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阎氏家训”:让家族兴盛400年
前不久,央视《寻宝》栏目来潍坊拍摄时,一套名为《阎氏家乘》的家谱引起了众多专家的注意,当杂项鉴定专家蔡国声翻开其中一本,看到其中记有清朝康煕皇帝颁给这个家族的《圣旨》时,当即决定选其入围。最终,这套家谱被专家评为“潍坊市民间十大优秀宝物”。
康煕皇帝为何要给这个家族颁发《圣旨》?这是一套怎样的家谱呢?本报记者近日赴昌乐采访了该家谱的收藏者阎红伟。
祖上曾给皇太子做过老师
记者赶到阎红伟家时,他正与父亲一起将藏有《阎氏家乘》的箱子从里屋抬出来。打开木箱,露出了有些破损的深蓝色书套。阎红伟小心翼翼地将这套不同时期的家谱拿了出来。该家谱包括康熙版5卷、嘉庆版4卷、同治版8卷、民国版8卷,共25卷24册。主要内容包括诰敕(圣旨)、世系图、世系纪、志传、颂文、碑文、家训等。
记者翻开一本康熙年间的家谱,几道编印其中的《圣旨》赫然入目,其中一道康熙二十年的记有这样的文字:“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尔翰林院检讨阎世绳品行端凝,文思渊博,简居词苑,奉职无衍……”阎红伟说,这是皇帝封阎世绳为“征仕郎”时颁发的《圣旨》,从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当时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
“阎世绳曾给大清的皇太子当过老师。”阎红伟介绍说,阎世绳是康熙十五年第二名进士,历任翰林院修撰等职,曾奉旨编纂过《大清会典》等许多重要典籍。他边说边翻开了《阎氏家乘》中祭文部分,其中清代四大名臣之一年羹尧为阎世绳所写的祭文中,注明了阎世绳给皇太子做老师的官名:“致祭于皇清诰授奉直大夫、皇太子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
另外,从家谱的记载中可以查找到阎世绳在宫中做过皇太子讲官的记录:丙寅(公元1686年)闰四月,钦点东宫讲官(皇太子讲官)文华殿侍讲。
阎家五代考出7位进士
阎红伟介绍,仅在清朝的276年中,昌乐阎氏家族就考取进士7人、举人19人、贡生40多人,庠生、廪生则数不胜数,特别是一连五世出了7位进士,被称为“一门五世七进士”。
清代同治年间昌乐知县周寅清为《阎氏家乘》写过一篇序言,文中大意是经他考证,连续5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的当时全国只有4家,其他3家为巴县刘氏、仁和江氏、宜兴吴氏。因此,当时昌乐阎家被称为“四大科举之家”。
一个家族为何能连续五世考出7位进士?阎红伟认为,这与其家族崇尚刻苦攻读、靠自己努力考取功名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明朝洪武元年,我们阎家迁居昌乐后,七世之内以农耕为主,直到第八世时,阎介石被中央贡院选拔为贡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阎介石之子阎世绳在康熙十五年考中进士,之后,阎世绳的长子阎愉、孙子阎廷佶、重孙阎循观、阎循琦等接连考中进士。
阎红伟特别提到了阎循观:他6岁丧父,不久丧母,跟随伯父阎廷佶读书,由于天资聪颖,励志刻苦,少年时便在京师负有盛名,但在33岁那年,因主考官评判不公而落第。时隔9年,当42岁的阎循观考中进士,乾隆皇帝得知其祖父是工部前主事阎愉,其堂兄是当朝的工部左侍郎、二品高官阎循琦时,不禁为这位出身名门、操守不凡的新科进士所感动,破格授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除了提倡刻苦攻读外,《阎氏家乘》中还有一些介绍读书“窍门”的文章,在其中的《思成录》中,有一句话点明了读书的要害:“读书最不可谋利,利心动则读书不专。”为勉励子孙读书,阎世绳在该文中这样写道:“尔等果能读书作文就是能体贴我,就是能孝顺我。”
阎氏家训:让家族兴盛400年
清代以后,自民国到现在,昌乐阎氏世家依然人才济济,从教授、博士到儒将劳模,从工程师到院士,数不胜数。
谈起阎家自清初至今兴盛几百年不衰的原因,阎红伟说:“除了在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外,我们阎家做官的清廉、爱民,务农的安分守己,这与阎氏家训是分不开的。”
阎红伟翻开康熙版家谱,其中一卷是《家训》。《家训》卷中又分为祠堂记礼、友恭会、思成录、训言等多个部分。这些文章详细教导后代如何孝敬长辈,如何处理兄弟、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做一名忠君、爱民、勤政、廉政的官员,如何教育子孙努力读书等。其中的《友恭会》主要记述同族兄弟如何相处。记者看到其中有这样的记述:“今欲尔等同识一本之意,每月一次杯酒谈心,有善相劝,有过相规
,安分守己,自期成立。或业儒上进,或务农为本,或贸易营生,各占一艺。勿赌博、酗酒,颓废自甘不能振立,堕其家声……”
在为人处世方面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宽忍存心,持身处世,不可出一傲语,不可萌一刻心……各人行事,及各家家人,或有得罪外人,致人怨詈,闻者必须相告相劝,务弥缝其阙而匡救其失,不许缄嘿不言,或言之不听也。”
“自从祖宗定下这样的家训后,阎家后人的确是按照家训来做的。” 阎红伟举了一个例子:阎世绳的孙子阎廷佶严格遵循家训,勤政廉洁、忠于职守。他任广西金谷县知县时,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胥吏、乡保、绅士们向新官送礼的积弊。一方面拒绝接纳,一方面命人刻石立碑,置于堂前,永志禁绝。在宾州府任职时,正值疟疾、霍乱流行,他与儿子阎循厚一起探访病者,并亲自为其配药诊治,后来父子二人不幸被传染,相继死在任上。
研究家谱,让家风流传下去
谈起这几部家谱的收藏,阎红伟谓之不易:“这套家谱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一直存在父亲那里,由于各种原因里面的资料不少散落于民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回家乡工作后,就四处寻找丢失的部分,直到前几年才全部凑齐。
家谱找齐后,阎红伟便在工作之余整理它们。根据家谱的记载,他先后写出了一批文史资料和论文,如《乾隆皇帝的昌乐亲戚》、《阎循观与麓台书院》、《卢探花慧眼发现昌乐才子》、《年羹尧在昌乐的同榜进士》等文章,这些文章已在国内一些杂志报刊相继发表。
“通过整理家谱,我从阎氏先祖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阎红伟说,现在他与家族中其他人员准备重续家谱,并将家谱中的一些精彩部分重新编印进去,让阎氏家训影响更多的后人,让阎氏家风流传下去。
|