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今科技文化名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左丘明 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 ,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肥城市石横镇有墓地。
  公羊高 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历代今文经学家以《公羊传》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公羊传》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谷梁赤 旧题《春秋谷梁传》作者。战国时鲁国人。其说最初只有口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亦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为今文经学派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体裁与《公羊传》相近,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持论比《公羊传》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长清)人。学医于长桑君,精通各科医学,反对当时以巫术治病之风。善用各种方法(包括"针石"、"服汤"、"熨"等)治 病,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带领学徒子阳等到各地行医。后为秦武王治病,太医令李醯妒忌,派人将他刺死。《汉书·艺文志》所录《扁鹊内经》早佚。今存《难经》1卷,系后人伪托之作。
  公输般(前507年-前444年) 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工匠。姓公输,名般。春秋末鲁国人。般与班同音,故称鲁班。相传曾创造攻城的云梯、刨、钻、锯等木工具和锁钥,技艺精巧,被后世工匠尊为"祖师"。山东及全国各地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有不少纪念地和纪念物。
  甘德 战国时天文学家。齐国人。与魏国人石申精密观测了金、木、水、火、土5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5个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18座 ,511个。著有《天文星占》8卷,今佚。传世《甘石星经》已非他和石申的原著。
  仓公(前205-前140) 本名淳于意。临淄人,汉初医学家。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他辨证审脉,医术高明。爱好医道,乐于为人治病。他重视经验积累,对病人的姓名、职业、性别、住址、症状、脉象和自己对病情的判断和病理的分析及治疗方式、治疗后的结果都做了记录,形成完整的诊籍。但大部分散失,仅在《史记》中保存25例。他创立的诊籍是我国最早的医案,比西方早数百年。
  氾胜之 西汉农学家。氾水(今曹县)人。汉成帝时为议郎,后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地区提倡种麦,获得丰收。又升任御史。以撰有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而闻名后世。此书总结关中一带农耕的经验,详细地论述了区田法、溲种法、重视保墒、选种、稻田中控制水的流向以调节水温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是划时代的著作。原书已佚,现存有辑佚本。
  伏生 又称伏胜,生卒不详。汉初名儒,汉代《尚书》的始传者。济南(今章丘县西)人。秦时为博士。始皇禁诸家经书,他壁藏颇多,后因兵乱多散佚。汉初,掘壁求书,尚存29篇,教授于齐、鲁等广大地区,《尚书》由此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古代史的宝贵资料。后人评论伏胜之功:"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伏恭(前6-84) 字叔齐,琅邪东武(今诸城县)人。性孝。28年任剧县令,以公正廉洁闻名。拜为博士,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学生,并注解《齐诗》。59年任太仆,后为大司空,位列三公,当时儒者皆以为荣。77年,汉章帝以伏恭为三老,尊为父兄。以寿终。
  伏湛(?-37) 东汉大臣。字惠公,琅邪东武(今诸城县)人。西汉成帝时为博士弟子,王莽时为绣衣执法。23-25年,任平原太守。此时,虽兵乱四起,天下惊扰,仍安然治政,并以俸禄赈济百姓。东汉成立后被征为尚书。27年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为安定东汉初年的社会秩序作过贡献。30年,因故徙封不其侯。
  郑玄(127--200)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高密 县西部)人。任过乡啬夫(掌听讼收赋税),因不愿为吏,遂到太学受《易》《公羊春秋》《九章算术 》,又从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最终学于马融。 游学四方,10余年乃归故里,学徒相随者数百成千人。潜心研究经学,成为古文经学之集大成者。曾与今文学派大师何休论战。200年,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被逼随军谋策,病死途中。他遍注群经,著述丰富:注《周易》《尚书》《毛诗》《礼记》《论语》《孝经》等,著《天文》《六艺论》《毛诗谱》等,计百余万言。
  孔融(152--208) 汉末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曲阜)人 。孔子20世孙。少有异才,闻名乡里,四岁让梨流传千古。至司徒府任职,检举贪浊不讳。举为侍御史。后为中军侯、虎贲中郎将。黄巾军起义,被举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与义军相敌。196年为袁谭所败。又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因触怒曹操被杀。恃才负气,善诗文,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后人辑有《孔北海集》。
  徐干(171--218) 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今昌乐西)人。曾官五官中郎将文学。善辞赋,能诗,所作文辞甚为曹丕赞赏。著《中论》,认为 "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从之",反对流行的训诂章句之学。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祢衡(173-198) 字正平。平原般(今乐陵县南部)人。博闻强记,才辩超人。与孔融颇相善。恃才傲物,为曹操、刘表所不容,因出言不逊激怒江夏太守黄祖而被杀。
  王粲(177--217) 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邹城西南)人。学识广博。初依刘表,不被重用,后投曹操为幕僚,官侍中。颇有文名,尤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诗》反映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亦颇有名。为“建安七子”之一,成就较大,著诗、赋、论、议60篇, 刘勰称其为“七子冠冕”,与曹植并称“曹王”。今人辑有《王粲集》。
  刘桢(?—217) 汉末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 之一。少与王粲友善,后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掾属。行文才思隽锐,其五言诗"妙绝当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作品流传甚少,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王弼(226--249) 字辅嗣,山阳高平(今邹城)人。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才学出众,善于论辩。少时已学有所成,形成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体系,并超越了何晏这样的玄学大师。但“事功非其所长”。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着重阐发哲理。他的《周易注》《老子注》均被后世当作标准注释。其他作品还有《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
  王肃(195-256) 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今郯城)人。官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曾对各种儒经进行注释,综合今文、古文经义, 融为一体。善贾逵、马融之学,和郑玄学派对立,追求圣人原意,维护儒家学说的纯洁性,称为"王学"。所注《尚书》《诗》《三礼》《左传》《论语》及其父王朗所作《易传》,在晋代皆立有博士,各书均已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本》有辑本。
  王叔和(201-280) 魏、晋著名医学家。名熙,字叔和。高平郡(今邹城)人。精于脉学。任职太医令。总结秦汉以来医家切脉经验,写成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分10卷98篇。该书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的关系归结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脉象,从理论上对其性状逐一论述。后人应用的最常见脉象,都不出这24脉的范围。还创立了"独取寸口(手腕部)"的"三都九候"切脉新法。这套三部脉定位诊断法至今仍被中医临床诊断所采用。由于他把切脉、症状、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使脉学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他在医学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整理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当时已散失不全的医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经其仔细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
  左思(约250--305) 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属淄博)人。出身寒门,自幼发奋读书,不事交游。据说他外貌丑陋,出言迟钝。下笔著文,辞藻壮丽,风发泉涌,犹有神助。但因出身寒微,只能屈居下位,郁郁不得志。曾用1年时间,写出《齐都赋》。后又呕心沥血,构思10年,写成著名的《三都赋》。写作时,门、篱笆、厕所都放着纸笔。苦思冥想,偶有所得,当即写下,为开阔眼界,广征博引,乃自求为秘书郎,以便利用朝廷丰富的图书资料。《三都赋》不胫而走,轰动一时。豪贵之家,竞相传抄,使洛阳纸价为之上涨。“洛阳纸贵”的成语即源于此。其《咏史诗》8首,代表了太康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真正代表着他的文学水平。文集散佚,后人集辑有《左太冲集》。八王之乱中避难翼州,因病去世。
  王俭(452-489) 南朝齐大臣、著作家、目录学家。字仲宝,琅邪临沂(今临沂)人。自幼专心笃学,手不释卷。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宋末,依附萧道成,佐其即位,制禅位礼仪诏策。齐武帝时为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等职,封南昌县公。长于礼学,对朝仪深有研究,朝廷每有疑问,皆引经据典予以回答,深为朝廷所赖。多次谏阻朝廷大兴土木以节省民力。好读书,学问广博,校勘古籍,依刘歆《七略》例作《七志》,又撰《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均已失传。现存诗8首,歌词5首,文40首。明人辑有《王文宪集》。38岁病故。谥"文宪"。
  王融(468-494) 南朝齐官僚、著名文学家。字元长,琅邪临沂(今临沂)人。宋太保王弘曾孙,出身于世族高门。自幼聪敏,博学有文。官至中书郎、宁朔将军军主。与谢眺、沈约等同为永明诗体的创始人和倡导者,其诗如《三妇艳行》《芳树》等,对后世文风影响很大。他的《曲水诗序》,词藻富丽,轰动当世。曾与萧衍等才学之士同游竟陵王萧子良所开的西邸,被称为“八友”,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为人能言善辩,工诗能文,曾受武帝之命,接待北魏使者。自恃才高,心高志大,望30岁内达公辅之位,位中书郎,常慷慨不满。武帝临终,他力拥竟陵王萧子良继位,阻挡太孙入宫,失败。太孙即皇位后,被入狱赐死,时年27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宁朔集》。
  刘勰(约465--约532) 南朝梁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今莒县)人。幼时家贫,笃志好学。及长无力婚娶,入定林寺依附僧人,协助整理经藏,研究经义。在寺内10多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共50篇,对有史以来各种体裁的文章与各类作家进行了详尽的研讨,阐发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等。
  刘峻(462-561) 南朝齐、梁官僚、学者、文学家。字孝标 ,平原(今平原)人。自幼丧父,8岁时被掠为奴,后由人赎出。虽寄人篱下,仍刻苦自学,曾点麻秸为灯学习。齐永明中(483-493)从平城逃归江南。博览群书,被称为“书淫”。仕途不达,仕齐时官至豫州府刑狱参军。梁武帝时,入西省典校秘书,改任荆州户曹参军,因病去职。梁武帝招文学之士,因其不能随俗沉浮,故不仕用。此后退居东阳(今浙江金华),致力教学,生徒甚众。卒后门人私谥“玄靖先生”。撰著《类苑》120卷。曾注《世说新语》,引证丰富。作《辨命论》,提出"自然之命"的学说 ,批判因果报应说,企图用自然命定论反对佛教的有神说。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刘户曹集》。刘知己称赞他善于攻谬,博而且精,其才可与司马迁、班固媲美。
  颜之推(531-591) 北朝著名学者。字介,祖籍琅邪临沂(今临沂)人,其9世祖颜含随晋元帝渡江,遂世代居于江南。出身书香仕宦之家,自小好学,接受了儒家经典的严格教育。及年长任职于南朝梁湘东王幕府,548年侯景之乱,湘东王萧绎占据荆州,后自立为帝,他曾协助整理国家藏书。554年,西魏军围攻江陵,梁元帝萧绎将其参与校理的14万卷图书悉焚于城外,城破投降,君臣皆以俘虏北徙长安。在西魏,他痛心于古代经典惨遭焚灭。后逃至北齐,主持文林馆,负责编辑大型类书。仕齐20年,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557年北周灭北齐,他再次被征召入长安。杨坚篡周,又为隋臣,召为太子学士。晚年归心于佛教,企图调和儒释。后病死,享年60余岁。临终遗嘱死后节葬。一生著述甚丰,文集经长子思鲁校订,后多散佚,唯《颜氏家训》与部分诗赋传于后世。《颜氏家训》是一部有关伦理道德的著作,在中国伦理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东海郯(今郯城 )人。自幼好学,通览儒史百家,知识渊博。精历算,对天文律历造诣颇深。由其改定的《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著有《报应问》、《达性论》等。他熟知历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益都(今青州市)人。曾任高阳太守,533年至544年间,写成农学名著《齐民要术》。该书共10卷,92篇,正文约7万字 ,释文4万余字。另有《自序》《杂说》各1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内容包括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和农具、畜牧兽医、食物加工等。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在国外,特别是在日本受到重视。
  王羲之(303--361) 东晋大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临沂)人。后定居会稽山阴。出生于世家大族。年少时,木讷不善辞令。酷爱书法,连走路、休息时也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笔法。手指在身上不断比划,日子一久,衣服竟被划破。每天写完字,总到门前池塘里去洗刷毛笔,以致塘水变成墨色。骨鲠正直,为人坦率,不拘礼节。其书法功力,深为时人所重。初官秘书郎,后任职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遂于355年称病辞官。后专攻书法、诗赋。草书主要学张芝,正书主要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 自成一家。一变法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为研美流便的新书体。其书备精诸体,草隶正行皆臻精美。尤擅长正书、行书。其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古今之冠”,如“龙 跳天门、虎卧风阙”、“天资自然,风神盖代”之誉。其书法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历来有“书圣”之称。真迹无存,今有少部分唐人钩摹拓本。宋代所刻帖,多为零篇短札。行书以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及《兰亭序》、草书以《姨母帖》《初月帖》《丧乱帖》等最著名。
  王献之(344-386) 东晋大臣,著名书法家。字子敬。出身世家大族。为羲之第七子。年少即有盛名,风流倜傥,为当时之冠。初任州主簿,又任秘书郎,转为丞。谢安甚为器重,请作长史。后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又拜中书令,故后人又称他王大令。少小学书,即得其父传授,亲教《笔阵图》。工草隶,善丹青。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草书变王羲之字字独立为上下相连之一笔书,一气贯连,笔势奔放,“字画秀媚,妙绝时伦。”其后,经唐人张旭、怀素,发展为狂草,媚趣无穷,对后世影很大。与其父并称“二王”。其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刻本最著名。在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帖》。其正行草书,帖札,散见宋人所刻丛帖中。
  羊欣(370-442) 南朝宋大臣、书法家、医家。字敬元,泰山南城(今费县西南)人。性情恬静,博览经籍。少时亲受王献之传授书法。隶书(正书)闻名于世。梁朝沈约称赞其为"献之之后,可以独步"。民间谚曰:"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曾长期交游访学,不入仕途。后经刘裕推荐任右将军司马,转长史等职,官至新安太守、义兴太守、中散大夫。为官以简惠著称,喜游山水。又好黄老之术 ,兼善医术,撰有《医方》《羊中散药方》《疗下汤丸散方》。
  颜真卿(709--785) 唐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祖籍琅琊(今临沂市)。开元进士,初任殿中侍御史。后受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太守。775年安禄山叛乱,他联络从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禄山不敢攻潼关。后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开创了我国古代书法新风格,人称"颜体",与 柳公权并称“颜柳”,对后世影响很大。留有多种碑刻、墨迹。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密州诸诚(今诸诚)人。少时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尤工界画,别成一家。徽宗时,作有《清明上河图》卷。图中城廓、市肆、桥梁、街道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态。此画今存,为稀世珍品,是研究宋代都市生活以及建筑、绘画等的珍贵资料。
  李清照(1084-?) 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历城(今济南市历城区)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幼有才藻,善属文,工诗词。早年生活优裕,居青州(今青州),与明诚共同致力于彝器、石刻和书画的收藏研究。金人入侵中原后,避乱南方,不久,明诚病卒。辗转流离中,文物丧失殆尽。晚年处境孤独、凄苦,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70余。著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名臣、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济南市)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2000人,随耿京共图恢复北方,任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部渡淮南归。乾道元年(1165),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主张。六年(1170),奏请练民兵防守两淮,并献《九议》。淳熙二年(1175),任提点江西刑狱,曾镇压赖文政领导的茶商起义。后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为政以养民为意,为整顿乡社,创置“飞虎军”。八年,提点两浙西路刑狱。不久被谏官王蔺弹劾落职,寓居上饶10年。绍熙二年(1191),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曾奏论荆襄为东南重地,应妥为备御。后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又为谏官所诬,谪降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居铅山。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被召见,以数年谍知金国情况上奏,言金必乱必亡。历知镇江、隆兴府。开禧二年(1206),复为谏官所诬落权。后卒于铅山。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石介(1005-1045) 北宋古文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泰安东南)人。学者称徂徕先生。天圣进士。历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镇南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后丁忧,躬耕徂徕山下,教授《易》经。入为国子监直讲,从学者甚众。庆历中,范仲淹等执政,杜衍、韩琦荐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作《庆历圣德诗》颂扬新政人物,指斥夏竦为大奸。旋通判濮州,未赴即卒。为人遇事敢为,反对佛老、宦官,主张道统文统合一说,推崇韩愈,反对西昆体颓靡文风。著有《徂徕集》。
  晁补之(1053-1110) 北宋文学家。字无咎,济州钜野(今巨野)人。17岁至杭州,著有《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元丰进士。元祐初,为太学正,累迁著作佐郎。绍圣末,坐党籍,谪监处州、信州酒税。徽宗立,召为吏部员外郎,旋转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徙外,历知湖州、密州、果州,主管鸿庆宫。大观末知达州,改知泗州,卒。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散文流畅,亦工诗词。论政、论史之作,重事功。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燕肃 北宋大臣。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寿光县南)人。少时孤贫,游学别乡,后举进士,授凤翔府观察推官。因寇准推荐,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后升任侍御史。历任越州、明州、亳州、青州、颖州等地知府。处事明审,长于吏治,在职很有政绩,后官至礼部侍郎。喜爱诗画,诗有数千篇,画亦入为妙品。性情精巧,曾造指南车、记里鼓车等进献,又上《莲花漏法》,当时人皆服其精密。在明州时曾著《海潮论》2篇,并画《海潮图》。
  钱乙 北宋名医。字仲阳。郓州(今东平)人。少孤,从姑父吕氏学医。以擅《颅顖方》著名于山东。元丰中,授翰林医学,擢太医丞。后以病去职。哲宗时复召入,宿直禁中。卒年82岁。医术各科皆通,尤长于儿科。于医书无所不读,然不墨守古法,往往自出新意。精通《本草》,药物学造诣甚深,为一代名医。著作今传《小儿药证真诀》、《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等。
  王祯 元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字伯善。东平人。成宗元贞元年(1295)至大德四年(1300),先后任旌德县、永丰县县尹。撰成了一部约计13万6千余字、插图280余幅的农学巨著《农书》。仁宗皇庆二年(1313),诏令刊印颁行全国。又在宋代毕升发明活字版印书之后,反复试验,成功地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创造了可自由旋转的轮型字盘,并于大德初年用新印刷术试印了100部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此外,于冶炼技术也有发明创新,为元代技术科学的发展贡献甚大。
  冯惟敏 明中期官员、著名文士。字汝行,号海浮。临朐人。冯惟讷之弟。以举人官保定通判。诗文雅丽,尤以乐府诗为最著。著有《山堂词稿》、《击节余音》,杂剧《梁状元不服老》等。
  刑侗 明末官员,著名书法家。字子愿,临邑人。万历二年举进士,为南宫知县。因多有善政,百姓为其立生祠。升任监察御史,巡视河东盐政。继巡按三吴,疏陈利弊,多有兴革。累官至太仆寺卿。以归养父母乞休,在家筑来禽馆,节己奉客,遂致中落。以善书闻名,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时称刑张米董。
  边贡 明中期大臣、著名文士。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人。弘治九年举进士,授太常博士,继为兵科给事中。正德初年改任太常丞,历任卫辉、荆州知府,皆有政声。后为陕西、河南、提学副使。嘉靖初年起为南京太常少卿,升为太常卿,督四夷馆。后升任刑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常会名士游览山川,以诗相酬答,时而通宵达旦。后被言官弹劾纵酒废职,革职回籍。著有《华泉集》14卷,经清代王士祯删定,成《华泉集选》4卷。
  谢榛 明后期文士、后七子之一。字茂秦。临清人。年16即负诗名,与李攀龙、王世贞结诗社,名噪一时。交游甚广,大河南北皆称谢榛先生。后与李攀龙反目,被从七子中除名。
  李开先 明中期官员、著名藏书家。字伯华。章丘人。嘉靖八年举进土,官至太常少卿。和陈束等同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以藏书名闻天下。
  李攀龙(1514-1570) 明中期官员。字子鳞,号沧溟。历城人。9岁为孤儿,家境贫寒,勤于读书。嘉靖二十三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即中、顺德知府,皆有善政。以上官荐举,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巡抚殷学檄令属文,拒不应命,遂称病回乡养母。筑白雪楼,与名士交游,名声日高,为"后七子"首脑人物之一。归乡近10年,隆庆初起为浙江副使,继为参政,后升任河南按察使。母死奔丧,哀伤过度,不久死去。
  白英(1364-1419) 明代著名水利家。字节之。汶上人。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奉令率民工30万,疏浚从东平至临清间的会通河,以利漕运。建议以汶水为水源,截汶水西注南旺"水柜",并在南北开河置河闸38座,控制水量,六分北流临清通卫河,四分南流济宁达泗、淮,船由闸进,水位可逐级提高或下降,并保证"水柜"长年蓄水,使大运河南北畅通。
  王象晋 明后期官员。字荩臣,又字康宇。新城(今桓台)人。王象乾之弟。万历年间举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著有《群芳谱》《清悟斋欣赏编》《翦桐载笔》《秦张诗余合璧》。《群芳谱》28卷,按12谱分类,药居一类,对祖国医药学有一定贡献。
  宋琬(1614-1673) 清初诗人。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官户部主事。七年(1650),奉命监督芜湖钞关。累迁吏部郎中。十年(1653),出任陕西陇西道。恰逢秦川(治所今甘肃天水)地震,加意抚恤灾民,修建城垣。秩满,迁直隶永平道,继调浙江绍台道。十八年(1661),擢浙江按察使。不久,被宋氏族人诬告与登州于七通谋为叛,革职被逮下狱。康熙三年(1664),昭雪得释,挈家流寓浙江。十年(1671)奉旨起复吏部供职。明年,出为四川按察使。逾年,入京觐见。时值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陷成都。闻讯,以家属尚留成都,惊忧而卒。生平负诗名,长于五七言。兼经历坎坷,多感伤时事之作。风格豪爽,辞多壮语。与安徽宣城施润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所著现存《安雅堂集》7种18卷。另编纂有《永平府志》等。
  蒲松龄(1640~1715) 清初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于没落书香世家,年19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皆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不中。康熙九年(1670),应友人孙蕙所聘,在宝应县做幕客数年。又再受聘到本县西铺村长期任塾师。71岁时,始援例得岁贡生。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奇人异事,曲折而广泛深刻地反映并抨击了清初现实社会。又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戏剧、俚曲、杂著以及医学著作《药崇全书》等多种。其故居蒲家庄今辟有"蒲松龄故居纪念堂"。
  孔尚任(1648~1718) 清初著名戏剧家。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曲阜大湖村人。少袭家学,由秀才捐纳监生,隐居石门山中攻读。康熙二十一年(1682),受衍圣公孔毓圻所聘,续修《孔氏家谱》。广搜博采,成《阕里新志》24卷。二十三年(1684)秋,康熙帝南巡归途经曲阜,破格授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二十九年(1690),被召回京,仍任国子监博士,专意创作。经10余年艰辛努力,三易其稿,到三十八年(1699)完成历史悲剧《桃花扇》。该剧上演,轰动京城,使其誉满文坛,戏曲作品还有与顾彩合写的传奇《小忽雷》,另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会心录》、《人瑞录》等,合辑为《孔尚任诗文集》。其墓位于今孔林东北隅。
  傅以渐(1609-1665) 清初大臣兼学者。字于磐,号星岩,聊城人。顺治三年(1646),获一甲一名进土,授弘文院修撰。历迁国史院侍讲,詹事府左庶子,秘书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国史院学士。十二年(1654),晋秘书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又改国史院大学士。十五年(1658),任会试正总裁,加太子少保衔。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康熙初年,因病致仕。居官以"清勤"著称,又有文名。曾先后充任《明史》、《太宗实录》纂修官,《太祖圣训》《太宗圣训》《通鉴》总裁官。又奉旨为御撰《资政要览》作后序,撰《内则衍义》16卷,核定新修《赋役全书》以及与左庶子曹本荣合修《易经通注》等。另有《贞固斋诗集》传世。
  桂馥(1736-1805) 清经史学家。字冬卉(或作东卉),号未谷。曲阜人。少嗜读,博涉群籍。乾隆三十三年(1768),以优行贡入国子监,补长山县(今属邹平)县学训导。与周永年等筹建"潭西精舍"借书园,捐献藏书并撰写纪文。五十四年(1789),赴乡试中举,明年成进士。授补云南永平县知县。为政宽简,辖境称治。善隶书,工篆刻。尤潜心于文字、金石之学。积数十年之功,以《说文解字》与经籍相参照疏证,撰成《说文义征》50卷。当时与段玉裁相齐名,学者以"桂段"并称。继著《说文谐声谱考证》,欲与《义证》并行,惜后来散佚较多。又请人绘《说文系统第一图》刻于石。另外还写成考证经义、文字、名物的专著《札朴》10卷。援据宏富,辨证精详。其名著作有《晚学集》、《缪篆分韵》、《未谷诗集》、《毛诗音》和《历代石经考略》等,终使其成为乾嘉朴学中颇有成就的学者。
  杨以增(1787-1855) 清藏书家。字益之,一字至堂。聊城人。道光进士。以知县发贵州。后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咸丰初年,以丰工漫口,革职留任。旋卒。一生无它嗜,专于藏书。建有"海源阁"、"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藏书达数十万卷。与常熟瞿氏并峙,世有南瞿北杨之称。
  高凤翰(1683-1748) 清前期书画篆刻艺术家。字西园,一作西亭,号南村,又号南阜山人,晚年号云阜,另题署有珠道人、石道人、废道人、归云老人等号。胶州人。年少即习画学诗,博涉群籍。雍正五年(1727)始中举人,以徽州歙县县丞试用,后署歙县令、绩溪县知县,官至泰州坝巡盐分司。乾隆二年(1737)被劾结党,革职。居官清廉,不入流俗,曾作"墨荷图"以自励。去官后久寓江准。能诗、工书法篆刻,善画山水花卉。画风秀逸潇洒,不拘成法,形成"山水纵逸,花卉奇异"的独创风格。书法遒劲有力,奇趣横生,以草书为长。后右手因病致残,改用左手书画,并改号"尚左生",篆刻"苦书手"、"丁己残人"印章以自勉,终成为著名于时的左手书画家。又好收藏石砚,蓄千余方,亲手制刻铭词,并著《砚史》一书。平生赋诗3000余首,编刻为《南阜山人诗集》、《南阜诗钞》诸集。晚年自制圹志,手书刻石。卒于家。
  黄元御(1705-1758) 清前期医学家。名玉路,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药而损其左眼,遂发愤学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钻研至深,著有《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徽蕴》、《玉楸药解》等数十万言。又精研易经,著《周易悬解》。
  丁守存 清朝火器制造家。字心齐,日照人。道光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通天文、历算、风角、壬遁之术,善制造。时西方力学、化学、光学等皆无通引,但覃思每与暗合。大学士卓秉恬荐之,命缮进图说,偕郎中文康、徐有壬赴天津,监造地雷、火机等器。咸丰初,从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军事,制一匣曰手棒雷。随尚书孙瑞珍赴山东治沂洲团防,造石雷、石砲。后寻调直隶襄办团练,上战守16策。咸丰十年(1860)回山东,创议筑堡日照要塞,曰铸雒。同治初年,复至直隶,留治广平防务,筑堡200余所。工竣,授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充乡试监试。著有《丙丁秘籥》等。
  陈介祺(1813-1884) 清末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潍县人。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古物,长于墨拓。对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收藏甚富,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传古别录》等书。后人集其讨论古文物的书信印为《陈簠斋尺牍》,集其所藏彝器拓本为《簠斋吉金录》。
  武训(1838-1896) 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堂邑(今聊城西)人。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早年丧父,家境清贫,随母乞于市。后曾作过短时期的雇工,近20岁时当了乞丐。21岁时,以"行乞兴学"为名,把行乞所得交给馆陶塔头村武进士娄峻岭和堂邑柳林恶霸杨树坊等人代为放债。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东巡抚张曜曾予召见,赏给200两库银和一本黄绫官捐簿。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
  柯劭忞(1850-1933) 近代史学家。字风菽,号蓼园。胶州(今胶县)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京师大学堂监督等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除撰《清史稿》中的天文志外,并整理儒林、文苑、畴人等传、还指导天文台人员撰成《时宪志》。他以40余年之力,综合前人有关蒙古汗国和元史研究的成果,撰成《新元史》。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赠于名誉文学博士。后北洋军阀政府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之一,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尚著有《译史补》、《新元史考异》、《春秋榖梁传注》、《文献通考注》等。
  李苦禅(1898--1983) 杰出的国画艺术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号励公。高唐人。1919年在北京参加由徐悲鸿主持的业余画法研究会,学习素描。1922年转入北京国立艺专,白天学习西画,晚间拉人力车,十分清苦,故同学以"苦禅"之名相赠。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学国画。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特约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委员。代表作有《兰竹》《怒放图》《英视瞵瞵卫神州》《双栖图》《松禽图》《盛夏图》等。198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苦禅画集》。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享有盛誉。1986年在济南市建立了"李苦禅纪念馆",收藏其作品。

创建时间:2009-3-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唐吾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手 机:15069612036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wenan-2006@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

鲁ICP备09003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