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暖的阳光
作者:张晓明
寒冬腊月的一天,刚下过雪,村里路面溜光,走在路上都要小心翼翼,屋檐下悬着冰凌,没有丝毫要融化的样子。根据安排,我们一行几人来到单位联系的村里,走访慰问特困户。
走访名单中有这么一个人,70多岁,光棍,腿残疾,住旧式土砖房,村干部肯定已通知他今天有人要来看望,我们到达时,他正站在房前迎着。一身深青色服装,看上去应该是他较好的一身衣服,背微驼,揣着袖子,头戴一顶破旧的、开了边线的深色中山帽。简短一阵寒暄过后,因为还有其他户要走访,我们要辞行了。这时,我注意到他望着我们,嘴唇蠕动,仿佛要说什么。其实,这种场景下当然是要说些客套的、感谢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在其他困难户那里也一样,无非是“留下喝点水吧”“怪冷,你们慢着点走”“感谢”“让你们挂心了”之类的。就在我们转身之际,只听他说了句“感谢共产党”,众人回首,发现他正在向我们深深鞠躬……
走访结束后,脑海中总回旋着那句话、那个场景。他衣衫褴褛,简历上没有填过文化程度,他甚至从没有填过什么简历、档案表,估计有据可查的低保户档案也是村干部代写;他不会讲政治、顾大局,感谢的时候也不会思考该怎么说更合适……就这样,他讲出了一句“感谢共产党”。那不是一句普通的话,更不是一个简单的鞠躬,我总觉得,这其中饱含着更质朴、更深沉的情感。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了些敬意,为他那深深的鞠躬,为他那句“感谢共产党”。老人的这种感谢是原生态的,是发自肺腑的,此处用“发自肺腑”来形容仿佛都有点务虚,这不是抒情散文家作诗填词一般的、自诩的“发自肺腑”,而是最简单、最纯粹的脱口而出。尽管他一贫如洗、身体残疾,尽管他年过七旬、没有文化,但他在受到帮助时,知道党没有忘了他,是党给他送来的温暖,知道党是贴心的,他没有别的词藻,只有一句“感谢共产党”。
“感谢共产党”,这不正是我们党最久远、最朴实的执政基础!
突然有一点感动,有一点鼓舞,也为我是党的一分子由衷自豪。为了对得起百姓对我们的这种信任、这种敬意、这种发自肺腑,我们有责任把温暖继续传递到群众心间。
抬头仰望,阳光透过冰冷的大气层照在每一个人身上,这种光芒像极了我们党镰刀斧头金色党徽的力量。
感谢共产党,这便是冬日最温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