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的母亲河——汶河
滔滔黄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横贯安丘的汶河,则是安丘悠悠历史的见证,文明的发祥地,因而被称为安丘人民的“母亲河”。
汶河,古称汶水,系潍河主要支流,源出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因桑泉水俗称汶水故名汶河。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约1900.8平方公里,经临朐、昌乐两县流入安丘市境,主要流域在安丘境内,从大盛镇西山北头村北入市境,从西南向东北流经大盛、红沙沟、凌河、关王、兴安街办、刘家尧、贾戈街办、赵戈、黄旗堡等镇街办,至黄旗堡镇东北角夹河套村东北注入潍河。安丘境内,汶河干流长约80公里,支流二十余条,有大盛河、鲤龙河、温泉河、凌河、小汶河、墨溪河等主要支流,流域面积约1076平方公里。“汶河”之名,最早见于史载是《淮南子·地形训》和《前汉地理志》。《前汉地理志》载:“琅琊郡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潍。”《水经》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 沂山古又称东泰山,《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 城亭,故县也,汶水经 城北,又北过淳于县西。潍水过县东,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 《安丘县志》和《安丘县乡土志》等诸多史书中均有关于汶河的记载,不一而述。
古老的汶河水从远古至今润泽着安丘的土地,迁徙的氏族部落择地而居,汶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适宜居住,人们便在这里生存,繁衍子孙,同时创造了安丘的古代文明。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安丘这块大地上生息,汶河流域,有着内涵丰富的遗址。史载,汶河下游的杞城,夏禹的后代就在这里生活,西周初为淳于国都城,公元前707年为杞国所侵有,设国都于此。西汉在此设淳于县。汶河与潍河交汇处有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汶河中游的牟山北有安丘故城址,西汉初为安丘侯国都邑。东汉初为安丘县治所。公元556年安丘并入昌安县后,改称牟乡城。596年隋于此置牟山县,606年隋又改称安丘县,607年安丘治所移至平昌县城,此城渐废,共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现该遗址已淹没于牟山水库中,在牟山南凌河镇董家庄村北,1959年兴修牟山水库时,曾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汉画像石墓,已多次发表资料,不再撰介。汶河上游的红沙沟镇李家西 村的 城遗址,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曾出土过许多珍贵文物,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河两岸古遗址墓葬众多,我们可以想象到:远古时代,勤劳而朴实的先民们在汶河旁耕耘,在作坊里制作陶器、金属器、劳动工具,在河里、林中渔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创造着人类文明。
汶河是一条文化河,溯源悠久。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编撰的“安丘八景”,“汶水澄清,牟山拥翠,印台月色,牛沐钟声,碧沼龙潜,书院挹秀,清泉吐珠,德里流芳”。其中三景与汶河有关,“汶水澄清”,汶河两岸沙多土少,水清沙黄,汶水百回千折,清澈见底,疏雨过时潮不起,和风吹处浪为生,旧时在祈嗣崖(赵戈镇庵顶村北)观汶水,有一种纤尘不染的自然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陈文伟诗曰:“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牟山位于市区西南7公里处的汶河南岸,海拔173米,山不高,山上也无陡崖峭壁和丛林古树,唯有遍生的野草和青苔。山体突露,虽不高却别有洞天。每当朝阳初升,紫云散开,牟山峰峦便从朦胧中翩翩而出,裹翠点金,溢彩流光;每当夕阳下山,在城内最高处遥望牟山顶,仍然是“苍苍横翠微”的景象;雨过天睛之日,再望牟山,山水相依,草木苒苒碧绿,宛若翡翠高堆。陈文伟诗曰:“牟山拥翠夕阳开”。“牛沐钟声”,旧时在安丘城东门楼上悬挂一巨钟,高约7尺,相传与城西40公里外的牛沐寺的另一巨钟为同炉铸造,声气相通。传说在牛沐寺铸钟时,初铸不成,主事和尚外出化缘,骗去了一家两小孩才铸成了两口姐妹钟。钟铸成后,一口留在了牛沐寺,一口发大水时顺汶河冲到县城,被挂到城楼上。清晨每当牛沐寺的和尚撞钟时,县城东门的巨钟便嗡嗡作响;安丘撞钟时在牛沐寺会听到同样的声音,两钟遥相共鸣,余音袅袅。传说无据,但遥相共鸣是有科学道理的。陈文伟诗曰:“牛沐钟声隐隐来”。
汶河流域涌现出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五代后梁名将刘 ,汉代名儒大家管宁、邴原、孙嵩及王修等;又如安丘名门望族安泰刘氏家族,一门八进士,阁老刘正宗权倾朝野,抗英名将刘耀椿,百姓呼之“刘青天”,理学名儒刘源渌,着述流芳;再如文字书画家张贞父子,修志世家马文伟家族,兄弟英才曹氏兄弟等等,皆史书有传,见诸报端。沿河一带有着众多美妙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大盛牛沐寺的传说,红沙沟九曲鸳鸯河的传说,管宁故里“割席”、“挥金坡”的传说,凌河董家庄汉墓主人孙嵩与赵岐的传说,兴安街办“卧牛石”的传说,关王慈母埠、王八、黑牛冢的传说,黄旗堡 逄王冢及九女坟的传说…… 文化名人推动安丘文化的发展,众多民间传说构筑安丘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
涓涓汶河,从古流到今,不仅承载了安丘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更哺育着勤劳智慧的安丘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时至今日,汶河已成为安丘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水资源。修建成的大型牟山水库,蓄水量达3亿多立方米,不仅供应着安丘城区居民和工矿企业用水,而且也是潍坊市区和坊子区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地。支流小型水库40余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发展了淡水养殖业。两岸的冲积平原,已成为安丘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建成的速生丰产林基地、果品生产基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建成的青云山游乐园、青云湖等旅游风景区,湖光山色,水光潋滟,山水相依,已成为人们假日休闲、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去处。
安丘的母亲河——汶河
WfTianjie
汶河,古称汶水,系潍河主要支流。其源出临朐县沂山东麓圣水泉,水量充沛,为上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今沂山,古称东泰山)。”河流在临朐县东南部向东北流,至高崖转向东流,沿安丘与昌乐边界,到凌河镇偕户村北入安丘市境,从黄旗堡镇夹河套村东北注入潍河,最后流至渤海莱州湾。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1873平方公里。
过去,夏秋季节汶河洪水泛滥,水患颇多。建国后,人们在中上游先后建成牟山、高崖、沂山和大关4座大中型水库,适时控水,从此根除了水患。安丘境内汶河河段,干流长约80公里,主要有大盛河、鲤龙河、温泉河、凌河、小汶河、墨溪河等6条支流,流域面积约1067平方公里。汶水先后流经大盛、红沙沟、凌河、关王、兴安、刘家尧、贾戈、赵戈、黄旗堡等镇、街办,然后出境注入潍河。据《汉书·地理志》载:“琅琊郡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潍。”东汉应邵《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吾城亭,故县也,汶水经吾城北,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潍。”
汶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自古至今,人们祖祖辈辈便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据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安丘这块大地上生息,汶河流域有着内涵丰富的多处古遗址。史载,汶河上游的吾城故城,北朝魏时期为平昌郡,时辖6县,其中昌安、淳于、营陵、安丘、朱虚5县在今潍坊市境内,曾出土过许多珍贵文物,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汶河中游的安丘故城址,西汉初为安丘候国都邑,现该遗址已淹没于牟山水库中。汶河下游的杞城故城,西周初为淳于国都城,公元前707年为杞国所侵有,设国都于此。汶河与潍河交汇处有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沿汶河两岸,古遗址墓葬众多,1959年在牟山前凌河镇董家庄村北,曾发掘了一痤东汉时期的汉画像石墓(墓主人青州刺史孙嵩)。1979年,在红沙沟镇沈家庄村出土了一座隋朝的墓碑,上刻:“大隋大业三年,岁次丁卯,五月己酉壬申,大祖成思父统元,出幽州遂县,去大魏,建安元年因官胶州,寄居吾城县甘露乡吴音里。成恶仁陵墓铭记。”《地理风俗记》曰:“柴阜(今红沙沟镇王家赤埠村)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家,碑志存焉。”我们可以想象到:远古时代,勤劳而朴实的先民们在汶河岸边耕耘,在河里捕鱼,在林中狩猎,有时与敌家对峙……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
二十世纪40年代未,安丘早得解放,人们称到汶河以北干事的为“跑北”。50年代初,沿河栽植大量树木,对涵养水源、防风挡沙起了重要的作用。60年代初,牟山大型水库建成,蓄水量达3亿多立方米,是安丘城区、潍坊市区和坊子区的重要水资源供应地。凉气嗖嗖,狼、獾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百鸟跃枝欢叫。80年代初,树木相继砍伐,造成大片良田,成为安丘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红沙沟、凌河、黄旗堡等镇的人们沿河大面积种植西瓜、芦笋。1989年冬至2002春,安丘各乡镇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汶河岸边安营扎寨,自上至下,对汶河流域进行大面积的综合治理,开挖子河,沿河筑起宽广的大坝,建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3年,青云湖风景旅游区建成,与青云山游乐园相映一体,湖光山色,山水相依,成为人们假日休闲的好去处。2004年起,汶河沿岸又相继建起了一片片速生丰产林,似一条绿色巨龙横卧在潍坊大地上,古老的汶河焕发出一派派生机。2006年9月,安丘市汶河水利风景区入选了国家水利风景区。
古往今来,汶河水源远流长,孕育着一代代人们,见证了安丘的变迁;勤劳的汶河人,靠双手描绘出幸福的蓝图,创造了人类文明;现代的汶河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正大步迈向幸福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