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1950年话剧《红旗歌》在各大城市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1951年电影《武训传》受到严厉批判。
1952年作家丁玲和贺敬之、丁毅分别以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歌剧《白毛女》获得苏联斯大林二等奖金,作家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荣获三等奖。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普济寺召开。
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东北禁演评剧《麻疯女》,文化部指示加强对民间剧团的领导
1955年对胡风的批判愈演愈烈。全国作协党组连开16次扩大会,丁玲、陈企霞被当做反党集团批判。
1956年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臧否不一,反响强烈,年轻的作家终因此成了“右派分子”。
电影界因毛泽东的“双百方针”放开手脚,出现一系列优秀影片:《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祝福》、《家》等。
1957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新闻文化界丁玲、艾青、冯雪峰等及成千上万文化名士沦为阶下囚。
1958年民歌创作如火如荼。人人都是诗人。
全国推广普通话,第一套汉字简化方案公布。
《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全国性报纸开始采用横排文字。
1961年京剧《海瑞罢官》在首都上演,作者吴晗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开幕。
1962年东方歌舞团成立。主要学习和表演亚非拉等国家人民的歌舞。
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间,北京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观摩研讨大会”
陕西乾县发现唐代大型壁画。
我国最大古籍目录式《中国丛式综录》在上海编成。
1963年毛泽东在中宣部材料上批示指出,文艺界问题不少,许多共产党人热心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艺术,文化界为之震惊。
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文章,掀起对德彪西及无标题音乐的批判。
1964年毛泽东再次批评文艺界。《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聂耳》、《革命家庭》被批判。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京举行,江青以“旗手”身份开始了对中国文艺的干涉。
1965年毛泽东支持姚文元对海瑞的批判。从批判廖沫沙、孟超开始,继而批判田汉、阳翰笙、夏衍等文艺界领导人,上百部电影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政治斗争引入文化领域。
1966年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投太平湖自杀,着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在家中双双自杀。
1967年“语录歌、语录操”和“忠字舞”兴起。
1968年河北满城发掘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两座古墓,中有“金缕玉衣”两套,价值连城。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发掘出西汉古墓。
1974年《红旗》杂志鼓吹8个样板戏“开创了社会主义文艺新纪元”。
故事片《火红的年代》、《艳阳天》等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这是文革8年来首次上映新的国产故事影片。
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
中国摇滚第一人--崔健。
(选自《365个第一次》) 北京姑娘彭莉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大赛中夺魁的时装模特。(选自《巨人的足迹》)
张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以手抄本形式流行,作者被捕入狱。
1977年“伤痕文学”出现,小说《班主任》、话剧《于无声处》引起强烈反响
1980年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蝴蝶》和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发表,作家们在艺术上有了新突破。电影剧本《苦恋》受到批判。讽刺画风行全国
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四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揭晓。
1983年改革小说涌现。
朦胧诗开始引起文艺界评论家的注意。
1984年以阿城的《棋王》带起了文学上的“寻根热”。
陈凯歌作为第5代导演的成名作《黄土地》引起关注。
1985年中国美术界出现各式各样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被称为“85新潮”的美术。
1986年台湾作家琼瑶小说风靡中国大陆。
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创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原创意识。
1987年全国文化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电影《老井》和《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大奖。
全国首届《人体艺术大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行,观者如云。
1988年现代主义诗歌经过10年的探索,成为新诗主流。国内歌坛掀起强烈的“西北风”。
1989年“现代主义艺术大展”在北京美术馆举行。
1990年《渴望》和《围城》成为文化热点。先锋小说引人注目。
1991年巨片产生。战争片《大决战》、《周恩来》、《焦裕禄》上座率极高。
1992年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发表,引起留学生文学风行。
1993年着名朦胧诗异国顾城杀妻。
陈凯歌《霸王别姬》获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1994年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
1996年贾平凹新着《废都》在该年度创下最高销量,
首都北京掀起红色经典狂潮,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型音乐史诗作品《长征组歌》组成“红色经典系列。”
1998年贺岁片《不见不散》、《男妇女主任》和《好汉三条半》在全国获得很高票房。
1999年第一部动画巨片《宝莲灯》在京城首次上映,就受到热烈欢迎。
张艺谋退出嘎纳电影节,褒贬并、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