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汉墓源自——董家庄村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安丘汉墓源自——董家庄村
  安丘市凌河镇董家庄村位于城区西南9公里。安丘董家庄汉墓位于凌河镇董家庄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库时发现的。董家庄汉墓是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1959年12月至1960年3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并把画像石拆迁到县城保存。1963年在北关果园内(现市博物馆院内)复原,墓入口处增建了保护性前厅,门额题“汉墓”。1979年安丘县政府公布汉画像石墓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门、前室、中室、两间后室、东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组成。墓葬南北长14.3米,东西宽7.91米(以外壁为准,不含墓道),占地面积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砖铺地外,其余均用石灰岩预制石板、石条建成,共用石材224块。甬道、前室、中室及后室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与长方形顶石扣合而成。前室、中室、后室中间,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和圆柱石,柱石与墓门、甬道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在224块石材中,有103块刻有画像。画像面积达146平方米。除有几处草就未成外,有69幅完整的画像。画像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绝大多数是凿纹减地浅浮雕,少数为减地凹面阴线刻,个别画像采用了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时同一幅画像也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法。雕刻设计规范,手法娴熟,表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
  画像表达内容非常丰富:第一类为墓主人车马出行、拜谒、乐舞百戏、渔猎等社会生活内容。代表性画面有乐舞百戏图、车马出行图和狩猎图。第二类为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等民间传说。代表性画面有雷神出行图、王母出行图。第三类为历史故事。表现主题明确的有泗水升鼎图和孔子问道图。第四类为反映生殖崇拜观念的内容。画面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动物,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相互抚摸的人、孕妇以及有孕的熊,亲切安详,表达了汉代对生殖繁衍、人伦常理的认识,寓意深远。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规模宏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大型汉画像石墓之一。方柱雕刻运用了成熟的高浮雕和透雕镂空技法,刻画得惟妙惟肖,姿态万千,富有动感气息,是汉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是东汉晚期安丘人孙嵩。
  孙嵩(约135~195年),字宾硕,一字宾石。博学多识,重节尚义,因救助赵岐而闻名。孙嵩卒后归葬故里,诸多文献记载了孙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经注》载:“(牟)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明万历《安丘县志》称:“豫州刺史孙宾硕墓在牟山金沟河西南。”《青州府志》称:“孙宾硕兄弟墓,在县西南牟山下。”《续安丘县志》记载,元代于钦着述《齐乘》时,寓宿太虚宫,夜梦赵岐告曰:“仆有良友葬安丘,其人节义高天下,今世所无也。请载之,以励衰俗。”赵岐所言“良友”即为孙嵩,孙嵩救赵岐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东汉豫州刺史孙嵩,阖门百口,出入车马随从,是当地的显姓大族,与墓主所示社会地位相当。身份和实力决定其营造如此规模的墓葬。据调查,20世纪上半叶,牟山西北牟山观中有孙嵩、赵岐塑像。观南小路一侧,立有孙嵩墓道碑。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