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名起源较早。据《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中华大地的东方故名。
隋同文:《青州上下五千年》
隋同文,男,1950年出生,青州人。青年时期入伍从军,戍守海疆十年;后入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毕业留校,执教八年;转业返乡后,在党校、宣传部、市政府、市委任职。现任青州市政协副主席。
多年从事理论讲学与文字写作。主编、编著院校教材和通俗读物6种;撰写学术论文、系列讲座、调查报告以及通讯、散文、言论等各种体裁文章近百万字。
◎《青州上下五千年》全书目录
◎ 第一编 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前3000至前221年)
◎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21至581年)
◎ 第三编 隋、唐、五代(581年至960年)
◎ 第四编 宋、金、元(960年至1368年)
◎ 第五编 明 朝(1368年至1644年)
◎ 第六编 清 朝(1644年至1911年)
◎ 第七篇 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
◎ 第八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青州上下五千年》后记
◎ 青州大事年表

青州·东方第一州
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汗青,更以秀丽的新姿令人瞩目,这就是互有海岱明珠之称的青州市。
青州被誉为“东方第一州”是当之无愧的。从时间上说她是古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最古地理著作《尚书 . 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其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从地理上看,青州位于九州之最东方。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少阳系东方,东方属木,其色青,所以称青州。《吕氏春秋》也有九州之说,并称青州为东方之州。这些不朽文献所指的青州,虽然地理内涵不尽相同,但可以确认,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青州这一地理概念了。以当今的青州为治所是从东晋开始。此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建制频仍,青州均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长达 1600 年之久,是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青州自古为文明之邦,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众多的历史名人,优美的传说和光荣的传统。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 270 多处。根据山土文物考察,早在 7000 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生息此地。青州在历史名著中屡见不鲜:《水浒传 . 三山聚义打青州》,《醒世恒言 . 李道人独步云门》及《聊斋志异》中数十篇优美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尤其令人推崇的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关于青州黄巾军的描写。东汉末年,黄巾军遍及八州,张角兄弟死后,青州黄巾军首领张饶、管亥、徐和、司马俱集合各部坚持斗争,号称百万之众,入兖州,杀郑遂;转东平,诛刘岱。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为之震惊。
青州堪称藏龙卧虎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出现过无数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既有吒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也有刚直威猛的文官武将,还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文学家。寇准、范仲淹、富 、欧阳修先后知青州,其间多有惠政,为历代人民所敬仰。王曾、燕萧、贾思勰、陈梦鹤、邢 、赵秉忠、李文藻等青州籍人物,更是灿若星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越明诚夫妇在青州居住十余年,写诗填词,硕果累累。蒲松龄更是与青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凡是到青州的人,无不慕名参观博物馆。那里是璀璨夺目的青州历史文化的缩影。商代的铜 ,汉代的玉壁,北齐的石室线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萨,隋唐的石雕,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明万历年间的殿试状元卷真本,以及本地历代所产的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碑碣、字画等文物达二万多件。足以使人领略青州历史风采。
“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中的气候条件,使青州名胜荟萃,风光秀丽。云门山是青州的象征,尤其以摩崖石刻特大“寿”字而闻名,素有“南佛北春”之说;“人无寸高”,则是当地形象的比喻。驼山北周石窟造像是我国东部之最,其精美的雕工是其他同时代造像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显示了当时青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玲珑山的魏碑真迹,为中外书法学者留连忘返。以纪念历史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西南山区的仰天寺,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的真教寺,明代衡王府的午朝门,宋、明、清几代修建的万年桥,以戏拟御花园为“无独有偶”的明清园林建筑偶园及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建筑风格的三峰假山,都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古老的青州是人民群众可歌可泣斗争的见证。在这里,曾飘扬过赤眉、黄巾、红袄、红巾等农民军的义旗,驰骋过杨妙真、唐赛儿等巾帼英雄的铁马,激荡过响应辛亥革命的枪声。共产党的先驱者王尽美、邓恩铭曾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陈毅、张云逸在这进而运筹帷幄,指挥解放战争。这一幕幕壮烈的历史画面,青州人民无不引为自豪。
历史的陈迹只能反映过去,青州今天和明天的美好画卷还要依靠一代或几代人去描绘。天时、地利、人和,振光大有希望。青州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自然资源丰富,各种名优特产,如山楂、银瓜、蜜桃、全蝎等倍受人们的瞩目;工业已有相当的基础,门类齐全,设备比较先进;许多产品,如卷烟、云门陈酿酒、真空镀铝纸等有较高的声誉。值得一提的是,青州的城市建设,突出“青”字,体现“古”字,现代化和传统美相结合,富有自己的特色。
青州,青春焕发,充满朝气,更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她,把她建设得更加繁荣,为四化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东方古州》的编辑出版,就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加快青州的发展步伐。愿《东方古州》成为一座桥梁,沟通五湖四海;愿《东方古州》是一条纽带,联结起广大人民的心,愿《东方古州》成为一座丰碑,记载下历史名城的前进脚步。
青州 考证: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衡王共传了六世七王。王府经历代修葺扩建,规模日益宏大。现存的衡王府石坊,俗称“午朝门”。是文武百官员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石坊座北朝南。南北两坊相距43.5米,建筑形式相同,尺寸一样。坊为石灰石,四柱三门,牌坊式结构。每坊由28件巨石雕刻成。东西宽11.5米,南北深2.78米,中高7.25米,侧高5.15米。座呈须弥状,高1.2米,宽1米分三层,底层25厘米,刻兽足状案底纹和仰莲纹;中支内收10厘米,高40厘米,刻牡丹、荷花图案;上层与底层形制相同,刻狮子、麒麟、缠枝牡丹、覆莲图案,其中狮子12个,麒麟2个,四角4个钻狮形象特殊。底座之上有石柱,为方形,立于须弥座中部,中间二柱高6.02,两侧二柱高3.95米。每柱南北各置透雕立式的龙1个,高2.12米。四柱上方嵌横匾,匾上浮雕二龙戏珠和斗拱图案。中门嵌两匾,上匾刻大字,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均剔地阳文。“乐善”为朱佑楎号。“遗风”系朱佑楎去世后的用词。因此,石坊建置年代应在第二王朱厚矫在位的嘉靖年间。

【云门山】位于潍坊青州市城南2.5公里,海拔400米,因山巅间有一洞穴,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得名“云门”,古青州八景称之谓“云门拱壁”。据《益都县图志》载:山半有灵官庙,巅有碧霞祠、关帝庙及东西阆风亭,明末荒圮。清顺治十六年(1659)知府夏一风重修。云门山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有唐天宝元年(742年)北海郡太守赵居贞所作《投金龙环壁》诗;后周广顺三年(963年)彭仁福等刻《云门山大云寺重装修龛功德记》;宋庆历八年(1048年)青州知府欧阳修等六人题刻及元朝以前的珍贵字迹20余处。明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乔字大篆“云门山”刻于山阳,雪蓑行书“神在”等字镌于山阴;清青州知府夏一风《重修云门山》碑立于山巅。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云门山因此得名。。古“青州八景”称之为“云门拱壁”。登临山巅,便可饱览“驼岭千寻”、“劈峰夕照”和“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的壮丽景观。在主峰云门洞南西侧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测,当气压低时,常有蒸气泛出,名曰“云窟”。 在夏秋季节,云门山南侧的“云窟”开闸放云,即时白云腾空而出,经云门洞冉冉升天,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
玲珑山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远处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山顶瑶台王母宫东墙,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记”石碑。碑文说,清康熙初年,隐士吴恪三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曲,通体玲珑矣,这便是玲珑的由来。山如其名,秀丽婀娜。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联,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内外套接,有的独成厅堂。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空间越来越小,仿佛已入绝境,但拐过一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石洞曲折勾连,变幻莫测,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内的石头千姿百态,常常使人产生一些奇怪的联想。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代香火颇盛,祭祀不绝。人们根据各个洞穴的造型特点、神话传说,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分别给这些洞穴命名为“串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顶洞”便是飞鸟理想的安乐窝了,它们成群结队,朝出暮归,时而翱翔谷口,时而呱噪峰尖,喧喧闹闹地搅扰着云崖间的静谧。
驼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遐迩闻名,不仅仅因为它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盘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为数众多的石窟造像和"昊天宫"等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现在它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山前,悬崖耸空,峭壁峥嵘,夏秋季节常有云雾缭绕,著名的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就在这里。崖壁间并排着的五座石窟和一处摩崖,共有大小佛像六百三十八尊。最大的高达七米有作,最小的还不中十公分。这些大小不一的石佛,雕刻技术精湛,造型优美生动。据专家鉴定,它们早的诞生于北朝后期的北周,晚些的刻成于中唐,是我国古代造像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