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着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分别是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武生: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鸣玉。
1904年,京剧的培训基地“富连成科班”由叶春善和牛子厚组建。它培养了数百名京剧名角儿。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余、马、言、高。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这一时期京剧旦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930年,梅兰芳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0年在北京建立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等任校长。
1938年成立上海戏剧学校。
30年代末期,大片国土沦丧,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农田躬耕。
1941年由延安鲁艺平剧团和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社合并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一些进步的京剧演员和爱好京剧的新文艺工作者聚集在革命圣地,和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的京剧改革工作者一道,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配合,为京剧的推陈出新摸索出一条道路。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直迄今日。
1956年,北京成立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接着建造了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每年进行观摩调演。
1956年5月,梅兰芳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演出。
1958年,京剧界喊出了一年要排三百个戏,其中两百个革命现代戏的口号。《芦荡火种》《红灯记》《白毛女》《海瑞罢官》纷纷登台。
1966年5月中旬,《解放军报》刊登了“批判京剧《海瑞罢官》”的文章之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就此拉开。
1990年,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一时间,京剧振兴,全民皆知。
2004年,由国内资深的纪录片工作者蒋樾、段锦川担任总导演的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开拍,该片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反映京剧历史的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