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4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朱家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30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朱家庄
  朱家庄位于临朐县城西南15公里处,北靠前朱音,西界来家庄,南与五井镇政府驻地一沟之隔,东距下五井西村2里之遥。聚落呈正方形,街道呈方格形分布,西北略高于东南。
  明洪武初年,朱姓自山西省洪洞县徙此立村,故名。据程氏家谱记载,程姓于清康熙年间,由武定府惠民县迁入,现人口约占全村的50%。朱姓亦占30%。其他姓氏为衣、高、徐、赵、来、尹、王、罗、冯、谭、杨、曾、张等姓,332户,1110人,均为汉族。其中有2户5人信奉基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朱音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五井区朱音社;1930年属第五区八士乡;新中国成立后属第五区五井镇,与来家庄为同一行政单位,1954年村内成立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与来家庄合并为一个高级社,名前进社,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为前进大队;1961年与来家庄分队,成为朱家庄大队;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五井镇,复称朱家庄。
  全村耕地845亩,土壤为褐土和淋溶褐土,熟化度高,土体深厚,活土层30厘米至40厘米。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
  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展以整地改土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将全村耕地统一进行治理,整成水平梯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曾被中共昌潍地委授予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过去严重缺水,村内仅有两眼十几米深的老井,遇旱即枯,村民须到周边村庄取水饮用。解放初期,多次组织探水打井,先后用土法人工打出20米深水井5眼,但仍不能解决吃水问题。1978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向深层要水,打成190米深机井4眼,彻底解决缺水困难,不仅家家吃上自来水,还使700多亩耕地得到灌溉。
  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80年,县委、县政府来村召开“三秋”生产现场会,推广该村的耕地、扶垅、播种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本村实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突出发展蔬菜和果品生产。果品以苹果、山楂、桃为主,栽植面积约210亩。蔬菜以种植大姜为主,年种100亩。
  家庭养殖,以传统畜禽猪、鸡、鸭为主,其中有较大规模的养鸭户60多家,建养鸭大棚80多个。
  村有6支建筑队,4个装修队,从业190人。有副食品加工厂1处,水泥预件厂3处。有各种货运车48辆,轿车15辆,面包车15辆,拖拉机3台,收割、脱粒、粉碎、磨面机等50余台。
  1976年开始进行新村规划建设,到1996年基本完成。建成标准住房350余套,户均住宅面积300平方米。村中有南北主街1条,宽8米,每排住房前均为5 米小街。2005年至2006年,水泥硬化村内主街1600米,2006年硬化进村路1000米,总投资30余万元。
  1964年村内通电。1993年程控电话开通,入户率达95%。1998年有线电视接通,入户率达98%。村民购置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空调达600余台,有手机500余部。
  民国初年,在村南天齐庙设单级学堂,校长为谭其章,大楼村人,教师有王中谦、高京尼、许京同等,校工为冯志三,有学生百余人,后改为第五区高等小学,迁于五井真武庙内。
  解放后,与来家庄合办初级小学,校址在村东南关帝庙前,有教室6间,教师3名,学生60余人。1958年五井人民公社在村内建立共产主义小学,原五井完小整体迁入。村民全部搬入来家庄,分散到各户居住。朱家庄成为校区,民房做教室、办公室、师生宿舍和食堂。共有16个班,40名教师,600多名学生。学生主要来自五井、天井、石峪、隐士、平安地、朱家庄、来家庄、小辛庄等村。校长白方纯,教导主任马文政,总务处主任尹安稳。学校设一、二、三年级学生食堂1处,四、五、六年级学生食堂1处,教职员工食堂1处,学生和教职工全部吃住在学校。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组织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根据学生年龄分为多种勤工俭学小组,有木工组、印刷组、文具组、理发组、文体队、农业队等,每周以班为单位,参加一两次农业生产劳动。1959年夏,学校迁回五井原址,村民始得从来家庄回村居住。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受到严重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维持。1968年山东嘉祥县两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侯振民、王庆馀,迎合当时形势,提出公办小学下放到农村来办的建议,后被教育界称为“侯王建议”。此建议得到“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的认可,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公办教师“一鞭赶”各自回家,能安排在本村任教的继续任教,不能安排任教的则回生产队种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不久,五井公社59个大队便因陋就简建起59处小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基层教育出现的“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现象,就是这时造成的。
  1959年,五井完小迁走后,村内新建学校1处,有教师6人,在校生130人。1968年,在朱家庄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全部返回原籍,村内在外地教学的教师亦回村,就此办起朱家庄小学。
  1968年,小学附设初中班,原来教小学的教师改教初中,小学教师不足,就从村中识字青年中补充。1970年,初中班取消,合并至五井联办中学。2002年,来家庄小学合并到村小学。2004年,镇整合教育资源,将村小学合并至朱音小学。2007年,国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全村136名学生受益,并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1965年村设卫生室,配医务人员2名。现有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2名,全村96%的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据《程氏家谱》记载,程志升清乾隆年间任临朐县农官。
  村有革命烈士2人。程世明(1920—1949.10),1947年10月参加解放军,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在广州市沙河区牺牲。赵宪四,1920年出生,牺牲时间地点不详。
  村南50米处,有天齐庙,占地面积1亩余,供奉东岳大帝,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清末科举废,学堂兴,在此办起单级学堂,教授未入学生员,废四书五经,开国语课,学成者称单级先生,可任小学教员。
  村东南原有关帝庙,面积百余平方米,解放后尚存庙祀,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原村前大街并列3个高台子大门,中间朱家台子有国槐1棵,高约20米,树干直径1.2米,树冠400余平方米。
  供稿 程学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