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19:46
鄌郚史志总编

姜太公钓鱼考

  姜太公钓鱼考
  刘兴国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传说,它的起源已无从可考;作为成语,它最早见于清代邗上蒙人写的小说《风月梦》第十回:“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六章:“据传他(指姜太公)心肠好人公正,鱼若从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饵,那是鱼自己的过错。普通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是此意。”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篇说:“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以渔钓奸”意思是说,他用钓鱼的办法接近姬昌,以便引起重视。但后来便演化成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磻溪垂钓”的故事:说姜太公出身低微,前半生漂泊无定,困顿不堪,一无所成。到他年逾七旬的时候,听说西伯尊贤纳士、广施仁政,便千里迢迢投奔他。到西歧后,他没有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到渭水北岸的磻溪,每日静静垂钓,耐心等候西伯的到来。传说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本来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急需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亲自前往磻溪聘请,并封姜尚为相。
  磻溪垂钓之后,姜太公为文王国师,武王继位后,又辅佐武王伐纣。天下初定,远方诸侯并不臣服,周王朝就采取分封制,分封藩国,以藩屏周。姜太公被首封于齐,建都营丘,即今天昌乐营丘镇。这是因为,营丘靠近东方强国莱夷,而莱是商王朝旧部,不肯臣服周室。没有强有力的威慑者,很难建立起拱卫周室的东方屏障。所以《竹书纪年》才说:“非鹰扬元勋,不足以弹压东方。”
  关于太公垂钓和被封营丘,汉代刘向《说苑》里的记载别有趣味。说姜太公根本不会钓鱼,结果“三日三夜,鱼无食者”。一个好心的农夫教他钓鱼技巧,他果然就钓上鱼来,最初钓到的是鲋,接着钓到的是鲤,剖开鲤鱼的肚子,得到一块帛书,上面写着:“吕望封于齐。”从这一记载看来,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的传说,应该是汉代以后才兴起的。
  随着姜太公被封营丘,姜太公钓鱼的传说也便在昌乐一带重新兴盛起来。营丘镇有姜太公白浪河垂钓的故事,红河镇有村名就叫钓鱼台,坊子区有姜太公垂钓九龙涧的传说。营丘自唐代就建有太公祠,每年都有官方祭祀活动,后演化为盛大的民间庙会。清代昌乐诗人田书献写有一首《太公祠》诗,说的就是姜太公垂钓的故事。诗曰:“一自磻溪罢钓钩,满怀韬略壮西州,当年不入飞熊梦,安得鹰扬显白头。”
  2013,8,18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