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书院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公冶长书院
  公冶长书院,传为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坐落在安丘城西南30.5公里的书院山前坡,向南不远为庵上镇孟家旺村。山上旧有公冶长祠和青云寺,素以环境幽静、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早在明代就以“青云作院”被列为安丘八景之一。建国初期,祠、寺俱废,仅存明、清碑碣四通和高大银杏树两株。1988年县政府为加强文物保护,拨款重建公冶长祠,使书院景色重放光彩。
  一、公冶长其人
  公冶长是春秋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可见公冶长曾蒙冤入狱,孔子为他辩解,并招为女婿。《孔子家语》称公冶长为鲁人,“为人能忍耻”。其他方面尚未查到更多的记载。世代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自古以来在民间影响深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著名曲艺家刘兰芳在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引用了这个故事,使这一美谈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公冶长书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又有祠、寺点缀其间,自古为游览胜地。早在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曾作《总咏安丘八景》七律一首,盛赞“青云作院拟蓬莱”。安丘知县何淮曾作诗赞曰:“先贤昔日读书处,明月为灯山作台。事著穹碑传不朽,油沾古石竟相猜。野花无主开还谢,山鸟多情去复来。堪叹人亡灯尚在,清光夜夜烛三台。”我国古代每逢春秋社日,乡村农民为了祈祷丰收或庆贺已经取得的丰收,往往自发举行各种庆典,并就近游览名胜古迹。民间这种春祈秋报的娱乐活动又多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逐步在各地形成了很多“庙会”。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山青云寺庙会,约定俗成,迄今犹然。是日附近乡民云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几年又增添了物资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庙会上百货陈列,买卖兴旺,载歌载舞,盛况空前。
  安丘卧牛石
  在安丘市博物馆院内有一块巨大的卧牛石。该卧牛石长3.4米,宽1.02米,高1.2米,重约6吨,灰色石灰岩石质,形状似一头卧睡的大耕牛,全身遍布名人题诗刻字,为历史上的两块“廉石”之一(另一块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郁林郡太守陆绩卸任还乡时的“压船石”)。
  据《安丘述略》记载:卧牛石相传系清嘉庆进士,曾任湖北省巴东县知县的安丘人曹锡田家花园的风景石。曹锡田,生于清乾隆末年,卒年不详,字建福,安丘东关村人。禀性耿介,知书达礼,不入世俗。出身家贫,自幼勤奋好学,工书擅画,嘉庆九年乡试中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以第三甲一百二十八名中进士,被诏命为湖北省巴东县知县。
  巴东县濒临长江,百姓以打渔为生。该县有一陋习由来已久,凡新知县上任,各船埠须集资奉献,曹锡田到任后,拒绝百姓的馈赠,发布告革除了这一陋俗。曹锡田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为保护渔民利益,严厉打击江霸海盗;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围堤造田、发展农牧业;为方便渔民投诉,在江边结排连筏、架设帷帐,名曰“帆下琴舫”,在里面办案。他体恤民情,善于断案,认真调查取证,凡经他判决的诉讼案件,双方皆心悦诚服。每当月明星稀,风平浪静的夜晚,他便在“帆下琴舫”内操琴放声吟哦,与远山的笛声,江边的渔歌,互相唱和,怡然自乐。
  曹锡田任巴东知县数年,接到改任的圣旨。他本无意功名利禄,看透了清廷的腐败,于是借机辞职还乡。他任职期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妻儿老小生活俭朴,布衣粗食,家当仅书箱和简朴的行李而已,与历任知县相比大为逊色。辞职临行时,为不惊扰百姓,拂晓时分,他挑担妻背囊携儿,奔向码头。谁知码头上早已站满了送行的百姓,巴东父老见曹知县如此清贫,大为感动,有的泪湿青衫,百姓欲有所馈赠以壮行色,又深知曹知县的为人,所以只赠“琴舫秋水”匾额一块,以赞颂他为官廉洁奉公。当父老们问:“曹公治理巴东数年,所喜为何?”曹站在船上笑着说:“惟喜当地的草鞋和东山一块卧牛石。”不过随口说笑而已,随后洒泪告别了巴东父老乡亲。
  谁知一年后,卧牛石与草鞋运抵曹锡田家门。巴东到安丘千里之遥,当时的运输工具和道路状况,运送这么一块巨大的石牛,堪称奇迹,曹在巴东的声望由此可见。曹锡田为那句玩笑懊悔不已,运者说:“公治巴东,为民不遗余力,两袖清风而归,一块石头几双草鞋价值几何?此乃巴东父老之心意也。”他将卧牛石安放在县城西关外自家花园内,亲题“小巫峡”三字,镌刻其上,以示不忘巴东父老们的一番深情厚意。
  曹锡田与卧牛石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流传甚广。到安丘来的官吏、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去观赏,有的竟写诗题字镌刻在卧牛石上,内容有:“以云水心结名士缘”、“峡江牧人粹笔”、“作扫壁人”、“水天一色”、“鲸云”、“有扶鳌之力”、“布衣吏”、“相知在半儒半吏半俗半僧之间”等真、草、隶、篆俱全,使其又成为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品。“文革”期间,卧牛石在群众的保护下,仅牛头和牛尾被砸毁,身躯保存完好,筋骨分明,傲然挺立。
  作为清正廉洁象征的卧牛石,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面对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清官动人而又感人的故事。有一首《卧牛石诗》,至今流传:神物脱胎化石牛,弓腰伏卧几千秋。芳草美料难入口,皮鞭打碎不回头。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