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寿光市"语源简析
寿光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òu guāng Shì".它所指代的是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中北部.地处北纬36°41′~37°19′,东经118°32′~119°10′.东邻潍坊市的寒亭区,潍城区,西接广饶县,南连昌乐县,青州市,北濒渤海.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8公里,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市人民政府驻地圣城街道办事处,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150公里处.为潍坊市辖县级市
寿光,始置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即公元前一四八年.寿光之名盖昉子齐宣王时闾邱长老乞寿之辞.《高士传》云:宣王猎于杜山(此山在今山东临淄县西),闾邱先生与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曰:"欲得寿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所得为也."闾邱进曰:"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说苑》所载略同."汉置寿光县,隋置闾邱县,盖皆取此"(嘉庆—《寿光县志》).旧说,因"此地人多长年,且其地滨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故名寿光(康熙—《寿光县志》);"人年长曰寿,土地平曰光",故名寿光(《青州府志》),皆无可考.另说,"云门山(此山在今青州市境)巅,镂(漏:雕刻)一巨'寿',高可数仞,出自神仙之笔,夜烁金光,射寿境,故名"(1960年编《新县志》).寿光县系汉朝置,云门山的"寿"字是明代周铨所书.旧说有些牵强附会,不足为据
二,寿光市政区沿革简况
寿光开发甚早.据孙家集镇三元王遗址出土的三足高柄觚形器及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口文化遗址的考证,推测远在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人在此定居.夏代,属斟灌国.商代,为逄伯陵封城.西周,属纪国.齐国灭纪后,改称剧邑.秦代,属齐郡.西汉以寿光命名置县,隶属北海郡.东汉,属乐安国.三国曹魏及两晋时期,属乐安郡.南北朝时,寿光县废,其地分属博昌县,益都县,剧县.隋代,废博昌县复置寿光县.唐代,属青州北海郡.宋时,属京东东路青州北海郡.元代,属中书省东南部,山东省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朝,属山东登莱青道青州府.民国初(1912年)属山东胶东道.十四年(1925年)属淄青道.民国十七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寿光县抗日民族政府属山东省渤海区.1948年划为寿光,寿南两县:寿南县属昌潍专署,县府始驻屯田,后迁至寒桥;寿光县属渤海第三专区.1950年划为昌潍专区,县府先设在田柳,后迁至上口.1953年,寿光,寿南两县合并,县府移至寿光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
三,寿光市地名语词特征
境内聚落地名,多以姓氏命名,其余多以原有地名的演用为主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渊源
寿光历史悠久,历史渊源流长.据孙家集三元王遗址出土的一件三足高柄觚(沽)形器来看,远在(大约5810±90年)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人定居.从胡营后胡遗址出土的陶豆一件,彩陶壶二件,陶鼎一件,从制作方法,造形等方面,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编写的《大汶口》一书中所列豆,彩壶,陶鼎相同,充分显示了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丰城埠子顶出土的黑旦壳陶杯,高14厘米,重量仅有六十克,厚度近口沿部竟薄到零点三毫米,显示了约四千年前居民的劳动智慧和造诣.古城出土的大批西周纪国文物:共有铜器64件,陶器9件,玉器4件,人骨2片,蚌玮12件,很有考古价值
自197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寿光境内发现古文化遗址143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遗址分布密集,已发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20多处;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的遗址30多处.另有散布各乡镇的聚落遗址89处,都曾出土过大量文物
二)文物古迹
寿光的文物古迹多而全,从远古到秦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都有.如古聚落遗址,古城台遗址,古建筑遗址,古墓(冢)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古遗址
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 位于县城西南11公里孙家集镇边线王村北30米处的土埠上.1984~1986年发掘.城堡为圆角梯形,西南—东北向.每边长约240米,总面积57600平方米.分内城,外城,内城(小城堡)为圆角方形,每边长约100米.小城堡略早于大城堡.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考证,属龙山文化第三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这是国内迄今已发现的3座龙山文化城堡中最大的1座.除此外,还有众多的聚落遗址,如:三元王遗址(县级保护单位),岳寺韩遗址,二甲遗址(商),及安家遗址(大汶口文化)等
纪国故城遗址 城址在县城南14公里纪台乡纪台村,为周代纪国故城.纪国,姜姓,侯爵,始封于西周初.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灭于齐.故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两面各长1500~1600米,南北各宽1200米,由外郭与内城两部分组成.城墙为夯土筑成.城郭四周遍布古冢,近城有大冢8座,封土最高者达20米,当是纪国贵族的墓葬.故城先后出土文物有铜钟,簋等.从所具铭文看,钟为纪侯之器,簋为纪侯媵女姜萦之器.造型优美,制作技艺精巧,其中,清代乾隆时出土的纪侯钟,据考古学家王献唐考证,最晚应是春秋初年之物,因而对研究纪文化有重要意义.1977年,纪国故城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益都侯城遗址 位于县城北8公里的古城乡古城村南,羊临公路从东部穿过.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780米,南北宽644米,总面积50万平方米.《寿光县志》(民国)载:"王胡城,在县城北十五里,古益都城也.《汉书》王子侯表:武帝元朔二年,封淄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即此."解放初期出土"大布黄千"库币和石质钱范.1958年出土方孔铜钱700余斤.1983年出土纪国铜器64件,内19件有"己"(古"纪"字)字铭文.识者认为铭文有"己"无"侯",当属封爵前的器物.纪国历史远起商代,迄于春秋,曾拥有.郱(在今临朐),郚(在今安丘),鄑(在今昌邑),酅(在今临淄)等邑,历史久远,疆域辽阔.其出土文物,为研究纪族部落活动和商周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新资料.今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呙宋台遗址 位于城南5公里胡营乡呙宋台村西.遗址面积达百万平方米,是山东境内罕见的大型遗址之一.文化层5~6米,内涵十分丰富.已出土商,西周至战国的铜器,陶器上百件,遗址附近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西周制骨器作坊.遗址北部,南部断崖,暴露出6个大墓,深达7米.东南角断崖暴露出许多小墓,有的并列,有的叠压,非常密集.其中不足20米的一段露出骨架30余具.遗址范围内灰坑遍布,陶片成堆,遗物有陶罐,鬲,豆,陶拍,骨锥,石网坠,石铲,贝币等.由于大量商,周文物的发现,依据与年代相应的遗迹,遗物,结合地理位置的考证,考古学家有呙宋台即古营丘的新说.目前各家之说,各有所据,迄无定论,尚待进一步探讨.1977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台遗址 在纪台乡纪台村东北,为古纪国土建筑物.据清代文人安致远《纪城文稿》所记:"城中有台,岿然独存,高三仞,广可亩许,上有神祠,为里人香火之所."可知古代的纪台,曾是人们祀神游览的地方.另据乡里故老相传,台上有山门,亭榭,殿堂等建筑物.台西有方池,台南有高阁,台西南有寿圣寺等.古人游此,每咏诗以抒怀.诗有三首,择一记之.诗云
纪台诗
明)冯惟敏
山色遥连四野开,水声长绕故城隈
前朝后市今村落,衰草斜阳古殿台
千载废兴谁复念,九原珠玉总堪哀
玄冬天气冰霜苦,匹马行吟几度来
境内还有斟灌城,益城,丰城,乐城,乐望城,霜雪城,牟城,七里营城,铁央台,南皮台,官台,斗鸡台,凤凰台,店子台,八角台,青邱台等众多遗址
古建筑
文庙 又称孔庙,位于县城小东门内,面积15亩8分,南北长158.3米,东西宽67米.据旧县志记载,孔庙始建于元代以前,从元至民国历代均曾重修:"元大德至正间修三次,明景泰三年至万历三十二年修五次.清康熙七年地震倾陊,知县李士泽重修……."民国时又重修两次.孔庙建筑极为雄伟,中为大成殿,殿前左右为东西西庑,再前为戟门和泮水池,池旁分列历代重修碑记,外为棂星门,东西便门各一.门外街旁建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其中大成殿最为壮观.据说是依照北京故宫宫殿的模式建筑而成.殿高约15米,共5大间,四面出厦,环立雕龙石柱20条,殿顶覆以黄绿琉璃瓦,远望金碧辉煌,宏丽轩昂.大成殿后为崇圣祠,较大成殿小,内列历代古圣先贤灵位.前之棂星门,双檐瓦顶,顶下建石座,顶座之间由4条圆形木柱支撑,其他全系雕木扣成,构筑精美,技艺极为工巧,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风貌.建国后,曾为寿光中学临时校址.1958年辟为寿光县综合展览馆,1974年拆毁
南皮台庙宇 庙宇建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南皮台顶上.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庙宇分4组.前阁称"三教堂".阁后为庙宇之前院.前院之后称之为后楼.楼东有别院,建"百子殿".院中有古槐,粗数围,上挂巨钟.今已无存
王高塔 塔系慈化寺佛塔,因座落王高村东,故名.塔七级八棱,用青砖砌面.高32.3米,直径11.3米,周长35.5米,墙厚2.2米.每级砌有圆拱门,顶端覆一蘑菇形石块.门口南北向,正中原有铁佛1尊.今已无存
宁国寺 寺在县城小东关村.寺内有870年立的八棱石碑.大殿佛像皆木质,雕镂极精细,今已无存.唯院内之古槐尚在
天后庙 庙原在小清河以北老码头.其遗址已湮没无迹
石马桥 位于县城西关东西大街西段,跨南北流向之水溪上.桥宽4米,长6米.桥身栏杆均属石料砌成.四角各有桩石1块,其上分别雕刻石马8匹,姿势或卧或立,或奔或伏,攒蹄蜿颈,交错成对,栩栩如生
古墓葬
仓颉墓 位于旧县城西门外迤北,大道西旁.旧为寿光游览胜地.世传仓颉墓有三:一在陕西白水县;一在山东东阿县;一在山东寿光县.据郦道元《水经注》所述,以在寿光为可信.墓之封土长宽各4.47米,高2.26米,上生蓍草.墓地面积共10余亩,四面护以短墙,墙外绿水环绕.迎岸多垂柳,夏日枝叶纷披,翠柳藏莺,风景清幽.正门为月形圆门,门前小桥流水,倍增雅趣.墓前一亭,曰:"启秘亭",亭为石基木构,计12楹,飞檐翘角,别具一格,有楹联云:"千古大文三尺土,两间灵气一孤亭".清嘉庆间,知县宋铭匾曰:"始制文字".民国6年,县知事尹志皋镌石亭联云:"石室志藏书,廿八言文字蟠螭,除秦李斯,汉叔孙无能识者;幽宫留宿士,四千年洪荒遗蜕,并娲皇墓,少昊陵相与传之."亭内设石几,石凳,供游人憩息对弈.亭前有东西二水井,即旧"八景"所称"仓颉双井".园中杂种松,柏,槐,柳,炎夏古木成荫,清风拂拂,是夏日避暑佳境,亦是吊古览胜之名区.历代文人,多有诗文凭吊.录一首佐证,余十首不记.诗云
谒仓圣墓
清)安致远
万古斯文地,一抔土尚存
问经来石室,识字拜荒原
绿水环长榭,红渠映墓门
城闉风景异,钟磬报朝昏
除仓颉墓外,还有王猛墓,耿弇墓,贾思伯,贾思同墓,辟闾浑墓,李铉墓,赵鉴墓,安致远墓,李封墓,无名冢,金兀术王驸马冢等不再一一赘述
革命纪念地
寿光烈士陵园 位于城区西北隅,羊临公路以东,北环路以北.营建于1959年,面积80余亩.陵园座北面南,规模宏伟.前门两扉铁制栅门,入门有柏油甬路向北直通"革命烈士纪念堂".纪念堂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高20余米,长约40米,在绿柳翠柏掩映下,显得巍峨壮丽.纪念堂内正面垂悬烈士英名录,西厅陈列着张玉山,马保三,王云生,韩明柱,朱志明,曹世范,王孝臣等著名烈士的遗像,遗物和革命事迹介绍.纪念堂前,甬路东西各有石亭1座,两相对峙.东边的一座是解放县城纪念亭.1947年冬解放县城,战斗激烈,有42位战士英勇牺牲,渤海十一师全体指战员为其立碑纪念.碑面镌刻42烈士英名和记述烈士英勇事迹的碑文.并有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舒同,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等人的题词碑刻.纪念堂后为烈士陵墓,安葬着1736名烈士的遗骨.园东侧辟有花圃1处,广植各种花卉,飞鸟池鱼点缀其中,西侧新建殿堂式接待室1座,飞檐翘角,彩绘门楣,古朴典雅.整个陵园绿树葱茏,空气清新,显得格外肃穆静谧,至此盘桓凭吊者,无不肃然起敬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1993年经寿光市委市政府批准,在巨淀湖区修建"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碑高27.5米,同年建"八支队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
三)历史事件
捻军寿光失利 1867年5月间,东捻军在首领赖文光,任化邦,范汝增的率领下,经过寿光县南部去胶莱.后西返,西去黄河,因水涨难渡,又回师东进.10月间经寿光南部渡丹河去潍县,下去与清兵激战.11月间,太平天国首王范汝增,率东捻军一部,约五六百人,自寿光西南部东进.遭清骑兵和步兵的追击,捻军行至官庄沟,野虎沟,北冯沟迎敌,被清兵包围,激战一夜,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捻军首领范汝增,徐昌先,朱有源等都在此役中战死
辛亥举义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寿光县同盟会员赵魏,李日秋,王长庆等人回到寿光在吴家庙子树起了"独立之国"的大旗,并成立同盟会本部,积极进行革命活动.攻取青州计划未成,又攻战了诸城,宣告诸城独立.由于遭到清巡防营的反扑,有180余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
牛头镇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29日,各路抗日武装齐集牛头镇,马保三在此组了著名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计700余人,枪500支.并向全县人民发布"八支队抗日宣言",通知国民党寿光县政府县长宋宪章.在寿光境内向日寇打响了第一枪
清水泊反"扫荡" 1942年6月上旬,日军集中了混成第六旅团,青岛,潍县伪军两个团,及惠民县部分日伪军,约5000人,外加骑兵300人,汽车百余辆,装甲车3辆,长途奔袭,5路分进合击,"扫荡"清河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清水泊.这次"扫荡",日军行踪诡密,迅速,不与当地日伪驻军结合,路遇少量八路军部队亦避免接触,绕行而过.9日拂晓,日伪各路分别到达预定地点,将八路军清河军区司令部,清东独立团,中共清东地委,清东专署及寿光县民主政府机关,县大队,部分群众重重包围.根据地军民撤至清水泊湖区芦苇之内.敌集中轻重武器向湖区密集扫射,被围军民在杨国夫司令员指挥下,浴血苦战,奋力突围.清东独立团首先冲出,抄袭敌后,打乱日军行动计划.杨国夫司令员领兵从西南角向北洋头方向冲击.经过一天激战,大部突围脱险,并击毙日伪军60余名
同年10月15日,由日军混成第六旅团长亲自指挥,集中日伪军7000余人(日军占三分之一),与潍县,寿光,临淄,广饶,利津的伪军配合,分兵4路,采取拉网合围战术,二次"扫荡"清水泊.此战,清东独立团以2个连的兵力与日伪军数千人拼搏,激战终日,杀伤日伪军200余人,多数战士以死殉国,是清河平原抗日战争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四)历史人物
公孙弘(前200—前121) 字季,淄川国(郡治在寿光纪台)薛人.汉武帝召见后拜为博士.公元前126年,任御史大夫,两年后拜为丞相,成为汉初第一个以布衣擢居相位的人.时任丞相4年,80岁时终于丞相位
徐干(170—217) 字伟长,东汉末北海剧(今寿光境)人,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曾先后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为上艾长,均被他称疾不就.其传世之作《中论》.卒于公元217年,年仅47岁
王猛(325—375) 字景略,北海剧人,东晋十六国时前秦丞相.他任职18年,为官公正,撤换庸吏,选用贤才.死后,苻坚曾三次到他遗体前致哀,破例为他动用了皇家葬礼的器物仪仗,朝野巷哭三日,谥武侯
王镇恶(372—418) 北海剧人,王猛之孙.公元409年,刘裕任他为青州治中从事史,行参中军太尉军事,署前部贼曹,因战功而封博陆县五等子.后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安西司马,冯翊太守.死后被追封为龙阳县侯,谥号壮侯
任昉(460—508) 字彦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仕于南朝宋,齐,梁诸朝.《南史》,《染书》有传.著有《杂传》247卷,《地记》252卷,文章33卷,多散佚
贾思伯(468—525) 字士休,北魏益都(今寿光)人.21岁出任朝廷,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后曾任过荥阳太守,南青州剌史,兖州刺史.魏宣武帝时,转任辅国将军.魏肃宗时任太尉长史,安东将军,廷尉卿,后转任卫尉卿.后升任太常卿度支尚书转正都官,又被太保崔光推荐为侍讲,教授肃宗.公元525年死于洛阳,肃宗追赠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贞.同年11月迁葬原籍,墓在今寿光城西南4公里的李二庄
贾思同( —540) 字仕明,北魏益都人.贾思伯之弟.他任襄州刺史时,值元颢之乱,因坚持不降而被庄帝封为营陵县男.后为侍讲,授静帝,又加官散骑常侍,兼七士兵尚书,拜侍中.他精通《杜氏春秋》,著《春秋杜氏辨》,今已不传.死后赠尚书右仆射,司徒公,青州刺史,谥号文献.墓葬与其兄并列
贾思勰 北魏孝文帝时益都钓台里(今寿光)人,杰出的农学家.任过高阳太守.他关心民情,重视农桑,治学严谨,著有《齐民要术》十卷,九十二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当前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赵鉴(1453—1537) 字克正,明代赵家庄人.官至大理寺卿,刑都尚书.1526年辞官,嘉靖帝赐五言诗一首以表嘉许.逝后,赠太子太保,谥号康敏
魏琯(生卒年月不详) 字绍华,祖籍寿光县侯镇黄桥魏家,明代迁寿光县城定居.1637年(明崇祯十年)进士,任监察御史.仕途畅达,屡屡高升,1653年(清顺治十年)任大理寺卿(中央审判机关的主官),他力图改善审判制度,上书皇帝,意在使御使台,刑部,大理寺三者要相互制约,要求"执法不敢不严,原情不可不恕,请敕令会审诸臣慎之又慎".奏章获准后不久,又任命为兵部督捕右侍郎
安致远(1628—1701) 字静子,别号拙石老人,寿光纪台安家庄人.勤奋好学,博通经史.1698年,安致远主持编纂《寿光县志》.写成之后,被评为"不惑于闻见,不背于是非",被称"一时敦史".其著作除《寿光县志》外,尚有《玉硙集》,《纪城文稿》,《纪城诗稿》,《吴江旅啸》等,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姚堂( —1723) 字尔升,寿光县丰城乡姚屯人.膂力过人且精于骑射,总兵蔡毓荣发现任以把总之职.清康熙帝到古北口外巡视,予以超格提拔.后任至福州水师提督,驻守福州,更加重视所辖台湾岛,加强战备训练,严密巡逻,使军民和睦,海疆宁静.1723年逝于台湾
魏塾( —1780) 寿光城里人.兵部侍郎魏琯的五世孙,性鲠直,见义勇为,颇具肝胆.1780年山东巡抚国太以皇帝游泰山为名,私加田赋.时逢寿光歉收,百姓无力负担,他倡仪拒缴苛赋,群众响应.县令劳敦樟闻知惊虑不安与巡抚共谋设下陷害毒计,阴谋得逞,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冤案.魏塾被杀于青州东关教场.至今,寿光仍流传着"论理不斩魏塾"的俗谚
李茂盛(1722—1795) 字莪华,寿光县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九巷村.曾考中秀才却无意仕途,专心研习父亲所授医术,精通内外两科,尤擅长诊治疮疡与小儿痘疹.凡登门求医者不分亲疏贵贱,一律挨次诊治,且常先照顾家贫者.生前在九巷为他筑生祠,死后又在李家官庄建李大夫庙纪念他.生前曾著《临床验方》一册.1985年,群众自愿筹资建"莪华纪念堂
李封(1723—1796) 字紫绶,别号松园,祖居寿光斟灌,后迁居玉兔埠村.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仕途平坦,最后,升任湖北巡抚.年近七旬,自觉精力不济,辞官返里.一生为官清廉.纪昀为其撰墓志铭,最后的铭句是:"人以官富,公以官贫,贫则贫矣,而秋水无尘
寿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朝历代著名人物颇多.有官居廷堂的为民清官,有潜心著述的文豪,有屡建奇功的将军,有戍边驻岛的大吏,有悬壶济世的神医,还有为民清命的居士.所有这些历人名人,为谱写寿光的历史而名垂于世,为彰显寿光的传统文化而万古流芳
五)历史典故
齐宣王选贤 闾丘先生,东周战国时人.复姓闾丘,名字与生卒年月不详.年高德重,在乡里间很有威望,大家都称他闾丘先生.他与齐宣王有一次关于"乞寿"的辩答,历史上传为美谈.齐宣王驾赴杜山狩猎,闾丘先生率12位父老前往慰劳,齐宣王大为高兴,遂即命随从大臣,免去这13位父老的赋税.众父老称谢,唯有闾丘先生不动声色.齐宣王见此光景,便又命再免去父老们应出的夫役,众人又拜谢,闾丘先生仍无所表示,齐宣王便有些不高兴了.于是对闾丘先生说:"寡人今天为感谢父老们前来慰劳,所以免去你们的赋税和夫役,大家都为此而拜谢,你却一再不予理睬,难道我有什么过错么 "闾丘先生说:"不然,我们来慰问大王,是想借此机会,向大王求寿,求富,求贵!"齐宣王说:"人的寿命上天作主,我岂能给你们增寿!如今虽说仓库充裕,但那是备灾荒用的,也不能随意散发,使你们致富.我们国家的官职,现在高位不缺,低位又太小,也无法使你们显贵起来."闾丘先生回答说:"大王所说并不是我敢想的,我只是希望大王任命品德端正,秉公理事的人做官,制定公平而宽和的法令,这样,我便可得长寿;使百姓不误农时,安心生产,我自然就富足了;大王如果下令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我也就得到尊贵了.如果按大王所说免去赋税和夫役的办法赏赐我们,岂不使国库受损!国家的夫役无人支应!所以我不能向你拜谢."齐宣王听罢,觉得有理,高兴地说:"你说得对,我愿聘你作我治国的助手
二,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地质
寿光境内除第四系地层广布外,主要为新生界下第三系地层,次为分布在寿光凸起区的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境东南部有新生界上第三系地层分布.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寿光处鲁西隆起区的东北部,济阳坳陷东端,沂沭断裂带的北段西侧
地形
寿光地域横约纵侈,形近长方,"弥望皆平田息壤,无悬崖倒壑之观";寿光大地是一个自南而北缓慢降低的平原区.海拔最高点在孙家集镇三元朱村东南角埠顶处,高程49.5米;最低点在大家洼镇的老河口附近,高程1米.南北相对高差48.5米,水平距离70公里,平均坡降万分之七.河流和地表径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形成了大平而小不平的微地形差异
水文
寿光境内多河流湖泊.有河流17条,其中小清河从境北端流入海,常年流水,有水上运输之利,余皆季节性间歇河.最大河流是弥河,纵贯境南北,将全市水系分东西两部分.弥河以西为小清河水系,弥河以东为弥河水系
二)经济概况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寿光总面积为3449641.3亩,其中:耕地1587719亩,园地94428.6亩,林地34655.7亩,牧草地4328.2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34491亩,交通用地104124.4亩,水域64327.3亩,未利用土地246624.1亩.按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所定的耕地标准(分八级),可利用土地中有:二级地面积707774亩,占土地面积的32.2%;三级地面积986988亩,占土地面积的45%;四级地面积258911亩,占土地面积的11.8%;五级地面积128719亩,占土地面积的5.9%;七级地面积112425亩,占土地面积的5.1%.境内无一,六,八级地
水资源 寿光水资源分地表水,地下水两部分.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为9.4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地下有较丰富的矿产,一是石油,二是煤炭,三是卤水
植物资源 食用植物有粮食类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黄豆,黑豆,绿豆,赤豆,荞麦,芝麻,花生,油菜等.果菜类有黄瓜,冬瓜,西瓜,丝瓜,南瓜,甜瓜,杏,桃,枣,梨,石榴,葡萄,苹果,韭菜,葱,元葱,蒜,萝卜,菠菜,胡萝卜,白菜,芹菜,花菜,莴苣,椒,芫荽,茼蒿,扁豆,豆角,蘑菇,姜,茄子,芸豆,山药,土豆,藕等.还有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用材植物.由于土壤肥沃,适应各种植物的生长,且长势良好
动物资源 有哺乳类,禽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甲壳类,贝类
工,农业生产
农业 寿光是国家确定的蔬菜,粮食,果品,棉花,水产,畜牧综合商品基地,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主产小麦,玉米,蔬菜,棉花,瓜果等.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水渠,打机井,发展农田灌溉.对弥河等河流进行治理,修建双王城水库,引黄济青水渠,打机井2.5万眼,有效灌溉面积109.8万亩.全市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60亿斤.粮食面积63万亩,粮食总产10亿斤,水产品总量37.7万吨.肉类总产15万吨.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粮食,花卉六大主导产业.粮食生产,先后建成了"吨粮市"和"小麦千斤市".蔬菜生产,根据不同水土条件,技术水平和种植习惯,在全市规划发展了35万亩大棚菜产区,10万亩韭菜产区,6万亩食用菌产区,8万亩创汇蔬菜产区,12万亩粗菜产区.1997年以来,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方案,集中建设了稻田镇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寿光万亩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寿光高效林业示范园,寿北生态示范区,沿潍高路高新技术走廊等高科技,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 工业发展迅速.建国后,寿光重视发展工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新的企业制度,构筑新的工业格局,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实行改革推动,科技驱动,外向带动,促使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管理上水平,招商引资,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建有晨鸣工业区园,开发区工业园,东城工业园,渤海化工园.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支柱产业规模壮大,形成了造纸包装,原料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支柱产业,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企业上市迈出新步伐,已有4支上市股票,募资50亿元.山东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分别达到17个和23个.(3)寿光经济的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农业"硅谷";打造中国纸业"航母"和现代海洋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迅速膨胀现代服务业,构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隆起带;建设成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集群经济和配套经济示范区
三)地理景观
静山风景区 境内唯一的山,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孙家集与马家庄之间,由于长期以来不再增高,而得名"静山".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0.7米;北高南低,最高处距地面0.6米,最低处仅0.1米.上有南北向的水纹4条,地表以下逐渐扩展庞大,莫测其深.寿光本无山陵,千百里坦荡平野中,一山巅微露头角兀然而立.故能吸引游人前往探奇.清末将境内划为15个区,内有以静山命名的"静山区".山以高大险峻著名者多,而以小巧玲珑见称者少.以大为"最"者世间固多,而以小为"最"者亦屡有所闻.静山之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意义或即在此
怡园风景区 1985年在迎宾路南端东侧,建一公园式老干部活动中心——怡园.总面积13000平方米.园内全是民族形式仿古建筑,前为外院,后为怡园正院,建有晚晴楼.外院街门面西,宏敞可观.入门怪石迎客,绕植奇卉异草,玲珑葱翠.甬道两旁,绿柳垂槐,点缀得体.北向通正门,门额题"怡园"两字.门两旁各建有厅堂6间,东西对称,重檐漆柱,整齐典雅.进入怡园正门,境界大开,别有洞天.假山,鱼池,虹桥,凉亭错落有致,隙处杂种花竹,掩映其间.院中虹桥拱立,将鱼池水面界分为二.面西叠石为山,旁水而立,山石倒影水中,近旁疏竹婆娑,构成一幅清丽画面.东面凉亭建于水中,有曲栏小桥相通.亭内设琉璃几凳,古趣盎然.过桥而北,"晚晴楼"迎面矗立.瓦脊鸱尾,棂窗红柱,民族艺术风格,古色古香.楼前巨匾高悬,上书"晚晴楼"3字.楼为2层,共26室,分为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展览室,书画室,学习室,电视室,游艺室,休息室和资料编写室等.此园有境狭不陋,景密不挤的特色.暇日,城镇居民多来此游憩
林海博览园 位于中国著名蔬菜之乡寿光市,濒临渤海莱州湾,于1998年由寿光林场投资兴建,位于林场四林区内,建设面积6000亩,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建设在滨海重盐碱地上的旅游景区.景区目前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休闲渔业观光点,历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分展区,年接游客40万人次.园内不仅有大片的沿海防护林,风景林,经济林形成的盐碱地森林景观,还建有大型现代化垂钓中心,千亩荷塘,水上运动中心.园内独一无二的东方不沉湖,胜似扬州瘦西湖的霜雪湖,渤海嵩之路素质拓展基地,游泳场,立体高效农业种植园,天然湿地保护区,动物表演场,森林渡假村,果实采摘园,盐业观光园等一系列游乐服务设施,物别是利用地下卤水资源建设的东方不沉湖,是园内最具特色的景点.2005年园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山东寿光荷花节
三,乡土文化
一)民俗风情
由于长期从事农桑耕织的生活,形成了"朴实耐劳,崇尚勤俭"的民俗风情
礼仪 传统的交际礼仪包括
祝贺 亲友结婚,生子,寿诞,迁居,开业,则前往祝贺,受贺者例应设宴招待
慰吊 乡里亲友有染疾病或遇灾祸,常携带礼品前往慰问,如丧葬大事则须临门吊唁
禁忌 已婚妇女腊月二十三日后禁住娘家,住房忌面对胡同,忌午后探望病人等
节日 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阴历年,是传统的隆重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天仓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于院中以灰洒作囤形,寓粮食丰收之意;二月二,俗谓"土地爷"生日,旧时常至土地庙烧香,吃炒糖豆;清明节,农历春分后的一个节气,亦称寒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为纪念屈原而立;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腊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早晨喝"腊八粥";辞灶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传此日灶王上天禀报本家善恶.此外,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及人死后三十五日(称五七),百日,周年都要上坟拜祭.夏至日,入伏日必食凉面条,冬至日食水饺等
婚嫁 旧俗婚姻必先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家长同意后订立婚约,俗称"送柬".结婚前5日男方将备好的衣饰,食品送往女家,俗称下礼,也名催妆.女方于婚前3天将陪嫁的家具,衣物,被褥等送往男家,俗称下缘(奁)房.迎娶前日傍晚,由哥嫂铺床,并有一侄辈男少年躺滚一番,谓之"压床".迎娶之日,新郎披红插花(及第状元打扮),乘坐亮轿,另备花轿一乘前往女家.新娘盛妆红巾蒙头,端坐正堂,待新郎礼请后登花轿启程.途中吹奏喜乐,旗锣开道,并须娘家兄嫂伴送,称"送客".抵达夫家门前,男方有人燃放鞭炮,在门楼上压放筷子两把,红纸裹砖两块.新娘下轿踩红毡步入庭院,与新郎在香案前拜天地,然后入洞房坐芦帐.当日男家要贴喜联,并须在大门两侧贴"龙","虎"两字,张灯结彩,大宴亲朋.招待男女"送客"要郑重其事,"送客"饭后辞别男方家长时,要说几句请关照,包涵之类的客套话,以示礼让.亲朋邻里可到喜房尽情逗趣嬉乐,称"闹房".新娘须亲手填枕,一般是新娘先填3把,再由旁人代为填满缝好.新娘填时常有人将麦稂搬挪移动,意在使新娘取不得,借以引发欢乐情趣.晚间饮合婚酒,即合之"合卺"礼.次日,新婚夫妇到祖茔祭墓,向族中长辈逐一行大礼.午后,女方将新娘接回,第三日由父辈将新娘送返夫家,并分赠从娘家带来的点心类食品,名曰"分盒子".此时,受礼长辈要赠予钱钞,名曰"磕头钱".整个婚娶过程,尚有许多细节,如占算命相,下选吉日良辰,以筷子,年糕,枣,栗子,葱等谐音以求吉兆等,多涉迷信,遵行者日见减少.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觉悟的提高,特别是婚姻法的颁布,使婚俗为之一新.现在结为夫妇的男女双方,或经人介绍相识,或自由恋爱,彼此有所了解,双方自愿登记结婚.迎娶之礼不尽相同,现用汽车者多,但必须男方赴女家亲迎(入赘例外),新娘过门后,常以小型集会代替跪拜天地.其他大致如前,但只将旧礼俗中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废除
丧丧 过去均实行土丧,死者如系年长老人,穿好寿衣停放正堂,子女晚辈焚纸号哭,乡里友好前来哭奠,俗称"发倒头纸".子孙辈按亲疏关系穿戴不同孝服陪灵,并立即请人四出向亲友报丧.富有人家印制讣文发往外地亲友,如系母亲丧则其子应亲至外祖家报丧.当日或次日将死者放入棺木,称"入殓".入殓前须给死者净面理发,钉棺木时,长子须亲手执斧先锲一下.一般死后3日(富家或5-7日)发丧殡葬.3日内家中搭灵棚设灵堂,供桌正面置放灵位,子孙旁跪守灵.每晚到土地庙梦香烧纸送浆水,一路哭行谓之"送浆水".发丧的时间大多在中午或稍后,发丧前亲友前来吊唁,或钱钞,或祭品,或挽账等等不一.祭奠时因地点不同而分迎门祭,座祭,路祭,墓祭等.棺木抬动时,焚烧刍灵,长子祝告亡灵启程,并例行摔碎一瓦盆等.自衣棺坟墓之高下至殡葬礼仪之繁简,贫富之间,相去甚远.富者借以夸饰炫耀,贫者甚至席卷土埋.70年代曾一度以水泥棺代木棺,不久,开始推行火葬.以臂缠黑纱代白衣孝服,花圈代替供祭.有的农家火化后将骨灰携回家中,设座陪灵,仍按土葬礼俗办理.有的则一切按土葬礼俗,仅送往坟墓时,先火化后入土.其他如衣服不缉边的"斩衰"之服,百日内不得理发剃须,3年内不能娱乐宴饮等例,已渐废去
二)传统文艺体育
清前,境内无体育专设机构.1930年曾设县国术馆,倡导国术以健身.体育活动的项目主要有:武术,田径,球类,象棋等
寿光素称文明古县,从汉代的徐干到清代的安致远,期间文化名人辈出,且多有诗文著作传世.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诸如子弟戏班,曲艺说唱,灯舞焰火等.每逢节日庙会常进行表演
歌谣 常以儿歌的方式歌唱,歌词生动,内容幽默,极富有地方特色.如用以讽刺不孝敬父母的民谣《山老鸹》,反映缠足痛苦的《缠足苦》等
舞蹈 主要有"月宫图","龙灯舞","百鸟朝凤","荷花灯","闹海","跑旱船","狮子舞"和"秧歌","高跷"等.每值春节,十五灯节大部村庄都能以这些古老的传统文艺形式组织娱乐,增添节目兴致
焰火 民间燃放焰火,俗称"放花".每逢春节,群众自发集资制作,于元宵节晚上燃放.焰火种类凡多,风格各异.主要有"起花","盘花","瓮花","桌花","铁花","杆花"等
曲艺 境内流传的曲艺形式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地鼓子,琴书,山东快书,评词,大擂拉唱等
三)饮食文化
饮食,过去大都以粗粮为主,用高粱,谷子,大豆磨面,混合制成扁圆形窝头作为主食,通称"面子",境南部亦兼食煎饼;现在都以细粮为主,主食"馒头".过去饮水全赖土法掘井汲水,现在饮水多机钻深井供给.夏季吃饭多饮绿豆水,炒米水,冬季则多饮面粥,米粥,玉米粥,或将胡萝卜切块与米面煮粥,俗称胡萝卜粘粥,早晚啜饮,可以驱寒
四)服饰文化
自清末至50年代初,衣著服饰无大变化,农家男子多穿对襟短褂,直档带腰便裤;寒冬穿对襟短袄或棉袍,下穿棉裤,裤脚或扎或散.妇女上衣有大襟,右侧系扣.鞋多系自制,麻线衲底布帮,有单棉之分.单鞋有圆口,尖口,牛鼻子和妇女穿的方口偏带鞋等;棉鞋有单脸,双脸,毡鞋等,另有一种用蒲草编制俗称蒲袜的草鞋.50年代中期,因人的思想观念有所更新,服饰穿著亦为之一变.男女均著短装,长衫已渐绝迹.春,秋,冬衣多用黑蓝色棉布制,以中山服,列宁服,学生服为主.夏季穿短袖白色对褂或衬衫.自三中全会后,衣著的式样,质料,色泽均有显著变化,式样追求新颖,衣料多以化纤混合纺织品代替了棉布
五)居住文化
住房,旧式住房讲究四合院,北屋正房3间或5间,外有东西偏房和南屋,但一般家境构筑多不完整.正房多两明一暗,明间垒一大土炕,附设锅灶.建筑结构多系砖基,土墙,木架,草顶,木门,窄棂窗,光线昏暗.门楼建筑也有多种,富有者高大宽敞,且镂雕装饰,备极精致;普通人家,则覆以木架加苫麦秸,仅蔽风雨.今住房习惯大改,楼房,平房兼有.正房一般4~5间,多是砖墙瓦顶,水泥地面,玻璃门窗,有的正房前面镶嵌花色石子或釉砖.少数居民兴建2层楼房.家具,过去农户多用箱,柜,抽屉,太师椅,矮桌,短凳,富裕人家则有条几,方桌等.今多改为高低橱,五斗橱,写字台,沙发,茶几,圆桌,木椅,折叠椅等.现多流行组合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