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有头 “孺 子 牛”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白塔有头“孺 子 牛”
  ——昌乐县卧牛石村考究
  作者:田恒林

  昌乐县白塔镇有个叫“卧牛石村”的村庄。这村靠近山岭,水源奇缺,一到天气少雨的季节,全村的庄稼地就往往旱得冒烟。这时,村里人便想起了古代那头能呼风唤雨的黑牛。
  相传1338年,也就是隋朝末年的一年,年仅十二岁的朱元璋从安徽凤阳来到了山东齐鲁大地。朱元璋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来齐鲁是有缘由的。缘由就出在皇觉寺。皇觉寺的主持对他说,重八(朱元璋的幼名),你想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僧人,必须先劳其筋骨,干一些受累的活儿。朱元璋回答说,我不怕受累,我愿意干累活儿,可我最愿意放牛,已经放了整整三年了。原来,朱元璋的爹娘早死,唯一的一个哥哥又刚刚病故,他为了讨条活路,就来到了某山的僧庙皇觉寺。这时,主持就对朱元璋说,重八,那你就放牛去吧!不过,你要到很远的孔老先生的家乡去放,那是礼仪之邦,能让你受益匪浅。你还要记住,你去了北方,要只做善事,万万不可胡作非为。朱元璋又回答说,师傅,重八我记住了。
  于是,朱元璋只身一人来到了山东。他本想去现在的曲阜,没想到走错了路,来到了北海疆域(昌乐一带)。据说,他是赶着两头牛来的。由于长途跋涉,那些家养的黄牛受不了,一路累死了好几头。朱元璋就不断更新,累死一头,就换一头。当他换到第六头牛的时候,就来到了昌乐仙月湖西的白塔附近。这里的老百姓很喜欢从南方来的这个少年,家家户户都争着让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住宿。朱元璋很感动,就在这里住下来了。
  白塔以东,也就是现在的仙月湖偏西的地方,是当时一块很大的平原。这里绿草茵茵,小溪潺潺,鸟儿互答,蝴蝶翩舞。朱元璋就在这里放牛。两年过去了,他放的牛由两头变成了很多的一群。原来,朱元璋放的牛是一公一母,由于水草好,母牛便像下猪仔般,三四个月就繁殖一窝。牛多了,吃的草就多,拉的粪也多。粪多了,就蕴育了更为神奇的故事——那群牛拉粪,都遵循着一则严格的纪律,总在一条大约几百米的弧线上拉。时间久了,这条弧线就成了一条半人高的粪墙。
  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中午,戴着竹篾斗笠的朱元璋,站在他经常放牛的老地方,手打凉棚,向远处张望。当他看到附近皆是地势很洼的沃野,就想,如果这样大的雨连绵三、五天,这一带就会变成一片汪洋,那时乡里乡亲(他与附近百姓的感情已经甚笃)不是都被淹死吗?想到这里,朱元璋着急起来,就学着皇觉寺里的主持那样,双手合十,弯腰向苍天拜了三拜,口中又念念有词:苍天在上,我乃小佛,念我在孔圣人家乡修行,给我降临些许耸山高地,以防我的乡亲被洪灾所淹。阿弥陀佛!
  朱元璋的这几句祷告词刚刚说完,他附近的天地就像一座灯火辉煌的大礼堂突然断电那样,霎时一片漆黑。大约过了一二分钟,天地又骤然变得一片光明。这时,朱元璋就发现在牛粪堆积的地方,兀地冒出了一道蜿蜒、逶迤的山岭。那岭,皆由一块块大小不等的黑黝黝圆形石头组成,石缝之间长有高高低低的苍松虬柏、茅草藤萝。岭的顶部,平坦如砥,布有石凳石屋。岭的东西南北,各有一条盘山小路,曲曲折折通向岭下的村子。由于这岭由牛粪变成,远看又像头黑牛趴着,人们就叫它为“卧牛岭”。
  有了这道山岭,附近百姓就有了安全感。
  再说那场大雨,一刻不停地下了整整七天,山周围的十几个村子都被洪水淹没。但百姓没有一人溺亡,都齐唰唰地投奔到了卧牛岭上。人多了,吃饭成了问题。小小年纪的朱元璋又试探着祷告玉皇、菩萨,要求来些吃的。不久,人们就听到空中响起了“哞、哞、哞”的巨声牛叫,随即就在山上发现了许多可以裹腹充饥的山桃野杏、紫菜黄花。还有拣不尽的蘑菇、地耳和齿觅,也可以当作食粮。这下,整个卧牛山沸腾了,人们感谢大救星朱元璋和他的神牛。朱元璋则感谢天上玉皇和大肚子如来佛祖。一时间,安定下来的居民,都心怀虔诚,烧香拜佛,整个山岭烟雾升腾,瑞蔼缭绕,好似天宫中那座虚无缥缈的凌霄宝殿。
  天晴了,洪水慢慢退去,岭上百姓也开始回村重建家园。这时,一个姓艾的和姓魏的朋友俩,周游各地来到卧牛岭。他们看到这里青草茂盛,小河长流,土地肥沃,感到是块宝地,就在山下住了下来。不久,又娶妻生子,姐弟迁来,朋友投靠,人口急剧膨胀起来。随着户数的增多,就形成了一个村落。村子里的人,皆崇拜已经离去的朱元璋,几乎家家户户挂着他的神像。而且,生下的娃娃一会走路,就学着放牛。放的牛,有耕牛、奶牛、菜牛,一群群,一圈圈,布满了山冈、村落。从此,人们就把自己的村子叫为“卧牛岭村”。
  几百年过去了。据说,随着气候的变旱,放牧的牲畜过多,卧牛岭村的水不够用了。原本潺潺流水的小溪断流了,原本一伸手就能舀上水来的水井干枯了。随之,大牲口一天天减少,养牛人开始远走他乡。这时,一些村中人就想起了朱元璋时代的神牛,便又烧香祷告,求菩萨神灵降雨。这年的一个雾天的晚上,村里的人约定集体上山祷告,刚出村头,就听到村南头那片连绵光滑的黑鹅卵石中,发出一阵喀喇、喀喇的声响,接着又看到黑鹅卵石一块块地破裂。就在人们极度惊骇的时刻,又看到一头大黑牛从石头堆中兀地钻了出来,随即朝天大吼了一声,便四蹄腾空地奔到了村前。然后,黑牛左右各晃了一下脑袋,低下头,将两只巨大的犄角插入地里,两腿后蹬往前一拱,地下便出现了一条深沟。黑牛一拱就拱了三里路远才住下。黑牛拱出的沟,不一会儿就有清泉喷涌,随即,泉水汇成了一条潺潺作响的小河。此刻,人们就拿来水饺、面团、煎饼、米酒和青草让黑牛吃,但黑牛只是向惊讶的人们点了点头,又轻微地叫喊了一声,就又跑到卧牛岭上,一头钻到了那片黑色鹅卵石中,瞬间不见了踪影。
  又过了一些年头,不知怎的,卧牛岭一带的山地越来越贫瘠,草原一天天蜕化,饲草越长越矮小,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繁荣景象再也没有了。于是,当地百姓就想搬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这时,村里的一个百岁老人说,事已如此,咱们何不再求救一次神牛呢?那牛神可曾是咱先祖的大救星呀!百岁老人的话得到了全村人的拥护,就一起呼拉拉地来到了岭前的那片黑色鹅卵石前。当人们刚要下跪祷告时,就看到空中打了一道闪电,好似有一头巨牛头朝上、腚朝下,做出了拉屎状,然后就不见了。人们又往下看,就看到有半个卧牛岭的土石都变成了牛粪。这下村里人高兴了,就将半山的牛粪全部撒到了地里。几场大雨过后,方圆几十里的地面上,又呈现一片葱茏茂密的景象了。后来,当草原耕地又发生贫瘠时,村民们又祷告牛神,于是那剩下的半个卧牛岭,除了留下一块卧牛石外,就都变成了粪土。由于整座的山岭没有了,只剩了一块卧牛石,村里的人们就把村名改为“卧牛石村”。
  大约又过了几百年,具体一点说,从朱元璋逝世那年算起又过了570多年,也就是上世纪的文革年代,卧牛石村同全国农村一样学大寨、修梯田,修整村子周围的山山水水。一时,石头不够用,社员们就买来了黑色炸药,将那块巨大的卧牛石炸成块石,充当了砌筑梯田围堰的材料。于是,卧牛石村就没有卧牛石了。
  再后来,卧牛石村就一天天变穷了。这时,有的人说,我们村变穷的根由,是学大寨学穷的,可别搞梯田化了。有的人说,是那头神牛走了的原因,如果不走,咱们还不是想要啥有啥?还有的人说,都不对,是我们老祖宗坐吃山空造成的。如果那座卧牛岭还在,那会是什么样子?肯定是丰衣足食,五谷丰登。于是,那头神牛在人们心中就沉甸甸地更有了份量。
作者:田恒林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