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1 17:45
鄌郚总编

  笄  中国古时男女都结发,为使发髻不致松散,故需用发簪贯连。簪的前身即称作“笄”。笄在西周春秋时就有了。《诗经·君子偕老篇》有“副笄六珈”句,郑注说:“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早时的笄据说有鬠笄和冠笄两种,鬠笄是男女共用以安髻的,冠笄是男子用来固定冠冕的。《仪礼·士丧礼》“鬠笄用桑”下疏云:“凡笄有二种:一是安发之笄,男子女人俱有,即此笄是也。一是为冠笄,皮弁笄、爵弁笄,唯男子有而妇人无也。”
  古代的笄,形式繁多,仅质料而言,就有骨、荆、竹、象牙、玉、玳瑁.铜、金等多种。其形状,一般是长条,长度二、三、四寸不等,两头稍阔,中央稍细狭。秦汉以后所说的“簪”与先秦的“笄”,其实是同物异名,它们的作用、样式都是一致的。汉乐府《有所思》:“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说的是一种较珍贵、精致的簪。
  在中国古代,女子插笄,被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时候还必须举行一种仪式,即“笄礼”。行过笄礼的女子,即被视为成人。因此,女子的笄礼与男子的冠礼是相应的一种礼俗。笄礼产生于周代。《仪礼·士昏礼》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郑注:“笄,女子礼,犹冠男也。”《春秋公羊传》也说:“女于许嫁笄而字,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此周制也。”这是说行过笄礼的女子,不沦其是否成婚,都可以享受成人的待遇,连丧事也如此。
  行笄礼的女子,必须年满十五,并且许嫁于人(即订亲)。如年十五而未许嫁,也不得插笄。《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称:“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榛木为笄。”所以古称女子成年为 “及笄”。元施君美《幽闺记》第八出王瑞兰唱道:“生居画阁兰堂里,正青春岁方及笄。”是谓年及十五,幽居闺阁。
  古代女子参加笄礼,也称“上头”。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花蕊夫人《官词》:“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即咏笄礼。直到宋代,仍有这种习俗。宋吴自牧《梦梁录》说:“清明交三日,节前两日谓之寒食, ……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明清以下,原始的笄礼虽已不复存在,但这种习俗的影响却并未消失。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一种“上髻”的礼俗。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说:“冠礼,自士大夫家之外,多不特举。惟于嫁娶之时,男家遣人为新妇上髻,女家遣人为新婿冠巾。先期各随所有备服饰,以一人礼送其家,犹有古意。”明清一些小说也还常写到“上头”。《金瓶梅》八十八回:“老爷一连在他房里歇了三夜,替他(春梅)裁四季衣服,上头。”又《红楼梦》二十回说宝玉为麝月梳头,晴雯看见了,便冷笑道:“哦!交杯盏儿还没吃,就上了头了!”此多指女子成婚。
  此外,小说戏曲写男女以簪为礼物赠送所爱的也不少。《碧玉簪》一戏即以簪为情媒,演出了一幕幕喜剧。(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服饰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