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06
鄌郚总编

潍坊地区的抗日武装

  潍坊地区的抗日武装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2017年8月6日 总第296期 (B1-B8)
  抗日战争期间,潍坊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山东省委的号召,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抗战初期,除在寿光、昌邑、潍县、临朐、益都集中领导建立了机动性较强的鲁东游击队第七、八、十支队外,还在其它各县领导组建了许多抗日武装。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的不断深入,潍坊各级党组织又在更大范围内领导建立了独立团、独立营、县大队、区中队等许多地方武装。这些武装虽然人数少、武器差,但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期选取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抗日武装,对其突出事迹进行着重介绍。
  -
  【七支队后方工委】
  留守抚恤伤员组建武装
  中共鲁东工委组建并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与八支队合并以后开赴胶东,七支队留守人员为抚恤伤员和烈士家属、处理善后工作,成立了七支队后方工作委员会。虽然这支特殊部队仅仅存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它的成立却在七、八支队离开昌潍后,为宣传我党政策,做好群众工作,激励青年踊跃参军参战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主动要求善后 建立后方工委
  1938年4月,七支队与八支队会师。中共鲁东工委在昌北龙池村召开会议,将两个支队合编,成立七、八支队联合指挥部。会议决定,部队开赴胶东。
  在离开昌邑前,由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主持会议,宣布建立中共昌潍县委,张智忠任书记,耿锡章任副书记,开展地方工作。同时建立七、八支队后方工作委员会(亦称留守处),由孙汉三任主任。会上确定了县委和留守处的主要任务:一是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二是抚恤在柳疃、肖家营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家属。三是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爱国青年参军参战。四是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
  鉴于与敌几次交锋中受伤的七支队伤员需要治疗,牺牲烈士家属需要筹资抚恤,一部分散留在潍县的队员有待组织归队,同时东征部队也急需枪支和兵员补充。为此,在七、八支队会师研究东征之时,七支队骨干耿一斋征得组织同意暂留潍县,会同当地党组织办理此事。耿一斋回到自己的家乡——潍北耿家小官庄,找到中共潍县县委书记耿锡章,汇报了留潍县的目的,耿锡章听后非常赞同。两天后,留在潍县的七支队队员栾新斋也从华疃村闻讯赶来,征询以后的工作意见。他们3人商量,决定先把滞留在潍县的七支队骨干队员和平时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联络起来。
  几天后,他们把联络好的人员集合在耿锡章家开会。到会的除他们三人外,还有河南村的党员于效辉,牟家院村的牟耀东,吴家村的吴益斋,孙家杨孟村的孙东升,冯马杨孟村的冯殿魁等人。根据会议决定,在孙家杨孟村天齐庙内成立了一个特殊的武装组织——七支队后方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后方工委)。后方工委下设政治部、军事部和经济部。政治部部长于肖愚,副部长牟耀东;军事部长栾新斋,副部长吴益斋;经济部长耿一斋,副部长冯殿才;耿梅村、于德甫负责宣传工作,耿一斋兼秘书长。机关设在天齐庙。工作委员会的任务有3项:一是捐款,抚恤在昌邑肖家营战斗中牺牲的七支队队员的家属;二是集合留在潍县的原七支队队员追赶部队,收集枪支;三是宣传抗日,动员青年参加七支队。
  -
  积极开展活动 抚恤伤员烈属
  成立大会召开以后,后方工委的成员们立即分头秘密活动。为了加强宣传鼓动工作,他们还组织了宣传小组。由在小庄子村学校任教师的耿梅村负责刻蜡板、编报。于德甫用自己的收音机,和冯静尘负责收录宣传资料并开展编印工作。
  后方工委积极开展募捐、动员参军、收集枪支弹药等活动。经过20多天紧张的工作,很快筹措了资金200多元,除留一小部分做办公经费外,其余全都用来抚恤七支队伤员和烈士家属。同时,通过宣传鼓动,招集了原七支队队员和新参军的青年40余人,收集枪支近30支,组成了后方工委直属武装队,由吴益斋兼任队长,枣林村的王士英任副队长。后方工委成立后,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在孙家杨孟村住了十几天后,后方工委将队伍拉到昌邑县瓦城村,在附近的武装组织配合下,参与攻打国民党杨深元部的战斗。这次战斗,虽然部队战士情绪高昂,但终因敌我实力悬殊,对敌情了解不透,又加上仓促上阵,战斗失利。战后,昌潍县委书记张智忠分析原因:杨深元部有三四百人,凭我们现有的军事力量是打不败的,建议另作打算。于是,后方工委决定不在瓦城久留,及早东进追赶大部队。由于估计到东去的路程约三四百里,途中驻有不少国民党军和土顽部队。这么多人的队伍行动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危险很大,遂研究决定由军事部长栾新斋先头东去寻找部队,请求派一个连队前来接应。这时,潍北高里一带的土顽王秉臣的部队已到达昌邑,扬言要缴后方工委的枪。
  -
  成功摆脱土顽 分散追赶部队
  5月底的一天下午,约两三点钟,后方工委正讨论如何应对前来骚扰的土顽王秉臣,忽有人报告,王秉臣的骑兵从村东面疯狂扑来。耿一斋急忙爬上村东南角围墙了望,只见土顽部队已逼近瓦城村。为了村内老百姓的安全,后方工委当即决定:首先由政治部部长于肖愚和耿梅村出村东门与对方交涉,先稳住他们;同时部队从村西门出村,然后向南撤退。当耿一斋从围墙上返回时,部队已经撤走,他急忙与等候他的冯静尘沿部队撤出的方向追赶。
  这时土顽部队已经冲出西门,直扑我撤退部队。3名骑兵追到耿一斋和冯静尘跟前,强行搜身,一无所获,才将他俩放过。与此同时,土顽部队已把我后方工委的部队全部包围,并开枪射击。战士们奋力反击,这时,政治部副部长牟耀东机智地喊了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双方才停止射击。
  在这之前,耿梅村、于肖愚在村东门外的孙膑庙东边已见到土顽头目,发现其中有不少熟人,还未来得及商谈,就听到村南响起了枪声,于是立即赶去制止战斗。这时,战士们的枪支已被土顽部队收缴,军事部副部长吴益斋被打伤了臂膀。
  双方重新回到瓦城以东的大庙里进行谈判,对方说这一仗完全是误会,同意把枪归还给后方工委,但在归还时把好枪换去了。
  谈判后,我方队伍重又返回瓦城村。后方工委经过研究决定,战士们先暂时回家,避避风头,隔三四天后,再在瓦城集合。重新集合时,部队已达到70多人。由于晚上东渡潍河,既没渡船,又无向导,河流湍急,过河受阻,后方工委遂通知所有人员分散东去追赶部队。当晚,耿一斋、牟耀东和耿梅村三人回到耿一斋家。几日后,他们分头东追部队。
  栾新斋、于肖愚、牟耀东、耿梅村4人骑自行车一同东下;耿一斋、耿道明、耿锡栋3人徒步在掖县追上了部队;吴益斋、于德甫等后方工委的其他人员及战士也陆续在胶东追上大部队。此时,七、八支队已经合编。从此,他们同胶东兄弟部队一起开辟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后随部队西返清河。同年冬,部队编为山东主力部队,转战在齐鲁大地上,立下了不朽战功。
  -
  【寿光独立团】
  英勇善战智斗张部顽敌
  -
  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八支队开赴鲁中根据地后,寿光县委重新组建革命武装。寿光北部的各武装小组迅速集结,成立了寿光独立营,不久就扩编为独立团。在寿光人民的支持下,这支队伍建立了清水泊抗日根据地,在清东平原上谱写了一曲曲战斗的凯歌。
  -
  把握有利时机 重建抗日武装
  1938年11月,创建于寿光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八支队按照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和山东纵队命令,开赴鲁中创建山区根据地。寿光境内一半被国民党顽固派保安十五旅张景月部占领,其不断侵扰原属八支队活动区域。寿光县委根据山东省委指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把工作重点放在重新建立人民抗日武装上来。
  寿光县委将机关设立于六区张家庄,开始公开合法的活动。县委增设了军事部,确定赵寄舟任军事部长,李廷奎、李登坦为军事部干事,并确定了一批参加武装部队的党员骨干。县委和各区委、县委军事部和区委武装领导小组之间,建立了经常联络和情报工作制度,以灵活的工作机制,把握重建武装的时机。
  1939年1月,日军占领寿光县城,进而占领了部分重点村镇。在县城及丰城、王高、南河、黑冢子、侯镇等村镇安设据点,不断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2月,日军对国民党山东保安第十五旅张景月实行迫降性扫荡。张部溃逃,其一部将枪支存放在寿光北部浊北村一带,逃回弥河以东地区。
  寿光县委得到情报后,于2月21日紧急命令各区武装小组迅速集结到浊北村,收缴了张景月部存放的枪支,然后将人马拉到张家庄,在此宣告成立寿光独立营,赵寄舟任营长,县委书记张海邦兼任政委。独立营下编1、3、5三个连队。马恩才任1连连长,杨成吉任3连连长,李登坦任5连连长,全营指战员近400人。
  随着对敌作战的不断胜利,独立营的武器装备不断充实、改善,人员不断增添,部队的政治和军事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到5月份,经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批准,寿光独立营扩编为寿光独立团。赵寄舟任团长,张海邦任政委,李雪峰任政治处主任。独立团辖1、3、5、7四个连队和一个特务连、一个骑兵分队。1、3、5连连长不变,陈景南任7连连长,吴怀信任特务连连长,徐连正任骑兵分队长。此时,部队已发展到近700人。
  -
  部队初试锋芒 连续两次大捷
  日军侵占寿光后,在部分重点村镇修筑碉堡、安设据点,时常外出扫荡。寿光独立营成立后,随着部队不断壮大,战斗情绪日渐高涨。1939年4月中旬的一天,独立营得到情报,王高据点一个小队的日军要到牛头镇扫荡。营长赵寄舟、政委张海邦亲自率领一个连队,拂晓前埋伏在牛头镇东南的苇丛中,严阵以待。早饭时分,一队日军从东面趾高气昂地开过来。由于日军占领寿光后未曾吃过苦头,又自恃武器精良,毫无迎战准备。日军刚进埋伏圈,营长赵寄舟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开火,敌人毫无戒备,一时被打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由于独立营装备低劣,火力稀疏,敌人卧倒在地向独立营猛烈还击,进行反扑。独立营指战员凭借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近战,愈战愈勇,顶住了敌人的疯狂冲击,敌人被迫扔下几具尸体,狼狈逃窜回王高据点。此次战斗,独立营初试锋芒,鼓舞了全营指战员的斗志,增强了全县人民的抗战信心。
  牛头镇伏击战后,独立营政委张海邦带领两个连队到半截河村开展工作。刚一进村,忽然得到报告,驻黑冢子的日伪军正向半截河开来。张海邦立即指挥部队埋伏在村内,作好战斗准备。黑冢子庄到半截河不过五里路,扫荡的日伪军不知村内有埋伏,像往常一样,大模大样地闯进村内胡作非为。独立营指战员乘敌不备,突然发动攻击,击毙敌人多人,残敌被压缩到一所学校院内,凭借院墙进行抵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10余名日伪军被击毙。其余敌人夺路而逃。
  两次战斗,连战连捷,独立营发展壮大起来,扩编为独立团。
  独立团成立后,在西至临淄、长山,东到潍县、昌邑北部的广阔区域内寻机作战,进一步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5月上旬,独立团派出一个连队,在王高镇与南河村之间的羊益公路两侧设伏,歼灭了日军巡逻队一部。随后又派出一个连队,长途奔袭广饶县南部的日军大王桥据点,连续数日将日伪军团团包围,终于胁迫敌人从大王桥据点撤退。此战破坏了日军据点布局,鼓舞了广饶人民的抗日热情。
  -
  牛码突围之战 勇斗顽固之敌
  在独立团对日军作战节节胜利,队伍不断发展之时,十五旅张景月部却视独立团为心腹大患,竟与日寇勾结,夹击我部,破坏抗日斗争。寿光独立团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坚持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1939年9月,张景月亲率一个营的人马,与盘踞在寿光西部边境的土匪刘振龙营密谋汇合,直逼独立团驻地张家庄,要独立团领导出来谈判。当时,驻地只有政委张海邦带着三个连队。张海邦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奋,只带几名战士,与张景月在张家庄西门外打麦场谈判。张海邦机智地同张景月进行舌战,将张景月驳的哑口无言,张最后带领护卫和埋伏的部队绕过张家庄走了。
  张家庄谈判后不久,张景月又率其主力近2000人,伪装成日军,对驻守在牛头镇和小码头的独立团进行包围,妄图一举歼灭发展中的独立团。
  战斗打响后,张景月的南路部队以优势兵力冲进牛头镇南门,立足未稳,即在1连的英勇反击下,扔下几十具尸体逃出镇外。张景月的另一路人马妄想从东北方向突破,被7连以猛烈火力阻滞在数百米以外的窑场,不得前进。驻南河一带的独立团3连和驻寇家坞一带的骑兵分队,火速赶来增援。独立团集中特等射击手,采取以逸待劳冷枪射击战术,使张部不敢接近牛头镇。
  与此同时,驻在小码头的5连,在副团长隋苇塘、连长李登坦的指挥下,同刘振龙营展开激战,寻机突围。
  当晚,独立团在牛头镇村内摆起疑兵之阵,张景月部不敢轻意接近。深夜,独立团团部和1、3、7连及骑兵分队在政委张海邦的带领下,出其不意,隐敝地从牛头镇北面撤离,沿清水泊北面向西转移,直奔小码头救援5连。此时,5连在给刘营以重大杀伤之后,安全突围转移到了赵埠。
  此次战斗,歼敌300多人,而独立团只有6名同志负伤,胜利地粉碎了张景月的可耻阴谋,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又一次胜利。
  “牛码事件”后,张景月不断配合日军袭击独立团。不久,独立团团长赵寄舟率特务连从鲁中返回部队。独立团组织精兵,以长途奔袭的战术,到弥河以东张景月的大本营中歼灭了张部近一个大队。1941年1月,独立团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将张景月驻守在袁家桥的一个伪军大队包围,几乎将其全歼。同年2月,独立团又配合三支队基干2营,将张部刘振龙营全部歼灭,击毙刘振龙,巩固和扩大了清水泊抗日根据地。
  -
  【胶高游击三大队】
  秘密发动起义投身抗日
  -
  1939年5月,国民党保安七旅十团秘密起义,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胶高游击第三大队。同年9月脱离险境,开往鲁东南革命根据地。胶高游击第三大队是抗日战争初期党组织成功改编的一支有志抗日的杂牌队伍,这也是滨海区最早的一次抗日武装改编,在鲁东南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有志抗日的各种杂牌武装指明了出路。
  -
  从医抗日报国 秘密发动起义
  1939年11月7日,《大众日报》在头版发表一条特讯《胶县伪军大部反正》:“胶东县敌伪第三大队队长李竹亭,于上月27日率所部反正,现已为我八路军正式改编。”其实,这条特讯报道的时间、地点、番号都错了。事情不是发生在胶东县,而是发生在高密县。起义的部队不是胶东县敌伪第三大队,而是国民党保安七旅十团。起义的时间不是上月(10月)27日,而是9月27日。实际上,十团已于5月秘密起义。
  起义的十团,始建于1938年秋,前身是个医务训练班,领导者是李竹亭,原名李渭清,后改名李鄂。1938年8月,他为了抗日,应在七旅二团当副团长的同学李鹏久的邀请,经过七旅长姜黎川的允许,在胶县朱陈沟创办医务训练班,很快招来了100多名有志抗日的爱国青年。当时,高密南乡有3个保安队,头目全是李竹亭的同乡或学生,有意参加医训班抗日。李竹亭萌发了扩建抗日武装的想法。姜黎川得知后,出于扩大个人势力范围的目的,同意组建第十团,由李竹亭当团长,并给配备了30来支枪。由于时局不断变化,高密南乡那3个保安队发生动摇,迟迟不肯入伙。所以,十团建立后,仍是医训班的100多人,暂编成特务连。这时,原在国民党聊城行署当职员的王爱中,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而返回家乡投靠李竹亭,被委任为团副官。
  l939年4月,中共胶县工委书记郭有邻秘密来到十团,发现十团的官兵思想面貌与七旅其他团大不相同,便有意收编。正巧山东纵队二支队交通营从李竹亭防地路过,住了一夜。八路军的优良作风,让李竹亭刮目相看,交通营领导人的政治见解和对时局的精辟论述,更使李竹亭茅塞顿开。交通营走后,李竹亭决心投靠八路军。5月的一天,他在王爱中的引导下,来到对外称八路军胶县办事处的中共胶县工委,见到了书记郭有邻。李竹亭犹如孩子投进母亲怀抱,把一心加入共产党、参加八路军抗日的政治态度和盘端出。郭有邻当即表示:将十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胶高游击第三大队。但暂时不能公开,部队仍用十团番号,待将高密那3个保安队争取过来,拉往鲁东南根据地后再公开。李竹亭如获新生,回到部队,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开展工作。
  -
  隐蔽敌内斗争 忍辱积极策反
  不久,日军的扫荡开始了,姜黎川部被赶得四散奔逃。十团由于事前未得到消息,措手不及,有覆灭的危险。李竹亭和王爱中决定将部队疏散隐蔽,他俩率少部分人撤到老家。日军扫荡过后,李竹亭派王爱中去中共胶县工委汇报了十团被敌人打散的情况。郭有邻指示,一要抓紧收拢部队,二要继续想法争取那3个保安队,并派工委军事部长彭特夫到十团帮助工作。
  三大队大队长孙明斋,曾是李竹亭的学生,自恃人多,称王称霸,群众称之为汉奸。十团很快收拢80多人,为了取得那3个保安队的信任,暂且依附保安三大队,驻进与其相距一里路的曹家屯村,一来便于接近争取,二来可以用他掩护自己。但是,由于十团的秘密起义只有李竹亭、王爱中二人知道,其他官兵不明就里,对依附孙明斋的做法很有意见,李竹亭备受责难。这时,姜黎川也多次捎信,要求李竹亭率十团回七旅,被李竹亭拒绝。姜黎川便派他的侄子率一个连来到十团,企图打死李竹亭,将十团的人马强行拉回七旅。其中有李竹亭部下不愿背叛李竹亭,将姜黎川的阴谋告知了李竹亭,李竹亭幸免于难。
  6月的一天,李竹亭和王爱中一起到胶县工委汇报工作。郭有邻听完汇报后宣布,接受李竹亭和王爱中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候补期3个月,介绍人就是郭有邻和彭特夫;在十团建立党小组,由彭特夫任组长。从此,十团成了名符其实的党所领导的一支特殊武装。
  不久,鲁东南特委崔介和胶县工委郭有邻来到十团。他们再三强调,胶高游击第三大队现在不能公开,也不能拉走,要继续隐蔽,争取3个保安队反正。几天之后,彭特夫从特委领来100多个八路军臂章,交给李竹亭,让其收好,待部队向外拉走时佩带。
  孙明斋对李竹亭存有戒心和疑心,为了摸清李竹亭的底细,突然以调防为名将保安三大队拉到距县城十几里路的姜家屯村。情况突变,十团党小组分析研究,识破了孙明斋的阴谋,决定紧紧地盯住他。十团随后移兵姜家屯驻村西头,与孙部共同防守。
  9月中旬的一天,李竹亭接到在孙明斋部的内线关系密报,过了中秋节,孙明斋要把部队开进县城,接受日军改编。孙明斋要彻底投日,争取3个保安队已经无望,十团处境非常危险。为保住这支革命武装,党小组报请胶县工委和鲁东南特委同意,决定于中秋节晚上,借孙明斋部大吃大喝疏于防范的机会,将十团拉出,开往鲁东南革命根据地。
  -
  顺利脱离险境 踏上抗战征途
  为了保证能顺利拉出队伍,李竹亭、王爱中把平时表现不坚定的士兵打发回家过节,通知在家的战士按时归队,并做好行动计划。
  鲁东南特委决定:此项工作由崔介负责部署,艾伯英、李华两人携带山东纵队二支队司令部的证件前往十团,具体指挥行动。队伍拉出后仍由李竹亭任大队长,艾伯英任政委。特委派部队向太石路北行动,负责接应。
  中秋节的晚上,李竹亭、王爱中率领70多名官兵顺利地出了姜家屯西门,一夜急行军,于拂晓到达预定的接头地点太洛村,与艾伯英、李华两人接上了头。艾伯英宣布了特委的命令,公开八路军胶高游击第三大队番号,全体人员戴上八路军臂章。
  吃罢早饭后,队伍行进到土顽刘文斋的防区大朱郭村。艾伯英、李华先头前去联系通过事宜,结果被当作人质扣下。王爱中再去交涉,同样被扣下。李竹亭率队进村,又被刘文斋部全部解除武装并扣留。当天,郭有邻以八路军胶县办事处的名义与刘文斋交涉,无济于事。第二天,崔介闻讯赶到,将二支队兴师问罪的信递给刘文斋,刘文斋害怕二支队的实力,不得不放人还枪。这时,七旅的参谋长和副官接到刘文斋的密报也来了,想借机劝李竹亭率队回七旅,被李竹亭严词拒绝。为防意外,这天傍晚,胶高游击第三大队在大朱郭村张贴完宣传抗日的布告后,便开拔了,第三天,顺利到达莒北根据地,与鲁东南特委和山东纵队二支队会合。二支队召开了欢迎大会,司令员刘涌主持并讲了话。胶高游击第三大队的全体干部战士第一次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深受鼓舞。
  胶高游击第三大队到达根据地后,被改编为特委直属部队特务营,李竹亭担任营长,王爱中任连长。
  -
  【四边六大队】
  伏击顽军夺回农民粮食
  -
  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是一片平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与此同时建立了四边地方武装——六大队。六大队在对敌斗争中,艰苦抗战,为四边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为保卫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
  部队几经变动 不断发展壮大
  四边县地处益寿临广四县边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辖益都胶济路北,临淄淄河以东,广饶小清河南辛石公路以东,寿光五区及四区的部分村庄。有11个行政区,800余个自然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边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1939年10月,中共清河地委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建立了四边县委、四边县抗日民主政府——四边行政办事处。同时,建立四边县地方武装,清河军分区按统一顺序编为六大队,习惯称“四边六大队”。全大队编为两个中队和一个短枪排,共100多人。李有典任大队长,赵华川任副大队长,陈鼎一任教导员。
  经过我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四边地区抗日救国运动蓬勃发展。为适应抗战新形势需要,1940年4月,中共清河地委决定撤销四边县,建立益寿县,同时成立益寿县委和行政机构——益北行署。六大队大队长李有典当选为益北行署主任。四边县虽撤销,但六大队作战区域和活动范围仍在四县边区。
  1940年秋,为增强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能力,六大队抽调各中队的骨干力量,编为一个连,由副大队长赵华川任连长,教导员陈鼎一任指导员,充实到三支队三团。六大队以留下的同志为骨干,进行充实。李有典仍兼任大队长,耿万煜任教导员。下设一个中队,两个分队。
  1941年1月,六大队经过刘集战斗之后,只剩下27名同志。县委按上级指示,迅速充实力量,不到一个月,便从区中队、乡分队抽调骨干近50名,加上原有的同志,全大队共有74名队员。后来,又增到100余名,编为两个中队。军分区又把熟悉情况、富有作战经验的赵华川调任副大队长。不久,大队长李有典调走,赵华川任大队长,调刘宪功任大队教导员。
  1941年秋,六大队教导员刘宪功调走,上级派孙德泉接任教导员,大队长仍为赵华川。这时,工农大队、青年中队等群众武装先后加入六大队,六大队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10月,按上级命令,六大队编入清东独立团。
  -
  打击反共顽军 抢回被劫粮食
  1939年冬,与四边六大队驻地葛口村隔河相望的苏庙村,有一支苏振华的武装,打着抗日的旗号,在大孙家庄一带不断骚扰百姓。四边县委和六大队领导决定消灭他们。
  一天,六大队抓住到苏庙村派给养的苏振华部下延某,经审问了解了苏部情况后,即刻奔走十余里的路程,袭击苏部。由于苏住在另一处房里,听到响声后逃出村子。这次战斗,共击毙苏部4人,俘虏10余人,缴获手枪1支、长枪10余支。苏振华虽漏网,但不久被六大队排长刘良带人捉拿并枪决。
  日军在益北的朱良、高柳两处安了据点之后,1939年秋,又在这两个据点中间地带——河北杨村安设据点,并派驻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一个中队,不断扫荡附近村庄。四边县委和抗日政府决定乘敌立足未稳,尽快拔除这个据点。
  1939年深冬的一天,四边县委、六大队与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一个营决定联合拔除河北杨村据点。入夜,主力部队在六大队的引导下,穿小路,迅速攻入村庄。敌人被打的措手不及,无法抵挡进攻,越过围墙,跳入河中,妄图向南逃跑。当敌人还未爬上河岸时,就被我埋伏的战士一个个活捉。这次战斗,击毙敌人10多名,其余全部俘虏。
  盘踞四边的反共顽固派徐振中,曾两次接受我军整编,又两次叛逃。他打着抗日的旗号,干着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罪恶勾当。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多次写信揭露徐振中伪装抗日的卑劣行径和无耻嘴脸。徐振中恼羞成怒,宣称不消灭六大队决不罢休。
  1940年春的一天拂晓,徐振中纠集盂祝三、李青山等多股反共顽固派1000多人,袭击六大队驻地河头村。六大队联合三支队一部,乘敌人开饭防备不足,展开反击。敌人扔下10余具尸体,纷纷夺路逃命。
  1941年麦收后,徐振中抢劫农民的粮食,给广大农民造成极大灾难。一天早晨,六大队得到情报,徐振中纠集盂祝三部等共250余人要来抢粮。教导员刘宪功立即指挥做好迎敌准备。上午9时许,当敌人走近伏击圈时,指战员立即出击,敌人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当场被打死打伤10余名,其余敌人调头就跑。六大队缴获武器一批。
  六大队战士抄近路,赶到李马村前截击敌人,正好遇到敌人的一支抢粮队。一阵排枪打过去,运粮食的敌人逃跑了。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20多名,截获被抢劫的粮食2万多斤。
  -
  历经艰难发展 始终不辱使命
  1940年秋,日伪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反共顽固派徐振中在国民党保安十五旅旅长张景月的支持下,死灰复燃,又拼凑起200多人,与日伪相勾结,加紧对抗日军民的进攻和摧残。1940年农历腊月初八,徐振中勾结朱良据点的日伪军,在抗日堡垒东朱鹿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腊八惨案”。当时,六大队部分同志被围困在村内,他们有的在群众掩护下脱险,有的在拂晓前提前转移到邻近的张家庄。六大队逃出的部分同志为把敌人引开,组织了一次对徐振中及日伪军的袭击,但是没有奏效。益寿县委组织部长刘旭东和群众10多人被杀害。
  入冬后,形势更加恶化,抗日根据地进入了艰难的岁月。六大队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1941年1月18日拂晓,来自青州、临淄、广饶、寿光等地的日伪军1000余人,突然包围广二区的刘集村,六大队、广二区中队及主力三团的一个学兵排100余人被包围在村中。他们以街道、房屋为依托,展开了自卫反击,不少同志壮烈牺牲。
  经过充实,六大队重组队伍。9月的一天,六大队正在广二区的六股路村驻防,突然发现日伪军扫荡队,正要转移,主力一部营长吴敬书、教导员郑海亭率部赶到,六大队遂决定和主力部队共同行动,向东北方向突围。
  此时,张高村北的敌人正向西进犯,发现了六大队,立即对六大队进行攻击。六大队的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顽强战斗。战斗中,吴营长腿部受伤,赵华川带30名战士护送吴营长突围。
  经过一阵拼搏,六大队的同志护送吴营长过了潍沧公路,来到花隆桥村边。吴营长进村后,赵华川又率队向村子西南方向冲了出去。敌人只顾追赵大队长的队伍,吴营长顺利脱险。这次突围,赵华川大队长被俘,在青州日军监狱与敌人进行了反复斗争,最后逃出虎口。
  张高战斗之后,六大队编到清东独立团。四边六大队走完了自己的战斗历程,完成了历史使命。在两年的战斗中,六大队的全体同志,用自己的鲜血和宝贵生命,保卫了四边地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
  -
  【潍县县大队】
  担起渤海走廊卫士重任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沿海地区有一小块长条形状的抗日根据地。它曾一度是胶东抗日根据地与清河抗日根据地之间联系的唯一通道,对整个山东抗日斗争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被称为“渤海走廊”,潍县县大队就是“渤海走廊”的开拓者和忠诚的卫士。
  -
  -
  保渤海走廊 历经多次撤并改
  1938年,潍县党组织领导创建的七支队调离潍县后,中共潍县县委决定组建抗日武装。l940年10月,县委从潍县中南部地区秘密发动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赴潍北参加抗日武装,拉起80多人的队伍。这支队伍东去大泽山地区配备了枪支,正式编为昌潍游击大队第三中队,在昌邑北部活动。1941年1月,经上级批准,潍县县委将该中队调回,正式建立潍县县大队,共58人,县委书记邢明兼任政委,没有大队长,只有一个中队。同年9月,为了进一步巩固潍北根据地,胶东西海军分区从招远县独立营调一个连来潍,充实了潍县县大队。不久,两个中队合编为一个中队。
  1942年7月,原属胶东区的潍县划归清河区。10月,寿光县的九、十两区和潍县的四、五两区合并为寿潍县。同时,清河军区组建了昌潍独立团。潍县县大队直接归昌潍独立团和中共寿潍县委领导。1943年1月下旬,在崔家央子村组建县大队第二中队,有80余人,下设3个分队。
  1943年2月,昌潍独立团改建为清东军分区兼清东独立团,仍辖潍县县大队。4月,军分区任命田夫为潍县县大队大队长,王树棠为副大队长,郑海亭为副政委,孙乐洵为协理员。
  1943年10月上旬,清东军分区决定,潍县县大队一中队升级,编为分区直属三连。为了保持县大队的兵力,县委决定将北五区区中队和南五区区中队合编为五中队,原北五区区中队长崔连升任中队长,李松年任指导员,王子彬任副指导员。全中队共70余人。五中队虽然不是潍县县大队正式编制,但直接由县大队指挥。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44年3月,上级决定将寿潍县与昌邑县合并为昌潍县。同时,潍县县大队与昌潍独立营合编为昌潍独立营。
  1945年6月,中共渤海区党委决定,昌潍县撤销,恢复潍县、昌邑县建制。同时,昌潍独立营也撤销,恢复潍县县大队和昌邑独立营。潍县县大队以原独立营二连为基础重新建立,潍县县委书记毕澄华兼任县大队政委,潍县县长罗平兼任县大队长。
  -
  两战大湾口 巩固昌潍根据地
  潍县县大队成立后,面对的形势十分严峻。日伪军控制了潍县城、坊子,寒亭、固堤等重要城镇。潍县其余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顽固派厉文礼部和张景月部占据。他们都十分仇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总想将潍县县大队挤垮、消灭。
  1941年6月,小麦收获前夕,国民党顽固派张景月部28团400余人向驻大湾口村的县大队发起进攻,企图将刚刚成立的潍县县大队一口吃掉。当时,昌邑县大队二中队也住在大湾口村,共100余人。面对强敌,战士们毫无惧色,英勇抗击,击溃了敌人的进攻。当天晚上,恰巧胶东五旅交通营的一个连路过此地,这个连武器精良,战斗力强。第二天,敌28团组织了更多的兵力再次向大湾口村发起进攻。我军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沉着地打击敌人。战斗整整打了一天。敌人死伤100余人,余者狼狈撤回。从此,潍县县大队在潍北地区站稳了脚跟。
  昌潍独立团和寿潍县委建立后,为了加强潍县县大队的力量,在昌潍独立团团长赵寄舟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组建了二中队,不久,就在大队协理员孙乐洵指挥下进行了大湾口战斗。大湾口原为厉文礼部三支队的据点。1943年3月,日军大扫荡时,厉三支队放弃大湾口村。4月,厉文礼部公开投降日军之后,厉三支队重新占领大湾口村,并准备修围墙建碉堡,长期驻守。这将会直接威胁“走廊”的安全。由于一中队外出执行任务,夺回大湾口的任务只能由二中队完成。孙乐洵和队干部认为,刚进驻大湾口的伪三支队只有一个连,要趁其工事没有修建好,立足未稳,对其发动突然袭击。他们在五区区委书记牟星五率领的五区中队和民兵的配合下,于4月的一天晚上突然袭击大湾口的伪军。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全歼了敌人,生俘伪副营长以下7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长短枪60余支,我方无一伤亡。此次战斗受到赵寄舟团长和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的表扬。
  -
  搬掉绊脚石 一连打败一个团
  1943年,敌人为了包围和“蚕食”潍北根据地,截断“渤海走廊”,重点加固蔡家栏子据点。驻守据点的是厉文礼部三支队四营。蔡家栏子是对“渤海走廊”威胁最大的伪军据点,为了搬掉“走廊”附近这块大绊脚石,上级决定攻夺蔡家栏子据点。战斗由清东独立团团长赵寄舟统一指挥。参加主攻的部队有潍县县大队的两个中队、清东军分区直属一连和昌邑独立营一连。战斗从7月19日晚上10时开始,各攻击部队同时发起猛攻,很快把敌人压缩到村中部和西部,双方展开巷战。天亮时分,敌人龟缩到一个地主大院内顽抗。我军集中力量猛攻,将敌人彻底打垮,除敌营长化装溜走外,其余敌人全部当了俘虏。战斗结束后,部队休息,县委立即发动根据地的群众把蔡家栏子的围墙和工事全部拆毁,以防敌人再来安设据点。
  伪军三支队遭到沉重打击后,不敢再动,形势暂时缓和。而国民党顽军十五旅28团却加紧与我军争夺地盘。1944年10月上旬的一天,顽28团团长徐向午趁独立营只有二连驻防潍北、兵力空虚之机,率其28团向二连驻地肖家营村发动了进攻。这一天,独立营二连驻在肖家营,四区中队驻在党家营。刚吃过午饭,区中队向二连报告,驻禹王台的28团向东北方向出动,要进攻肖家营。二连指战员得到消息后,经过情况分析,认为肖家营战略地位重要,面对强敌,决心坚守,并决定让敌进村,趁其立足未稳,猛烈反击,待敌溃乱后,果敢追击,力求将其全团击溃。
  下午3时左右,敌人开始进攻,进到村中心后,见没有一点动静,以为我军已经撤走,因此放大胆子,加快步伐,队形也渐密集。敌人接近西门时,我军方埋伏在那里的两挺机枪突然开火,村西南角一个排,也立即用机枪向东河堤扫射。敌人在我军突然打击下,乱成一团,拼命逃出东门,完全失去指挥。二连一直追击2里多路,才收兵返回肖家营。28团被打垮了,保卫肖家营的目的实现了。这次战斗,独立营二连歼敌近百人,缴获两挺机枪。
  1945年6月,昌潍县撤销,恢复潍县,潍县县大队以原独立营二连为基础重新建立。
  9月,潍县县大队奉命升级,编入渤海主力部队。
  -
  【昌邑独立营 】
  与敌周旋保卫红色通道
  -
  昌邑独立营是由昌潍游击大队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41年9月。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顽强奋战,不断发展壮大,用生命和鲜血开辟了昌潍抗日根据地,保卫了胶东至渤海的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
  -
  开辟昌北根据地 独立营发展壮大
  1940年以前,由于胶济铁路东段被日伪军控制,胶东抗日根据地与清河、鲁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必须经过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沿海地区,因此有“渤海走廊”之称。
  为了确保“渤海走廊”的畅通,1940年9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帮助中共昌潍中心县委组建了昌潍游击大队,共有战士200余人,分为三个中队,其中一、二两个中队是在昌邑组建,三中队在潍县组建。昌潍游击大队诞生后,迅速扭转了昌潍地区对敌斗争的形势。
  1941年1月,由于昌潍两县党组织的变动,昌潍游击大队撤销,昌、潍两县分别建立县大队。同年9月,昌邑县大队改称为昌邑独立营,胶东军区派李力超接任昌邑县独立营营长,11月又派宫愚公任独立营政委,同时,原来的中队改为连。
  1942年7月,昌邑县在行政上划归清河区,昌邑独立营随之改属清河军区新组建的昌潍独立团领导。同时,昌邑独立营一连升级到昌潍独立团,独立营遂新编一个连补充。8月,昌邑独立营奉命改称昌邑县大队,大队长李力超,政委宫愚公。11月份,罗平调任县大队副大队长。
  1943年9月,经上级批准,昌邑县大队再次改称昌邑独立营。实行地方党委一元化领导,昌邑县委书记刁一民兼任独立营政委,宫愚公为副政委,昌邑县县长何凤池兼任独立营营长,罗平任副营长,李良臣任政治特派员。
  1944年3月,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局部反攻作准备,昌邑独立营和寿潍县大队合编为昌潍独立营。何凤池任营长,刁一民任政委,罗平任副营长,宫愚公任副政委,孙乐洵任协理员,李良臣任特派员。合编后,原昌邑独立营一连升级为军分区直属四连:原昌邑独立营二连编为昌潍独立营一连;原潍县县大队二中队编为昌潍独立营二连;以原昌邑一区中队为主,新编一个连为昌潍独立营三连。10月初,刁一民调上级党校学习,何凤池接任独立营政委,宫愚公改任独立营营长。
  1945年6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昌潍独立营撤销,又分为昌邑独立营和潍县县大队。昌邑独立营营长宫愚公,政委由何凤池兼任。
  -
  军民大挖“抗日沟” 反挖河破敌阴谋
  从l941年春开始,敌人利用各种手段妄图控制这个地区,对昌潍根据地发动了频繁的扫荡,企图切断我“渤海走廊”。
  昌邑县北部沿海地区一片平原,村庄、树木稀少,环境不利于我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1941年冬,昌邑县独立营和昌邑县委决定发动根据地军民在平地上挖沟,改善对敌斗争的环境。挖掘工作进行了整整一个冬天,到1942年春农忙开始前,抗日沟已像蜘蛛网一样出现在昌北大地上。这样军民外出行动都在地平线以下,从远处根本看不见。昌邑独立营利用抗日沟作战、转移,十分灵活。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敌来我跑的被动局面。战士们亲切地称抗日沟挖得最好的瓦城、马渠一带为“小莫斯科”
  1941年12月,日伪军为了封锁我“渤海走廊”,分割昌北根据地,决定从刘家车道村经青乡村向北挖一条宽10米、深5米、长20华里直达海边的壕沟。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昌邑独立营选派十几名干部、战士化装成老百姓,带着短枪混入工地,趁敌人不注意,先后5次射杀射伤看押民夫的伪军7人。与此同时,独立营布置出夫的各村伪保长,连续到据点向敌人报告八路军活动的假情报迷惑敌人。群众则在我地下党员的带领下,以打起来太危险为由,拒绝出工。敌人只好放弃挖壕计划。这次反挖壕斗争历时一个月,最终取得了胜利。
  1943年,昌潍的日军为了在经济上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决定从昌北柳疃村附近至瓦城村开挖一条新河道,引潍河水改道经瓦城再流入渤海。既利用潍河水把瓦城附近大片土地改造成水田种稻子,解决他们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能利用河道和水田分割我根据地,破坏我“渤海走廊”。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昌邑县大队同敌人展开了反挖河斗争。
  1943年3月的一天,县大队接到情报,获悉伪山东经济开发署派出的挖河先遣队将于次日乘3辆汽车赴柳瞳村以北进行勘测。当晚,县大队带领马渠村民兵,在昌邑城至柳瞳之间的沟崖村设下埋伏。第二天敌人的汽车进入伏击圈,县大队战士乘机开火,当场将前边的汽车击毁,并击毙敌人多名,俘获敌人的水稻专家刘洪祥和3名日本兵及10多名伪军,烧毁了汽车。后边两辆汽车调转车头逃跑。这次战斗,打乱了敌人的勘测计划,给敌人当头一棒。
  5月中旬,敌人在徐家庄安了据点,企图蚕食我根据地,保护其挖河工程的实施。日军还从潍县调来伪军郎述维的一个中队,专管押解、监视附近村庄的群众出工挖河。昌邑县大队挑选十几名优秀射手,远距离射杀敌人,扰乱敌人施工。这样伪军坚持了一个月,伤亡20多人,吓得再也不敢上工地了,挖河被迫停止。1944年7月,独立营在沟崖村北设伏,将伪中队长以下70余人全部歼灭,反挖河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
  秘密建立情报网 巧妙斗敌反扫荡
  为了及时掌握敌人的动态,争取反扫荡斗争的主动,1941年冬,昌邑独立营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和配合下,加强了对敌情报工作,抽出10余名胆大心细的战士,建立地下情报点,在郭瞳村设立固定的情报站。各情报点不管敌情有无变化,每天傍晚前将敌情报告送到郭瞳。情报站每天将获得的情报汇总分析,然后派专人送到营部和县区党政机关,重要的情报还送往潍县、寿光等邻近县的兄弟部队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这样,独立营及时掌握敌情,避开了敢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
  1942年7月1日,敌人从昌邑城和寒亭镇兵分两路,合击瓦城村。独立营驻在瓦城东南的白塔村,接到情报后立即转移到侧面的郭瞳村,同时,派出一个班去牵牛鼻子。这个班与敌人遭遇后,利用抗日沟和青纱帐边战边向北撤,将敌人引到了北部海滩。敌人踩着烂泥向海边搜索了20多里,不见独立营的影子,却因天热缺水,一些士兵中暑,狼狈而归。
  同年初冬的一天,敌人分两路于夜间行动,西路于天亮前到达东利渔村与瓦城村之间,在那里设下埋伏,东路之敌拂晓时偷袭瓦城村,企图西面布网,东面赶雀,将昌邑县大队一网打尽。昌邑县大队得到敌人扫荡的情报后,将部队带到很久没去的灶户村,躲到日伪青乡据点的鼻子底下。第二天天刚亮时,瓦城方向枪声大作。黄昏时分,县大队领导回到瓦城附近,只见东利渔村东挖有很多方向朝东的卧射掩体。县大队再一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
  【临朐县武工队】
  深入伪顽辖区除奸防特
  -
  1943年的临朐,日伪据点遍及全县,国民党驻军纷纷投降日寇。武工队建立后,与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几百次,解放了临朐以南的大片土地,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党在农村中的各项工作,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锄奸防特,配合我主力部队解放临朐城等,保卫人民胜利果实。
  -
  军民互帮互助 共同抗击敌人
  1943年10月,临朐县武装工作队(以下简称武工队)在响水崖村成立,由鲁中军区政委熊飞、中共临朐县委书记兼县长高奋、中共党员孙布3人组成领导小组,孙布任指导员。武工队最初由13人组成,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武工队成立不久,高奋率队进入敌伪顽统治腹地小高家庄。小高家庄驻有伪军一个班,这一带紧邻两个据点,敌伪活动频繁。武工队依靠当地党组织,扎根于群众之中,宣传抗战形势,捕捉战机,打击敌人。
  驻小高家庄的伪军头目是外号叫“憨蛋”的铁杆汉奸,经常残害老百姓。武工队决定趁其外出骚扰时消灭他。一天,憨蛋率队外出。接到群众报告,高奋率领武工队在村外设伏,将伪军全部俘虏,并将憨蛋枪决。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1943年下半年,武工队配合主力部队解放了临朐南部大片山区,创建了九山、沂山根据地。当时在敌伪的残酷压榨下,临朐成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全县38万人只剩下8万人,十室九空,蒿草遍地,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但是,群众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让武工队的战士吃上饭,而且千方百计地让战士们吃好,他们经常冒着危险,晚上到福山集为部队买馒头。每当高奋在群众家里开会时,妇女们总是自动在大门外站岗放哨,保护武工队的安全。
  武工队不断打击敌人,使伪军闻风丧胆。日寇加紧了对这一带的扫荡,妄图消灭我武工队。小高家庄的党员、群众积极为武工队侦察敌情,传送情报,武工队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几次扫荡。
  群众为武工队及时输送情报,保护武工队,武工队也把群众当亲人,帮助群众生产、生活。武工队除进行武装斗争外,还配合政府发动群众,生产救灾。高奋带领队员走门串户,访贫问苦,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困难。一次,高奋去白沙村发现有一老大娘病了,孤独一人,无人照料,。高奋就和武工队员轮流服侍大娘,煎药喂药,送汤喂饭。经过几天的守护,大娘的病好了,她拉着队员们的手说:“您们比俺亲生儿子还亲!”武工队在战斗的间隙,和群众一起刨地,拉犁、挑粪。群众有什么解不开的事,都去找武工队解决,武工队成了群众的主心骨。
  -
  向敌人“借”枪支 抓“舌头”要情报
  随着武工队的扩大,枪支明显不足。武工队决定向敌人“借”,由孙布和刘文玉带领队员行动。
  1944年的夏天,据群众报告,驻在大店村伪军据点的伪连长王清连,每逢纸坊集就带着三五个护兵去集上敲竹杠,小庄子村是他的必经之地。一天早晨,孙布带领3个队员去临朐至五井公路的中点小庄子村庙前等候。一直等到下午2时,才发现从东北方向的大路上来了五六个伪军。孙布等马上进庙隐蔽起来。当敌人走到庙前时,孙布和一队员从庙中冲出,大喊一声:“站住,不许动,把枪放下!”另两个队员在庙内作出声势,威吓敌人。5个伪军在我队员的威逼下,乖乖地把枪放在地上。王清连企图反抗,也在孙布的威逼下放下了手枪。
  刘文玉带领马相图直插傅家李召村东郑家柳树饭店处。这里地处临朐至冶源公路的中点,敌人经常从这里经过,因此,“借枪”的机会较多。刘文玉和两个队员佯装赶集,每人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的青菜底下各有两个手榴弹和一支手枪。10时钟,一个排的伪军路地,敌人太多,不好下手,他们就让这20多个伪军过去了。又等了一会,还不见人来,两人往回走。走到白家李召村河口时,发现有两个伪军扛着枪迎面走来。他俩躲进青纱帐中,等两个伪军走到跟前时,两支匣枪已指向了他们的脑袋。这样,又缴获了两支步枪。
  武工队在筹集武器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收集情报,及时掌握敌情。为了从敌人口中了解敌情,上级命令武工队在7天内抓到3个伪军尉官级的“活舌头”,到第6天,只抓到两个,同志们很焦急。正在这时,群众送来情报,一个伪军司务长在鸡窝村要给养。当孙布等赶到鸡窝村时,司务长已在当天下午走了,只留下两个电话兵守电话。武工队把电话兵和电话一起带走。行进中,碰到一个伪军,武工队员抓住他进行审问,他交代司务长带着30多个伪军押送给养到垛庄去了。孙布命令那个伪军带路,赶到垛庄时已是深夜,伪军正酣睡,30多个伪军当了俘虏,伪军的头头正是尉官级司务长。
  -
  跟踪除掉汉奸 打掉伪军据点
  1943年初秋的一天,广崮乡伪乡长过生日,一些伪保长、地主、绅士们给他祝寿,县上也派人参加。高奋接到群众送来的情报后,决定趁这个机会教训教训他们。
  武工队经一个小时的急行军,于12时前闯进广崮乡伪乡长家的四合院内。高奋面对这些伪乡长,慷慨陈词,向他们申明民族大义,希望他们悬崖勒马,改恶从善。这次对伪乡长、保长的训话,震动了全县。自此以后,部分伪乡、保长的活动有所收敛。
  原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大队长,后又摇身变成日特的杨善甫,受命于益都日特机关,专搞我党、政、军的情报,还秘密布置点、线情报网,企图消灭我武工队。武工队决定除掉这个死心踏地的汉奸。
  杨善甫经常在杨善集伪军据点内,据点驻有伪军一个中队,戒备森严。武工队布置眼线查访杨的行踪。一天,得知他在杨善集伪镇公所。晚上,孙布和队员张贤友在伪镇公所将其抓获。当走到村外一个桑树园时,杨善甫猛地挣脱逃跑,因天黑看不清,跌倒在一个坑里,由于杨身高力大,孙布和张贤友费了很大劲,才将他制服。回到杨善集伪镇长家,孙布找来绳子,把杨绑起来,俩人押着他走出村子,杨又企图逃跑,孙布一枪将其毙命。
  1945年6月,我军决定攻打冶源伪军据点,担任这次主攻的部队是鲁中主力二团。临朐县武工队也奉命参加战斗,任务是活动在县城以南,侦察、钳制敌人增援冶源。
  战斗的第二天,我军快要突破冶源据点时,驻在县城的33个日军全部出动,增援冶源。待敌人行进到石河村附近时,早已埋伏好的武工队给予其迎头痛击,激战一个多小时,将33个日军全部消灭。
  这天,天刚刚黑,下着大雨,武工队接到上级任务,把被我军击毙的日军的10具完好尸体,用水洗净,然后再用白布裹好,在天亮以前,送到县城南门外,靠近城门。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瓦解敌人,体现我军政策。
  武工队接受任务后,队员们在深夜踏着泥泞的道路,迎着四面的枪声,于天亮前把鬼子的10具尸体放在了城南门外。
  本期图片均由温桂鹏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