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地图上的安丘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手绘地图上的安丘
  文/赵晓林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距青岛110公里,西距济南200公里,北距潍坊25公里。笔者并没有到过安丘,但在一次偶然的收获后,对这个地方开始产生兴趣。而这次收获就是一份新中国成立前手绘的《安丘县山镇河道村庄铁路图》。
  这份地图大约有对开大小,绘于竹纸上,再粘贴于一张大红纸上,对折后成32开大小。从测绘方式、绘制手法等方面看,此图应绘于上世纪20年代,最晚也不会晚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
  安丘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一带栖息、劳动。夏商两朝为斟寻国地。西周属淳于国。春秋时境内分属杞、莒、纪三国。战国时大部分属齐,少部分属鲁国。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八年),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候,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自此始有安丘之名。汉景帝二年,置安丘县,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城南高地上。当时,境内为安丘、淳于、昌安、吾城、朱虚、姑幕、平昌县之地,分属两州(青州、徐州)、三郡国(北海郡、琅琊郡、高密国)。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后,上述各县或境内部分先后并入安丘。在历次改朝换代中,安丘曾更名诛郅、牟山、辅唐、胶西等。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改胶西仍为安丘,沿用至今。
  明清以来至解放前夕,安丘境域无大的变化。“中华民国”成立后,属胶东道、莱州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1948年5月(新)安丘县政府建立后,境域变化比较大:安丘县汶河以北的高崖、汶河两区147个村划归昌乐县;昌乐县的平柳、阿陀两个区和潍县九区南流、刘家尧一带88个村划归(新)安丘县。1952年6月潍安县并入安丘县,安丘县的平柳(七区)、阿陀(八区)的部分村庄及原属慈山区的侯家河划归昌乐县。1953年8月丘南县并入安丘县,当时全县总面积为2042平方公里。1965年8月,凉台公社划归诸城县,诸城县石埠子公社所属渠河以北的16个村和石桥子公社所属渠河以北的4个村划归安丘县。1983年,刘家尧公社的13个村和荆山洼厂、矿划归坊子区。1994年3月,安丘县改称安丘市。
  这份地图绘制方法沿用的是中国古代地图的测绘、描绘方法,方位和现代地图正好相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纵横各分为16格,用“计里画方”方式以确定距离。图中绿色线道为河流,最大一条是流经县境的汶河,自西面临朐境入安丘,向东北至庄头庄出境,入潍县,即现在的潍坊市。其他村庄、铁路、山等都标注得很清楚。其中记录的山从东向西有岞山、盖公山、担山、圣水山、蒿里山、牟山、寿山、慈埠山、神山、杏山、书院山、灯台山、摘月山、峰山、白云山、有子山、留山、雷鼓山、大安山、牛沐山、雨罗山、七宝山、太平山等。其中较大的是摘月山和太平山。另外,地图上的每个村、镇的位置都有很清楚的描绘。
  此图虽然绘制比较简单,但在那个时代就属于比较详尽的地图了,因为当时安丘县并不是什么大地方,所以能有这样的地图也是十分难得的了。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