998年,程控电话入户率达60%,21世纪初手机普及。
  20世纪70年代,村购进链轨车1辆,拖拉机2台。90年代,村民自购小型拖拉机30台。2000年后,购买联合收割机1台、播种机15台、旋耕机7台。建国初,手推胶轮车替代木轮车,总数达300余辆,为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20世纪末,逐步购进大型运输车12辆,中型运输车12辆,小型运输车和三轮车60余辆。
  1978年,村内购买首台黑白电视机,每晚观看者达数百人。1980年后,人们开始陆续购买黑白电视机。1990年后,村民陆续购进彩电,添置影碟机、放像机。2008年,村有彩电650台,数字电视按装率达90%,电器炊具户有率达95%,电脑达50台。
  1978年开始新农村规划,至1985年基本结束,土木结构草房。1990年前后,开始分批翻新,大多数户已建成砖瓦结构房。村内设12米宽南北大街2条、8米宽3条,12米宽东西大街3条、8米宽1条。房屋每6户一排,排间东西小巷为4米,房院面积为(东西)16米×(南北)18米。
  2006年至2008年间,村内大街已全部硬化,同时硬化通村北地块的乡村路1100米。总计硬化里程6500米。
  村内人畜用水自古靠人力从土井中汲取,遇旱井涸要到外村担水。2008年,从石门坊深井供水站引水进村入户,全村用上自来水。
  村域水资源贫乏,自古靠天吃饭。20世纪60年代初,冶源水库西干渠建成后流经村东,但因地势情况不能自流灌溉。1964年始,历时三个冬春,在村北邻近干渠修建二级扬水站,灌溉村北农田1200亩。20世纪70年代初,嵩山水库西干渠流经村西山脚下,渠东部分土地得到灌溉。1970年建成西安水库,库容13.2万立方米。1991年修支、斗、毛石渠近2万米,灌溉面积增至1100亩。1992年在西山脚下干渠以东修大水池3个,每个容量300立方米。1999年,村投资在西山脚下打80米深机井1眼。2000年后,村民联合投资在西山坡打机井2眼,井深分别为120、130米,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
  建国前,村有老中医刘玉庆,号脉问诊配药,李延新诊治麻疹、天花、水痘等小儿科疾病。1970年,村建卫生所,李光辉、李洪才、刘同杰为赤脚医生。1971至1981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增加医生李芳爱专管妇产。1982至1995年为个体行医时期,由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进行管理。1996年至2006年,村医疗卫生几经分合,至2007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
  清末,村人李砚田考取秀才,终生在村教书。1915年前后,村中李升堂等7人创办新学校,学子孙守仁、陈更生、孙守道等考取济南、青岛等地师范、高等学校读书。抗日战争时期,教学增添抗日内容,学文化与宣传抗日救国相结合。李荣吉等相继任教。
  1949年秋,借用李荣庆家的5间屋,办起单班复式小学,上级派公办教师程寿元到校。次年,学生增至80人,增聘李荣庆、李作才任教。1952年,筹办高级班,王润民、陶嗣盛任教,将菩萨庙大殿修补为教室,招收40余名学生。同时,在村南大庙修缮教室,1953年9月,在此办起西安完全小学,由王润民任校长。数年后发展到8个班,十几位教师。1958年秋,办“共产主义小学”,把西安片10个村的学生集中起来上课,因条件不备,数月后解散。1968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管理,在外教师李作斗、李作才等回村任教。1969年创办初中班,后“戴帽”设高中班,并陆续将附近各村初中班联合起来,原“西安完小”改为“西安联中”,1994年合并到纸坊中学后,西安小学建制恢复。学校占地6048平方米,建筑面积981平方米,有一年级至六年级6个班及幼儿园3个班,在校生220人,有小学教师14人,幼儿教师3人。教师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9人,中专学历3人,学历达标率100%。多次被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园林绿化先进单位。1956年,学校操场配置篮球杆。1970年后,小学、初中设置乒乓球台,村中青年也在劳动之余进行健身。1978年后,学校体育设施器材逐步健全,篮球场、排球架、乒乓球台、跳箱、平衡木、单杠、双杆等达到配套标准,在历届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上成绩显著,有多人获得奖项。
  建国以来,村中升入专、本科院校的有170余人,其中研究生30余人。
  博士6人:李兴国,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孙益伯,中科院硕士研究生,留美物理学博士。孙延军,广州中山大学博士,现任广州市番禺区环保局环境科学所工程师。王海伟,哈尔滨市兽医研究所博士,现从事疫苗研究工作。王海强,北京石油大学博士,现在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工作。陶启蒙(女),哈尔滨市兽医研究所博士,现从事研究工作。
  1945年,村属益都县方山区,农救会、妇救会、民兵、儿童团等组织建立后,开展读书、识字、学文化活动。建国初,村内开办夜校,开展群众性的识字扫盲活动。1952年,上级配备扫盲干部,办学形式分午班、晚班,1958年停办。孙文亭、孙守智、孙玉连、李作斗、李焕兴等先后任教。
  1980年后,村购置广播器材,在村中安装喇叭,及时向群众广播重要通知和最新信息。2007年后,建成文化大院,内设“农民书屋”,购置科技知识、卫生健康等大批图书,按时开放阅读和借阅。2008年,进一步配套文化大院设施,设置篮球架、爬梯、双杠等健身器材,充实图书室、健身活动室、游艺室的书籍和器材。
  在军界、政界任职者有:孙恒山(1911—1992),1945年经抗联指导员唐克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建立西安村党支部,任第一任支部书记、农救会长。1946年,中共益都县委在方山区建立民兵联防大队,开展武装斗争,孙任方山区大队长。全区50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西安即有30余人。后在益都县独立团任副营长。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军民战略转移时,任难民转移沂青大队中队长。在反奸防特、镇反剿匪斗争中参加战斗十几次,有神枪手之称。建国后转往地方,主要从事武装和水利工作。
  李金勇,1947年生,1964年入伍。1992年受中央军委派遣,赴柬埔寨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任中国维和大队大队长。2003年任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少将军衔。
  李兴泮,1945年参加益都县方山区抗联工作队,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连指导员。建国后,历任工兵学校指导员、工程兵团级助理员、宣传部副部长兼党委书记。1976年任中央慰问团副团长,赴老挝慰问演出。曾荣立三等功3次。
  李光生,1946年参加益都县方山大队,任通讯员,同年参加解放军,离休前任国家物资总局四局局长,师级。
  李玉美,1946年参加益都县方山大队,同年6月编入益都独立营,任排长,后任连指导员、独立团特务连连长。参加过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9月赴朝作战任特务连指导员等。1953年回国。
  李兴平、李作栋、李延益均于1946年加入益都县方山大队。其中李兴平建国后曾任四川自贡市刑警支队支队长;李作栋,1947年随部队南下,建国后任上海警备区卫生队队长,副师级;李延益,曾任连长、指导员等职,1951年赴朝参战,1953年获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1954年任副营级股长,195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1957年曾任临朐县粮食局副局长、民政局副局长。
  孙玉勤,1947年生,1964年入伍。曾任解放军某部第十四干休所所长,师级。李兴旺,1964年生,现任中国民航总医院主任。李玉贵,1967年生,1986年入伍。现任河北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研究所副主任,团级。
  李作汤,1933年生。1951年至1959年任西安乡乡长兼西安村村长。1956年任临朐赴苏工作队队长。1961年回国后,在二机部核工业公司工作,曾任处长。李金良,1961年生,现任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处长。武立民,1973年生,现任广东军区某处处长。李文英,1937年生,曾任辛寨医院副主任医师。
  村内从教者较多。建国前,孙守仁分配任教于临邑一中;陈更生,教授,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社会主义常务副理事长、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建国初,李作才分配到诸城市任小学校长,1968年调回本村任教,曾任下五井联中校长,并主编《临朐县教育志》,系中学高级教师。孙玉升,曾在黑山铁矿工作,高级工程师。李作禄,曾在德州市陵县林业局工作,曾任德州市政协常委,高级园艺师。李作斗,先后在城关、杨善、纸坊任教,中国教育写作学会会员、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会员。魏敏(女),1980年生,现在西安小学任教。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高世振,1975年生,现在西安小学任教。论文曾获山东省二等奖。马中艳(女),1965年生,现在西安小学任教。论文《上好一堂课的几点思考》获第四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
  村有文娱活动传统,多在冬闲时排练,春节期间搭台演出,自娱自乐,活跃节日气氛。节目有跑马灯、踩高跷、玩龙灯、送麒麟、扭秧歌、打花棍等。
  跑马灯。马灯队一般由30人至40人组成。上演时演员身前绑马头,身后绑马身,犹如人骑在马上,晚上演出时马头马身还分别点燃蜡烛,伴之以旱船。旱船上坐着大姑娘或新媳妇,由艄公持浆划船。演出时乐队伴奏。马灯队、旱船程式交替。如八卦阵、山门阵、十字梅、大摆队、小摆队、四门斗、两扇门、百花串等队形。气氛热烈,十分热闹。
  高跷队,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高跷队员扮相各异,有“抬老四”(旧县衙的狗腿子)、“丑旦”(俗称“低老婆”即泼妇)、“猪八戒背媳妇”等。“老四”化妆成小白脸,头戴尖翅纱帽,嘴带噘耸胡,身穿翻羊皮袄,脚蹬尖底靴,手持大纸扇,坐在扁担上,随着扁担上下起伏,老四前倾后仰,摇头晃脑,嘴里唱道“太爷是赃官,处处使黑钱,要我去催办,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给我钱,我就昧着良心干。”“低老婆”腮涂两滩墨,嘴染满口红,发髻半尺长,手持大烟袋,身穿长袖衫,脚穿大花鞋,脚踏丁字步,腰部扭动,两手摆甩,口中念念有词。建国前后,文娱活动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如“送郎参军”、“我家领到新地契”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村人利用多种文艺形式展现新风尚,把当地出现的新人新事编成小歌剧、吕剧、快板书、三句半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演出。
  殷商时期,逄伯陵为齐地昌国国王,为政廉明。他教民植桑养蚕,把国邦治理得物阜民丰,深得百姓拥戴。逄殁后,人们为纪念其功德,奉若神明,在逄山、西安建庙祭祀。《汉书·地理志》云:“每岁县官犹以三月诣庙社祭”。每逢清明时节,八方香客前来祭拜逄公。祠之题联“威灵昭日月,云雨润苍生”。
  据《临朐文物专辑》载:“东汉建置西安县,历时五百年,几经兴衰,废于北齐,后不复置。城池早已圮毁,然地下遗物尚存”。据清末出土的房基、砖瓦、陶瓷器皿等遗物的造型、纹饰考证,多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式样和图案。如仰莲纹瓷瓶,兽面纹瓦当等。村民在村北掘土,曾发现昔年城中大街遗迹和錾雕工细的柱基。街石铺砌条理规整,表面磨损光滑,且有较深的车辙痕迹。据有关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考究推测,西安城虽面积较小,但布局紧凑,其时较为繁华。
  建国前,在村西南发现“董家尚书碑”残迹。
  1945年4月,建立益都县方山区革命根据地,全区共60个自然村。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方山区组织工作队,将部分力量集中在西安村。通过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培养孙恒山、李延芳、纪兰等积极分子。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工作队召开积极分子会议,逯法本在会上讲了“穷人要翻身,就要组织起来”的道理。会后,工作队决定村农会暂由孙恒山代理会长,组织发展农救会员70余人,青救会员30余人,妇救会员30余人,民兵30余人。根据群众要求,先清算了伪保长,又斗争了地主和恶霸。
  1946年,村秘密成立中共党支部。1947年3月,益都县委和县抗联在村召开“双减”胜利大会,进行“双减、增资、反奸诉苦”工作总结。中共益都县委书记于超、县长刘吉、县抗联主任张福堂讲话,授予西安“模范村”称号。
  1965年,村域降雹,黄烟损失严重。
  房舍、庭院颇有讲究,传承至今。房舍以四合院建筑为主,设主房、厢房、偏房、大门、影壁以及栏圈等。主房为“一家之主”所居,最高;两边辅建厢房,意谓文武辅佐;南屋谓之偏房;影壁亦称迎壁墙,为进门之冲,据说有防“冲煞之气”作用;栏圈位置在下。庭院大门口外侧栽国槐1或2株,意在追根念祖—“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院内必植石榴树2株,意取“周文王百子”、“榴子留子”,后代兴旺。
  孙怀彦,号百万,1877年生,因抢劫绑架被缉捕,逃亡青岛为匪,后沦为汉奸。1922年在《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时,曾协助当局挫败日本攫取胶济铁路权益之阴谋,受张宗昌奖赏,特授陆军中将,任国民党混成旅122旅旅长。1928年在峄县被北伐军击败,被俘杀于南京。
  1959年至1961年,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食物匮乏,群众生活困难,3年饿病而死108人。
  摘自临朐县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