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话剧·大事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昌乐四镇特刊副刊系列━━━红河频道营丘频道乔官频道昌乐街道高崖库区昌乐传媒:鄌郚新闻报道
马进文集 安丘文史 文史资料 民俗大观 昌乐文学 在线读书 临朐文史  百年大事 青州文史 莱夷文明
潍县文史 潍县春秋 安丘文史 金山真观 高崖文史 牡丹文化 昌乐文学 昌乐文史 潍坊名吃 雁鹅养殖
鄌郚企业 魅力鄌郚 鄌郚报道 鄌郚风物 鄌郚艺文 鄌郚文史 鄌郚人物 鄌郚西瓜 鄌郚文学 鄌郚作家

  1907年春,东京,一个刚成立不久的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悄悄地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第三幕和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后来成为“弘一大师”的李叔同亲自登台,刮掉胡须出演女主角玛格丽特,还自费巨资做了茶花女的服装。谁也不曾料想,就是这两场在当时被称作“新剧”的演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演剧形态成为话剧百年在中国的“开场戏”。

  第二幕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天,由新剧活动家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成立于上海,这是中国第一个职业剧团,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第三幕“甲寅中兴”

  辛亥革命以后,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早期话剧开始衰落,但在1914年,却突然出现了所谓的“甲寅中兴”。这一次繁荣是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特色。一些商人见演家庭戏有利可图,便一拥而上,一年之内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职业剧团数十个,职业演员在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更达数百个,十本连台戏《恶家庭》即创下了文明戏的最高票房纪录。

  第四幕易卜生和中国的娜拉们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易卜生专号”,大力推荐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这意味着一种选择:倡导易卜生的个性解放思想,倡导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与积弊的“易卜生主义”。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剧中义无反顾出走的田小姐成为话剧史上第一位“娜拉”。

  第五幕“爱美剧”的产生1920年10月在上海新舞台剧场演出的萧伯纳的名作《华伦夫人之职业》,是外国剧作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次完全忠实原貌的演出。这是一次严肃的制作,主事者汪仲贤倾注了全部心血,演出却遭遇了意外的失败,票房血本无归,卖座只有300元,而同一剧场连续上演两年的《济公活佛》每天收入在500元到1400元之间。《华》剧的失败给整个戏剧界带来强烈震荡,在反省中引发了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的产生。

  第六幕现代导演制的确立《华伦夫人之职业》的失败,让人们在长时间内将搬演外国剧作视为畏途,直到1924年4月《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这部由洪深编导的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的中国版,在创建新的排演制度上,做出了示范性的努力,从而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由此,中国话剧开始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第七幕戏剧进入国家高等教育1922年,在蒲伯英、陈大悲主持下,创办了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被聘任为校董,这是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1925年,在余上沅、闻一多主持下,恢复了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戏剧系,这是第一个政府的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

  第八幕田汉奠定“现代戏剧文学”地位20年代,田汉开始登上剧坛,短短十年就创作了20多部话剧。他的《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南归》等创作不仅可以“在舞台上演”,而且“也可供人们当作小说诗歌一样捧在书房里诵读,而后戏剧在文学上的地位,才算是固定建立了”。田汉以自己的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历史价值。

  第九幕洪深将drama译为“话剧”

  1928年4月,在纪念易卜生诞辰百年座谈会上,洪深提议,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以统一对这种舶来的现代剧的混乱称谓,自此,“话剧”名称被沿用至今。

  第十幕左翼戏剧运动“走向广场”

  左翼戏剧运动是百年话剧史上惊艳的一笔。在“红色30年代”的大背景下,它发端于上海艺术剧社,由郑伯奇、沈端先等人1929年秋发起,第一次在中国戏剧界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公开展示自己的革命姿态。1930年8月,上海艺术剧社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初步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工厂农村。

  第十一幕红色戏剧运动1933年除夕之夜,战士剧社为正在准备迎战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红军一军团演出四幕话剧《庐山之雪》,在古庙里搭起戏台,四周点燃篝火,“兵演兵,将演将”,军团主要领导和士兵一起登台,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这是30年代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一个典型场景。

  第十二幕“定县农民戏剧实验”

  1932年到1937年,熊佛西和他的同伴来到河北定县,与那里的农民兄弟们厮守了五年,创作、演出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戏剧,这就是百年话剧史上独一无二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通过《王四》、《喇叭》、《鸟国》、《过渡》四次演出,熊佛西打破了“第四堵墙”,创造出多种演出形式。

  第十三幕《雷雨》加速中国话剧职业化1936年5月,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卡尔登剧院公演《雷雨》,全场轰动,连演三月,场场客满,至1936年底,全国上演数达到五六百场。艺术性与商业性是话剧职业化的必备条件,直到曹禺《雷雨》的出现才使这两个条件得到真正满足。中国话剧职业化的规划初步实现,话剧开始进入成熟期。

  第十四幕“好一计鞭子”

  抗战伊始,戏剧人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剧场话剧”走向“广场话剧”。其中最著名的是“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与《放下你的鞭子》,几乎演遍了大江南北。

  第十五幕重庆“雾季公演”

  重庆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浓雾弥漫不散,能见度极低,致使敌机不敢贸然前来轰炸,戏剧家们也趁这天赐良机,群起出动,掀起演剧的热潮。1941年到1945年,各话剧团体联合起来,举办了4次“雾季公演”,共演出大型话剧128台。这是抗战大后方的戏剧盛事,影响遍及全国。

  第十六幕历史剧“以史鉴今”

  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天官府四号郭沫若的寓郎书房,诞生了《屈原》、《棠棣之花》等著名历史剧。历史剧标志着抗战时期中国话剧界的最高成就,面对日寇的侵略,加之国民党当局专制,迫使剧作家转向“以史鉴今”的历史剧创作,并由此带来这一剧种的兴盛。

  第十七幕建立一个强大的话剧体系建国后,政府将所有的民间话剧团体和原有的公办戏剧团体一律改编为由政府统筹,并按照中央、省、地区三级设置的话剧院团。1950年8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国话剧的建设,其目标在于使话剧成为一个遍布全国的严密而完善的体系。

  第十八幕推广“斯坦尼体系”

  上世纪50年代,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戏剧界也掀起全国性的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热潮,聘请苏联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由此,中国话剧人才受到了国际一流水准的训练,舞台实践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同期,《钦差大臣》、《万尼亚舅舅》、《保尔·柯察金》、《大雷雨》等苏俄名剧在全国大量上演。

  第十九幕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1956年春,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41个剧团、2000名话剧工作者与会,共演出30多部多幕剧和19部独幕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话剧的一次大检阅。之后,在“双百方针”的鼓励下,《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一批“第四种剧本”的出现、《茶馆》的诞生、《关汉卿》等一批历史剧的问世,共同将新中国话剧推向第一个高峰。

  第二十幕“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

  “文革”还未开始,戏剧界的首领人物田汉就成为批判对象,而林彪委托江青推出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更直接宣告了话剧的死刑。“文革”十年,造就了中国话剧的大劫难,一方面把话剧打入冷宫,另一方面“红卫兵戏剧”却成为“打派战”的工具,席卷全国的“样板戏”狂潮制造了“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旷古奇闻。

  第二十一幕于无声处听惊雷1978年5月,青年工人宗福先伏案20多天,一气呵成写完了怀念周总理的话剧《于无声处》。夜深人静,他含着泪写完了戏里最后一句台词:“人民不会永远沉默!”9月23日,《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上演了。第一场演完后,人们久久不肯离去,掌声经久不息。11月14日,《于无声处》剧组突然晋京,轰轰烈烈的演出在反对“两个凡是”的斗争中奏响了震撼人心的最强音。

  第二十二幕《绝对信号》开启小剧场运动1982年,由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以一种真诚的“叛逆”倾向为中国戏剧界发出了小剧场运动的信号。在这样的实验中,出现了如《车站》、《野人》、《红房子·白房子·黑房子》、《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的探索剧热潮,其中《狗儿爷涅?》和《桑树坪纪事》成为这一潮流的集大成者。

  第二十三幕“文革”后第一个外国戏剧1983年,北京人艺请来了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由他亲自指导了《推销员之死》的排练,该剧是“文革”后第一个在中国上演的外国戏剧,它的上演极大地推动了中美文化关系的建立。

  第二十四幕话剧市场化与第一批“追星族”

  1994年,谭路璐以独立戏剧制作人的身份排演了《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演到第六场就收回了投入的10万元成本,成功的市场化尝试给中国话剧带来了几许生机。1999年,孟京辉《恋爱的犀牛》首演了47场,净赚了20万元,使中国话剧界出现了第一批“追星族”。

  第二十五幕《切·格瓦纳》现象2000年4月,由著名剧作家黄纪苏、张广天等人经过两年集体创作的现代史诗剧《切·格瓦纳》在北京人艺首演,该剧以其批判现实的尖锐锋芒、鲜明的平民立场、极端的革命风格和先锋派的表现手法而名声大噪。

  第二十六幕“北剧场”倒闭2005年9月18日,北京惟一一家民营小剧场——位于交道口附近、只有不到800个座位的北剧场(全称北兵马司剧场)倒闭了。原创、民间和“大学生戏剧节”一直是“北剧场”的代名词,然而资金短缺、大环境不好、创作力量不足等困扰当代话剧的问题,终于摧毁了民间戏剧最后的理想主义。它的倒闭,见证了当代民营剧场的困境。

  第二十七幕《暗恋桃花源》上演内地版《暗恋桃花源》是台湾著名剧作家赖声川的经典作品,从首次推出至今恰逢20周年。2006年11月,赖声川旗下的表演工作坊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推出内地版的《暗恋桃花源》,首轮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地演出三十多场,场场满座,拨开了国内话剧市场低迷的层层暮霭,标志着亚洲最成功的民营剧团“表演工作坊”对内地话剧市场的瞩目。

  第二十八幕31台话剧庆中国话剧诞辰百年2007年4月6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4月6日到25日,来自全国的31台话剧将汇聚“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的13个剧场上演62场。这是建国以来中国话剧界最大规模的一次盛会。

创建时间:2014-1-2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