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43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来家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2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来家庄
  来家庄位于临朐县城西南15公里、五井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八歧山东侧,南与五井中村、西村一沟之隔,北与花园河村土地相连,东与朱家庄住户相接。聚落呈正方形,北高南低,花园河水沿村西、村南蜿蜒东去,注入黄龙沟。
  据《来氏族谱》载,明景泰元年(1450),来氏祖先来宣,由浙江萧山县迁此立村,名来家庄。经世代繁衍生息,成为村内大族,其人口约占全村的40%。据《孙氏族谱》记载,村内孙氏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由今城关街道西郡村迁天井村,后一支由天井村迁入来家庄,其人口亦占全村人口的40%,另有刘、高、任、许、朱、徐、李、尹、谭等,264户,897人,均为汉族,有2户信奉基督教。(尹氏家族系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狮子口村尹氏立姓始祖尹般122世孙璋甫公后裔)
  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朱音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五井区朱音社;1930年属第五区八士乡;建国初属第五区五井镇,与朱家庄同为一行政单位;1954年村内成立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与朱家庄合并为一个高级社,名前进社;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五井公社前进大队;1961年与朱家庄分队,称来家庄大队;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五井镇。
  全村耕地600亩,土壤为淋溶褐土,大部位于村西八歧山东麓山坡上,西高东低,为“爬坡田”。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
  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展以整地改土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将全村耕地统一进行治理,整成高标准“大寨田”。嵩山水库西干渠建成后,堰边地头全部修建支、斗、农渠,耕地基本实现自流灌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1971年小麦单产全公社第一,受到表彰奖励。
  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村东、村北建起50亩樱桃园,其中3户建起钢架结构樱桃大棚。1994年在加强原有柿子树管理的基础上,新栽柿子树3000株,发展山楂园80亩计5000株。
  养殖业以传统畜禽为主,有鸡、鸭、猪、羊等。1998年开始实行规模养殖,养殖肉鸭的5户建起养殖大棚5个;6家生猪专业户,建起猪圈60间。
  村内传统制陶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花盆、瓦盆、鱼瓮等,工艺精湛,美观大方,坚固耐用,深受消费者青睐。1982年县内文物普查时,在村南一带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的区域内,发现几十处古瓷窑遗址和陶瓷器碎片,据考为唐宋陶瓷窑遗址。
  解放前,手工制作土陶器只有高汉文一家,解放后,其两子高瑞清、高美清传承父业,从事陶器加工;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作为集体的主要副业项目,生产规模扩大,从业人员增至8人;1990年后,全村有30余户计60余人从业,花盆制作由手工改为机制,揣泥改用压泥机,呈现出家家建土窑,户户做泥坯的景象,成为有名的制陶村。其主要产品红泥花盆和房屋脊瓦畅销县内外。
  村原来缺水,吃水仅靠村西河边1眼20米深水井,遇旱河床干涸,井水亦枯竭,须到五井煤矿取水饮用。解放后曾多次请水利技术人员勘水打井,均未成功。直到2000年,在潍坊市工商局驻村工作组帮助下,在村西北勘测到深井水源,打出170米深机井1眼,埋设地下管道3000米,配套后村民吃上自来水,并解决了村北200多亩耕地灌溉和养殖业用水。村民感恩工商局无私援助,遂将此井命名为“红盾泉”。
  2007年,临朐县烟草公司利用村西八歧山前闲散山地,开发100余亩种植黄烟,在村西北又打出深机井1眼,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000米,埋设地下管道1000米,在山腰建起蓄水池两座,送水上山,解决了200亩山地的灌溉。建起烘烤房10余间,库棚6间,为黄烟基地生产提供了保障。
  1964年村内通电,村民用上电灯照明,大队副业生产用上电力,石碾、石磨加工食粮变为机械加工。
  村内安装变压器3台,计200千伏安,90%以上的户看上有线电视,全村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200余台,85%的户安装程控电话,村民有手机250余部。
  第三产业以建筑、运输、商品零售为主,有民用建筑队1支,大型运输翻斗车4辆,三轮运输车16辆,拖拉机5台,商品零售门市4处,纸扎工艺户2家,从业人员计60余人。
  1985年实施新村规划建设,2008年基本完成,村民住上房舍明亮、 院落宽敞的新住宅,户均居住面积330平方米。
  2003年,硬化村内主街2000余平方米;2004年在上级“村村通”政策扶持下,硬化进村路及村内主街,长达2000米;2008年硬化通花园河村公路,与五(井)花(园河)路相接;硬化村西南北街,长400米。
  清末村中学者孙佃兴随任恒祥读书,因废科举,未曾进学,便在家中办起私塾,教授村内学童。入塾就读者,解放后在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时期成为骨干财会人员,为社会作出贡献。
  解放后,与朱家庄合办初级小学,校址在朱家庄,有教室6间,教师3名,学生60余人。1958年原五井完小全部迁入朱家庄,建起五井共产主义小学,朱家庄村民全部搬至村内,分散到各户居住,朱、来二庄合为一村。
  1959年夏,共产主义小学解散后,村里建起初级小学,有教室6间,教师4名,2002年合并至朱家庄小学。2004年镇整合教育资源,将朱家庄小学撤并至朱音小学。
  1965年村设卫生室,配医务人员1名。现有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3名。2008年95%的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来源(1902—1981),字湘廷,在孙佃兴私塾学习后考入临朐县立高等小学,1921年考入山东省第十中学(校址青州),品学兼优。毕业后在县城民主街小学任教,一生执教40年,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直至1963年退休,堪称一代良师。曾当选临朐县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孙中立,1954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历任连长、营长、团长,转业后任青岛机械厂党委书记,退休后定居青岛。
  朱凤英,1947年8月生,临朐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画师,工年画、国画,其画作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并先后到法国巴黎、津巴布韦等国展出。许苓芝,又名许毅,字子恒,1941年生,1966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大学,分配到菏泽发电厂工作,1974年回临朐曾任科委副主任。
  来仪(1604—1646),字爻先,自号北海人,来家庄来氏六世祖。其父来实曾任儒官,生二子,仪为次。仪幼年贫寒,衣食不裕,偿随其父游学莒县侍御史刘璞家中。刘侍御一见仪文,啧啧称奇,不敢以童子待。20岁入庠,太守王极即谓仪为山佐第一人。崇祯三年(1630)秋闱,举乡试第一,称解元,名震山东。崇祯十三年(1640),擢进士,是年撰《临朐县修石城碑记》。
  村东南角原有明代所建关帝庙,南北长8米,东西宽9米,有正殿3间,塑关公、关平、周仓彩像,墙壁画有三顾茅庐、桃园结义等三国故事。院内有古槐1株,树干直径1米有余。院东墙前有石碑1块,记载着建庙年代及情由,惜碑文无人抄录。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此庙作为“牛鬼蛇神”被毁掉,古槐亦被杀伐。
  2010年县审计局包村工作组投资10万元,建起10间办公室和一处活动场所,改善了办公条件。
  供稿   许连芝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